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9-26 19:11
最朴素的商戰,只需要9.9的價格戰
「家人們誰懂啊,周一瑞幸周二奈雪周三茶百道周四庫迪周五古茗周六coco,9塊9根本喝不完!」
緊隨咖啡的9.9大戰,茶飲們也在今年加速「蜜雪冰城化」,9.9變成了一種潮流。伴隨着茶百道、coco、奈雪的茶等品牌把9.9玩出了更多花樣,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媒體上類似的「驚呼」也越來越多。更有消費者算起經濟賬:每天9.9來一杯咖啡或者奶茶,一年365天也只要三千多,薅羊毛的快樂足夠持續一整年。
你讓利、我享受,眼看着品牌和消費者實現了雙向奔赴。9月即將結束,我們可以預測,不少打着做活動旗號推出的9.9「福利」,顯然不會就此終止。
然而,全方位低價帶來的熱度之下,行業問題可能變得更明顯。在一篇分析當前茶飲行業9.9商戰的文章之下,一名茶飲品牌加盟商稱,這些品牌大打價格戰,卻把壓力給到了加盟商。同時,從今年各品牌上新情況來看,飲品配方明顯已捲到了瓶頸期,不少應季新品種並無有效熱度,導致大多數單品擠在狹窄的價格區間。比起創新,茶飲行業更在意「保本」。
都是9.9,要復刻瑞幸9.9的成功道路,茶飲行業面對的壓力不小。
01 最朴素的商戰,只需要9.9的價格戰
9.9的瑞幸人手一杯,9.9的奶茶還在想方設法玩出新意。
喜茶開放加盟后,「9元喝喜茶」已經幾乎變成了新店開業引流的常駐手段。8月底,「周周9.9元,喝奈雪鮮奶茶」成為奈雪經營的新口號,短時間內迅速拉昇了單量。9月,茶百道開啟「9.9喝真鮮奶茶」的「限時」活動,品類直接和奈雪狹路相逢。
除此以外,古茗、快樂番薯、coco、滬上阿姨、霸王茶姬、檸檬茶丘大叔等一系列名氣或大或小、佈局或多或少的品牌,紛紛把產品價格線下壓。
這無疑取經自咖啡9.9的思路。瑞幸的9.9戰略,令其二季度門店消費和業績顯著增長,尤其是二季度平均每月交易客户數達到4310萬,較去年增長107.9%。爲了9.9的一杯體驗,消費者是願意到門店走一遭的。
不同的是,咖啡行業,消費者會因為星巴克作為心理價格錨點,覺得在20元均價的情況下,9.9的咖啡*性價比。但在奶茶賽道,有蜜雪冰城之類的價格殺手在前,9.9也只能靠鮮奶等原材料價值或者品牌效應,體現自己的超值。因此,如何把9.9玩出更多價值,纔是茶飲品牌探索的重點。
不難發現,這輪9.9運動中,把9.9與社羣、私域結合起來,儘可能壓榨價格的吸引力,引流帶動品牌的綜合建設,正是不少玩家的追求。典型的例子有奈雪的茶、茶百道、古茗、霸王茶姬等。
以霸王茶姬的9.9原葉鮮奶茶優惠券為例,其在社羣發放后,要求堂食並且24小時內通過品牌小程序使用,不僅帶動了線下門店的客流,還縮短了消費者兑換履約的鏈路,避免了囤貨心理,讓即領即買變成一種習慣。此外,9.9領券往往還需要註冊成為品牌會員,而非像部分咖啡品牌一樣,可以在直播渠道不記名囤券。
事實上,9.9到店覈銷還有着對消費思維的考慮。傳統茶飲定價在把配送費等雜項考慮進去后,往往停留在10元到15元區間,相對於9.9的個位數定價,往往會給人一種每天一杯消費偏高的感覺——消費者會不自覺地將其與瓶裝飲料價格、正餐價格進行對比。
但價格打到9.9之后,到店覈銷則很容易讓消費者培養出一種習慣:反正價格也不貴,上學上班路上順手消費一杯就行。在一些評論中,我們也能發現這個價格錨點對消費習慣的扭轉作用。9.9足以讓任何飲品轉變為日常飲品的一部分,瑞幸也是因此成爲了都市打工人的「口糧」。
即便如此,咖啡賽道也並非所有玩家都認同平民化消費的理念。Tims天好中國的首席財務官CFO李東曾指出:「如果咖啡的定價在10元左右,消費者不會認為這是一款專業或者高質量的咖啡。」在這類玩家看來,長期低價並不利於品牌的可持續發展。
同理,咖啡本身作為一種核心品類,在中國市場的理論增長空間還很大,分歧都依然存在。茶飲早已步入短兵相接的境地,從奶茶到檸檬茶到蔬果茶,甚至是輕酒茶,再多的9.9,也掩蓋不住飲品們配方的同質化趨勢,9.9是福是禍,尚未可知。
