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杉杉豪擲百億逆勢加倉

2023-10-16 16:5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英才雜誌

  創始人去世后,杉杉股份經歷一波短暫的家族「內卷」。

  如今,風波暫息,這家橫跨新能源、新材料、光學顯示的浙商龍頭又發起新的百億逆勢加倉。

  01

  豪賭

  9月27日,杉杉股份一天內連發兩份公告。

  一是以14億元的收購LG化學的SP(OLED偏光片)資產,從LCD偏光片延伸到LCD+OLED偏光片;二是,以不超過12.8億歐元在芬蘭投資10萬噸負極材料項目。兩筆投資共計超過113億元。

目前,杉杉偏光片世界第一,負極材料行業第二,電解液國內前五,在鋰電和麪板顯示材料領域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如今,面板產業步入周期底部,鋰電池材料隨着價格下跌,企業業績普遍下滑,杉杉所在的兩大產業都處在景氣度低迷之中。

  今年上半年,杉杉股份實現營收  94.68億元,同比下降12.11% ;利潤下滑幅度更大,同期歸母淨利潤 10.13億元,同比下降達到39.01%。盈利能力縮水嚴重,毛利率從上一年的24.03%下降到18%左右。

  選擇在此時加碼豪賭,年僅32歲的繼承人鄭駒,傳承了他父親鄭永剛身上的果敢和勇氣。

和自己輝煌的過去揮手告別,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遠見。

這種難得的品質,在浙商代表、杉杉創始人鄭永剛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早在1996年,杉杉股份就成功登陸資本市場,成為中國服裝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

然而,正當杉杉在服裝業風生水起,公司正處鼎盛時期之時,他卻語出驚人:做服裝的杉杉「快死了

一年之后,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與此同時,優衣庫、ZARA等快時尚品牌憑藉DTC(直面消費者)的模式迅速崛起。鄭永剛斷言,杉杉必須要轉型,但快時尚這條路,杉杉走不通。

  就在這一年,鄭永剛「強行」帶領杉杉向科技產業轉型,他四處尋找心儀的投資項目。直到1999年,杉杉開始向承擔」國家863課題」的鞍山熱能研究所砸下3.8億元,正式挺進鋰電負極材料領域。

  但當時,鋰電仍處於黑暗中的摸索階段,行業春天要到八年之后。鄭永剛笑稱:「10個人里面有11個認為我瘋了。」

商場鍾愛偏執狂,八年時間里,他用服裝反哺鋰電,最終,鄭永剛賭對了。2004年,杉杉打破日本壟斷,中間相炭微球產品替代進口,至今穩居人造石墨負極全球第一。

  此后,杉杉還打入蘋果鋰電池供應鏈。2013年,鋰電池材料的收入首度超過服裝,成為公司業績主力軍。

  就當外界認為杉杉科技產業佈局已經完備時,鄭永剛先是聯手巴斯夫進軍鋰電整機材料;再是斥資11億美元收購LG化學LCD偏光片業務,邁入面板顯示材料領域。

  至此,杉杉形成了偏光片+鋰電材料的雙主業格局,他説:「偏光片是我最后一戰。」

  在新能源汽車和麪板火爆的2021年,杉杉大獲成功。僅2021-2022年兩年時間,就賺取了超60億的淨利潤,比過去29年的總和還要多。

  如今,創始人雖然溘然長逝,但杉杉豪賭還在進行。

  02

  跨界

  聚焦科技實業,「其他事情都要讓路。」

  一邊剝離服裝及其他業務,一邊加碼鋰電、新材料,過去20年,杉杉的發展就圍繞這一個主基調。

  2018年開始,杉杉逐漸剝離非主業。先是分拆杉杉品牌(01749.HK)在香港上市,此后又將杉杉品牌48.1%股權轉讓,不再並表。

  此后,又以29億元將杉杉奧特萊斯賣給唯品會。最后,杉杉徹底出售服裝品牌和類金融業務部分股權,二者分別於2020年7月和2021年1月起不再納入上市公司。

  此前,鄭永剛還稱自己要做一名金融家,杉杉在金融領域也是風生水起。2021年開始,杉杉清倉寧波銀行,獲得了共計超60億的回報。

而這些收益,都被投在了科技產業。正如他所強調的,「站在山坡永遠無法擊敗山頂上的敵人。」當前,杉杉在各細分領域繼續夯實領先地位。

根據最新公告,杉杉計劃以14.07億元收購LG化學旗下在中國大陸、韓國及越南的SP業務(OLED偏光片)資產。這樣一來,杉杉可以橫跨LCD和OLED,切入下一代顯示技術材領域。

  2022年,杉杉在該領域佔據全球29%的市場份額,而在時下流行的OLED偏光片市場,LG化學佔40%的份額,位居世界第二。接手其相關業務,無疑進一步提升杉杉的龍頭地位。

  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杉杉的野心更大。目前,杉杉不僅涉足負極、正極材料,還入局了電解液,橫跨三大鋰電材料。

