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9-13 09:05
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圖片來源:scmp)
隨着電動車銷量已超越特斯拉,比亞迪——這家中國本土成長的汽車製造公司,正加速瞄向更大回報的產業型風險投資(VC)市場。
今年8月底,成都芯進電子有限公司(芯進電子)發生工商變更,新增股東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比亞迪」)、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註冊資本也由約1573.7萬元增至約1690.4萬元。據悉,芯進電子是國內模擬和混合信號芯片設計公司。
這是比亞迪被公佈的月內第四筆投融資事件。僅8月,比亞迪跟投或獨家入股了芯進電子、通用人形機器人公司「智元機器人」、圖形引擎公司「粒界科技」、智能電氣保護設備公司「中貝能源」四家公司。其中,比亞迪稱,投資智元與其投資活動、業務有關聯,而非單純財務投資。
據鈦媒體App統計,2023年至今(截至發稿前),比亞迪共出手17次,投資14家創業公司,包括百度崑崙芯、速騰聚創等。而過去近三年(2021年-2023年8月),比亞迪共佈局約60家公司,涉及芯片半導體、機器人、新能源材料、智能製造等領域。
過去12年來,74家公司受益於比亞迪資金支持。
據比亞迪電子(00285.HK、002594.SZ)年報信息顯示,以公允價值計算,關鍵性的2021、2022兩年,比亞迪共向非上市公司(流動金融資產)投資共計人民幣4.91億元,其中僅去年就支出3.36億元。
比亞迪,這艘7600億市值的「航母」,不僅積極發展電動車的自主研發技術,打破了汽車產業的技術束縛,而且已改變過去的「閉門造車」策略,通過投資方式引進更多創新技術和資源,確保供應鏈的安全,彌補技術短板,增強比亞迪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關鍵能力。
比亞迪投資事件不完全統計(來源:鈦媒體App編輯)
比亞迪(BYD)成立於1995年,總部位於深圳。
成立之初,王傳福所創的比亞迪公司從製造電池出發,再進軍手機零組件,后於2003年進入汽車製造領域,現在正在向新能源電動車行業發展,目前主要業務包含電池、新能源汽車和軌道交通等。比亞迪2002年在香港主板上市,比亞迪創始人、執行董事、CEO王傳福擁有27.83%的股份。
過去近30年,中國中產階層的崛起創造了這一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並推動中國新能源電動汽車行業蓬勃發展,並終結了歐洲、美國、日本和韓國車企數十年主導地位。
財報顯示,2022年,比亞迪汽車總銷量達180.25萬輛,同比增加149.88%,超過了同年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的131萬輛,今年上半年比亞迪淨利潤增長逾200%。「股神」的巴菲特持續14年投資比亞迪股票,最終實現38倍的驚人回報率。
今年3月公佈的信息顯示,77歲的王傳福以1350億身價登上2022年胡潤百富榜,世界排行第77位,僅次於馬化騰、張一鳴、馬雲、黃崢等人。
事實上,比亞迪從2009年開始就做投資佈局,主要是內部CVC戰略投資部門輔助。最初,被投企業主要是比亞迪旗下控股子公司、附屬公司、聯營公司發展,包括廣汽新能源、比亞迪半導體、騰勢電動車等公司,基本與比亞迪自身電池、汽車、軌道交通和新能源技術業務有關。
財報顯示,比亞迪對聯營公司的投資額從2020年16.3億元,2021年增長至35億元,同期合營公司投資額也增至5.7億元。
比亞迪投資佈局數量對比(來源:鈦媒體App編輯整理)
然而,自2021年開始,比亞迪加速轉型做產業型風險投資(VC),從地平線(Horizon Robotics)開始,隨后接連投資鋭成芯微、中科昊芯、賽美特、康碳材料、金石能源等多家公司。
