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10-31 10:45
今年是Biotech被期待復甦的一年,開年之后,先動起來的是投資人,但是一段時間下來,普遍的反饋卻是「沒有找到什麼合適的出手機會」。再加上第一季度末的硅谷銀行事件,Biotech創投生態似乎已經搖搖欲墜。
但根據公開數據,二季度,Biotech公司股價沒有繼續下跌,而是在迴歸的路上,甚至不乏股價上漲兩倍股;市場上再次出現大額融資,有些公司的首次公開募股(IPO)所募資金甚至超過2022年。此外,抗體偶聯藥物(ADC)熱潮、GLP-1領域的「萬物競發」,也一次次地提振醫藥板塊。
不過,此前流行的平臺型公司有些被冷落,資金逐漸流向管線進度可期或能夠填補市場空缺的公司,以技術見長的Biotech也不斷強調自身「對真實臨牀需求有敏鋭的洞察」。
重大的利好或技術的突飛猛進依舊缺席,但微妙的信號和變化正推動着Biotech市場前行。正如專注於醫療保健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風險投資公司RA Capital近期總結的今年的投資基調:比2020年更加謹慎,但也比2022年更加有信心。
Biotech還活着
今年3月,硅谷銀行破產。受此影響,很多Biotech公司都在擔心整個創新生態,尤其是Biotech的未來發展,以及資金端對Biotech公司的信心。
據統計,今年一季度,Biotech行業包括VC、IPO、二級市場增發、債務在內的融資規模同比下降31%,環比下降18%,其中VC融資規模更是同比下降45%,創下了自2019年三季度以來的新低。
在美股,許多Biotech公司股價在今年一季度的跌幅超過了整體市場的跌幅,到了二季度股價才漸漸回升。
標準普爾生物技術精選行業指數(XBI)顯示,該指數已從今年3月31日的6004點增長至6月30日的6582點,增幅為9.6%。標普生科指數跟蹤標ETF(即交易指數開放基金,是跟蹤某一指數的可以在交易所上市的開放式基金)是XBI,其中篩選的Biot ech公司大多都業務並沒有成熟,彈性較大,業界普遍認為它代表了典型的中小盤Biotech股票的表現。
標普生科指數掛鉤的一隻ETF——Direxion Daily S&P Biotech Bull 3X Shares(LABU) ,此前經歷了大幅下跌,但從今年二季度的表現來看,其價格已經從4.91美元上漲至5.59美元,增幅為13.8%。
另一隻Biotech ETF——First Trust NYSE Arca Biotech ETF(FBT) ,截至今年5月2日同比上漲10.1% ,從138.38美元上升至152.29美元。FBT是Biotech第四大ETF,總資產達14.6億美元,其主要持股者包括中樞神經系統(CNS)創新療法公司Acadia、細胞代謝療法公司Agios、小核酸藥物龍頭Ionis等。
IPO和大額融資在繼續
不僅僅是已上市的Biotech公司正在從底部恢復,其他公司IPO融資或大額融資方面也有一些好消息。
5月5日,Biotech公司Acelyrin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發行價定在區間頂格,為每股18美元,同時將發行規模從895萬股擴大至1074萬股,募集金額達5.4億美元,這是自2021年2月后美股IPO募集金額最大的Biotech。據悉,Acelyrin從成立到上市只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聚焦於難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核心產品izokibep正在進行3個Ⅱb/Ⅲ期臨牀試驗。
中國的Biotech公司也開始迴歸納斯達克。今年3月份,依生生物完成與Summit Healthcare的業務合併登陸納斯達克,冠科美博完成與Maxpro的業務合併在納斯達克掛牌。
再看港股,科倫博泰7月11日在港交所上市,市值超百億港元。3月份遞交招股書,7月份即上市,這是自2022年以來港交所首家單次呈交招股書就通過聆訊的Biotech。憑藉轉型10余年的積累,科倫博泰趕上了ADC的快車。科倫博泰的上市,為沉寂已久的港股注入強心劑。
一級市場上,全球Biotech大額融資數量也在逐漸增加。今年一季度,可稱得上大額融資的事件只有兩起,分別為Cargo Therapeutics 2億美元的A輪融資和Aera Therapeutics 1.93億美元的A&B輪融資。今年二季度,大額融資接連不斷,包括Orbital Therapeutics的A輪2.7億美元融資、ReNAgade Therapeutics的A輪3億美元融資,以及ElevateBio的D輪4.01億美元融資。
相比2020年和2021年的大額融資,今年的數據並不突出,比如Sana Biotechnology在2020年的A輪融資高達7億美元,Eqrx在2021年的B輪融資達4.7億美元。
有分析指出,儘管市場上不缺資金,但它們對Biotech的信心仍然欠缺。因此,Biotech公司在種子輪和A輪融資時就開始考慮未來可能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能更有效地使用資金,並專注於最有前途的項目。
中國Biotech表現搶眼
Biotech從不缺股價上漲兩倍股甚至N倍股,即使是在整體市場不算火熱的情況下,進度振奮人心的Biotech公司仍然可以逆勢上揚。今年為市場製造驚喜的公司中,不乏中國的Biotech。
