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流動性緊、估值低、融資難環環相扣,港股成交低迷何解?

2023-09-14 10:31

零成交個股數量增加,日均成交額下降,港股交易持續低迷。

Choice數據統計顯示,9月11日,港股有697只個股出現零成交,佔比約26.39%。當日港股成交額僅為867.9億港元。

最近兩年來,港股流動性持續下降。港交所數據顯示,2021年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1667億港元,而2023年前7個月的港股的平均日成交金額僅為1136億港元。

零成交個股數量不斷攀升背后,港股正深陷估值低、融資功能減弱、流動性緊張等多重危機中。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在港股市場中,估值、融資、流動性正在互相影響,流動性越差,估值越低迷,融資效應越差;而融資效應越差,流動性也就越差。壓力之下,市場關於促進港股流動性的討論正逐漸升温,香港特區政府也在近日宣佈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用以全面檢視影響香港股市流動性的因素。

持續下降

作為一個開放的離岸市場,港股近期正面臨流動性收緊的窘境。

據Choice數據,9月11日,港股成交額僅為867.9億港元。其中有697只個股出現零成交,佔比達到26.39%;938只個股成交額在1萬港元以下,佔比為35.52%。

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這也意味着港股接近四成的股票,每日成交處於「零成交」或「低成交」狀態。

而從結構上來看,「零成交」、「低成交」的938只股票中,超九成是流通市值低於10億港元的小盤股,大多知名度不高或未處於熱門賽道。

除了小市值股票,部分百億市值的中大盤股,流動性上也存在不足。例如東莞農商行,9月11日日流通市值為504億港元,而日成交額僅為6.39萬港元。而盛京銀行(02066.HK)、Boss直聘(02076.HK)、長城汽車-R(82333.HK)流通市值都超百億港元,當天的成交額也少於5萬港元。

事實上,「零成交」個股佔比節節攀升背后,港股流動性緊縮、不平衡的問題開始凸顯。

一方面,港股整體流動性不斷萎縮,遠低於A股、美股水平。根據港交所數據,今年前7個月,港股平均日成交金額僅為1136億港元,與2021年的1667億港元的日均成交相比,下跌了31.8%。與A股3000億~5000億元人民幣、納斯達克約5000億美元的日成交量相比,港股成交顯得更為低迷。

另一方面,「零成交」個股數量增多折射出目前港股市場「頭」、「尾」部兩極分化嚴重,有限的流動性僅集中在少數頭部公司。9月11日,港股成交額前五分別為騰訊控股(00700.HK)、阿里巴巴-SW(09988.HK)、友邦保險(01299.HK)、美團-W(03690.HK)、香港交易所(00388.HK),合計成交額為212.14億港元,佔總成交額近三成。據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透露,港股中24只涵蓋科網、金融、地產及消費類股票的交易量,佔港股日均成交量約40%。

而雪上加霜的是,曾支撐起港股流動性的部分公司,成交對比兩年前明顯下滑,多家頭部公司成交額接近腰斬。以騰訊為例,2021年9月,其日成交額還在130億港元左右,而目前僅有約60億港元。美團-W情況也存在類似情形,在2021年9月日成交額約為60億港元,目前則日交易額徘徊在29億港元左右。

流動性緊、估值低、融資難

在成交額持續下滑、交易結構兩極分化背后,港股實際正陷入流動性緊、估值低、融資難帶來的惡性循環中。

流動性收緊,對港股公司估值影響較大。以熱門賽道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廣汽集團為例,該公司在A股的市值超過1000億元,而港股的市值卻只有420億港元。按此估算,同股同權的兩張股票,價格相差在150%以上。截至9月8日,東北電氣、弘業期貨、浙江世寶分列AH溢價率前三位,溢價率分別為1150.00%、818.24%、683.47%。

近年來,流動性收緊下,港股部分公司陷入市值蒸發的「怪圈」。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11日收盤,恆生指數為18096點,自2021年的最高點31183點累計下跌約42%。恆生科技指數近期則在4000點上下徘徊,較2021年高點累計下跌超60%。截至今年9月11日,港股總市值為43萬億港元,與2021年5月底峰值53萬億港元相比,蒸發將近10億港元。

根據天風證券統計,截至9月8日,恆指12個月前瞻PE較2013年來中位數折讓2.1個標準差,處於2013年來歷史分位值約1%,當前港股估值處於相對底部水平。

而估值長期偏低、流動性縮緊下,港股的融資效應自然也逐漸萎縮。

一個明顯的信號是港股IPO集資額不斷下滑。據德勤統計,2023年上半年,港交所的新股上市集資額累計只有178億港元,排名繼2021年、2022年跌出全球前三之后,進一步下滑至全球第六位。而2020年之前,香港連續超過10年排在全球IPO市場集資額前三名之內。

