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10-12 19:30
來源:新財富雜誌
作者:劉鮮花
若以中美兩國的上市公司來透視產業的競爭力,可以看到,中國上市公司數量是美國的1.5倍,營收達到美國上市公司的八成,淨利潤和人均產值達到7成。不過,中國上市公司的研發費用不足美國公司的1/3,總市值也僅為其38.5%。
分產業來看,中國上市公司在工業製造領域的基礎優勢明顯,營收是美國公司的1.7倍,研發為其2倍,但由於美國公司佔據航空、精密製造等高端製造領域,中國上市公司的淨利潤只有美國同行的7成;在信息技術領域,美國上市公司擁有絕對優勢,僅蘋果一家公司的市值能抵全部1290家中國公司的總和。
美國消費龍頭的產品行銷全球,也滲透至我們的日常生活,全部美國消費公司創造的營收是中國上市公司的2.6倍,淨利潤更達3.5倍。
美國農業規模效應顯著,28家農業上市公司中,市值前三的龍頭貢獻了八成營收,且牢牢把握住了農機設備、農產品加工製造、種子等關鍵領域,研發投入更十倍於中國龍頭。
不過,中國公司的趕超步伐更快。美國上市公司近3年營收平均增長率為538.8%,而中國上市公司達到了772.2%,以中位數增速衡量,中國上市公司的32.3%也超過美國的29.3%,它們以更快的增速在醫療保健、信息技術、可選消費、材料等產業上進行追趕。
產業是經濟之本,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係國家未來。美國擁有一批成熟的產業作為經濟支撐,對比美國,中國的產業優勢在哪里,差距又有幾何?在面向未來的產業發展上,如何選準發力點?
上市公司是產業的優秀代表,也是經濟的支柱力量。美國和中國分別擁有全球第一和第二大資本市場,從兩國上市公司的數量、質量和結構等維度進行比較,或可管中窺豹,一定程度上透視兩國不同產業的發展水平,為追趕與超越提供參照。
01
基本面:營收已達美國公司八成,研發投入不足1/3
截至2023年8月23日,包含A股、港股、中概股(除港澳臺地區的公司外)在內的全部中國上市公司共有6750家,總市值為133.6萬億元;全部美國資本市場上市的公司(不含OTC)共有6156家,其中,註冊地在美國本土的上市公司共有4582家,總市值達到346.8萬億元。
我們且以全部中國上市公司(簡稱「中國上市公司」)和註冊在美國本土的上市公司(簡稱「美國上市公司」)作為樣本進行比對。
總體來看,中國上市公司的數量約為美國上市公司的1.5倍,但總市值約為后者的38.5%。
2022年,中國的GDP為121萬億元,美國則達到25.46萬億美元,若以上市公司總市值與GDP的比值來計算資產證券化率,中國資產的證券化率為110%,美國為190%。雖然中國上市公司數量多,但資產證券化率仍不及美國。
再來對比營收水平。2022年,中國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總計為117.6萬億元,美國上市公司合計爲147.6萬億元,前者約為后者的80%。
淨利潤指標上,中國上市公司合計爲8.7萬億元,美國上市公司為12.4萬億元,中國公司為美國的70.2%。
從員工數量看,中國上市公司的員工合計達到4948.3萬人,美國上市公司的員工總計為4320.5萬人,中國公司是美國公司的1.1倍。
若以營收/員工數來計算人均產值,則中國上市公司的人均產值為237.6萬元,美國上市公司為341.6萬元,美國公司是中國公司的1.4倍。
從經濟學理論看,經濟增長的本質是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物質不斷豐富;而人均收入提高的前提,是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又依靠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1952年,美國全員勞動生產率曾是中國的66.5倍;1953至2018年,美國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平均增長1.58%,中國這一指標年平均增長5.97%;到了2018年,中美之間全員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已經被縮小到4.03倍。
從時間軸縱向看,中國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無疑得益於技術投入的增長;而從國別比較的橫向看,中國公司的技術投入仍有提升空間。
2022年,全部中國上市公司的研發費用總計為1.2萬億元,美國上市公司合計爲4.4萬億元,中國公司為美國公司的28%。
若以研發費用/總營收來計算研發強度,則中國上市公司的研發強度為1%,而美國上市公司達到了3%。
