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10-11 08:10
幾乎同一時間,伊利、君樂寶、飛鶴推出首款母乳低聚糖(HMO)奶粉。近日,國家衞生健康委(以下簡稱「衞健委」)發佈公告稱,兩款母乳低聚糖(HMO)成分在國內申請食品添加劑新品種獲得批准。此次母乳低聚糖(HMO)獲批,行業或迎來一波嬰配粉配方變更潮,加劇行業內卷。
相關數據顯示,由於受出生人口持續下滑和市場價格戰等影響,上半年中國嬰配粉銷售額下滑14%。從各大乳企半年報來看,頭部乳企受益於市場集中度提升和產品價格優化,受影響較小,但隨着嬰配粉「新國標」的施行,再加上母乳低聚糖(HMO)獲批,或使原本平靜的奶粉行業再掀波瀾。行業內卷,技術、資本、渠道、價格都不佔優勢下,中小品牌將何去何從。
HMO正式獲批
靴子落地,HMO正式獲批。10月7日的公告中,衞健委批准了多款食品添加劑,其中包括了兩款母乳低聚糖(HMO),分別為2’-巖藻糖基乳糖和乳糖-N-新四糖,兩者可應用於嬰幼兒配方奶粉、調製乳粉(兒童用)以及特殊醫學嬰兒食品。
公開資料顯示,在諸多母乳所含的營養成分中,母乳低聚糖(HMO)的含量(8%)僅次於乳糖(53%)和脂肪(32%),具有促進益生菌生長、維護腸道微生態平衡、調節機體免疫等多項功能。目前人類已知的母乳低聚糖(HMO)有超過200種不同的結構,其中有6種研究較為充分,其中2’-巖藻糖基乳糖是研究較為廣泛且商業化前景較好的一類。
值得玩味的是,伊利、君樂寶、飛鶴幾乎同一時間打出「HMO奶粉」的廣告,爭相宣稱是「國內首款」。伊利旗下伊利金領冠推出「珍護鉑萃」兒童成長配方奶粉,君樂寶推出添加HMO成分的小小魯班「詮維愛未來」奶粉,飛鶴推出HMO奶粉「星飛帆卓瑞4段」。
10月10日,北京商報記者隨機走訪海淀、朝陽線下商超門店,並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搜索「HMO奶粉」,發現標註「HMO奶粉」的無一例外都隸屬於國外品牌,如雀巢、美樂寶、菲仕蘭、美贊臣、惠氏等。
相對於歐美國家來説,我國對於母乳低聚糖(HMO)的獲批較為謹慎。自2016年以來,衞健委共發佈6次2’-巖藻糖基乳糖(2’-FL)的受理信息,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共發佈5次關於「公開徵求食品營養強化劑新品種 2’-巖藻糖基乳糖(2’-FL)等5種食品添加劑新品種意見」,規範了 2’-巖藻糖基乳糖(2’-FL)作為營養強化劑的用量、適用範圍及質量規格要求等信息。2021年,衞健委開始受理和審批轉基因微生物食品添加劑新品種,給通過基因改造的微生物發酵生產母乳低聚糖(HMO)在中國的合規使用奠定了基礎。
根據法規要求,添加母乳低聚糖(HMO)的嬰配粉產品上市還要通過配方變更或註冊。有接近企業的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由於HMO獲批前企業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配方註冊變更的時間不會太久,大概兩三個月就能上市」。
原料廠商爭奪戰
根據 BlueWeave Consulting 的數據,2022年全球母乳低聚糖(HMO)市場規模為1.99億美元,在2023年至2029年的預測期內,預計將以22.9%的複合年增長率強勁增長,到2029年將達到8.43億美元。在這份報告中,亞太地區市場被預計將以最高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被視為一個重要的增長極。
母乳低聚糖(HMO)進入國內乳企的視野並非在今年,早在2016年蒙牛就聯合美國UC DAVIS、北大醫學部、中科院化學所、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國內外頂尖科研院所針對中國母乳中HMOs構成開展相關隊列研究,比較中外母乳差異,解析中國母乳HMOs組成特徵。在此次衞健委的審批中,蒙牛集團自主研發的母乳低聚糖(HMO)2’-FL通過審批,成為首批獲批企業中唯一一家中國本土企業。
