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PE的盡頭是放貸?

2023-10-04 10:42

不搞不行了。

這兩天關於PE做私募信貸的消息又多了起來,先簡單提幾個快訊消息:

9月,黑石集團在官網宣佈,將其企業信貸、資產融資和保險集團整合為一個新部門:黑石信貸保險(BXCI);

9月,報道稱,高盛正在就出售專業貸款公司GreenSky給一組投資公司進行深入談判,交易價值約為5億美元。這些投資公司包括Sixth Street Partners、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和KKR;

9月,有知情人士表示,高瓴的私募信貸團隊也開始招人了,據說招了幾個董事總經理。

事實上,今年以來,關於私募信貸的信息一直此起彼伏,比如:

8月,華平(Warburg Pincus)和安宏國際資本Advent International同意支付42.5億美元收購醫療技術公司Baxter International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個部門,資金來源於一家俬募信貸商;

8月,金融軟件公司Finastra Group Holdings將通過私人信貸公司完成60億美元的融資,如果完成,這將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私人信貸交易;

6月,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K.N)首次推出其零售私人信貸基金;

5月,橡樹資本正在尋求為私募信貸基金募集逾180億美元資金,或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私募信貸基金。

……

實際跟私募信貸有關的消息並不止以上幾條,海外關於私募信貸的討論文章和名人點評不勝枚舉,如今私募信貸已經成為華爾街上最炙手可熱的投資類別,而PE是其中最積極的玩家之一。

簡而言之,火已經架上了,PE們都開始放貸了。

黃金時刻

世人都愛用四字詞語形容一種現象,私募信貸這個領域也不例外,黑石集團總裁喬納森·格雷就在今年早些時候形容了當下私募信貸的火爆:黃金時刻。

今年6月推出其首支零食私人信貸基金的貝萊德另類投資主管Edwin Conway,同樣用了四個字形容了她對私募信貸的態度:充滿信心。Apollo的Marc Rowan則認為「這是私人信貸產品集的好時機」。

大佬們並非是簡單放個話,高盛和摩根大通已經開始準備成立專門的私人信貸交易團隊,高盛在今年甚至推出了一項針對該行業的定期「私人信貸監測」研究服務。

其中原因想必不必贅述,我的同事張楠老師去年在《有頭有臉的PE都去放貸了》一文中曾做過解釋:放貸是PE在積極適應市場的劇變,在經濟不穩定的大環境下,LP的重心轉向「減少權益類資產、增加債權類資產」。

私募信貸,LP爸爸們如今的偏愛。

以黑石的公開數據為例,信貸和保險是黑石增長最快的部門——在過去三年中,管理資產翻倍至2950億美元。2023年第二季度企業私募股權和私人信貸策略成為其組合中表現最佳的部分。其中,黑石私募信貸板塊收益率驚人——過去12個月的表現高達12.7%。

Muzinich亞太區首席執行官Andrew Tan表示,私人貸款收益率的回報率約為10%至18%,通常為三年期交易。

Preqin專門對178家機構投資者進行了調研,報告《投資者展望:另類資產,2023年下半年》中顯示,90%的受訪者發現在過去一年中私募信貸達到(或超過)了他們的預期。而私募信貸之所以廣受他們歡迎正是源於他們對經濟環境和利率波動的擔憂,6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支持私募信貸主要是爲了還能夠收到可靠穩定的收入。

另據PitchBook發佈的全球私募資本募資報告,2022年全球私募信貸資產規模突破1.4萬億美元,私募信貸募資通過159只基金共籌集了2004億美元,連續三年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預計到2027年,私募信貸資產規模將達到2.3萬億美元。

2.3萬億美元的天花板,在評論家和預言家的世界里,還算是比較可觀的數字。有諮詢公司甚至預計私人信貸在全球債務市場中將佔到超過40萬億美元的份額。

基本上,大家都形成了新的共識:私募信貸可以搞,對LP更追求DPI和退出越來越難的PE來説,私募信貸不搞不行了。

PE伺機而動

私募信貸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不僅僅是因為LP們的「逼迫」,它有一個很廣闊的目標市場:中小企業,沒辦法從「主流渠道」獲得融資的企業。

雖然在華爾街,退休基金、養老基金和財富管理公司等是私募信貸的主要玩家,PE——如文首所提,亦是積極分子,因為私募股權更容易受到二級市場波動和估值折扣的阻礙,這在業內被稱為「下跌輪(down round)」。

Edwin Conway就提到「持續的監管變化和對流動性的擔憂影響銀團貸款市場,銀行已經不再承銷大型杠杆收購和向中小企業放貸,從而為非銀行貸款人填補空白打開了大門。」在華爾街,現在當公司需要借款數十億美元,或者交易撮合者需要為收購提供資金時,他們開始選擇繞過公共債務市場和投資銀行。

換個層面也可以理解為,曾經靠PPT就能拿到主流渠道資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快樂的日子結束了。私募信貸憑着穩定性更強的平平無奇但靠譜的特徵,剛好正中現在這波VC/PE的胃口。

美國私人資本公司Adam Street里的兩位分析師Jeff Diehl和Bill Sacher寫的就非常精闢:避免損失是私募信貸遊戲的名稱,「隨着利率上升、信貸利差擴大和收入增長放緩,良性氣候發生了變化,所有這些都可能給許多經理的投資組合帶來壓力。私人信貸行業將其雙邊性質視為一件大事,這意味着它獲得了比公共債務市場更嚴格的契約和條款來保護自己免受損失。」

在《有頭有臉的PE去放貸》文中提到,相比歐美,亞洲對私募信貸的敏感度就比較低了:Preqin的數據顯示,2021年專注於亞洲的私募信貸基金募集總額為91億美元,僅佔全球市場不到4.5%。同期,北美和歐洲募集資金分別達到1299億美元和638億美元。

不過本文想提的是,今年已經有敏鋭的亞洲機構瞄向了私募信貸。7月,投資公司Muzinich&Co.最近宣佈已完成一項5億美元的亞太私人債務戰略。8月,印度最大銀行HDFC銀行旗下的HDFC Capital Advisors正尋求為一隻新的私人信貸基金籌集高達20億美元的資金,該基金將專注於房地產行業的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HDFC的資金通常用於印度前六大大都市地區的中低收入住房項目。而這支私人信貸基金規模原本只定在10億美元。

除此之外,總部位於香港的PAG、貝恩資本、印度的Kotak Mahindra銀行和香港的ADM資本都已經着手了自家的私募信貸計劃。

已經開始招人了

Jensen Partners公司做過一個調研,他們爲了更好的分析私募信貸的趨勢,跟蹤整個投資管理行業的併購交易、籌款活動甚至招聘,發現了一個現象:從私募股權到信貸的轉變不僅反映在私人投資者的資本流動上,也反映在有才華的專業人士的流動上。

根據Jensen Partners的數據,2022年信貸領域有518名營銷人員,是2021年227人的兩倍多,預計這種上升趨勢將在2023年繼續。

霸菱亞太私人金融集團負責人Shane Forster同樣表達了相似觀點,最近銀行業的蕭條,加上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很多公開債務市場直接關閉,「除了最優秀的借款人,其他人都走了。」

也有知情人士表示,高瓴的私募信貸團隊也開始招人了,據說招了幾個董事總經理。早在今年6月,就有外媒傳出,高瓴已聘請德意志銀行的Siddhartha Hari幫助其擴大私人信貸投資業務。對此,高瓴不予置評。

綜上,雖然從目前看私募信貸的火花尚未在中國PE界燎原,但這未來真值得期待一下,畢竟除了很難百倍回報之外沒啥毛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