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時代》選出最重要 AI 100人,多位華人上榜

2023-09-08 15:22

來源:中國企業家俱樂部

9月8日,《時代》雜誌公佈了首屆TIME100 AI名單,評選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10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在評選過程中《時代》雜誌徵求了行業領袖和數十位專家的提名和推薦,形成一份包括引領者、創新者、塑造者和思想者的名單,他們正在塑造當今全球人工智能的格局。

在這份名單中,最年輕的是18歲的斯內哈·雷瓦努爾(Sneha Revanur),最年長的是76歲的傑弗里·辛頓,共有40位女性。根據外貌和姓氏判斷,名單中有13位華人。

來源|極客公園

來源:Time 來源:Time

這是 AI 的時代。

2022 年,沒人能預料到,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成為這個時代獨撐科技行業上行的力量。

在這一波「AI 復興」的浪潮中,誰是距離權力最近的人?誰又能掌握塑造這股新興科技力量的方法?

近日,美國時代周刊選出了 AI 行業最重要的 100 人。

這份百人名單分成了 4 大類,包括引領者 Leaders、創新者 Innovators、塑造者 Shapers 和思想者 Thinkers,每一類分別有 25 人入選。

其中,OpenAI CEO Sam Altman、谷歌 DeepMind CEO 德米斯·哈薩比斯、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等企業家以及伊隆·馬斯克被歸為領導者行列;而在創新者名單中,華裔科幻作家特德·姜 Ted Chiang、《黑鏡》編劇 Charlie Brooker 等作者和藝術家,與 Character.AI 創始人一同被列入創新者範疇。

由全球各國 AI 機構、以及參與制定 AI 政策的官員,成為真正意義上 AI 的「塑造者」;由 李飛飛、Geoffrey Hinton、Yann LeCun 領銜的 AI 學者團隊,組成了 AI 行業的「思想者」防震,有趣的是,他們之中,既有堅信通用人工智能為時尚早,也有人不太堅定的認為,AI 可能最終擁有毀滅人類的能力。

下面是 Time100 AI 的名單:

引領者 Leaders

Dario and Daniela Amodei |Time AI 100

人物:達里奧·阿莫代、丹妮拉·阿莫代兄妹(Dario and Daniela Amodei)

職務:Anthropic 首席執行官和總裁

簡介:Anthropic 開發了一種名為「合憲 AI」的全新方法,來明確規定 AI 系統應遵守的價值觀,並將這些方法嵌入到了聊天機器人 Claude 中,被認為是 GPT-4 的一個強有力競爭對手。他們的研究還致力於使 AI 系統更易解釋,使開發人員能夠深入瞭解其內部運作。該公司強調 AI 安全的重要性,將自己定位為人工智能安全研究實驗室,並籌集了大量資金,認為商業化是進行有意義的 AI 安全研究的必要手段,在此過程中也將努力平衡商業和社會目標。

Sam Altman  |Time AI 100

人物:薩姆·阿特曼(Sam Altman)

職務:OpenAI 首席執行官

簡介:OpenAI 發佈了 ChatGPT 和 GPT-4,在全球掀起了 AI 熱潮,同時也推動了有關 AI 監管的討論。薩姆·阿特曼認為,人類智慧和適應能力足以應對強大的人工智能,前提是這些人工智能的發佈是安全和逐步的,讓政策制定者和公眾瞭解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潛在風險是重要的責任,而決定如何應用這項技術應由社會共同決定。

Demis Hassabis |Time AI 100

人物:德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

職務:Google DeepMind 首席執行官和聯合創始人

簡介:作為 DeepMind 的首席執行官,他領導了計算機科學家團隊,在解決複雜的蛋白質摺疊問題和創造擊敗人類的圍棋 AI 方面取得了成功。在 2023 年 4 月,Google 重新組織了公司的 AI 團隊,他獲得了更多權力。現在,Google DeepMind 正在開發一個名為 Gemini 的大型 AI 模型,德米斯·哈薩比斯暗示它可能能夠超越 OpenAI 的 GPT-4。Gemini 將支持多模式,這意味着它不僅可以處理文本,還可以處理其他媒體形式,如圖像,他將這視為實現 AGI 更大追求的一部分。

