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誰能推進恆大境外債重組?

2023-10-31 13:57

誰能推進恆大境外債重組?

答案是未知數。這也是為什麼,相比等待遙遙無期的重組方案,債權人目前似乎更願意抓住能夠獲得賠償的最快方法--推動中國恆大清盤。

10月30日,由投資者佳盛環球(Top Shine Global)提交的恆大清盤呈請迎來第5次延期,但香港高等法院已不願再給恆大逃避問題的機會。

據瞭解,審理恆大清盤令的法官當日在庭上宣佈,下一次清盤聆訊,將會是法庭決定是否頒佈清盤令前的最后一次聆訊。據媒體報道,這位法官還稱:「這回真的是最后一次押后。」

目前,恆大的清盤聆訊被最終定在2023年12月4日,該公司需要在這個日期前,提出具體修訂后的重組方案,否則將面臨清盤。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恆大的境外債主要包含,中國恆大自己發行的本金總額為139.22億美元的美元高級擔保票據,以及由景程有限公司發行並由天基控股有限公司擔保的本金總額為52.26億美元的美元優先票據,合共約191.48億美元。

事件起於2020年末至2021年初,恆大推動旗下房車寶業務上市,並引入戰略投資。

當時,分拆多元化業務是現金流緊張的恆大集團進行融資和降負債的主要手段之一。通過在短短數個月內收購控股全國152家中介機構,恆大倉促組建起房車寶集團,並試圖將它推向美國納斯達克。

為此恆大出讓房車寶集團10%權益引入了17名投資者。其中,佳盛環球有限公司認購7.5億港元,持股為0.459%。

佳盛環球由連浩民控制。公開資料顯示,連浩民為全國青聯委員、永卓御富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其與潮汕籍「公海賭王」連卓釗的連氏家族存在關聯。

連浩民旗下另一家公司,大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Dol-Fin PHL Fund SPC控制的凱尚國際有限公司,同樣出資7.5億港元持股0.459%。

其時公告顯示,恆大與17名投資者簽有一份對賭協議。協議稱,若在股權交割日后12個月(或各方同意之較后期限)內,房車寶未能完成上市,則投資方有權要求恆大,以投資方支付的原始代價加溢價15%回購房車寶股份。

事實證明,不只房車寶集團赴美上市沒了下文,這份對賭協議也在恆大眼里單方面失去了效力。

因未履行對賭協議,佳盛環球在2022年6月27日在香港高院對恆大提出清盤呈請。此后,該聆訊先后在2022年9月5日,同年11月28日,2023年3月20日,同年7月31日,最新10月30日經過5次延期,總延期時間長達約16個月。

此前香港高等法院和相關債權人,之所以願意給予耐心的最大原因是,中國恆大正在籌備其境外債務重組方案,並有了初步的成績。

恆大在今年3月末搬出初步的重組方案,但條件極其嚴苛。該計劃提出用「以新還舊」的方式,發行新的債券對原債券進行置換,但當中部分新票據期限達到10-12年。另外,新債券還設置了前三年不付息的條件,從第四年初開始,依據本金的0.5%進行付息。

恆大本應在8月召開協議安排會議,讓債權人表決離岸債務重組協議,但會議后續亦因故多次延期。最終令債權人和法院失去耐性。

上個月22日,恆大晚間突然宣佈原定於9月25日和9月26日有關建議重組的相關協議安排會議將不舉行。當時報道指,債權人特別小組接到中國恆大的消息,被告知因不符合相關監管規定,恆大將無法發行新票據,或導致重組方案擱淺。

另有知情人士稱,這幾乎算是在最后一刻取消了債權人會議,一些債權人甚至在事前被「矇在鼓里」。這令部分支持重組計劃的債權人開始動搖。

令債權人喪失希望的另一重磅事件,是9月28日消息,中國恆大核心人物--公司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許家印,因涉嫌違法犯罪,已被依法採取強制措施。消息出臺引起市場譁然,並意味着重組方案難產已成事實。

推動清盤,似乎成為債權人們眼下追回投資資金的最快路徑。

過去幾年,恆大債權人橡樹資本的強硬做法或者是個榜樣。2021年末-2022年初,當時恆大危機剛剛爆發,橡樹資本便迅速接管了前者分別位於上海和香港的有價值資產--海上威尼斯項目和元朗和生圍項目。

2022年11月,元朗和生圍項目迅速被資產接管人以6.37億美元價格出售,用來償還所拖欠的債務。

恆大面臨「死線」,而自2021年至今,已有多家地產企業被最終實施清盤,包括陽光城嘉世國際、新力控股和佳源國際,但尚未有中國恆大如此龐大的案例。

12月4日如果一旦確認被發布清盤令,針對中國恆大的債務和資產整理、出清還將是一項嚴峻的工作。

最新股價顯示,10月30日中國恆大開盤一度跌超20%,截至收盤該公司報0.213港元/股,跌幅收窄至9.75%。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