部分已上市港股也紛紛選擇退市。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23年以來,至少有18家港股上市公司決定私有化退市,包括IMAX中國( 01970.HK )、達利食品( 03799.HK )、雅士利等。多數提出私有化的上市公司都在公告中提到,目前股價遠低於公司價值。如達利食品在公告中稱,由於股價低迷,達利食品已喪失維持上市地位的優勢,股權融資能力有限;且一直在相對較低的價格區間交易,成交量有限。此外,面對被低估的股價,在最后的私有化方案中,不少公司都以高於現有股價的溢價回購註銷目前的流通股,以安撫其他股東。

有某企業證券部人士對記者稱,一方面,如果股價長期處於低位,且股票流通量及交投量低,企業既要負擔維繫上市成本,融資需求卻難以得到滿足。另一方面,估值失真下,也很難向市場傳遞企業真實價值。目前港股股價相對較低,因此不少公司藉機私有化退市也在預料之中。

「流動性差會導致一些公司估值失真。而流動性、估值低迷下,融資效應變差,從而又進一步拖累流動性。三者環環相扣,形成了一定惡性循環。」一名華南證券研究人士指出,這導致香港資本市場連續多年下行。

港股為何深陷流動性難題?

港股流動性欠佳原因可歸納為個人投資者佔比低、交易成本高。」中信建投證券非銀行金融及金融科技首席分析師趙然分析,由於機構投資者更加重視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風格,其交易行為更加理性,換手率水平亦遠低於個人投資者。

港交所2022年4月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港股總成交金額中有56.5%為機構投資者所貢獻。而據中信建投測算,截至2020年末A股機構投資者佔比僅為33.68%。

在交易成本上,趙然認為,港交所交易費用與其他主要交易所差距並不明顯,但由於香港特區政府所徵收的印花税率較高,且在印花税外,港股市場上還存在交易徵費和股份交收費等其他費用,因此其整體交易成本顯著高於A股和美股。目前香港特區政府收取的股票印花税為0.13%,且面向買賣雙方雙邊收取,合計收取的印花税達到總成交金額的0.26%,是中國內地調降后的5.2倍。

另一方面,港股流動性緊缺,也與美聯儲處於加息周期有關。自2022年3月開始至今,美聯儲已經連續加息11次,當前聯邦基準利率已上調至5.25%~5.5%。跟隨美聯儲加息步伐,香港金融管理局2022年將基準利率從0.5%上調至4.75%,2023年1月~8月進一步上調至5.75%。

東方證券策略分析師張志鵬認為,從歷史經驗來看,美聯儲加息周期往往對應着港股的上行階段;而美聯儲加息周期漸近尾聲,乃至開啟降息周期時,往往對應着港股下行階段。但與以往歷史階段不同,從去年三月中旬開始的美聯儲加息周期中,港股卻出現了大幅下跌,與歷史經驗出現明顯背離。

一名港股資深投資者分析,港股流動性收緊、估值難以提振的另一個關鍵原因,在於「賣盤多、買盤少」。從賣盤角度來看,2021年以來,由於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等複雜因素影響,以美元基金為代表的的外資不斷減持。而從買盤來看,目前港股三類主要買盤為南下港股通資金、以恆生ETF為代表的的指數基金、公司回購和大股東增持,這三類資金相對穩定,今年增長並不顯著。

這一説法也得到數據側面印證。華福證券研報顯示,2020年以來港資、外資、內資所持港股市值集體下降,其中外資持股市值降幅顯著更大。2020年來香港本地機構持股市值下降13900億港元,降幅14.1%;國際中介持股市值下降30670億港元,降幅26.1%;內資持股市值下降7712億港元,降幅12.5%。

從整體來看,改善港股流動性已成為市場共識。從近期市場、政策層面來看,港股流動性今年或將迎來關鍵「拐點」。

從資金方面來看,南向資金近期保持非常強勁的流入勢頭。9月4日~9月8日,南向資金總計流入港股規模為275.1億港幣,創去年11月以來最高單周流入紀錄;而8月南向資金總流入規模為755.30億港元,也達到自2021年1月以來最高月度水平。

上述港股投資人士認為,這輪南向資金流入與A股市場表現疲弱、人民幣匯率波動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港股市場吸引力重新增強有關。從政策端來看,香港特區政府8月29日宣佈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用以全面檢視影響香港股市流動性的因素。據悉,目前市場中提出的活躍港股的普遍建議有兩項:一是下調股票交易印花税,二是將港股的買賣單位由「一手」改為「一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亦並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資意見。有關內容不構成任何專業意見、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的要約、招攬或建議。本頁面的內容可隨時進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須另作通知。本公司已盡力確保以上所載之數據及內容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本公司不會對任何因該等資料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以上內容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