可以看到,中美上市公司的營收差距已經低於GDP總量的差距,中國上市公司的營收、淨利潤和人均產值指標已達到美國的七八成。以上市公司為代表的現代化產業實力,正是中國總體經濟競爭力的有力支撐。
與此同時,中國上市公司的市值僅為美國公司的38.5%,研發費用更不足美國公司的1/3,在各項指標中為數最低(表1)。研發費用影響企業的科創競爭力,是關係企業中長期增長的重要指標,這顯示,國內上市公司仍待提升研發投入力度,向更高的產業鏈條升級。
02
從構成看產業重心:中國的工業,美國的金融和科技
爲了更詳細地對比中美產業重心,我們再以Wind行業分類為標準,將目光投向醫療保健、信息技術、房地產、消費、工業製造、農業等11個一級行業的上市公司,比較兩國在各個產業的實力。
從行業結構來看,中國上市公司以工業、信息技術領域的企業居多,其分別為1601家和1290家,佔比分別達到23.7%和19.1%;其次為可選消費,共有1054家公司,佔比為15.6%;材料行業的上市公司也有937家,佔比為13.9%;醫療保健行業的上市公司達到689家,佔比為10.2%(圖1)。
中國目前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2022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達到33.5萬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27.7%,連續13年位居世界首位。製造業的綜合實力也體現在上市公司身上,工業製造領域的上市公司數量佔比接近1/4。
反觀美國上市公司,金融和醫療保健企業數量最多,分別達到1024家和992家,佔比均超過20%;信息技術、可選消費、工業三大行業的公司佔比均在10%以上,分別有627家、596家和458家。由此也可看出中美兩國在優勢產業上的差異,中國以工業和信息技術行業為主導,而金融、醫療和科技是美國產業的主導和競爭力所在。
若以市值的指標來看,中國上市公司中,雖然工業公司數量最多,但市值最高的卻是金融業,金融行業的上市公司以3.6%的數量貢獻了20.1%的總市值,246家金融業上市公司收穫了26.8萬億元總市值;信息技術、可選消費、工業行業的公司總市值大致相當,約為20萬億元,佔比在14%-15%之間;材料和醫療保健行業的上市公司總市值佔比低於數量佔比,分別為8.4%和6.7%。
美國上市公司則呈現了相反的氣象。雖然金融類上市公司數量最多,佔比近1/4,但總市值的佔比卻僅為11.6%,相較數量佔比折半;而信息技術行業的上市公司總市值佔比則超過了1/3,672家公司的總市值達到126.3萬億元,接近6750家全部中國上市公司的市值之和,美國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實力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美國可選消費、醫療保健和金融行業的上市公司總市值均超過40萬億元,佔比也均在10%以上;與之對比,美國458家工業上市公司的總市值也達到28.6萬億元,雖然在全部上市公司中僅佔8.3%,但依舊是中國超過1600家工業上市公司19萬億元總市值的1.5倍(圖2)。
03
從市值看產業成色:信息技術、醫療公司市值不足美國1/4
市值綜合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市場景氣、成長性等狀況,我們再從各行業上市公司的市值,來看兩國產業的成色。
中國僅材料和電信服務兩個行業上市公司的總市值高於美國。中國材料行業的上市公司不僅數量是美國的5倍多,市值也是其1.5倍。這一行業的紫金礦業(601899/02899.HK)、萬華化學(600309)、恆力石化(600346)、海螺水泥(600585/00914.HK)等明星公司,市值均在千億元以上(表2)。
中國的電信服務行業同樣具備優勢,雖然從數量上看,電信行業的15家中國上市公司數量比不上美國的26家,但其總市值超過4萬億元,是美國公司的1.3倍。中國移動(600941/00941.HK)的總市值超過1.3萬億元,中國電信(601728/00728.HK)的市值也在5000億元以上。當然,美國也有2家萬億市值的電信服務公司,包括威瑞森電信(Verizon,VZ.N)和T-MOBILE US(TMUS.O),前者是美國最大的本地電話和無線通信公司,后者是一家無線通信運營商。
在工業製造領域,中國的上市公司數量是美國的3.5倍,但市值相當於美國的66.8%;金融領域,中國上市公司數量為美國的1/4,但總市值也達到了美國的66.5%;公用事業和能源領域,中國上市公司的市值約為美國公司的一半;可選消費和日常消費領域,中國公司的市值約是美國公司的40%;房地產領域,中國公司市值則約為美國公司的1/4。
兩國上市公司在醫療保健和信息技術領域的差距最大:中國醫療保健上市公司的數量為美國的69%,總市值僅為美國的22%;中國1290家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的總市值為20.8萬億元,雖然數量是美國上市公司的兩倍,但市值僅為美國的16.5%。