Clément Delangue |Time AI 100

人物:克萊門·德蘭格(Clément Delangue)

職務:Hugging Face 首席執行官

簡介:Hugging Face 是一個開源的機器學習平臺,全球研究人員匯聚在這里,分享他們的 AI 模型、數據集和實踐。開源社區在 AI 領域內的創新或有能力超越業內科技巨頭,但開源 AI 的崛起可能是一把雙刃劍,不僅會將強大的 AI 模型交到善意人士手中,也可能交到那些可能濫用它的人手中。克萊門·德蘭格稱,Hugging Face 倡導更多的透明度、更多的開放性,以及在 AI 能力方面權力的更多分配。

黃仁勛 |Time AI 100

人物:黃仁勛

職務:英偉達首席執行官和聯合創始人

簡介:黃仁勛年輕時曾在 AMD 擔任微處理器設計師,於 1993 年創辦了英偉達,最初的業務是為沉浸式的視頻遊戲做硬件。如今,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的英偉達成為全球占主導地位的芯片製造商,驅動了人工智能革命,隨着大型語言模型的爆炸性增長,對英偉達芯片的需求飆升,同時也帶動英偉達的股票飆漲,公司市值在 2023 年 8 月底達到 1.1 萬億美元。

其余入選的「引領者」還有:

向上滑動閲覽

  • Lila Ibrahim(Google DeepMind COO)

  • 隆·馬斯克(xAI 創始人)

  • Raquel Urtasun(Waabi 創始人和 CEO)

  • Alex Karp(Palantir Technologies 聯合創始人和 CEO)

  • Reid Hoffman(創業者和投資人)

  • Greg Brockman(OpenAI 聯合創始人和主席)

  • 李彥宏(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和 CEO)

  • Marc Andreessen(創業者和投資人)

  • Sandra Rivera(英特爾數據中心和 AI 業務總經理)

  • Aidan Gomez(Cohere 聯合創始人和 CEO)

  • Daniel Gross(創業者和投資人)

  • 李開復(創新工場主席和 CEO)

  • Jaime Teevan(微軟首席科學家)

  • 吳恩達 Andrew Ng(DeepLearning.AI 創始人)

  • Kevin Scott(微軟 CTO 和 AI 執行副總裁)

  • Clara Shih(Salesforce AI CEO)

  • Alexandr Wang(Scale AI 聯合創始人和 CEO)

  • Mustafa Suleyman(Inflection AI 聯合創始人和 CEO)

  • Marc Raibert(Boston Dynamics AI Institute 執行主管)

特德·姜 |Time AI 100

創新者 Innovators

人物:特德·姜(Ted Chiang)

職務:科幻作家

簡介:特德·姜或許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活着的科幻作家之一。他的科幻作品提出的問題包括,如果學習外星語言改變了你對時間的感知,會怎麼樣?如果人類創造了人工生命,我們對它負有什麼責任?等等。

最近,現年 56 歲的特德·姜開始成為 AI 及其背后公司的最鋒利的批評家之一,他將 ChatGPT 比作「網上所有文本的模糊 JPEG 圖像」,還認為如果沒有結構性的經濟變革,AI 的崛起將加劇財富不平等,削弱工人力量,並鞏固科技寡頭統治地位,如果進步不能為工作的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即使效率提高了,也沒有意義。

Charlie Brooker |Time AI 100

人物:查理·布魯克(Charlie Brooker)

職務:編劇

簡介:《黑鏡》或許是關於 21 世紀科技的最具代表性的流行文化作品,而查理·布魯克是其背后的重要編劇。AI 是他想象力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他的作品栩栩如生地呈現了機器人殺手蜜蜂、被奴役成為意識複製品的 AI 家庭助手,在極端情景中可以給人們的情感、社交和人身安全帶來什麼后果。他在這個領域的故事因其關於機器學習過程的想象力和準確性,受到了 AI 專家的讚揚。有一些令人恐懼的思維實驗,甚至已經成為現實中的真正業務。此外,人們擔心好萊塢將使用 AI 來取代人類編劇,布魯克也加入了抗議行列。

Pelonomi Moiloa |Time AI 100

人物:佩洛諾米·莫伊洛阿(Pelonomi Moiloa)

