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11-01 14:50
2023年10月19日,我和媽媽一起,在音樂會開始前一小時來到了東藝演奏廳。一路上堵車嚴重,我的心卻無比輕松舒暢。因為立即馬上,就要親眼目睹卡汀 Cateen在舞臺上的風采。
一年的關注,我已在他B站的公眾號上見過他在家里錄製的很多可愛視頻,對他的即興創作能力,節奏感、和聲感、音色感、渾身上下在音樂演奏中的投入和協調感都真心喜愛。而在肖賽、 東京國際論壇中心,臺灣音樂會的舞臺演奏錄像,又見識到他對古典音樂通透的理解,以及全情投入卻又時刻保持清醒的舞臺把控力。加上昨天有幸在上海施坦威之家迎接他的到來,他讀了我發表在公眾號上的《我想去聽卡汀 Cateen的音樂會》的日文版ChatGPT譯文,在練琴的間歇和我做了短暫卻頗有深度的交流,讓此刻的等候更加充滿喜悦。
第一首是肖邦的降E大調圓舞曲 Waltz in Eb Op18,no.1 ,鋼琴詩人肖邦24歲時初到巴黎后寫的第一首圓舞曲。靈動歡快的舞步和温柔甜蜜的旋律動靜結合,是作曲家性格深處最真實的寫照。難怪乎此曲被后世大作曲家如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布里頓Britten等爭相把Ta改編為管絃樂,成為芭蕾舞曲中的經典。彈完這首可愛又熱鬧的開場曲,初登上海舞臺的卡汀 Cateen逐漸進入到自己的最佳狀態。
緊接下來的是卡汀 Cateen自己的原創作品——「大貓圓舞曲」Big Cat Waltz,風格取自肖邦圓舞曲。我最早是在B站公眾號視頻里看這首作品的,只見他身穿印滿卡通貓咪的深藍色睡衣,和自己的兩隻貓一起,充滿喜感地錄製了這首可愛的音樂視頻。畫面中,鼻樑高挺的大黃貓先是在琴凳上等主人,然后跳上鋼琴邊的一把椅子,像老師一樣地認真聆聽;下一個鏡頭,又跳到卡汀 Cateen盤膝而坐的大腿上,身體跟主人一起隨節拍輕輕搖擺——全程表情嚴肅、眼神專注。此刻看着卡汀 Cateen在臺上的獨自表演,我很想念那胖且靈活的大黃貓。走神更遠一些,又猜想起當年肖邦演奏他的「小狗」圓舞曲時,他的小狗「馬克思」Marcus又擺了哪些造型呢?
下一首又切回肖邦。這次是他的F大調敘事曲Chopin Ballade in F, 創作於肖邦和喬治桑的愛情進入穩定期的第三年。敘事曲是肖邦的原創體裁,是他打破古典奏鳴曲、迴旋曲、變奏曲的框架,又以自己的意志重塑以上元素,嘔心瀝血,譜寫祖國波蘭的美麗和滄桑。卡汀 Cateen在有着極致對比的夜曲和練習曲之間、船歌和波蘭舞曲之間、小野花和龍捲風之間,來回切換,穿梭自如。在表現兩個極端時都不見絕望和暴虐,只有温柔的嘆息和英勇的戰歌。這種不決絕、不做作、不煽情的演奏風格,深得我心。
下一首《追憶》Recollection是我前不久剛在B站看過MV的卡汀 Cateen原創曲。壁爐和燭臺的黃光,書桌上肖邦的樂譜,卡汀 Cateen像一個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學長,在一架拆去了擋板的立式鋼琴上施展法術:只見他伸出纖細的手指撥弄琴絃、輕撫琶音、雙腳不停地在兩個踏板上舞蹈,把拉威爾的《水妖》(Ondine)、肖邦的《第二敘事曲》、電影《時時刻刻》(The Hours)背后的Philip Glass ,全都從時空中召回到他的指尖之下。美人魚、預言家、劈開紅海的摩西(Moses),追逐自戀的水仙花男子Narcissus的回聲小仙女Echo……都在音樂的混沌中閃現、漂移、幻滅、凋零,曾把屏幕外的我徹底催眠。現在,此刻,在東藝音樂廳,走出屏幕的魔法師就坐在面前,而我卻出奇地清醒,聆聽他的每一個觸鍵,心如止水。