再從平均市值來比較,或可進一步看到差距。
中國僅有電信服務、金融行業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超過美國,且均是美國公司的2倍以上;能源行業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也達到美國公司的近8成;醫療保健行業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為美國公司的31.6%;其余7個行業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均不足美國公司的3成,其中,工業製造領域公司的平均市值不足美國上市公司的20%,日常消費僅為17.4%,信息技術僅為8.6%。科技是美國經濟長期繁榮的支撐,也是目前中國在奮力追趕的方向(圖3)。
整體來看,投資者給予中國的材料和電信服務業上市公司較高的估值——其中,材料行業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強,電信服務則非完全競爭行業,而在工業、金融、能源、消費、房地產、醫療保健、信息技術等9個行業,中美兩國公司的市值差距仍然不小。
04
工業:營收是美企的1.7倍,淨利潤和市值仍待趕超
「中國製造」享譽全球,工業也是中國經濟之基石。自2010年以來,中國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地位,2022年,中國工業增加值達到40.2萬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33.2%,其中,製造業增加值達到33.5萬億元,超過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在內的G7國家制造業增加值之和。
在產業廣度方面,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和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建立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然而,中國製造業整體雖強,個體卻長期以螞蟻雄兵居多,高端龍頭仍為數有限。反映在上市公司表現上,是中國公司的市值和淨利潤與美國相比,均存在差距。
總體來看,美國有458家工業上市公司,總市值為28.7萬億元。它們的員工總數為691.8萬人,2022年的營業收入總計15.5萬億元,淨利潤之和為1.18萬億元,研發費用合計1576.2億元。
對比中國,共有1601家工業上市公司,總市值為19.2萬億元。它們貢獻的就業總人數為1016.3萬人,2022年的營業收入總計為26.6萬億元,淨利潤之和為8254億元,研發費用總計為3250.5億元。
可以看到,中國工業公司在企業數量、員工人數、營收、研發費用四個指標上均對美國上市公司形成了絕對優勢,但市值和淨利潤兩項指標仍遜於美國公司,美國公司分別是中國公司的1.5倍和1.4倍。而在公司數量上,美國上市公司僅為中國上市公司的三成,員工數是七成,營收僅相當於六成,研發費用是五成。美國上市公司的市銷率是中國公司的2.6倍,市盈率為1倍(圖4)。
近年,美國正在推進製造業「迴流」,2022年,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以及佔全球製造業的比重均邊際抬升,分別回升至11%、17.1%,已經恢復至疫情前水平。這一態勢下,對於中國而言,打造高端製造龍頭,夯實製造業競爭力頗為重要。
目前,美國工業領域市值前五的公司包括丹納赫(DHR.N)、波音(BA.N)、卡特彼勒(CAT.N)、雷神技術(RTX.N)、霍尼韋爾國際(HON.O),它們分別是工業儀器及設備商、航天航空與國防、建築機械製造商,可以説是全球高端製造的代表。而美國市值前十的公司中,還有通用電氣(GE.N)、迪爾(DE.N)、洛克希德馬丁(LMT.N)、艾默生電氣(EMR.N)等高端製造品牌(表3)。
在中國上市公司中,工業領域市值前五的公司包括寧德時代(300750)、匯川技術(300124)、陽光電源(300274)、三一重工(600031)、中航沈飛(600760),它們分別來自動力電池製造、工業自動化、可再生能源研發和製造、裝備製造和航空製造領域。
從體量上看,中美龍頭公司在各項指標上還存在3倍左右的差距,美國工業製造龍頭的員工人數是中國龍頭的3.3倍,總營收更是中國龍頭的3.5倍,淨利潤是2.9倍,研發費用為2.3倍,總市值達到3.2倍。