但放眼全球來看,母乳低聚糖(HMO)產業化技術一直被歐美巨頭牢牢攥住,上游供應端仍以進口為主,成為中國乳企精準營養的「卡脖子」問題。目前母乳低聚糖(HMO)的主要供應商仍是科漢森、菲仕蘭、帝斯曼-芬美意等國際巨頭,常規母乳低聚糖(HMO)原料的價格大概為1000元/公斤。
2020 年,荷蘭皇家帝斯曼宣佈以7.65億歐元收購丹麥母乳低聚糖(HMOs)供應商 Glycom A/S,進而推進其在嬰幼兒、兒童和成人營養等領域的擴大發展;科漢森通過收購 Jennewein 進軍母乳低聚糖(HMO)領域;杜邦營養也與比利時特殊碳水化合物生產企業 Inbiose 公司合作,進行 2’-巖藻糖基乳糖(2’-FL)的合作開發。
在國內,能夠進行母乳低聚糖(HMO)合成生產的企業較少,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恆魯生物、一兮生物、芝諾科技等,這三家企業的成立時間都不久,最早的恆魯生物2018年才成立。2023年8月22日,一兮生物獲得近億元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黃埔醫藥基金領投,元禾控股、君子蘭資本、一盞資本、力鼎資本跟投,綠洲資本、深圳高新投追投;9月11日,新諾威發佈公告稱,全資子公司石藥聖雪擬與恆魯生物共同出資設立石家莊恆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發力母乳低聚糖(HMO)及其他生物合成產品的生產。
一兮生物作為國內領先的具有母乳低聚糖(HMO)產業化能力的企業,從碳源、菌株到培養基,從糖基活化與轉化到工藝模塊的集成化,實現了在量產情況下的低成本。目前,一兮生物在國內率先進行HMO生物合成的產業化,2022年建成300噸/年產能的生產線,預留擴展接口,可根據需要在一年之內擴展至3000噸/年產能。芝諾科技主要與代工企業合作進行生產,其位於山東的生產基地年產能100噸。
黃埔醫藥基金投資總監姚靚曾表示,「母乳低聚糖(HMO)是生物合成法優勢體現得的非常好的品類之一,很好地地解決了化學法複雜、步驟多、原料昂貴、無法大規模商業化的問題。我們非常看好生物合成法生產的HMOs產品的應用前景」。
隨着母乳低聚糖(HMO)在衞健委獲批,未來中國奶粉市場對於母乳低聚糖(HMO)的需求量將會激增,這些原料供應商或迎來爆發期。
嬰配粉內卷加劇
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母乳低聚糖(HMO)獲批,原料供應壓力下,短期內可能造成該款嬰配奶價格小幅上漲,應該不會造成大的市場動盪。但隨着市場逐利的心理加劇,中小企業逐步跟上,或面臨新一輪同質化競爭」。
母乳低聚糖(HMO)剛獲批,大品牌就來勢洶洶推出新品,對於中小企業來説確實有壓力。10月10日,伊利相關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我們早在2003年就率先啟動母乳研究計劃。圍繞母乳低聚糖(HMO),伊利早在法規頒佈前就已擁有了11項技術專利,其中也涵蓋了對兒童人羣的影響」。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隨着各個企業對於母乳低聚糖(HMO)的技術攻克,將進一步加劇行業的分化,未來如果企業不掌握母乳低聚糖(HMO)的提取技術,就很難進入整個嬰配粉的第一軍團,這也是整個中國嬰配粉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方向。」。
藉助自主研發母乳低聚糖(HMO)2’-FL獲批,蒙牛或進一步佈局上游原料供應鏈,與其他品牌差異化競爭。蒙牛集團副總裁魏薇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蒙牛的優勢比較明顯,「自主研發的母乳低聚糖(HMO)獲批,蒙牛是中國本土企業中唯一一家,其他本土企業是應用這個成分做的產品」。這也意味着,本土奶粉企業要想使用母乳低聚糖(HMO),必須從首批獲批的3家企業採購。
可以預見的是,隨着各大品牌HMO奶粉的上市,將迎來一波跟風潮。宋亮認為,「母乳低聚糖(HMO)原料的價格不是很貴,因此除了龍頭企業以外,中小企業也會逐步跟上,屆時或將面臨同質化競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