接下來的是肖邦C小調夜曲Nocturne in C minor, Op.48, No.1。就是這首樂曲,讓我第一次在芸芸眾生中找到了卡汀 Cateen。一年前的某日,我正在投屏2020年的肖賽重播。只見他帶着滿滿的人氣,網紅的自信,跨着大步上臺鞠躬。一張清瘦的亞洲臉,高鼻大眼,披着三七開卷發,表情穩重、謙遜而自信。調整座椅、閉目沉思片刻,他按響了低音的第一個和絃。穩而不做作的步調和音色給了我一個胸有成竹、誠懇大氣的初印象。開頭的四小節還沒結束,一直坐在沙發上掃着短視頻的媽媽突然抬頭凝視,説:「哎這男小孩長得像肖邦嘛!」我笑答:「他是日本人。」媽媽回懟:「這又不管的。面孔也像,腔調也像,彈得也像,好聽。」媽媽心中的肖邦形象是從我十二歲開始迷上肖邦后的持續不斷的拙劣演奏;家里隨處可見的一本又一本,一版又一版的肖邦琴譜;她自己閲讀的喬治桑的小説;我在整個青年時代收集聆聽過的無數張肖邦演繹大師們的CD、DVD;以及我最近推出的古典大師系列廣播節目《聽大師説》中的肖邦專題,綜合堆積沉澱而來。多年來對肖邦的偏愛加上年齡帶來的睿智,令媽媽的直覺判斷極具説服力。
我不由得定睛向卡汀 Cateen看去,豎耳聆聽。果然,我看到了肖邦的發型和五官,聽到了肖邦的勇猛和哀傷,感受到他的脆弱和自信,忐忑不安和氣宇軒昂。無論是接下來的C大調慢板,還是八度電閃雷鳴后完全變身為復仇之神的C小調主題,在這個「長得像肖邦的男小孩」的演繹之下,都是悲而不怯,怒而不狂。他用骨子里的淡定和從容節制着情感的宣泄,在曲終把瀕臨崩潰的情緒拉回到夜曲該有的平靜。不是每個偉大的鋼琴家都有這種貌似與生俱來的分寸感和剋制力。屏幕上奏完此曲的卡汀 Cateen,已經深得我心。現在,這位長着亞洲版肖邦臉的天才音樂家再一次奏響了肖邦夜曲中最具戲劇張力,最有英雄氣概的夜曲。演奏過程中,我身邊的肖邦愛好者、演奏者Linda女士曾一度落淚。中場休息時,她對我説,卡汀 Cateen的音色是「在夢中才能聽見的,是最自然最恰當的肖邦的聲音」,這個觀點和家母所見略同。
《胎動》New Birth 的MV先於《追憶》Recollection,是打通我任督二脈的金曲。記得第一次播放這首MV,是我在施坦威家長課堂上介紹肖邦鋼琴大賽。2020年的肖賽廣告用了肖邦第一套十二首練習曲Op10中的第一首C大調。拍一個小男孩,從稚嫩地用小手如牙牙學語般地摸出第一串琶音,一路克服疲憊、擾鄰、課間休息等等成長中的困難,堅持練習,隨着樂曲的速度、力度、準確性、穩定性的不斷提高,最終長成英俊少年,走上肖賽舞臺。肖邦的原作讓左手用八度延展出如大提琴般深沉,如天神般勇武的旋律,右手則自始至終做無休止的大跨度琶音跑動。這是十九歲的肖邦挑戰古典主義練習曲(Studies)「為技巧而技巧」,嚴重忽略音樂表達的陳腐之風的開山之作。他的24首藝術練習曲(Etudes),俘獲了當時的炫技之王李斯特、技術女神克拉拉舒曼的心,二人在肖邦英年早逝后終生演奏、教學他的作品,讓已經撒手人寰的肖邦永垂不朽。而這首C大調練習曲在上世紀鋼琴的無冕之王Horowitz眼中是最難的那首,所以終生拒演此曲。現在,卡汀 Cateen在肖邦的框架上,搭起了新的和聲結構,讓樂句更寬廣,氣息更綿長,左手的技巧被簡化,但戲劇的張力卻比肖邦的原曲更加震撼人心。現場觀看本尊的演奏時,同樣,MV中那雙柔軟而有力的手指在黑白鍵上飛速遊走,那個清瘦的側影在光影搖曳的舞臺上和鋼琴融為一體的畫面一直衝擊着我的專注力。
上半場的終曲再次切換到肖邦。降A大調「英雄」波蘭舞曲Chopin Polonaise in Ab, Op.53, No.6的雅號「英雄」是肖邦的親密愛人喬治·桑在1848年法國革命期間強勢冠名的,而肖邦在1942年創作此曲時並無此內涵。此曲是高難度技巧的大串燒,是所有肖邦鋼琴演奏家的試金石。縱使所有的音階、半音階、八度音階、琶音、和絃、顫音都在卡汀 Cateen的射程範圍之內,他並沒有濃墨重彩地描繪那悲壯的「英雄」情懷,而是還原了肖邦的本意——據肖邦的學生Gutmann回憶,肖邦本人的演奏比大多數鋼琴家都多了幾許温柔。
中場休息后,下半場開始。
