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華強北找「北」

2023-09-28 00:21

  「正在加班加點生產。」9月25日,對於不久前開售的Mate 60 Pro系列產品,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幾乎隻字未提,只用這樣一句話草草概括。加班加點生產的背后,是Mate 60 Pro系列產品現象級搶購的事實。而這種現象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四年制裁之后,華為不僅突破封鎖迴歸,還與老對手蘋果頂峰相見。

  華強北,一邊見證着蘋果與華為在高端機市場上的無聲廝殺,一邊直視着自身命運的由盛而衰。那些穿行於無數檔口的匆忙腳步,除了「搞錢」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可是,靠老本行「搞錢」越來越難了。

  iPhone不搶了,華為「贏麻了」

  「今年的蘋果都是虧錢的,‘遙遙領先’才賺錢。」在遠望數碼商城一樓,陳喆(化名)經營着一家以零售為主的檔口,銷售一些二手手機和相關的高仿配件。

  比起賽格廣場華強北「地標」一般的存在,遠望數碼商城的名氣要小一些。但在得知記者要去買手機的時候,一位當地居民直接建議,「往前走兩個紅綠燈,買手機要去遠望,買配件纔在賽格」。

  陳喆坦言,iPhone已經不需要搶了。

  他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這些檔口間,原價9999元的256G版本iPhone 15 Pro Max,黃牛的出手價只有9700-9800元之間。相比起來,往年iPhone發新機之后,高端版本的溢價情況至少要持續兩個月。

  但這一次,iPhone 15的高端款溢價情況只持續了一天。而華為Mate 60 Pro系列至今仍處於搶不到貨的狀態,即便黃牛也無能為力。

  説這番話的時候,陳喆的眼睛仍然緊緊盯着手里的兩部手機,雙手不停地飛快滑動着屏幕,為另一頭的需求尋找對應的報價。

  在這里,同時操作兩三部手機似乎已經成了檔口老闆的必備技能,那方小小的手機里有密密麻麻的報價單,成為串起華強北龐大電子生意的毛細血管。

  從樓上到樓下,組裝一部iPhone

  「iPhone 15發佈的當天,這里就已經有工廠拿到原版的蘋果Type-C接口數據線,並開始研究了。」一位檔口的老闆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關於iPhone,華強北曾流傳過一句高度的概括:從一座數碼城的樓上走到樓下,就能組裝出一部iPhone。

  兵貴神速,在華強北體現得淋漓盡致。

  但無論是華為與蘋果的高端機決戰「映射」,還是iPhone配件的神速「配比」,都只是這片市場眾多切面的一角。曾有人打趣,華強北的一場堵車,都能引發全國零售市場手機及配件價格的波動。

  華強北商業區的前身,是生產電子、通信、電器產品為主的工業區。上世紀80年代,華強北主要是從事「三來一補」加工業。1988年,賽格集團在華強北成立了首家中國電子市場賽格電子市場,一石激起千層浪,此后全國各地的商家和企業敏鋭地嗅到商機,紛紛進駐。

  如今面積只有1.45平方公里的華強北,卻聚集了賽格電子市場、華強電子世界、遠望數碼商城等全國聞名的交易市場。

  他們見證了華強北的輝煌:騰訊的OICQ就起步於賽格廣場的五樓,神舟電腦、TP-LINK路由器等知名品牌也都在這里啟航。據不完全統計,從華強北至少走出了超50位億萬富豪。

  而在微觀的視角里,「一米櫃檯」的吸金故事也打造出了人人都能賺錢的造富神話。

  數據顯示,目前,華強北轄區商事主體已突破10萬戶,較2019年增加1.6萬戶,增長超17%,其中小微企業6.7萬家、個體戶4.2萬戶。截至2022年底,華強北有專業市場35家,商户數量近2萬,批零業規上企業營收約1340億元,創下了電子商户數量、營業面積、產品種類、年銷售額4個全國第一。

  不靠「山寨」靠什麼

  在外界的總結中,華強北的檔口更像是「前店」,而珠三角產業鏈配套的高度成熟則提供了「后廠」,在生產、分銷等環節的高效協同之下,形成了專業且細緻的產業鏈。憑藉着這樣的優勢,華強北一度燃起了山寨機時代的輝煌歲月。

  但歷史的發展不會一成不變,以市場為絕對導向的華強北,也不可避免地被時代「逼着」前進,從芯片到礦機,場場不落。

  在一次又一次的追風中,華強北真的轉型成功了嗎?答案未必是肯定的。

  時代不等人,更不等「跟隨」「模仿」的人。

  2011年開始,深圳有關部門給出了華強北的新註腳:「品質華強北」「誠信華強北」。同年,為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營造良好市場形象,有關部門對華強北山寨市場展開嚴打。而在持續的高壓整治下,華強商圈出現一度「關、停、並、轉」潮。

  與此同時,市場也開始向華強北施壓。蘋果手機逐漸興起,小米、OPPO、vivo等品牌蜂擁而至,它們在質量和價格之間的內卷,徹底擠壓了山寨機的生存空間。

  不管是市場的自發調整,還是城市的產業升級,華強北都面臨着轉型的必然結局。基於產業鏈優勢鼓勵創新,似乎是華強北轉型最合乎邏輯的一條路。

  2017年,福田區就曾發佈《華強北創新發展行動計劃》,計劃三年內投入10億元專項資金開展「十大行動」,從產業空間、業態提升、品牌打造等方面扶持華強北創新發展,提升華強北商圈綜合競爭力。

  2018年,福田區又出臺了《華強上步片區產業空間共給側改革專項政策》以及支持專業服務業、時尚產業、新一代人工智能等產業發展相關政策。

  此外,街道還為企業搭建上下游關係,推動人才沙龍與賽格眾創空間、華強北國際創客中心等機構深度合作。截至當時,走出去的項目超30個,推動「個轉企」200余家。2022年前三季度授權專利數1357個,同比增長6.2%。

  留不住的風口

  華強北的轉型故事里,還有不得不提的一筆——「電子廠的美粧改造」。

  2017年,華強北在電子通信產品的更新換代中沒落了下來,因為緊挨着香港,貨物流通方便,華強北把目標鎖定在了巨大的化粧品市場,一場轟轟烈烈的化粧品轉型隨之開啟。其中明通數碼城被看作是華強北向美粧方向轉型最成功也是最徹底的一個。

  轉折發生在2020年末。深圳海關緝私局聯合當地警方,在華強北破獲了一起涉案金額高達6億元的化粧品非法走私大案。據悉,在此次打擊走私案中,華強北的明通、曼哈美粧城是重點場所。

  總能最快地趕上風口,卻總也留不住風口,華強北好像陷入了一種「宿命感」。

  站在數碼商城林立的十字路口,繁忙感撲面而來:檔口夥計拉着載滿成箱貨物的推車,急匆匆地穿梭於街頭巷口,成為華強北一道獨特的景象;夜幕降臨,無數只大箱子堆放在臨街的店鋪門口,等待運往全國乃至世界的各處,路上的貨拉拉堵成一條長龍;國際物流、包裝用品的招牌排滿一條街……

  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文並攝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