雖然頭部茶飲品牌一樣能在規模效應的加持下強行加入9.9商戰,但瑞幸在9.9之外,尚且能拿出醬香拿鐵、茶咖這樣客單價不低的產品,而對部分茶飲品牌來説,9.9之后,或許將無路可走。
02 供應鏈高度同質化,飲品們在內卷中「被迫」創新
美團新餐飲研究院近期發佈了一組數據,今年上半年,美團外賣平臺上銷量排名前20的茶飲新品,有15款都是水果茶。桃子、西瓜等水果,換一種搭配和一個名字,就從茶百道、古茗的爆品,變成了蜜雪冰城的主打。
這一方面自然是消費者的選擇,對傳統水果口味的適應性影響大眾消費選擇。但另一方面,對重視創新、渴望持續推出爆品的茶飲品牌來説,這又令它們擔憂同質化問題。
不僅僅是水果,如果按照茶飲發展過程中,飲品成分和製作方式進行分類,茶飲行業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奶精勾兑的1.0奶茶時代,「牛奶+茶葉+小料」的2.0飲品時代,以及「茶+奶+果」的新茶飲時代。越來越多的品牌還開始將部分酒類、天然植物成分作為基底。
只不過,玩轉原料道路本身要受到多維度的限制。一方面,前兩年的油柑、去年的桑葚,這類小眾原料傳統渠道小,產能有限,短時間內即使出現了爆品,也無法滿足所有茶飲品牌的需求,需要時間進行產能與分配的調整。
另一方面,不是每一次創新嘗試都會成功:去年,喜茶、奈雪的茶以及樂樂茶都曾押寶芭樂,但市場反響平平,未到盛夏,它們的嘗試便已無疾而終。但到了今年,楊梅又成功拿下夏天的「*」,茶飲品牌只能持續追逐熱點。在源頭供應鏈一側,品牌間或多或少有所交流,或者通過採購狀況推測市場的趨勢,轉而放大了同質化的缺陷。
所以,為什麼茶飲品牌同時也熱衷於IP聯名、9.9價格戰這些手段?因為相對於創新的不確定性,既有的舒適道路成功概率更高,哪怕長遠來看,這並不安全。
紅餐大數據顯示,2015年到2022年,我國現製茶飲市場規模從422億元增長到1423億元,但2022年的市場規模環比僅僅增長0.3%,不足5億元。另一邊,由東方樹葉、元氣森林等飲品品牌掀起的新茶飲熱潮,也在以類似的理念和成分,搶奪現製茶飲的生存空間。
在此背景下,茶飲品牌不得不從每一個可能的地方,展示自己的價值。例如,爲了在原材料同質化的情況下提升自己的產品形象,部分品牌會額外從原材料產地、製作手法等層面推敲營銷語言,試圖給產品打上文化烙印。比如常見原料中的烏龍茶系鳳凰單樅,會被額外附加海拔1500米清新環境、單株供茶等概念。但事實上,鳳凰單樅得名「單」字是因為其本來就「單株採摘、單株製茶、單株銷售」,並不會因為品牌區別搞特殊。
顯然,「茶+奶+果+酒+文化」都被用遍了之后,曾經標榜一款新品背后有上百款試錯經歷的茶飲玩家們,創新難度越來越大了。現階段,茶飲市場的增長重點已經放在了一線城市和四線及以下城市,要麼靠客單價和消費頻率,要麼靠下沉市場少數還沒有消費習慣的新消費者。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以下簡稱CCFA)新茶飲委員會近期聯合美團新餐飲研究院發佈《2023新茶飲研究報告》,數據顯示,一線城市和四線以下城市上半年訂單量增速均維持在30%以上。
對此,行業的探索麪正在不斷擴大,創新也逐漸傾向於打破常規。在前不久咖門主辦、大咖國際冠名的茶飲行業2023新飲力大賽-冠軍賽上,獲獎者普遍選擇番茄、沙棘、李子、白柚、百里香等茶飲行業使用有限的材料,開發出不同的應用方式,把茶咖、調酒、鮮香等思維融入飲品配方,並融合澄清工藝等手法,為茶飲現制或預製帶來了新的參考方向。
未來,各方的重點或許會放在,如何把這些新點子和食品工業化的可靠量產結合起來,衝擊市場的味蕾。
不可否認的是,當9.9深入人心,茶飲行業曾經的「高貴」已經一去不復返,新品要賣上價也會變得更難。這個趨勢究竟是好是壞,只能在優勝劣汰的行業角逐中,得出最終的答案。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松果財經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