熱門資訊> 正文
2023-11-03 12:00
11月2日,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鍋圈」)以「2517」為股票代碼,順利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公司發行價為每股5.98港元,全球募集資金淨額為3.57億港元。上市首日開盤價即發行價,開盤后股價呈上漲趨勢,最高漲至6.22港元/股。截至當日收盤,鍋圈盤中最高上漲約4%,市值最高達170億港元(約合160億元)。
在港股整體表現低迷、活躍度不高的情況下,還能創下如此佳績,足見資本市場對於鍋圈長期價值和發展前景的認可。
事實上,鍋圈自2019年首輪融資開始便備受一級市場追捧。據天眼查公開信息顯示,公司3年內完成了7輪融資,總金額超28億元,投后估值一路水漲船高至130億元。股東矩陣更是堪稱豪華,包括三全食品、茅臺基金、物美聯合資本等上市公司和投資平臺以及IDG資本、天圖投資、招銀國際等知名股權投資機構。上市招股期間,公司引入恆順醋業及關聯方欣鑫、牧原集團旗下的錦鼎資本、中糧資本控股的COFCO Capital Fund等基石投資者,投資總金額合計2.21億港元。
深耕在家吃飯餐食產品市場 高築規模、效率雙重商業壁壘
從第一家門店在河南開業,到成功登陸二級市場,鍋圈僅用了6年。快速崛起的背后,離不開品牌對我國人口結構和餐飲消費習慣的深入觀察。
據QuestMobile發佈的《2022 Z世代洞察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中國出生於1995-2009年的「Z世代」羣體規模已達到3.42億人,約佔總人口的23%。成為消費主力軍的Z世代在飲食消費方面,表現出省時、健康、儀式感、性價比等多重需求。此外,我國未婚單身人口和獨居老人保持上升趨勢,「一人食」餐飲市場同樣需要滿足消費者便捷、安全、分量合適等要求。
在鍋圈出現之前,大眾餐飲消費端存在「想吃不會做」、「想吃做不好」、「想吃做着麻煩」和「想吃去飯店太貴」四大痛點。但解決方案卻只有三種,即買菜回家做、下單外賣到家吃或外出飯店就餐,難以同時滿足操作簡單、價格便宜和健康安全需求。通過規模化、數字化等一系列措施,鍋圈精準地解決了消費者痛點,提供的餐食產品比買菜做飯方便、比外賣健康、比外出就餐便宜,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行業空白。
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中國在家吃飯市場可大致分為在家吃飯餐食產品、在家做飯的新鮮食材和餐飲外賣到家服務,其中在家吃飯餐食產品包括即食、即熱、即烹和即配食品。2018-2022年在家吃飯餐食產品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約為25.5%,遠超同期綜合市場規模整體增速。2023年,在家吃飯餐食產品市場規模預計將增長至4411億元,2027年有望突破9000億元,這意味着鍋圈所在賽道仍有巨大的潛力。
不過,價值數千億的在家吃飯餐食產品市場,競爭格局相對分散,2022年銷售口徑市場CR5僅為11.1%。率先跑馬圈地的鍋圈,目前市場份額位列第一,圍繞門店規模和供應鏈整合兩方面深挖「護城河」。
結合最新版招股書和官方網站披露的信息來看,鍋圈近三年開城拓店勢如破竹,是目前國內在家吃飯餐食產品供應商中線下零售門店數量最多的公司。截至2023年10月11日,鍋圈共有10025家門店,覆蓋中國內地的31個省級單位,已經達成萬店規模。
龐大的門店網絡一方面令品牌知名度迅速打開,聘請代言人、投放廣告、直播促銷等營銷開支穩趨於平穩。2022年鍋圈的銷售費用率約為8.7%,較2021年的15.9%顯著減少7.2個百分點。2023年前4個月,公司銷售費用約為1.85億元,佔當期總營收比例8.9%,與2022年全年水平基本相當。
另一方面,業務規模的擴大無疑增強了公司在產業鏈上的議價能力。截至2023年4月30日,鍋圈與安井、三全等266家供應商達成合作,實行「單品單廠」策略。公司還通過垂直併購或投資孵化等手段,自建、參股工廠,牢牢把控牛肉、肉丸、火鍋底料和蝦滑等核心品類的食材生產,有效降低原材料採購成本,提升利潤空間。