2022年,杉杉僅次於貝特瑞,是世界第二大負極材料生產商。但其人造石墨出貨量,多年蟬聯全球第一。

根據規劃,杉杉預計砸下12.8億歐元(98億元),分兩期在芬蘭投資10萬噸/年產能的負極材料基地。

  這是杉杉首次出海,也是國內第二家前往歐洲建廠的負極材料廠商。此前,璞泰來公告,將在瑞典投資不超過157億瑞典克朗建設研發基地。

  當前,杉杉已經佈局了約70萬噸石墨類負極材料的產能,涵蓋了內蒙古10萬噸(已投產)、四川20萬噸、雲南30萬噸三大基地;以及寧波4萬噸硅基負極產能基地,其中一期產能建設中,預計2024年初投產。

  芬蘭基地投產后,杉杉將繼續加大其在全球負極材料領域的強勢地位,同時也能輻射歐洲這一新能源迅猛發展的市場。

  03

  逆行

  杉杉的百億狂奔,遭遇行業的下行周期。

  進入2023年,鋰電池上游材料價格全線下跌,曾經的「有鋰走天下」變成沉重的負擔。其中,電池級碳酸鋰價格暴跌67%至 17萬元/噸,負極材料隨行就市,低端人造石墨大跌42%,高端人造石墨也有16%的下滑。

  由於前期眾多資本紛紛殺入,而如今下游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放緩,鋰電池遭遇產能過剩,負極材料也面臨相同的問題,尤其是中低端負極材料幾乎跌倒了成本線,行業利潤已逐漸壓至極限。

  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來、尚太科技中科電氣五家A股負極公司,在上半年淨利潤均出現下滑。中科電氣更是由盈轉虧,虧損額達到1.25億元。

尚太科技直接指出,行業「低價競爭」還會維持,整個負極材料行業將面臨有史以來周期最為漫長、競爭最為激烈的調整期企業均面臨較大的「降本增效」壓力。中科電氣也認為:「降本增效已成為行業的主基調。」

  而就在需要修煉內功的同時,杉杉選擇大手筆加碼。不過,此次選擇的地點位於歐洲。放眼全球,歐洲是對新能源的支持力度最大、行動也最為激進的地區之一。

  此前,歐洲已正式批准2035年禁售燃油。業內預測,2025年,歐盟對動力電池的需求將達到550GWh,2030年將升至1000GWh。遠景動力負責人就曾提到,「到2025年,預計海外市場大約還有400GWh的產能缺口。」

目前,全球鋰電池產能出現了從中國到歐洲的大轉移,寧德時代國軒高科、遠景能源等企業都紛紛在歐洲建廠,且獲得了大眾、寶馬等車企的「定點」採購大單。因此,此時佈局歐洲,跟隨下游客户切入更有潛力的市場,是一步明智之舉。

  在負極材料領域,由於起步早,杉杉擁有先發的技術優勢。自研高能量密度、低膨脹、液相快充包覆、硅負極前驅體合成等技術。消費類快充實現了5C快充的出貨,6C產品還在驗證中;動力類快充產品實現4C產品的批量供應。

  目前,根據原材料不同,負極材料主要分為石墨類和硅基類,而石墨類主要分為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和中間相碳微球。其中,人造石墨是絕對主流。

  在材料成本方面,石墨化加工成本佔據50%以上,因此自建石墨化已成為業內趨勢,杉杉積極佈局一體化基地,有利於降低成本,提升盈利能力。而公司已經擁有的規模化優勢,也將攤薄製造成本。

  當前,石墨負極克容量接近極限值,硅基負極成為新方向。杉杉的硅基負極已在消費電子和動力市場;硬碳負極在極在鋰電、鈉電和半固態電池領域均有應用。

  技術領先,成本優勢,疊加攻克新技術,這些都是杉杉逆行的底氣。

  與此同時,杉杉在面板顯示材料的「豪賭」,也是基於全球面板產能全球轉移的佈局。由於三星、LG、JDI和台廠友達光電等廠商已經退出或明確表示關閉LCD產線,京東方、華星光電、HKC(惠科)三家中國的市場份額已經接近70%,中國在LCD領域處於絕對主導地位。

  跟隨面板產能轉移,上游偏光片、玻璃基板等也在向中國大陸集中。2020年,偏光片行業主要由LG 化學、住友化學和日東電工等日韓企業主導,而如今由於外資的退出,杉杉成為絕對頭名。

  面板產業經歷2021年的爆炸式增長后,如今進入周期底部,企業業績大幅下滑。但也需要看到兩個積極的因素,一是傳統LCD行業大尺寸化的趨勢愈發明顯,2023 年 5 月,行業出貨尺寸首次超過了 50寸 ,創歷史最高記錄。有的研究指出,市場對更大尺寸的追求不可逆轉。

  需求加速,導致面板內不同尺寸的價格分化,大尺寸實現快速反彈。

  而杉杉正是業內超寬幅領域的領導者,是首家使用超寬幅生產線的公司。相比來看,幅寬與裁切效率正相關,也能進一步降低內部成本。杉杉也將受益於大尺寸化的趨勢。

  另一方面,公司此次收購的是LG化學的OLED偏光片資產。OLED被看做下一代顯示技術。尤其是在蘋果的帶動下,PC、手機、智能手錶等消費電子產業掀起了替代LCD的風潮。

  Omdia指出手機顯示屏中的OLED市場份額從2020年的30%快速增長到2022年的42%;其預計到2030年,用於移動PC的OLED複合年增長率達34%。

  顯然,相比LCD,OLED是一片更廣闊的藍海。此時入局,正當時。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