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8月港股「零新股」,港交所或將放寬上市門檻!宜明昂科、友芝友通過聆訊,IPO能否回暖?

2023-09-07 17:25

整個8月份,港股市場無新股上市,慘淡的資本市場亟待轉機。為進一步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市場競爭力,前不久,香港特區政府宣佈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據最新消息,促進香港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於9月6日下午首次召開會議,對促進香港股市流動性作全面檢討,並且可能會考慮放寬上市門檻等建議。如果説,港交所正在積極尋求資本市場長遠可持續發展的舉措,企業對港股IPO的熱情也在開始恢復。近日,武漢友芝友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Wuhan YZY Biopharma Co., Ltd.(簡稱「友芝友生物」)通過港交所聆訊即將上市,中信建投國際為保薦人。

事實上,港股的生物醫藥IPO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出現了停滯,2022年港股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僅有5家,且在12月思路迪醫藥上市后,港股整整一個季度沒再迎來生物藥企。但在今年4月后,港股IPO初現了復甦跡象。港股年中財報季以來,復宏漢霖、和鉑醫藥和康方生物接連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多家Biotech在BD或商業化,以及控費和效率運作上提升顯著,接近或達到盈利拐點,正面現金流為公司的股價帶來提振,也為港股Biotech帶來信心。就在8月底,宜明昂科生物醫藥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簡稱「宜明昂科」)通過聆訊。早在2022年6月,宜明昂科就遞交招股書,時隔一年多后終於通過聆訊,拿到了上市的通行證。有業內人士認為,由於經濟復甦乏力拖累投資股市情緒,香港IPO市場或將推迟至2024年才迎來反彈。由於股市低迷,一些企業雖已獲得原則上上市批准,仍可能推迟股票發行計劃。然而,香港IPO市場長遠前景依然光明。01多家生物醫藥遞表赴港上市赴港上市的Biotech也在第二季度有了回暖的跡象,自4月以來,綠竹生物、科笛集團、來凱醫藥,以及科倫博泰先后上市,宜明昂科通過聆訊,另有八家公司遞表。

幾家成功上市的公司,都沒有陷入跌破發行價的窘境。科倫博泰作為今年以來第一個首次呈交招股書就通過聆訊的未盈利生物製藥公司,手握和默沙東的大額交易,上市當天最高漲幅接近6%,目前市值已來到170億港元。而綠竹生物雖在上市首日股價下跌超過30%,但之后股價快速反彈,反映出市場對其基本面及發展前景的認可。科笛醫藥的研發與商業化前景不算明朗,上市后小幅下跌,但隨后股價上漲並超過發行價。專攻實體瘤的來凱醫藥,則在上市頭兩日股價大漲近30%,表現強勢。遞表的公司更是各有來頭,例如荃信生物是國內少有的、完全專注於自身免疫及過敏性疾病生物療法的臨牀后期階段生物科技公司,創始人裘霽宛及聯合創始人余國良博士皆為兔單克隆抗體技術領域的重要人物。君聖泰專注的領域是今年的最大熱門代謝疾病,核心管線HTD1801領跑糖肝共治。但和扎堆上市的2021年及更早的年份相比,港股IPO企業競爭壓力明顯增大,市場對生物藥企管線與技術的創新性和差異化優勢有着嚴格的審視,且要求企業有突出的商業化與運營能力,否則難以達到投資者對其的盈利預期。雙抗體作為下一代抗體療法,按照作用機制可以分為 T 細胞橋接型雙抗、雙免疫檢查點阻斷類雙抗等多種類型,提供了一種有效性更高、特異性更高和副作用更少的靶向介導方法。透過這些優勢,不難判斷雙抗體具有廣闊的前景和應用潛力。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範圍內獲批上市的13款雙抗藥物中,有8款都是T細胞結合型雙抗。然而,這種類型雙抗開發的門檻更高,國內開發此類雙抗的企業並不多,且沒有相關產品在國內上市,仍處於稀缺藍海市場。友芝友生物從創立起,就定位T細胞結合型雙抗體技術攻堅。並且持續專注於T細胞結合型雙抗藥物的研發,逐漸積累起了技術和經驗,為整個行業帶來了新的可能性。行業預測,到2027年,全球將會有多個治療腫瘤的雙抗獲批上市。如今,免疫治療的蓬勃發展正引領着癌症治療的新紀元,發展迅速的雙抗體藥物不僅在癌症領域,同時也在血液病、眼科及自身免疫病等眾多疾病治療方面成為開發熱點,前景相當可期。02港股Biotech將走向商業分化港股曾經是未盈利生物藥企的好去處,但近兩年港股市場面臨困境,而流動性下降是最大的問題之一。日均換手率持續下滑,超過六成的港股公司日均成交額已低於100萬港元。同時,港股總退市率很低,缺乏有效的併購淘汰機制,導致有限的交易資金被過多上市公司分流,個股流動性下降。總體來看,今年以來港股市場表現仍然疲軟,8月18日,香港股市進入熊市,較年初的高點下跌了21%。而醫療板塊下跌近30%。基於此,有投資人表示,港股的改善一方面要看未來政策對港股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要觀察是否有中東等地的美金注入港股。行業觀點認為,從資本市場監管框架的角度來説,生物藥品IPO的最佳選擇,可能還是香港資本市場。但是近期香港資本市場以及創新葯商業化的環境發生了一些變化,影響投資者對C輪或更后期公司的估值及退出考量,也為生物藥企在港股上市帶來了挑戰。針對目前的IPO環境,有業內人士認為,對於一些早期的公司來説,暫時不要受目前環境變化的干擾,立項和產品做好纔是關鍵。而對於半年或一年內有上市計劃的公司來説,現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醫藥研發本身充滿不確定性,面對當前的資本市場,Biotech公司需充分發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更具前景的管線上集中「火力」,減少投資者對不確定性的擔憂。美聯儲加息放緩或有望停止對港股是利好,短期內存在一些不錯的時間窗口,但港股市場的全面回暖還需一定時日,優質的生物醫藥公司將更受投資者的青睞。例如科倫博泰,十余年在ADC領域的耕耘、大量的人才引進以及資金投入換來紮實的管線,其研發的linker-payload技術成為和默沙東達成合作的關鍵,公司的上市為今年的港股醫療板塊注入強心劑。對科倫博泰等公司的看好,以及對百濟神州、信達生物的長遠看好,也暗示了港股將走向分化,這包括商業化的分化:一批公司成功跨過銷售環節的盈虧平衡線,規模化的銷售額和穩定的盈利將公司推向真正的商業化成功,與之對比的是無法提供清晰商業模式的公司將不會被市場買單。以及業務含金量與運營水平的分化:差異性明顯的產品管線、強有力的BD,以及良好的成本控制,使一些公司能夠脫穎而出成為成熟的Biotech或Biopharma。而這些都將反映在市值上的分化。有業內人士給出了對未來港股Biotech的判斷,認為港股今后的分化會非常顯著,有一些生物藥企的市值可能一直都會在20億港幣,甚至10億港幣以下,但有一些會衝擊幾百億港幣市值。業內人士表示企業盈利能力與其商業化能力、市場競爭地位等因素密切相關,商業化能力越強的公司其盈利能力也越強。已經實現盈利的Biotech,在產品基礎、市場競爭等方面都具備了一定的優勢。未來隨着越來越多的Biotech實現盈利,國內創新葯企業也將處於快速成長的關鍵階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