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故事丨「中國天眼」:極目百億光年之外

2023-09-06 16:06

轉自:新華社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近期發表了中國科學家一項重要發現——通過「中國天眼」FAST的觀測,一顆原本被認為「熄滅」的脈衝星,仍然可以探測到極其微弱的窄脈衝。這是「中國天眼」探測到的脈衝星輻射新形態,對揭示脈衝星磁層的極端物理環境等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這顆脈衝星,是「中國天眼」FAST「入職」以來,發現的800余顆脈衝星中的一顆,這些重要發現為人類研究宇宙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數據幫助。

  從古人發出的「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天問》,到如今藉助全球最大且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將人類「視界」延伸到百億光年之外。從選址、建設、調試、運營,「中國天眼」建設運維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無不在運用中國智慧和中國製造,在人類極目宇宙的道路上貢獻着力量。

 2022年7月24日拍攝的「中國天眼」夜景(維護保養期間拍攝,無人機光繪)。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這是一個美麗的風景、科學風景!」

  20世紀90年代,「中國天眼」設想提出時,大膽到有些突兀。

  當時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不到30米,德國的埃菲爾斯伯格望遠鏡口徑100米的世界紀錄已保持多年,而「中國天眼」的目標是500米。

  中國曾是世界上天文記錄最久遠、最完整的國家。在超過3000年的時間里,華夏文明連續不斷地記錄着各種天文現象,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編制了100多種天文曆法,也發明了大量的天文儀器。

  但近代以來,中國天文學跟其他科學技術一樣,大大落后於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即便在上世紀,老一輩天文學家也只能尋求與國外合作,相當於借用別人的望遠鏡,大多隻能做一些邊緣課題。

  FAST的理想建造地對地形、地質、水文等都有着極高要求,爲了給望遠鏡找個最合適的「家」,當時年近50歲的南仁東帶着團隊與300多幅衞星遙感圖,風餐露宿地奔走於貴州大山深處。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依次為「中國天眼」拼裝第一塊反射面板(左上,2015年8月攝)、「中國天眼」反射面板安裝近半(右上,2015年12月攝)、「中國天眼」反射面板安裝近八成(左下,2016年3月攝)、維護保養期間的「中國天眼」(右下,2022年7月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12年時間里,他們幾乎走遍了貴州所有的喀斯特窪地,最終從300多個候選窪地里,選擇了平塘縣大窩凼——最適合「天眼」的深深「眼窩」。

  2011年3月動工開建,2016年9月落成啟用,橫空出世的「中國天眼」刷新了世人對射電望遠鏡的認知極限:

  口徑500米,僅圈樑、索網和支撐饋源艙的6座高塔就用掉1萬多噸鋼材;反射面板總面積25萬平方米,相當於30個標準足球場,用掉2000多噸鋁合金;如果將「中國天眼」裝滿水,全世界每人可以分到2升……

  「中國天眼」落成啟用當日,71歲的南仁東站在「中國天眼」的圈樑上對記者深情地説:「這是一個美麗的風景、科學風景!」

  2017年9月,南仁東因肺癌去世。走前,他實現了奮鬥一生的夢想——建一臺世界最大最強的射電望遠鏡。現在,「中國天眼」已成為全球最大且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極大拓展了人類觀察宇宙視野的極限。

  反覆試驗、多次失敗、越挫越勇

  獨一無二的科學工程,沒有經驗可循,註定會面臨史無前例的挑戰。

  反射面板如「中國天眼」的「視網膜」,索網則是支撐「視網膜」的「神經系統」。「中國天眼」反射面板雖只有1毫米厚,也要使用2000多噸鋁合金,其索網結構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工作方式最特殊的,對抗疲勞性能的要求極高,現有鋼索都難堪重任。

  2022年7月22日,工作人員對「中國天眼」的反射面板進行維護保養(維護保養期間拍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2022年7月22日,工作人員對「中國天眼」的反射面板進行維護保養(維護保養期間拍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帶着一幫青年人,用整整兩年時間,進行了大規模的索疲勞試驗。近百次失敗,從千頭萬緒中不斷探尋解決問題的關鍵,終於攻克超高強度、抗反覆拉伸的鋼索,首創主動變形反射面,使望遠鏡覆蓋40度天頂角,成功支撐起「中國天眼」的「視網膜」。

  「沒人告訴你可以怎麼做,誰也沒有把握自己的方法一定行。」姜鵬告訴記者,「反覆試驗、多次失敗、越挫越勇」的艱難攻關幾乎貫穿了FAST建設階段的每一個環節。

  僅在建設階段,「中國天眼」就獲得了鋼結構、自動化產業、機械工業、創新設計、測繪地理信息技術、電磁兼容研發、建設工程等10余個領域的國家大獎。

  在調試階段,「中國天眼」又碰到難題。「‘積木’搭好了,但望遠鏡不能按照總控的指令高效運行。」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測控部主任孫京海説,「簡單的修復解決不了問題,控制系統必須推倒重建。」

  爲了儘快開發出新的控制系統,孫京海無數次挑燈夜戰至東方既白,幾乎重寫了全部核心算法代碼。他心里只有一個信念:不能讓工程調試進度耽誤在自己這里。最終,在正式測試時,一套為「中國天眼」量身定製的控制系統,所有指標一次通過。

  「中國天眼」世界最大、最靈敏的特性,激發了很多特殊的技術需求,需要中國科學家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在不斷「挑戰認知和技術極限」、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優化升級。

  今年7月底,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哈爾濱工業大學等10家單位共同努力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重大科學基礎設施FAST運行維護作業機器人系統」項目通過驗收,極大提升了「中國天眼」運維質效,年觀測時間可增加1000小時左右。

  7月26日,工作人員在調試饋源接收機拆裝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7月26日,工作人員在調試饋源接收機拆裝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不斷拓展人類觀天視野極限

  發現800余顆新脈衝星、首次在射電波段觀測到黑洞「脈搏」、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證據……「中國天眼」成果頻出,不斷拓展人類觀測宇宙的視野極限。

  6月23日拍攝的「中國天眼」全景(維護保養期間拍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6月23日拍攝的「中國天眼」全景(維護保養期間拍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快速射電暴(FRB)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射電爆發現象,在1毫秒的時間內能釋放出太陽大約一整年才能輻射出的能量。

  得益於「中國天眼」的超高靈敏度,中國科學家領導的科研團隊發現了首例持續活躍重複快速射電暴FRB 20190520B,對更好理解這一宇宙神祕現象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柯伽所在的中國脈衝星測時陣列(CPTA)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天眼」,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性證據。

  「FAST的靈敏度讓中國天文學家站在了人類視野的最前沿。」李柯伽説,憑藉「中國天眼」的優良性能,CPTA研究團隊以數據精度、脈衝星數量和數據處理算法上的優勢,彌補了觀測時長的差距,使我國納赫茲引力波探測和研究同步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敢為人先的魄力、追求極致的毅力、持之以恆的定力,是FAST的成功祕訣。」姜鵬説。

總策劃:趙丹平、顧錢江

  監製:閔捷

  統籌:衞鐵民

  記者:歐東衢、吳簫劍、潘德鑫、吳思

  視頻:吳斯洋、劉勤兵、楊欣

  編輯:劉暢、徐欣濤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