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前三季研報罰單大數據出爐,57張罰單涉29家券商、58名從業人員,上海地區罰單最多

2023-09-30 18:06

財聯社9月30日訊(記者高艷雲)三季度即將結束,頻發的研究業務違規罰單,成為行業關注焦點。

截至9月30日,今年前三季研究業務罰單總計57張,波及券商29家,浙商證券罰單最多為4張,7家券商的罰單數量達到3張,分別是民生證券、國融證券、國盛證券、中信建投、中天證券、太平洋國泰君安,10家券商罰單數量為2張,10家券商罰單數量為1張。從被罰人員數量來看,多達58人被罰。

內控問題是研究業務違規主要問題之一,「內控不規範」成為罰單關鍵詞;出具警示函是主要罰單類型,佔比高達87.5%;上海地區的罰單最多,佔比達17.86%,其次是北京、浙江、深圳、廣東;罰單對象中不乏明星分析師,研究所負責人多受到「牽連」,因管理問題遭罰。

研究業務「雙隨機」現場檢查情況效果明顯,各家券商加強研究業務合規質控,研報專題培訓幾成券商「標配」,中小券商更需關注未獲資格卻提前上崗情況,分析師在發表言論觀點方面更趨謹慎,研報發佈節奏似有放緩之勢。

「內控不規範」成研究業務罰單關鍵詞

內控問題是券商研究業務罰單頻頻提及的突出問題,「內控不規範」成為罰單關鍵詞。

易董數據統計顯示,從違規類型來看,其他違規行為較多為18張,佔比達32%;其他內控不規範罰單有7張,佔比為12%;「出具的文件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制度建設不規範」涉及的罰單為4張,佔比為7%;「制度建設不規範,其他內控不規範」「制度建設不規範,其他內控不規範,其他違規行為」「未建立信息形成留痕機制,制度建設不規範,其他違規行為」,這三類罰單分別有3張佔比同爲5%。

從處罰類型來看,主要包括出具警示函、監管談話、責令改正三種類型,其中出具警示函罰單多達49張,佔比87.5%;監管談話有4張,責令改正有3張。

從地域來看,罰單涉及17個地區證監局,其中上海證監局出具的罰單最多達10張,佔比17.86%;其他緊隨其后的是北京證監局(6張)、浙江證監局(5張)、深圳證監局(5張)、廣東證監局(4張)。

罰單處罰人員廣泛,既有明星分析師,也有負有管理責任的券商研究所負責人。如招商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夏,國泰君安及固收首席分析師覃漢、研究所所長黃燕銘,東亞前海證券研究所所長賀燕青等。

震懾效果明顯

從券商反饋來看,上述研報罰單震懾作用明顯,多家券商研究所正在強化合規質控、研報管理培訓。

北京一家中型券商研究所人士稱,研報罰單中涉及的細節需要引起重視,包括單位錯誤、所引用的文件發佈日期錯誤、文字圖標不一致以及未書寫證券分析師證書編碼等問題;審覈形式化問題凸顯,撰寫人提交后審覈「秒過」現象也有出現。

未在中證協登記證券分析師卻提前上崗的情況,引起中小券商的重視。與研究業務規模較大券商不同,中小券商通常分析師人手不足,這需要證券研究所加強管理,監管同樣要求「堅決杜絕無資質人員發佈研報」。

從記者與多位券商分析師溝通採訪來看,分析師普遍就熱點問題的觀點言論趨於謹慎,不僅需要合規審覈通過,還需要二次或反覆溝通,包括語句順序等細節也要反覆覈對,以免引發傳播合規問題。

有券商研究所負責人稱,研報發佈節奏有所放緩,這主要為保證研報質量,合規、質控審覈更為嚴格。

有市場人士分析稱,兩大方面的壓力正進一步縮小券商分析師個體生存空間,一是基金分倉佣金費率持續下滑,「蛋糕」在不斷縮小;二是證券分析師人數仍在不斷增多。上述兩個因素擠壓之下,分析師為博出位極易出現違規的情形。

中證協官網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證券分析師已達4538人,13家券商證券分析師數量超過百人,中金公司更是擁有分析師多達290位,其他分析師超過百人的券商還包括中信證券(178人)、國泰君安(158人)、興業證券(151人)、廣發證券(142人)、海通證券(138人)、華泰證券(130人)、中信建投(129人)、長江證券(128人)、招商證券(113人)、國信證券(110人)、國金證券(104人)、浙商證券(101人)。但以上僅是註冊分析師的人數,目前來看頭部券商研究所的整體人數往往在300人左右,200多人的規模為中大型研究所規模。

逾九成罰單來自雙隨機現場檢查

上述56張罰單中,54張來自今年5月份的雙隨機現場檢查,佔比達96.43%。今年5月,證監會向各券商通報了2022年研報「雙隨機」的現場檢查情況,共覆蓋45家公司的300篇研報。

證監會對研報製作存在的三大問題進行了通報,一是部分公司內控制度未根據法規規範要求及時更新調整,二是部分公司內控制度執行有效性不足,三是具體研報製作審慎性不足,個別員工私自發表證券分析意見。

針對此次檢查發現的部分證券公司研報業務內控薄弱環節、部分證券分析師等從業人員合規意識淡薄等問題,證監會也重申了四點法規規範要求。

一是加強研報信息來源和留痕管理,打牢高質量研報堅實基礎;二是強化研報製作、審覈、發佈全流程內部控制,着力提升專業質量和合規水平,壓實製作環節責任要求,確保研報專業審慎;三是規範公開發表言論和客户服務活動管控,強化輿情風險管理;四是完善人員績效考覈和內部問責制度,促進行業發展行穩致遠。

在加強研報信息來源和留痕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強信息收集環節管理,確保信息來源合法合規;其次是優化信息來源覈實機制,明確專項提級審覈措施;

強化研報製作、審覈、發佈全流程內部控制方面,一是壓實製作環節責任要求,確保研報專業審慎;二是強化審覈環節管控,確保質控合規落實到位;三是加強發佈環節審慎評估,確保重大事項提級審覈執行有效;四是強化投價報告管理,提高投價報告質量。

規範公開發表言論和客户服務活動管控方面,首先要實施全面管理,確保業務活動管控有效;其次是強化責任擔當,規範員工公開發表言論;三是重視輿情管理,自覺維護公司和行業聲譽。

完善人員績效考覈和內部問責制度方面,一是科學設置考覈指標,確保有效激勵約束;二是加強人員管理,嚴肅追責問責。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