仔細分析可以看到,中國工業龍頭中,僅寧德時代達到萬億市值,可與波音、卡特彼勒等美國龍頭比肩,超10萬的員工數也與卡特彼勒相當,3000億元級別的營收也高於霍尼韋爾國際,淨利潤有300億元級別,淨利潤率可達近10%,與美國龍頭的水平相當,155億元的研發費用高於卡特彼勒和丹納赫。
而除此之外,中國市值前五的其余4家龍頭在營收、淨利潤、研發費用和市值上與美國龍頭均有近10倍的差距。
雖然中國工業製造在整體規模上高於美國,上市公司的營收是美國公司的1.7倍,但仍有淨利潤、市值兩座大山需要跨越。這或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美國擁有一批老牌的製造企業,它們發展歷史久,歷經市場淘洗,已站上產業鏈頂端,擁有高科技和全球銷量優勢,營收規模和淨利潤率高企。中國的螞蟻雄兵在向高端製造爬坡的過程中,雖然已經有諸如寧德時代這樣的龍頭,但有實力的企業數量較之美國還有差距。
其二,中美企業所處的產業鏈不同。從工業下的三級行業來看,美國的上市公司有17%來自於航空領域,而中國航空領域的上市公司佔比不足美國的一半。中國工業類上市公司集中在電氣設備和機械製造領域,佔比超過一半。美國工業製造憑藉着科技優勢,主要佔領了利潤率較高的航空、高端機械設備等高端領域,而中國工業的基本盤還落在電氣設備、機械等基礎製造的領域。
高端製造企業數量少,也意味着,中國的產業整合與升級仍有巨大空間。
05
信息技術:營收接近美國公司一半,研發僅為1/7
現代產業體系覆蓋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其中,先進製造業是根基,高新技術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制高點,也是中國當下需要努力爬坡的領域。
信息技術產業涵蓋了科技和互聯網兩大門類,這也是美國經濟繁榮的重要支撐。對比來看,中國有1290家信息技術業上市公司,總市值為20.9萬億元,美國有672家相關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126.3萬億元;數量上,中國上市公司是美國的2倍,但總市值是美國的1/6。
從創造就業來看,信息技術行業的美國上市公司共有員工650.6萬人,中國上市公司的員工總計543.8萬人,美國公司是中國公司的1.2倍。
從營收規模來看,信息技術行業的中國上市公司2022年營收總計9.4萬億元,美國上市公司總計21.6萬億元,美國公司是中國公司的2.3倍。
從淨利潤指標來看,中國公司的淨利潤之和5783.3億元,僅相當於美國公司31544.7億元的1/5。
再從研發費用來看,1290家中國公司總計為3183.2億元,僅相當於美國公司23841.3億元的1/7。
也就是説,在信息技術行業,中國上市公司數量是美國公司的2倍,營收不足美國公司的一半,員工數為美國公司的八成,淨利潤為1/5,總市值是1/6,研發費用則僅為其1/7(圖5)。
繼續從龍頭來看,中國上市公司只有騰訊控股(00700.HK)一家為萬億市值,其截至2023年8月23日的市值達到了2.8萬億元。而美國有15家萬億市值的信息技術公司,騰訊的市值放到美國同行中,只能排到第8。
美國信息技術行業市值Top5的公司,也是這一領域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分別是蘋果(AAPL.O)、微軟(MSFT.O)、谷歌(GOOGL.O)、英偉達(NVDA.O)和臉書(META.O)。
美國科技五巨頭的員工總數達到66.4萬人,2022年營業總收入達到7萬億元,淨利潤為1.8萬億元,研發費用為9028.5億元,總市值更是超過了62萬億元。其中,一個蘋果的市值幾乎抵得上所有中國信息技術上市公司的市值之和,淨利潤更比所有中國公司之和還高出1195億元。
中國上市公司中,市值前五分別是騰訊控股、網易(NTES.O)、工業富聯(601138)、海康威視(002415)和百度(BIDU.O),它們的市值均超過3000億元。
這5家龍頭的員工總數為43.8萬人,總營收為1.37萬億元,淨利潤總和為2490.5億元,研發費用合計997.6億元,總市值達到4.36萬億元。在這幾個指標上,美國五巨頭的總值分別相當於中國五龍頭總值的1.5倍、5.1倍、7.3倍、9.1倍和14.3倍,在創造就業、營業收入、淨利潤、研發費用、總市值指標上優勢依次遞增(表4)。
再進一步看中國被卡脖子的半導體行業,中國有196家相關上市公司,總市值為4.6萬億元,總營收為1.6萬億元,淨利潤合計2008億元,研發費用總計178.5億元。
而美國有73家相關公司,總市值19.5萬億元,營收合計2.3萬億元,淨利潤總計5393.7億元,研發費用總和為3743.2億元。其中,英偉達作為半導體龍頭,市值已經突破8萬億元,其最新發布的2023年第二季財報顯示,業績大超預期;此外,博通(AVGO.O)、超威半導體(AMD.O)、德州儀器(TXN.O)亦是美國半導體龍頭。
由此來看,中美科技龍頭的差距更大,特別是在營收、淨利潤和研發費用等指標上,美國龍頭相當於中國龍頭的5-9倍。美國公司在信息技術領域目前仍具有絕對優勢。