職務:Lelapa AI 聯合創始人、CEO

簡介:非洲也有自己的 AI。Lelapa AI 這家初創公司的名字在南非的索托語和茨瓦納語中意為「家」,公司的主旨是通過 AI 改善非洲人的生活。該公司的第一個重大項目是利用 AI 協助處理通常被其他研究者忽視的非洲語言,如祖魯語、索托語和南非荷蘭語,這些語言共有大約 2500 萬人使用。莫伊洛阿最熱衷的項目是訓練人工智能模型正確發音南非的名字。她認為,非洲名字經常被嚴重錯誤發音,甚至達到無法識別的程度,而她在此看到了機遇。

Noam Shazeer |Time AI 100

人物:諾姆·沙齊爾(Noam Shazeer)

職務:Character.AI 聯合創始人、CEO

簡介:2017 年,沙齊爾在谷歌時共同撰寫了一篇名為「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研究論文,提出了 Transformer 架構,為后來的 AI 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沙齊爾離開谷歌創辦了 Character.AI。Character.AI 是一個網站,允許你與著名人物、真實和虛構的人物進行對話,不管是伊麗莎白二世還是伊隆·馬斯克。Reddit 和其他網絡社區充滿了讚揚該平臺的人,稱它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讓他們感到不再孤單,與抑郁症或孤獨作鬥爭。但 Character.AI 也有其批評者,他們擔心這項新技術帶來負面影響,比如讓青少年一代不再與身邊真實的人交談,讓年輕人「更難區分現實和虛構」

Cristóbal Valenzuela |Time AI 100

人物:克里斯托瓦爾·瓦倫蘇埃拉(Cristóbal Valenzuela)

職務:Runway 聯合創始人、CEO

簡介:對好萊塢的演員來説,他們一部分因擔心 AI 將越來越多地用於生成電影場景而舉行罷工,Runway 可能是他們頭號公敵,這是最知名的 AI 視頻生成公司之一,其技術已經被用於製作獲得奧斯卡獎的電影《無所不在的無限空間》以及 Stephen Colbert 的《深夜秀》。自 2018 年在布魯克林創立以來,Runway 已經籌集了超過 2 億美元的資金,瓦倫蘇埃拉承認,如果技術像他想象的那樣發展,創意產業中的許多工作將不復存在,但更多的人將能夠成為電影製作人。

Rootport |Time AI 100

人物:Rootport

職務:日本漫畫作者

簡介:Rootport 是一位匿名的日本漫畫創作者,他不懂如何繪畫。當 AI 文本到圖像生成器在 2022 年大熱時,當時 36 歲的 Rootport 使用 Midjourney 的 AI 藝術生成器來創作插圖,並通過類似的 AI 軟件來修補手部和食物等細節。他製作了第一部完全由 AI 繪製的日本漫畫,共渲染了近 9000 幀,並將它們拼合在面板中,這部全綵漫畫名為《賽博朋克:桃太郎》,共 108 頁,他表示這本漫畫如果由一名日本漫畫家制作,需要一年多的時間,而 Rootport 在六周內完成了這個項目。Rootport 表示他將繼續使用 AI 來繪製漫畫,稱「對於大多數漫畫藝術家來説,「他們想要表達的故事」應該是他們的首要任務,技術只是表達那個故事的手段。」

其余入選的「創新者」還有

向上滑動閲覽

  • Holly Herndon(音樂人)

  • Grimes(音樂人)

  • Neal Khosla(Curai 聯合創始人和 CEO)

  • Stephanie Dinkins(藝術家)

  • Sougwen Chung(藝術家)

  • Lilly Wachowski(電影製作人)

  • Manu Chopra(Karya CEO)

  • Kate Kallot(Amini 創始人和 CEO)

  • Ziad Obermeyer(加州伯克利大學助理教授)

  • Alison Darcy(Woebot Health 創始人和主席)

  • Nathaniel Manning(Kettle 聯合創始人和 COO)

  • Tushita Gupta(Refiberd 聯合創始人和 CTO)

  • Andrew Hopkins(Exscientia 創始人和 CEO)

  • Linda Dounia Rebeiz(藝術家)

  • Richard Socher(You.com 創始人和 CEO)

  • Keith Dreyer(Mass General Brigham 首席數據科技家)

  • Nancy Xu(Moonhub 創始人和 CEO)