鈦媒體App統計顯示,近三年時間,比亞迪共投資佈局約60家公司,遠高於此前12年比亞迪投資項目總和。
而截至目前,鈦媒體App統計顯示,比亞迪共投資21家芯片半導體產業鏈公司,佔被投企業總數量(74家)的28%左右,佔比接近三成,涵蓋AI芯片、智能駕駛芯片、碳化硅外延芯片、半導體器件等細分賽道。
王傳福曾用「養魚理論」打比方,「比亞迪有技術‘魚池’,芯片、電動車、軌道交通等都是‘魚池’里的大魚。」而如今,王傳福打破了理論,為技術池引入更多鮎魚。
2021年底,比亞迪舉辦了首屆投資企業CEO年會,王傳福親自站臺,參會者來自於20余家公司。這凸顯了一個信號:比亞迪需要合作伙伴做大市場蛋糕。
王傳福認為,新能源發展的趨勢不可逆轉,據比亞迪估算,到2025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將增長到60%以上,增量超過400萬輛新能源汽車。
因此,據觀察,如今比亞迪的投資項目多於中早期階段的初創企業,以產業戰略投資為方向,涉足芯片半導體、機器人、新能源材料、智能製造等領域,核心還是助力比亞迪產業鏈發展。另據公開報道顯示,比亞迪對部分投資標的強化「特殊話語權」,保留大股東席位。
以下是鈦媒體App梳理出5家比較有代表比亞迪投資的非上市頭部企業:
地平線
地平線是國內知名的 AI 算力芯片和智能駕駛計算方案提供商,成立7年融資13輪,估值已超過310億元。2021年2月,地平線C3輪融資超22億元,比亞迪參投,幾天后雙方敲定合作。目前地平線已與超過20家車企簽下了超過70款車型前裝量產項目定點。去年10月,大眾汽車集團旗下軟件公司CARIAD還與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總投資約24億歐元(約167億元)。
「地平線以‘芯片+算法+工具鏈’為基礎平臺進行底層技術開放賦能,未來將助力比亞迪打造安全、可靠的智能網聯汽車。」地平線方面曾表示。據彭博報道,地平線預計最快今年向港交所衝刺IPO。
激光雷達公司速騰聚創
速騰聚創是激光雷達頭部企業,為車企提供激光雷達硬件、感知軟件與芯片三大產品。2021年底,比亞迪領投速騰聚創超24億元戰略融資,屬車載激光雷達領域單輪最大融資。2023年7月,速騰聚創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2020至2022年三年內,速騰聚創營收共計10.3億元,截至今年3月31日公司已交付超過10萬台激光雷達。
左二為速騰聚創創始人兼CEO邱純鑫,右二是王傳福
華為系工業軟件公司賽美特
賽美特是國產半導體智能製造軟件供應商,核心產品是全自動智能CIM(計算機集成制造)解決方案,覆蓋生產管理、品質管理、物流管理、經營管理等領域,產品應用可以分為半導體/泛半導體和通用領域兩個方向。成立三年來,賽美特已完成近10次併購和整合,五輪融資后公司估值已超60億元。投資方包括華為哈勃投資、深創投、比亞迪、經緯創投、高瓴創投和中國互聯網大基金等資本機構。
銅博科技
江西銅博科技是電解銅箔、鋰電池相關材料生產商,也是電池核心廠商。公開信息顯示,2021年銅博科技年營收額接近18億元,2022年營收預收達60億元。2022年2月,比亞迪入股銅博科技,獲得后者6.44%的股份,位居第七大股東,比亞迪提前「佈防」鋰電銅箔供應鏈,進一步打造產業鏈閉環。
智元機器人
智元機器人成立於2023年2月,由前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彭志輝)聯合創立,主要以 Al+機器人的融合創新,打造世界級領先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產品及應用生態的創新企業,目前已公佈首款具身智能的通用人形機器人遠征 A1。今年8月,比亞迪投資入股智元機器人。
智元機器人公司高管8月中旬對鈦媒體App表示,比亞迪參與的這一輪為A1+輪融資,核心是希望該公司通用人形機器人的軟硬件技術輔助比亞迪工廠智能製造,尤其公司擁有自研的驅關節電機、統一軟件框架、語言任務模型系統等技術。此前,智元機器人已獲高瓴、鼎暉、經緯、高榕、藍馳、百度等機構投資。