今年在美國臨牀腫瘤學會(ASCO)上亮相的多家中國Biotech公司,在股價上都有不俗表現。例如,亙喜生物今年6月在ASCO亮相后股價飆升至6美元,而其股價在4月25日還處在1.46美元的低點。之后亙喜生物在第28屆歐洲血液學協會大會(EHA)上發佈了CAR-T藥物GC012F在治療復發/難治性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積極數據,隨后股價上漲至6.99美元,創下了近一年半的新高,實現35個交易日內近400%的漲幅。
2022年,亙喜生物一度被列入美國上市公司「預摘牌」名單之內,如今翻身歸來,拋開外部環境的變化,其產品深入且持久的療效,以及在CAR-T產能上的差異化優勢,支撐它成為產業界和投資界雙重關注的中國Biotech。
同樣價值迴歸的還有傳奇生物,今年一季度,傳奇生物首款CAR-T細胞治療產品Carvykti的海外銷售額達到了7200萬美元,環比大幅增長,並與諾華簽訂了產業化合作協議以提高產能,市場預期不斷走高,股價持續上漲。
去年底在港交所上市的思路迪醫藥,得益於公司首款產品恩維達R的成功商業化,上市僅半年就成功摘「B」,成為港交所18A開閘5年以來第11家成功摘「B」的企業。今年上半年,思路迪醫藥的銷售所得毛利預期介於3.19億元至3.35億元之間,較去年同期增長了66.1%至74.6%。
向臨牀需求投資
放眼整體醫藥股,在降糖減重與CNS領域雙開花的禮來是今年的大贏家,市值突破4000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醫療保健公司。且今年其市值增加就超過940億美元,6月份收盤價更是創下歷史新高。擁有需求量巨大的藥物品種,而且有能力成功地將其商業化並上市,是市場對業績增長有較高預期的重要原因。
如今務實的風也吹到Biotech,長期跟蹤生物醫藥二級市場的投資人Roger認為,今年以來,不論是IPO融資還是走勢良好的Biotech股票,大多有一個共同點——業務旨在解決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且管線進度或臨牀數據樂觀。
而聚焦前沿技術、缺乏成果轉化的Biotech公司,在目前的環境下並不受市場寵愛。例如,合成生物學龍頭Ginkgo今年6月份的市值較一年前下降了33%,和其2021年底的巔峰市值相比更是隻有當時的六分之一。由於缺少代表性產品,從去年下半年至今,Ginkgo密集地在平臺與技術開發上進行外部合作或收購,從生物催化劑到基因治療,再到生物基材料,Ginkgo都有涉足,但仍未改變市場對其的質疑。
同樣在掙扎的還有一些AI Biotech公司,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Exscientia、BenevolentAI和Absci在2022年市值均有下跌,直到英偉達對Recursion進行投資才為這個領域帶來新的異動。「AI for Science」近年來被多次提及,但來到產業界,二者的結合卻不那麼順利。薛定諤(Schrodinger)是其中較有成績的公司,CADD/AIDD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的軟件收入是其主要收入組成,藥物開發的合作收入在該公司總收入佔比逐年提升,其股價在今年上半年更是上漲172%。但該公司近期卻聲稱自己是「一家擁有專有軟件的製藥公司」,而非「AI製藥公司」。
Biotech的步伐變了
2020年至2021年大量資金的湧入,極大地促進了Biotech行業的發展。資金帶來的研發技術進步為更多創新療法,也為這個領域帶來想象空間。今年GLP-1、ADC的火熱,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對漸凍症新葯、AD新葯、眼科補體藥等的歷史性批准,再次推高了整個醫藥行業的景氣度。
但市場的瘋狂在於每個公司都認為能成為下一個莫德納 (Moderna),以至於每看到一個或幾個Biotech的破產,和一些創新療法的折戟,或尖端技術的迷失,就開始對整個Biotech的前景扼腕嘆息。當然,這兩年破產的Biotech公司不在少數,甚至Flagship(一家以制度化創業理念在生物醫藥領域進行創新的孵化平臺)模式下的明星公司也接連破產。但Biotech的科技屬性就是,這個領域和科技股一樣存在着二八定律,大多數公司如泡沫般消亡,靚麗的獨角獸公司成批垮塌是行業出清的正常現象。
生物醫藥投資人夏玉坤認為,投資人越來越關注公司的收入、產能等指標,風險偏好逐漸降低。因此,只重視技術的新穎性而沒有落實到具體的市場需求和適應證上的初創公司是很難融資的。就如同科技公司,如果缺乏落地和規模化應用場景,就無法帶來實際收益。
但這並不代表新技術要被資金冷落,大型藥企成為PE(私募股權投資)投資者,不斷發掘有價值的Biotech公司和它們的技術平臺,並試圖為各種新型技術找到實踐的可能。科技大廠也陸續入場Biotech,它們的資金足夠同時支撐起多家細胞與基因治療(CGT)或再生醫學創業公司在人類未知領域探索。
Biotech還在前進,只是步伐變了,這個市場上的所有人都要適應它。
(作者單位:動脈新醫藥)
《中國醫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使用。
(責任編輯:劉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