塑造者 Shapers

Alondra Nelson |Time AI 1人物:阿隆德拉·尼爾森(Alondra Nelson)

職務:美國白宮政策顧問

簡介:作為白宮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的主任,尼爾森去年 10 月負責監督了人工智能權利法案藍圖的發佈,該文件為 AI 建設者和決策者提供了一個框架,旨在確保人工智能是公益的力量。她於今年 2 月離開白宮,但仍然擔任着幾個有影響力的職位,包括作為美國進步中心的研究員,為州立法者和國會議員提供人工智能政策建議。她在行業、政策制定者和民間之間進行聯絡活動。

尼爾森認為,美國、歐盟、英國、南非等地即將舉行的 2024 年選舉使 AI 監管變得更加緊迫,因為 AI 已經被用於針對政治家生成深度偽造視頻,並可能被遊說團體武器化,以更大規模地傳播謠言,為此需要更多監管。

Ian Hogarth |Time AI 100

人物:伊恩·霍加思(Ian Hogarth)

職務:英國前沿人工智能特別工作組主席

簡介:作為一位前科技創業家和投資者,伊恩·霍加思已經通過押注機器學習公司賺取了一大筆財富。今年四月,霍加思發表了一篇被廣泛傳播的文章,警告超級智能人工智能的長期風險,稱最壞的情況下可能「導致人類滅絕或毀滅」。兩個月后,英國政府宣佈任命這位現年 41 歲的英國人為人工智能安全倡議的負責人,該倡議現在變為前沿人工智能特別工作組,英國為此投入了 1 億英鎊。

值得注意的是,霍加思是無償工作的,據稱他將其視為「至關重要的公共服務」。工作組近期的安全性研究重點包括,用 AI 工具進行網絡攻擊的風險,以及用 AI 設計和合成危險病原體的風險。

Margrethe Vestager |Time AI 100

人物:瑪格麗特·維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

職務:歐洲委員會執行副主席

簡介:作為歐洲的數字領袖,她贏得了相當高的聲譽。這個 55 歲的丹麥人表現出了一種意願,願意對一些全球最大的科技巨頭進行反壟斷規則的調查,甚至對其進行罰款。她在過去兩年里一直領導着歐盟人工智能法案的制定,她認為,人工智能法規本質上是一個全球性事務,並呼籲建立一個「國際行爲準則」來跟上其快速發展的步伐。

Anna Eshoo |Time AI 100

人物:安娜·埃休(Anna Eshoo)

職務:美國國會代表

簡介:自今年 1 月以來,安娜·埃休擔任了國會人工智能小組(Congressional AI Caucus)的聯合主席,這是一個致力於向政策制定者教育人工智能技術、經濟和社會影響的跨黨派組織。她工作的主要重點是召集主題專家,幫助政策制定者制定美國應該如何監管人工智能的路線圖。

今年 6 月,她與其他代表一起提出跨黨派立法,謀求創建一個國家委員會,專門負責監管人工智能。她今年還提出了一項法案,要求戰略準備和應對管理局研究人工智能對美國生物安全的潛在威脅,包括它如何被惡意行為者用於開發類似 SARS-CoV 或埃博拉病毒的新病原體。

Ted Lieu|Time AI 100

人物:泰德·盧(Ted Lieu)

職務:美國國會代表

簡介:現年 54 歲的盧是國會議員中僅有的三位計算機科學學位持有者之一。今年一月,他使用 ChatGPT,以自己的風格和聲音提示其編寫一份全面的國會決議,結果出來了一份不需要編輯的決議。當被問及他是否擔心美國加強監管會限制該國與外國公司競爭的能力時,盧表示政策制定者需要小心,對於那些可能損害創新的法規,如果其他國家沒有這樣做,他認為美國就不應該制定這些法規,除非他們真的必須這樣做。總的來説,他認為監管需要鼓勵創新,同時防止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引發的危害

Tristan Harris |Time AI 100

人物:特里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

職務:「人道科技中心」聯合創始人兼執行主管

簡介:今年三月,哈里斯發佈了一封公開信,呼籲所有人工智能實驗室暫停工作六個月,並利用這段時間重新評估該行業的方向,得到了科技領域眾多領袖的簽署支持,包括伊隆·馬斯克、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等。然而事實上,沒有一個實驗室真正採納了這一建議,停止工作,儘管哈里斯並不感到意外。然而,他的希望是,至少這讓他們思考了一下。