開場曲是鋼琴家古爾達的前奏曲與賦格Gulda Prelude and Fugue。古爾達是琴壇大姐大阿格里奇,指揮大師阿巴多的老師,在三十歲錄製了鋼琴古典音樂文獻中的「新約聖經」—貝多芬的全套鋼琴奏鳴曲,四十歲錄製「舊約聖經」—巴赫的全套十二平均律。同時,他又是個熱愛爵士鋼琴的即興演奏者,上世紀六十年代錄制的專輯Ineffable是刷新我三觀的純爵士樂三重奏精品。而這首《前奏曲與賦格》則是Gulda作為古典、爵士的跨界高手,套用了巴赫十二平均律鋼琴曲的框架和規則,填入了爵士的和聲與節奏。我聽過古爾達本人粗獷豪邁的演奏,今天卡汀 Cateen的前奏曲,音色相對精緻,但他加重了切分音,使律動更加引人入勝。賦格是源於十六世紀的天主教經文歌的鍵盤曲,在巴赫的神工鬼斧之下成為巴洛克時代皇冠上的明珠,通過主題(subject)答題(answer)、對題(counter-subject)在不同聲部的互相模仿、追逐、交錯、離析,在音樂中搭建出流動的建築。卡汀 Cateen的表演音色至美,以上各元素都有明顯的識別度,是腦回路清晰的演奏,無可挑剔。
接下來的是巴赫的意大利協奏曲Bach: Italian Concerto BWV971。1735年,五十歲的巴赫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根據彼時佔據歐洲音樂風潮的兩大敵對流派—「意大利」vs「法國」樂隊協奏曲,在古鍵盤樂器—雙排羽管鍵琴上同時創作了《意大利協奏曲》和《法國前奏曲》,分別體現出意大利的歌唱性和法國的舞蹈性。兩部作品的體裁與剛纔被古爾達模仿的賦格曲完全不同——賦格是多聲部的互動,而協奏曲則主要突出一根主旋律,因為在真正的樂隊協奏曲中,獨奏樂器所演奏的主旋律纔是音樂的核心,其他樂器都處在伴奏和呼應的角色。同樣喜歡模仿和創新的卡汀 Cateen一定是從巴赫的《意大利協奏曲》中找到了共鳴,所以在第一、第三的快速樂章中無拘無束地奔跑跳躍,如魚得水。而第二樂章的慢板,美得凝固了時間。
終曲《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和安可曲《我有節奏》I Got Rhythm 都是格什温的作品。兩首都是卡汀 Cateen的改編曲,這是他作為一個能寫能彈能即興演奏的鋼琴家在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亮點。遙想浪漫主義時期,兩個年齡相仿的年輕人肖邦和李斯特都帶着異域風情,在藝術文化的中心法國巴黎成為鋼琴音樂的風潮引領者。肖邦忠於自己的靈感,書寫只屬於自己的雋永詩篇;而表演大師李斯特除了在臺上盡顯風騷,還喜歡把非鋼琴作品,如威爾第、瓦格納的歌劇,貝多芬的交響樂改成鋼琴曲。今天在舞臺上的卡汀 Cateen,既能與肖邦的靈魂共振,又能像李斯特那樣,把對往昔大師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展現給觀眾,為已經固化的經典注入了年輕的氣息。
演出結束后,卡汀 Cateen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再次上臺,用英語說了一串感謝之辭,坐下加演安可。「小星星」的旋律響起,觀眾席歡呼雀躍。其實,這首兒歌最早源自法國,原名叫「媽媽聽我説」。早在1791年,天才莫扎特就為Ta寫了一套變奏曲,成為達到中級鋼琴水平的小朋友們的終極挑戰。作為鋼琴老師,我在發現這個新版「小星星」變奏曲的第一時間,就在課堂上、講座上大力推廣普及這個令人耳目一新且心動不已的版本。當晚,施坦威朋友的視頻號就發了這段安可,見評論區有人表示沒聽過,不理解這首作品,我便仗義留言:
「這是莫扎特小星星變奏曲的外殼,西方古典音樂史的風格演變。第一段是優雅簡約的古典風,第二段出現浪漫主義的rubato、踏板和久石讓的和聲,第三段出現爵士的切分(syncopation)和跨步(Stride),第四段是德彪西式的印象風,第五第六是肖邦的波蘭舞曲和練習曲,最后是淋漓盡致的炫技。本曲源於莫扎特,超越時代,引領未來!卡汀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