06
消費:美國全球性消費品牌的營收是中國龍頭的5倍
美國擁有眾多市場觸達全球的國際性消費品牌,這些品牌的擴張,不僅驅動美式流行文化輻射全球,也使得美國消費領域的上市公司競爭力僅次於科技。
美國有754家消費行業上市公司,其市值之和達到67.8萬億元,僅次於信息技術,員工總數達到1862.5萬人,貢獻的就業接近美國所有上市公司的一半,2022年的總營收為43.76萬億元,淨利潤之和為2.13萬億元,研發費用合計爲6782.6億元。
再來看中國,消費行業的上市公司共有1409家,總市值為27.8萬億元。它們貢獻的就業人口數為1166.4萬人,2022年的營收合計16.65萬億元,淨利潤之和為6025.7億元,研發費用總計3378.6億元。
對比各項指標,美國消費公司的數量約為中國的一半,但貢獻的就業是中國公司的1.6倍,總市值是2.4倍,營收為2.6倍,淨利潤達到3.5倍,研發費用為2倍(圖6)。
進一步從龍頭來看,美國市值Top10的消費公司,包括亞馬遜(AMZN.O)、特斯拉(TSLA.O)、沃爾瑪(WMT.N)、寶潔公司(PG.N)、家得寶(HD.N)、可口可樂(KO.N)、百事(PEP.O)、開市客(COST.O)、麥當勞(MCD.N)、康卡斯特(CMCSA.O)等,其中既有互聯網零售商、汽車製造商、零售商,也有軟飲料、家庭用品和家庭裝潢零售商。它們都坐擁萬億市值,並打造了眾多人們耳熟能詳的全球性品牌。
以其中市值前五的公司來比較,包括亞馬遜、特斯拉、沃爾瑪、寶潔、家得寶在內的5家美國公司,員工總數合計434.7萬人,2022年的總營業收入達9.3萬億元,淨利潤總計3593.4億元,僅亞馬遜一家的研發費用就超5000億元,總市值達到23.3萬億元(表5)。
反觀中國消費龍頭,市值前十分別為貴州茅臺(600519)、阿里巴巴(09988.HK)、拼多多(PDD.O)、美團(03690.HK)、比亞迪(002594)、五糧液(000858)、農夫山泉(09633.HK)、京東(JD.O)、美的集團(000333)和瀘州老窖(000568)。這十家公司所在的細分行業非常有意思,4家為互聯網零售商,3家白酒,1家軟飲料,1家家用電器和1家汽車製造,互聯網零售商和白酒廠商佔據主導。
市值前五的中國公司,員工總數為94.2萬人,2022年的總營收為1.7萬億元,不足亞馬遜一家的1/2,淨利潤之和為1664.4億元,研發費用總計為1058億元,市值加總為6萬億元。
由此來看,美國消費龍頭的員工數是中國的4.6倍,總營收達到5.4倍,淨利潤是2.2倍,研發費用是5倍,總市值為3.9倍。
如果説,在工業製造行業,美國上市公司佔據的是高端製造領域,那麼在消費行業,美國上市公司則滲透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其產品涵蓋洗發水、沐浴露、牙膏、紙巾、衣服、鞋子、可樂、快餐等方方面面。這些公司誕生有年,卻歷久彌堅,而中國生產洗發水、牙膏的老牌上市公司,如上海家化(600315)、兩面針(600249)等,還在尋找轉型升級之道。參透美國巨頭基業長青的祕密,有助更多國潮品牌的崛起。
07
農業:含科量高的美企龍頭,營收是中國龍頭7倍以上
美國是科技強國,也是農業強國,其擁有超過200萬個農場,糧食產量佔到了世界總量的1/5,是全球第一大農作物產品出口國。美國每年向全世界出口約1.5億噸糧食。其大豆出口曾佔全世界出口總額的1/3以上,玉米曾佔全世界出口總額的40%以上,小麥曾佔全世界出口總額的20%以上……美國農業同樣創造了一組組驚人的數字。
聚焦上市公司,以Wind四級行業分類標準來看,美國有28家農業類的上市公司,其總市值為1.75萬億元,業務以農產品為主,有16家農產品上市公司,8家化肥與農用化工廠商,4家農用農業機械廠商。它們的員工總數為20.6萬人,2022年的營收總計1.54萬億元,淨利潤之和為1438.2億元,研發費用總計為225.9億元。
再來看中國,農業上市公司共有124家,總市值為1.1萬億元。其中,化肥與農用化工的上市公司最多,有64家,市值超過6300億元,農產品上市公司有53家,農用農業機械有7家。124家農業公司的員工總數為54.3萬人,2022年的營業總收入為1.18萬億元,淨利潤之和為759億元,研發費用總計為30.7億元。
對比來看,美國農業上市公司的數量是中國的1/5,員工數量是中國的4成,但總市值卻達到了中國的1.6倍,營收是中國的1.3倍,淨利潤為中國的1.9倍,研發費用更是中國的7.5倍。
或許正是因為含科量高,美國農業的產量更高,上市公司的營收和淨利潤也處於較高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農業機械化程度高,且勞動生產率全球最高(圖7)。