他認為,現在人工智能的開發浪潮就如同核武器競賽,「設計師們擔心如果他們不建造,更糟糕的行為者會建造。」最好是「讓好人建造它」。

其余入選的「塑造者」還有

向上滑動閲覽

  • Meredith Whittaker(Signal 總裁)

  • James Manyika(谷歌研究、技術與社會高級副總裁)

  • Jack Clark(Anthropic 聯合創始人兼政策主管)

  • Anna Makanju(OpenAI 全球事務副總裁)

  • Omar Al Olama(阿聯酋人工智能部長)

  • Kelly McKernan(藝術家)

  • Eric Schmidt(Schmidt Futures 聯合創始人)

  • Richard Mathenge(非洲內容審覈工會組織者)

  • Sneha Revanur(Encode Justice 創始人兼總裁)

  • Tristan Harris(人道科技中心聯合創始人兼執行主管)

  • Joy Buolamwini(算法正義聯盟創始人兼首席藝術家)

  • Eliezer Yudkowsky(機器智能研究所聯合創始人)

  • Verity Harding(劍橋大學 AI 與地緣政治項目主任)

  • Sarah Chander(歐洲數字權利高級政策顧問)

  • Nina Jankowicz(信息彈性中心副總裁)

  • Romesh and Sunil Wadhwani(Wadhwani AI 聯合創始人)

  • Elham Tabassi(NIST 新興技術副主任)

  • Dan Hendrycks(AI 安全中心執行主任)

  • Jess Whittlestone(長期彈性中心 AI 政策主管)

  • John Honovich(IPVM 創始人)

思想者 Thinkers

Geoffrey Hinton |Time AI 100

人物:傑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

職務:圖靈獎獲得者、多倫多大學榮譽教授

簡介:作為過去 50 年來最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研究者之一,傑弗里·辛頓今年經歷了「緩慢的頓悟時刻」。他一直致力於構建模擬人腦的人工智能系統,大部分時間都在學術界度過,直到 2013 年加入谷歌。

他一直認為人腦比他和其他人正在構建的機器更優越,如今他意識到「我們現在擁有的數字智能可能已經比大腦更優越。只是尺寸還沒有擴展得那麼大。」鑑於人工智能公司目前擴大模型規模的速度,可能不到五年,人工智能系統的連接數將達到 100 萬億個,大致相當於人腦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數。

因此,他感到擔憂,於是在五月份辭去了谷歌副總裁和工程專家的職務,並接受了一系列採訪,自由發聲,談論 AI 的危險以及他對幫助創造這項技術的懊悔

李飛飛|Time AI 100

人物:李飛飛

職務:斯坦福大學教授

簡介:李飛飛出生於中國成都,15 歲時移居美國,她的研究為今天運行的圖像識別人工智能系統奠定了基礎,並擴大了 AI 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應用。除了 2017 年到 2018 年在谷歌工作之外,李飛飛的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都在學術界度過,推動了人工智能圖像識別系統的發展。

最近,李飛飛擔心學術界和工業界之間的全球資源差距,呼籲政府提供人工智能計算資源,主張政府進行更多投資,以確保 AI 為公共利益服務。據時代雜誌稱,李飛飛今年觀看了電影《奧本海默》,並電影與現實的相似之處所打動,稱「非常深刻地感受到科學家的責任感。我們都是世界的公民。

Abeba Birhane|Time AI 100

人物:阿貝巴·比爾哈內(Abeba Birhane)

職務:認知科學家

簡介:在最近一篇論文中,比爾哈內和她的合著者得出了一個結論:在更大規模的數據集上訓練的 AI 模型更有可能顯示有害的偏見和刻板印象。人工智能模型的訓練數據集越來越大,這些數據集是從互聯網上收集而來的,包括來自互聯網的最黑暗的角落。

比爾哈內意識到,隨着這些數據集從數百萬個個體數據膨脹到數十億個個體數據,幾乎沒有人在系統性地檢查它們是否含有有害內容,這可能導致人工智能變得具有結構性的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其他偏見。她提出,應該對「規模越大越好」的説法保持高度懷疑,現在 AI 公司們建立內容審覈過濾、使用強化學習激勵模型的無害行為等模式不可持續。

