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搞大模型鉅虧,微軟都還沒掙到錢!GitHub Copilot每月收10刀,倒賠20

2023-10-11 05:00

別看全球科技圈都在大模型上轟轟烈烈搞了這麼久——做出來的熱門產品居然還是賠錢的?!

就拿這里面最「得勢」的微軟 $MSFT 來説,據華爾街日報爆料:

他們那用户量高達150萬的AI編程工具GitHub Copilot,平均每個月在每個用户身上都要倒貼20美元,最高能達80美元。

換言之,微軟自做出Copilot以來,光是一個月在它上面虧損就高達3000萬美元,一年下來虧損直接過億。

要知道,Copilot也不是能白嫖的,會員每月還得交10美元「使用費」呢。

不止微軟「表面光鮮」,谷歌、亞馬遜、Adobe、Zoom等巨頭也面臨同樣的窘境。

除了給使用次數設限,他們還悄然提高會員價、或是「偷換」小模型……可謂想方設法地「找補」利潤。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

ChatGPT們為啥「不賺錢」?

原因或許可以從成本和價值創造兩個方面來找。

最直觀的,應該就要屬成本了。

一個是大語言模型運行所需的硬件、維護等各種技術成本。

正如開頭提到的,微軟GitHub Copilot背后所需的運行總成本,甚至超過了平均每人每月10美元的會員費總價,而且還是兩倍。

這還是有會員收費的大模型產品,沒有收費的那還得再上一個量級。

據SemiAnalysis首席分析師Dylan Patel統計,OpenAI光是運行ChatGPT,每日投入的成本就可能高達70萬美元。

雖然説隨着能源等成本的下降,未來大模型計算成本也會隨之下降,但目前這一運行成本,依舊無法被會員價所填補。

另一個則是宣傳推廣所用的版權成本。

爲了避免AI侵權帶來的高額訴訟費用,不少公司已經開始「購買」名人形象和語音版權。

這兩天Reddit上一則很火的消息爆料,Meta正在為AI Chatbot背后的明星名人畫像付大錢?。

明星們只需要配合Meta工作6小時,記錄肖像等信息用於「和大眾聊天」,最高就能獲得500萬美元的費用。

值得一提的是,類似的名人已經有28個,例如退役橄欖球球星Tom Brady被用於製作體育聊天Bot,而時尚模特Kendall Jenner被用於做成一個知心大姐姐的形象。

但如此高昂的成本,似乎沒有給AI和使用AI的公司帶來想象中的「吸金力」。

一方面,大語言模型給公司其他產品帶來的「遞增效應」沒有想象中那麼猛烈。

情況或許可以從微軟前段時間的財報情況窺見一斑。

雖然説微軟2023財年第四財季智能雲部門的營收為239.93億美元,相比上年同比增幅達到15%,但相比2022財年第四財季20%的增幅,增速變動並不大,反而還略有所下降。

雖然微軟一直在強調「OpenAI使用了微軟智能雲服務」,但目前來看,這一舉措帶來的宣傳效應並不明顯。

另一方面,大語言模型自身的落地場景、應用價值也仍待挖掘。

紅杉資本《Generative AI’s Act Two》中就提到,無論是首月用户留存率,還是目前用户的日常使用情況,相比其他的產品,大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AI使用情況都不容樂觀。

相比普通產品最高85%的留存和日/月活,用户體驗過生成式AI產品后還願意繼續用、或是每天打開的比率都非常低,只有56%和41%:

這也意味着不少用户還沒挖掘到生成式AI產品有必要使用的價值。

而Nature在一項1600名科學家的調查中也發現,那些在研究中使用AI的科學家中,認為AI工具現在已是「必需品」的人只佔4%……

不過,這種不賺錢的困境,好像主要還是集中在ChatGPT這樣的大語言模型產品上。

同樣以大模型為基底的不少AI繪畫產品,目前已經賺上第一桶金了。

另一賽道上的AI繪畫產品「火熱」

就從最火的產品之一Midjourney來看,這家公司創造了非常奪目的成績。

Midjourney通過Discord提供服務,用户數一路飆升到近1500萬。

這樣的它,在沒有接受任何投資的情況且只有40名員工的情況下,就已成功實現2億美元的年收入。

儼然為AIGC領域中的現象級產品,也代表着AI繪畫產品落地的成功。

而剖開來看,Midjourney之所以能成功,離不開他們清晰且堅定的定位,一開始就走閉源+付費模式;也離不開AI繪畫技術成熟、產品本身質量夠硬,這點從火爆出圈的Midjourney v5版本就不難看出。

但要説最核心的成功因素,還是比起大模型,AI繪畫的價值點簡單又明確。

對於最終買單的用户來説,不管是每月選擇10美元還是120美元的套餐,他們都可以將作品拿去進行商業使用——從文章配圖到遊戲原畫,AI繪畫的產品都有立刻的用武之地,一部分畫師失業真不是説説而已。

不過,就像大模型一樣,計算成本是其中一個佔比非常大的制約因素。

已經成功盈利的Midjourney就將90%的收入都用於提高計算能力。

而AI繪畫圈同樣還算成功的Adobe Firefly,其實也是靠在算力成本控制上下了不少功夫。

他們提出了一個積分系統,免費賬户每月25個生成積分,使用完以后可每月支付4.99美元再獲得100積分。

一旦用户用完這些額度,Adobe就會減慢服務速度防止算力過度使用。

如CEO所説:

我們在努力地為用户提供巨大價值,但也要在成本方面保護自己。

也就是説,儘管AI繪畫的落地比大模型成功一些,但眼下也有共同的問題。

只不過對於大模型產品公司來説,他們要面對的更多。

現在,在等待計算成本真正降下來之前、在用户真正大面積將興趣轉為「買單」操作之前,他們不得不採取各種花樣百出的措施。

比如:

谷歌將一款AI助手的月會費從最開始的6美元提高到30美元;

微軟計劃在Bing搜索中換用更便宜的來自Meta的開源工具;

Zoom則在模型大小上做細化,根據任務難易靈活調用最合適的版本……

當然,在這之中,相比不少巨頭們還在拼命挖掘大模型本身的落地價值,「賣水人」倒是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了。

這不,有網友調侃:

英偉達纔是真正的贏家。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