從龍頭來看,美國有4家千億市值的農業上市公司,市值Top3的公司分別為迪爾、ADM(ADM.N)、科迪華(CTVA.N)。迪爾是農機設備和金融服務公司,ADM是全球四大糧商之一,以油籽、玉米及小麥加工聞名於世界;科迪華是全球種子和作物保護市場的引領者,有高質量的種質資源。它們的員工總數有14.5萬人,2022年的營業收入總計1.17萬億元,淨利潤之和為893.4億元,研發費用總計221.8億元,總市值為1.39萬億元。這3家龍頭的營收佔全部美國農業上市公司營收的80%,龍頭效應非常顯著(表6)。
反觀中國農業龍頭,市值前三的分別是鹽湖股份(000792)、海大集團(002311)和華魯恆升(600426)。它們的核心業務以化肥、水產飼料等原料為主,員工總數為4.76萬人,2022年的營收合計爲1638億元,淨利潤之和為248.1億元,研發費用總計為19.8億元,總市值為2397.8億元。
或許正是細分領域、業務模式的差異,中美農業龍頭的營收和淨利差距更為顯著。美國三大巨頭的員工數是中國三龍頭的3.1倍,營收是7.2倍,淨利潤是3.6倍,研發費用是11.2倍,總市值是5.8倍,美國龍頭的市銷率和市盈率均較中國上市公司更高。
而且,美國僅有28家農業上市公司,市值Top3的龍頭營收之和佔了全部農業股的八成,市場集中度和規模效應十分顯著。
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美國龍頭牢牢把握住了農機設備、農產品加工製造、種子等關鍵領域,在研發上大筆投入,從而把握住了產業優勢;中國的上市公司雖然數量多,但規模效應不足,化肥和農用化工公司居多,龍頭也主要是化肥、水產飼料等原料公司,與美國農業公司主業形成顯著差異。
回顧過去,農業對GDP的貢獻降低,是中國產業升級的指徵,而與此同時,農業關係着國計民生,在國家發展和國際關係中有着關鍵地位。2022年,中國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3%,化肥、農業等工業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進步從技術上支持了農業效率的增長,酒、食品、飲料、服裝等農產品加工業、餐飲服務業的發展,又從需求上打開了農產品的增長空間。因此,儘管農業佔GDP的比重不高,但與農業相關的工業、服務業和消費的產值增長遠遠超過農業。
在如今的高科技引領和工業創新時代,農業仍舉足輕重。美國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常年保持在0.9%左右,但美國依然是全球一流的糧食大國,農業成為其維持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支撐。對比美國,中國農業仍需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在機械智能化、規模化、種業、糧食加工等方面提升競爭力。
08
醫療健康:美企龍頭的營收和研發是中國龍頭的30倍
從中美上市公司的市值比較來看,醫療保健行業的差距僅次於信息技術,美國公司是中國公司的4.6倍。
美國是走在生物醫藥研發最前沿的國家之一,其企業在全球確立了絕對競爭優勢。在美國上市公司中,有992家醫療健康公司,其總市值達到40.5萬億元,員工數總計403.3萬人。它們2022年的總營收合計爲19.4萬億元,淨利潤總和為8357.8億元,研發費用總計為1.1萬億元,高於淨利潤。
再看中國,醫療健康業公司有689家,其總市值為8.9萬億元,共有員工232.5萬人,2022年的總營收合計爲3.94萬億元,淨利潤總計為1758億元,研發費用之和為1280.2億元。
對比來看,美國醫療健康上市公司的數量是中國公司的1.4倍,員工數是1.7倍,總市值是4.6倍,淨利潤是4.8倍,營收達到4.9倍,研發費用更達到8.6倍,差距逐漸擴大(圖8)。
進一步來看龍頭,美國醫療健康行業市值Top6的公司分別是禮來(LLY.N)、聯合健康集團(UNH.N)、強生(JNJ.N)、默克(MRK.N)、艾伯維(ABBV.N)和輝瑞製藥(PFE.N),均是世界知名的品牌,其員工總數達到了79.68萬人,2022年的營業總收入達到4.6萬億元,淨利潤合計爲7106.3億元,研發費用總計為3710.7億元,總市值為15.5萬億元(表7)。
在中國,醫療健康行業市值Top6的公司分別是邁瑞醫療(300760)、恆瑞醫藥(600276)、藥明康德(維權)(603259)、片仔癀(600436)、愛爾眼科(300015)和藥明生物(02269.HK)。它們的員工數總計為12.5萬人,2022年的營業收入合計爲1304.3億元,淨利潤之和為317.44億元,研發費用總計為123.37億元,總市值為1.3萬億元。
對比來看,龍頭差距更為明顯。在醫療健康行業,美國龍頭的員工數是中國龍頭的6.4倍,營收是中國的35.5倍,淨利潤也達到22.4倍,研發費用是30.1倍,市值的差距是11.9倍。
除員工數外,市值的差距反而最小,也就是説,人口老齡化時代,處於追趕中的醫藥健康領域,中國上市公司的估值更高。那麼,其業績何時能與之相稱?