Shane Legg|Time AI 100

人物:謝恩·萊格(Shane Legg)

職務:Google DeepMind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 AGI 科學家

簡介:萊格自 DeepMind 成立以來一直擔任首席科學家,在 2023 年 4 月 DeepMind 與 Google Brain 合併形成 Google DeepMind 后,他成爲了首席 AGI 科學家。據稱在 20 多年前,他早就做過一個預測,即人類級別的機器智能在 2028 年之前會被創造出來的概率為 50%。

他一直領導着 DeepMind 的 AGI 技術安全團隊,該團隊試圖確保一旦開發出強大的人工智能系統,它們將按照其創造者的意圖行事,並防止類似的災難再次發生,即 AI 系統自行產生有害目標。萊格估計,到 2028 年,他和其他人將有 70% 的機會解決這個問題。他認為,世界上有很多問題可以通過擁有一個極其有能力和有道德的智能系統來得到解決,世界可能會變得更好得多。

曾毅|Time AI 100

人物:曾毅

職務: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簡介:曾毅的研究主要圍繞類腦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哲學與倫理展開。他還是牛津大學人工智能倫理研究所顧問委員會委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工智能倫理特別專家組成員,以及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委員會委員。大約在 2016 年,曾毅對人工智能系統帶來的風險越來越擔憂,他開始花更多的時間與政策制定者合作,期望制定有益的人工智能發展規則。

據其稱,他高度參與政策制定,參與撰寫了《人工智能北京共識》,幫助制定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人工智能倫理的建議,同時倡導加強國際合作。他對時代雜誌表示,「我覺得我有責任讓世界知道,中國的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真的有着類似的想法」,他認為中美兩國在對待人工智能風險的態度方面有很多共同之處,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方面,全球「實際上別無選擇」「必須合作」

Ilya Sutskever|Time AI 100

人物:伊利亞·蘇茨克弗(Ilya Sutskever)

職務:OpenAI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

簡介:在 2015 年加入 OpenAI 成為創始成員之前,蘇茨克弗因在計算機視覺和機器翻譯領域的突破而聞名遐邇。今年 7 月,OpenAI 宣佈他將成為其新成立的超級對齊(Superalignment)團隊的聯合領導,該團隊旨在解決如何確保超級智能 AI 符合人類利益的技術挑戰。根據蘇茨克弗的看法,智力較低的存在可以確保智力更強大的存在符合他們的利益。這個先例就是人類嬰兒

在他看來,瞭解如何將某些價值觀灌輸到明顯超越人類的系統中極其重要。AI 系統最終將變得非常強大,「我們將無法理解它們。它們將比我們聰明得多。到那個時候,非常關鍵的是,印記非常深刻,以便 AI 對我們的感覺與人類對待嬰兒的感覺一樣。」

其余入選的「思想者」還有

向上滑動閲覽

  • Rumman Chowdhury(Humane Intelligence 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

  • Timnit Gebru(分佈式人工智能研究所創始人兼執行董事)

  • Kate Crawford(南加州安納伯格學院教授、Knowing Machines 創始人)

  • Pushmeet Kohli(Google DeepMind 研究副總裁)

  • Yejin Choi(華盛頓大學教授)

  • Yann LeCun(Meta 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

  • Inioluwa Deborah Raji(Mozilla 基金會研究員)

  • Max Tegmark(未來生命研究所聯合創始人兼總裁)

  • Yoshua Bengio(蒙特利爾機器學習算法研究所科學主任)

  • Emily M. Bender(華盛頓大學教授)

  • Margaret Mitchell(Hugging Face 首席人工智能倫理科學家)

  • Paul Scharre(新美國安全中心執行副總裁)

  • Jan Leike(OpenAI 超級對齊領導之一)

  • Paul Christiano(Alignment Research Center 創始人)

  • Kalika Bali(微軟研究印度首席研究員)

  • Stuart Russell(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 Arvind Narayanan & Sayash Kapoor(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和博士候選人)

  • Shakir Mohamed(Google DeepMind 研究總監、Deep Learning Indaba 創始人)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