據招股書數據顯示,2022年鍋圈的已售存貨成本約為56.21億元,佔當期總營收比例約為78.4%,同比下降8.5%。2023年1-4月,該指標進一步降至74.8%。與之相對應,公司的毛利率逐年提高。2020-2022年,鍋圈的毛利率分別為11.1%、9.0%和17.4%。2023年前4個月,毛利率再次同比大幅增長7.3個百分點至21.1%。
數字化重構餐飲產業鏈 爭做「社區中央廚房連鎖」
華經產業研究院相關報告顯示,傳統餐飲產業鏈通常涉及原材料生產、採購零批、產品加工、餐廳或銷售門店以及消費者五個關鍵節點。而鍋圈之所以能確保各個流通環節高效協同,靠的是全鏈路數字化能力。
早在2019年,鍋圈就積極佈局數字化基礎建設。公司自主打造的雲信息中心平臺,集雲計算、大數據分析、技術開發於一體,致力於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的完整閉環,打通前端、中臺和后臺數據鏈條。
在原材料生產和採購加工方面,鍋圈整合了超600家ODM和OEM工廠,採用統一標準生產,嚴格把控源頭食材品質。公司孵化的華鼎冷鏈,在全國範圍內設立了14個現代化中心倉、30余個分倉冷配物流網絡、1000多個冷凍前置倉,全程冷鏈監控預警,保證食材新鮮和安全的同時降低了運輸過程中的損耗。
在產品研發方面,鍋圈基於自有APP、小程序、第三方電商、外賣平臺等渠道獲得的消費偏好數據,積極開發新品類和新消費場景。據招股書披露,截至2023年4月30日,公司現共有710個SKU,涵蓋火鍋、燒烤、飲品、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鮮、西餐及零食八大品類,消費者可以依據口味和飲食習慣搭配出不同產品組合,消費場景已從在家吃飯拓展至户外燒烤、露營、辦公室火鍋、一人食等。
在門店運營方面,鍋圈從前期選址、用户管理、需求預測到食材採購、產品定價、品類優化、精準營銷,全方位協助加盟商智能化、信息化監控門店動態,保障加盟商的收益。而門店的出貨量、銷售業績、品類表現又會直接反哺上游廠商和供應商,以終端數據驅動產品研發迭代。公開數據顯示,得益於創新的C2F模式,鍋圈的產品價格僅為外出就餐的30%-60%。
全面數字化管理是鍋圈業務規模飛速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其搭建「門店-倉儲-物流-工廠」一站式柔性供應鏈體系的基石。據招股書數據顯示,公司的日均線上訂單由2020年的6193筆翻了逾11倍至2022年的68831筆;門店運營團隊每名員工管理的門店平均數量由2020年底的3.2家增長至2023年4月30日的12.8家。降本增效之下,2020-2022年鍋圈的管理費用率穩中下降,分別為5.4%、9.0%、5.6%。2023年1-4月,管理費用率約為6.9%,同比微增1.1%。
引領產業數字化變革之余,鍋圈也不斷地向社區和社會釋放正向價值。據招股書信息披露,鍋圈門店以緊鄰住宅區的社區小店為主,為居民提供在線訂購和配送到家服務,覆蓋周邊2000-3000個家庭,是「社區一刻鍾便民生活圈」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門店觸角不斷延伸,地級市及以下門店數量佔比約71%,營收貢獻超68%,拉動下沉市場消費和就業。打磨成熟的數字化供應鏈,賦能多地特色農產品和農業養殖基地,促進鄉村經濟振興發展。
作為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市場的領跑者,鍋圈萬家門店已具備規模效應,持續的供應鏈和數字化建設令其盈利能力明顯提升。2022年公司的經調整淨利潤約為2.57億元,首次實現盈利。2023年前4個月,公司淨利潤錄得1.20億元,而2022年同期為虧損2502.1萬元。商業模式得以驗證,鍋圈秉承長期主義,必將走向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