09
房地產:美國龍頭淨利潤率達30%,中國為5%
在市值差距上,地產僅次於信息技術和醫療,美國上市公司是中國上市公司的近4倍。
美國有214家地產上市公司,其總市值達到9.3萬億元,員工數合計爲43.65萬人。它們2022年的營業收入合計爲1.95萬億元,淨利潤之和為2678億元,研發費用總計為234.4億元。
在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有253家,其總市值為2.4萬億元,員工數合計爲278.2萬人。它們2022年的營業總收入為5.6萬億元,淨利潤總計虧損2545億元,研發費用之和為77.9億元。
比較來看,雖然美國房地產公司的市值是中國公司的近4倍,研發費用是中國同行的3倍,但在公司數量、營收和創造就業上,中國上市公司分別是美國公司的1.2倍、3倍和6.4倍。不過,從淨利潤指標看,中國地產公司2022年合計虧損2545億元,美國公司淨利潤之和為2678億元,境遇差距頗大。
中美房地產上市公司在營收和淨利潤上的差距,一大原因或來自於業務模式的不同。
從Wind房地產三級行業分類來看,213家美國房地產公司,80%的業務為股權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s),20%為房地產管理和開發;而252家中國房地產公司,只有優客工廠(UK.O)一家被歸入REITs領域,其余251家的業務均為房地產管理和開發。
繼續從龍頭來看,美國市值Top3的地產公司市值均超過5500億元,分別是安博(PLD.N)、愛彼迎(ABNB.O)、美國電塔(AMT.N)。它們的員工總計1.57萬人,2022年的總營收為1747億元,2022年的淨利潤為489.2億元,淨利潤佔營收的比例達到30%,總市值之和近2萬億元。其中,安博是世界領先的物流配送設施和服務投資開發商,愛彼迎是全球民宿短租公寓預定平臺,美國電塔則是一家無線通訊以及廣播基礎設施公司,從事開發、租賃無線和廣播通信塔等業務。
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市值TOP3分別是保利發展(600048)、萬科A(000002)、貝殼(02423.HK),它們的員工總數達到29.76萬人,2022年營業收入總計為8331.5億元,淨利潤之和為395.8億元,淨利潤與營收的比例只有5%,這3家龍頭的總市值為4523.8億元(表8)。
由此看,中美房地產龍頭由業務模式的差異而展現出不同的氣象,員工數上,美國龍頭僅為中國龍頭的5%,營收為中國的21%,但淨利潤是中國龍頭的1.24倍,研發費用達2.34倍,總市值更達到4.4倍。
美國80%的房地產上市公司,業務是REITs,它們的業務模式廣泛,涉及物流設施投資開發、經營租賃無線基礎設施等。而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幾乎全部是開發商,業務模式較為單一。在房地產產業邏輯重構及存量房時代,美國公司的經驗或可為中國地產商借鑑。
10
成長性:醫療保健營收增速最快,中國公司追趕更急
縱觀中美上市公司,哪些行業近年營收增長最快?兩國產業是否呈現相同的成長趨勢?
雖然中國上市公司的營收、市值與美國公司還有一定差距,但數據顯示,美國上市公司近3年的營收平均增長率為538.8%,而中國上市公司達到了772.2%,高出233%。超高的平均增速主要來自醫療健康、可選消費、信息技術等領域高成長,若以中位數來衡量,中國上市公司近3年營收增速中位數為32.3%,同樣超過美國的29.3%。這説明,中國上市公司以更快的增速在各個行業進行追趕。
從Wind一級行業看,中美上市公司中,近3年營收平均增速最快的行業均是醫療保健。進一步看,中國醫療保健公司近3年的營收增速達到了5538.4%,是美國公司1854.8%的3倍。
美國上市公司近3年營收平均增速第二的行業是日常消費,達到了780.1%,而中國日常消費公司的平均增速是74.1%,美國上市公司增速是中國公司的10倍以上。
不過,在可選消費上,中國上市公司近3年518.1%的營收平均增速是美國上市公司的1.3倍,這其中有包括理想汽車(LI.O)、零跑汽車(09863.HK)、小鵬汽車-W(09868.HK)、蔚來-SW(09866.HK)、比亞迪等新能源汽車廠商帶來的增量,它們的營收增速位居前列(圖9)。
美國上市公司近3年營收增速居第三的行業是信息技術,增速為483.9%,中國同行業公司的增速大致與其相當,也達到了471.3%,特別是半導體與半導體生產設備等細分行業公司的增長較快。
在工業領域,美國上市公司近3年的營收平均增速達到了228%,是中國上市公司81.8%的近3倍;能源和金融領域,美國上市公司的營收增速是中國上市公司的近2倍和1.3倍;不過,在材料、房地產、公用事業和電信服務領域,中國上市公司近3年的營收平均增速均要快於美國公司。
由此來看,在醫療保健、信息技術、可選消費等美國上市公司近3年營收增速靠前的行業,中國公司已形成了趕超之勢,但在日常消費、工業、能源和金融領域,則與美國上市公司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日常消費領域的增速差距高達10倍。