「早期我們主要定位To B或者結構化場景,瞄準智能製造里面幾個大的細分行業,其中一個是汽車製造,我們已經包括與比亞迪等多個汽車大廠對接,尤其在總裝線、分裝線落地應用場景。」上述高管告訴鈦媒體App,目前人形機器人行業進入商業落地拐點,尤其在To B領域。而未來5-8年之后,人形機器人有望走進千家萬戶。
總的來看,比亞迪在產業投資領域(CVC)的佈局比較激進,相對於當前整個下行投資環境來講,比亞迪頻繁投資入股現象較為突出。從具體項目來看,比亞迪外部投資主要聚焦新能源汽車、芯片及電池相關的高精尖製造企業,不喜「跨界」,產業戰略性投資目的較多,其中約5家公司已經被比亞迪收併購。
根據比亞迪電子2022年報顯示,比亞迪控股集團是全球領先的平臺型高端製造企業,為客户提供新材料開發、產品設計與研發、零組件及整機制造、供應鏈管理及物流、售后等一站式服務,涵蓋智能手機、智能穿戴、電腦、 物聯網、智能家居、遊戲硬件、機器人、無人機、通信設備、醫療器械等多元化領域。而比亞迪電子為投資控股公司。
汽車分析師張翔認為,比亞迪對外部供應鏈的投資是漸進式的。未來,比亞迪有望提升對這些標的的持股比例,並進行財務並表。
「我們都有機會成為真正的世界級品牌,我們在一起,纔是中國汽車。」王傳福最近發表的這句話引起不少爭議,主要原因是他在早前2023年半年度業績會議上直言,比亞迪將未來3-5年打價格戰。
這意味着,比亞迪接下來的動作會使更多中小型電動車企業面臨虧損關停局面。因此,更多同行認為,比亞迪過於「張狂」了。
事實上,王傳福的這種「狂性」風格,主要來源於其經歷。王傳福出生於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小縣城的貧窮艱苦培養了他的堅毅性格,突破艱難險阻考上了中南工業大學,后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歷任副主任,主任,副教授,屬學術型出身的企業家。
早在1996年,比亞迪就開始做動力電池研發,比寧德時代還要早10多年。而2003年,王傳福力排眾議,決定比亞迪殺入電動汽車領域,次年就展出三款新能源汽車,但那時候是傳統燃油車的天下,連「新能源汽車」這個詞都沒有,更不用説特斯拉了。
「各種質疑或嘲笑破面而來,在進入汽車行業的第一天,比亞迪的股價就跌了20%,資本市場給我們狠狠潑了一盆冷水。」王傳福曾直言,迎難而上説起來容易,但實際上很少有人堅持下來,比亞迪連續10年的努力才讓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突破1%。
過去20多年艱難的歲月中,比亞迪曾面臨無數的困境和考驗。那段時間,「活下去」成了他們的戰略。在逆風中前行,比亞迪背后的每一步都藴藏着深深的辛酸與痛苦,也許只有王傳福及其團隊能真正體會到這其中的滋味。
「比亞迪現在是行業龍頭,不僅做中國行業龍頭,更要做世界行業龍頭。」
很顯然,在王傳福看來,比亞迪雖然已經成為中國新能源車龍頭,但往前發展,需要有更多的智能化、產業化投資佈局,不斷與英偉達、華為、百度、地平線等企業「牽手」便是明證。這樣的合作策略不僅有助於共同發展和分享資源,還能確保亞迪在行業內始終保持領先地位,應對各種市場變化和挑戰。
比亞迪目前採取的是一方面自主研發,一方面與技術提供商合作,正在全面佈局。今年英偉達GTC 2023大會上,市值1萬億美元的英偉達創始人、CEO黃仁勛表示,其將進一步擴大與比亞迪的合作,比亞迪將在下一代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多款車型中使用英偉達的DRIVE Orin高性能計算平臺。
隨着到達汽車行業變革大的前夜,比亞迪已提前做着準備,如今的王傳福正努力學做一個優秀的CVC投資人,以期向世界的行業龍頭更近一步。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