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法國再工業化難一蹴而就

2023-09-13 03:02

  來源:經濟參考報

  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法國新工廠淨增280家,其中210家於近兩年設立,工業崗位淨增9.3萬個。法國媒體評論稱,法國再工業化努力已產生積極效果,但是要收復失地,即讓工業在GDP中的佔比從10%恢復到15%,仍需很長時間。

  法國再工業化努力取得積極效果,要歸功於政府接連出台的刺激政策,尤其是2013年啟動企業税收改革,2017年推出勞動力市場改革,2020年千億歐元復甦計劃將300億歐元用於振興工業,2021年推出「法國2030」計劃,宣佈為未來產業投資540億歐元。

  其中,「法國2030」計劃下已有1900個創新項目獲得140億歐元公共資金支持,創造了4萬個直接就業機會。據獨立經濟學家團隊評估,該計劃將對法國經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到2030年,GDP增加值可達800億歐元,就業機會新增60萬個;中期內,540億歐元公共財政支出可被公共收入增長完全抵消。

  評估同時指出,法國雖已遏制住工業下滑,還引來多個「超級工廠」投資,但是大部分項目尚未投產。而且,已有政策主要旨在縮小差距,讓法國站到工業脱碳轉型的起跑線上,尚未形成競爭優勢。

  爭取關鍵行業的創新項目落户本國,是一場全球競爭。就公共財政支持而言,法國優勢確實不突出。《回聲報》評論説,美國工業補貼現在是「用噴槍而不是噴壺來分配」。在歐元區,法國預算迴旋余地好於西班牙或意大利,但是遠不如德國。英特爾投資300億歐元在馬格德堡建廠,德國政府援助100億歐元;臺積電的德國項目總投資100億歐元,德國政府承諾提供50%資金。而意法半導體和格芯在法國建廠,投資總額75億歐元,法國政府的資金支持是29億歐元。

  經濟學家一致認為,「超級工廠」雖有標誌性作用,是罕見事件,但再工業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對經濟上下游進行深度改造,涉及土地供應、產業生態培育、技能培養、行政手續簡化,以及基礎設施、能源結構、經濟結構向工業方向重新平衡等方方面面,改造成果往往多年以后方能展現。

  有專家認為,與亞洲國家和美國相比,法國工業競爭力差異仍然顯著,但是可爭取在歐洲層面恢復市場份額。法國擁有高速鐵路網和以核電為主的低碳能源供應,在基礎設施和能源結構方面具備一定競爭優勢。在土地供應、技能培養等方面,法國面臨與鄰國相似的不足。

  法國製造業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2年間,法國工業職位空缺數量增加了兩倍,達到約6萬個。7月底,受政府委託、為「法國2030」創新企業落户籌備土地的專家團隊提交報告説,要讓工業在GDP中佔比恢復5個百分點,必須找到2.5萬公頃工業用地,並將電力產量提高一倍。

  為補齊短板,法國國民議會7月下旬通過的《綠色產業法案》提出了釋放土地、投入大量資金培養未來工業所需人才、引導私人儲蓄投資綠色產業、簡化並加快建廠審批程序等措施,接下來將進一步校準實施辦法,為再工業化這場長征注入新的動能。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