各個行業的對比數據也表明,相較於總市值和研發總費用高達7、8倍的差距,中美上市公司的營收差距在2-5倍之間,相對縮小。
11
未來競爭力:加碼研發,仍是關鍵變量
多維對比顯示,中國上市公司雖然近年增長強勁,但與美國龍頭仍有差距。好在,如今是一個變革的時代,技術與模式的創新,可望為中國公司彎道超車提供機遇。
那麼,不同行業的公司未來如何發力,才能取得更好的產業鏈地位,在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工業領域,產業升級與智能製造仍是中國公司的主要方向。
雖然中國工業基礎雄厚,但製造業公司整體仍處於全球產業鏈偏下游的位置,提升產品附加值、隨微笑曲線上行仍是產業升級的主要方向。
與此同時,隨着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工業4.0時代悄然而至,智能製造成為工業發展的強勁新主題。過去十年間,中國製造業已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轉換,但目前僅在基礎化工、電力設備、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實現突破。可喜的是,美的、工業富聯等龍頭已在「All in」智能製造,推動製造全鏈條的數字化、智能化,華為、阿里、騰訊等科技公司也在奮力拓展TO B的產業互聯網服務。隨着龍頭的示範,越來越多企業將加入「數智化」重塑業務鏈條的大潮,產業互聯網服務的成本將大大降低,模式將日益成熟,中國的工業生產將在這一過程中全面重塑。
在信息技術領域,以科技賦能產業,或是企業拓展增量市場的關鍵;深入無人區,研發底層技術,則是保持長期競爭力的核心。
中國IT企業強在應用,過去20年,圍繞醫食住行等C端應用場景,涌現出眾多龍頭。如今,在C端市場逐漸飽和之際,B端的巨大商機開始展現。與美國相比,中國雖有無數B端中小企業,但缺乏像甲骨文、SAP、微軟這樣的重量級企業端科技服務商。不過如今,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平安等正加速進入這一賽道,構築賦能B端企業的新格局。同時,這些科技企業也開始將創新重心從商業模式向底層技術延伸,在基礎科學研究中加大投入。假以時日,越來越多原創技術將噴湧而出,成就一系列嶄新的商業化故事。
在農業領域,規模化和數字化故事,也值得期待。AI、5G等技術,正在改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有數據顯示,全球農業數字化市場的規模由2018年的73億美元上升至124億美元,複合增長率達到14.16%,且有極大的增長潛力。目前全球服務業數字經濟佔比達到43.9%,工業數字經濟佔比為24.1%,而農業數字經濟佔比僅為8%。美國農業企業藉助科技和數字化,規模效應顯著,市值前三的龍頭收穫了全行業八成營收。數量眾多的中國農業上市公司,未來也可借技術升級提升規模效應,如先正達一般,進一步躋身國際龍頭之列。
在消費行業,國潮品牌要晉級國際品牌,也需研發投入。消費賽道長坡厚雪,中國又有人口優勢,加之Z世代對國產品牌認同感強,國內品牌善於借電商、社交媒體有效觸達消費者,國潮崛起已成現實。但其中不少品牌的成長,在於營銷費用的高投入,完美日記、花西子均是如此。而從國潮到國際品牌,研發仍是關鍵,李寧、安踏的市場份額持續提升,且具有較高的溢價能力,正得益於此,其他后來者大可借鑑。
在房地產行業,美國企業在存量時代的運作模式值得參考。美國地產龍頭的淨利潤率能達到30%,而中國龍頭只有5%。盈利能力的差距來自於業務模式的差異,美國80%房地產公司的業務是REITs,中國公司則以房地產開發爲主。在中國地產商告別高增長時代的高負債、高槓杆、高周轉的「三高」模式之時,不僅精細化運作值得探索,美國企業的持有型物業模式如何實現良性運營,也可以學習。
在醫藥行業,真正具有創新能力、差異化研發管線的企業將迎來廣闊空間。當前,醫藥行業整體處於加速轉型期,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國家和地方帶量採購繼續擴圍深入,令傳統仿製藥企業的收入和利潤進一步承壓,審評審批政策的不斷優化和醫保目錄的動態調整,則讓創新葯產業迎來快速發展。
從在研藥物的數量分佈看,中國位列第二,第一名美國的全球份額一直穩定在50%以上,且擁有世界上約一半的生物藥公司和一半的生物藥專利。不過,中國藥企正在研發版圖上穩健開拓,在incoPat創新指數研究中心發佈的全球生物醫藥發明專利TOP100榜單中,恆瑞醫藥已進入第13名。提升醫藥創新能力,仍是中國企業趕超美國同行的使命。
事實上,在中美差距最大的領域,趕超勢頭也最足。美國上市公司近3年增速居前的醫療健康、信息技術、消費、工業和能源賽道,中國上市公司正鉚足馬力,憑藉與其相當或成倍的速度行進,以求增強競爭力,在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中掌握主動。
責任編輯:尉旖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