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9-06 14:28
中國汽車產業歷經近40年「從無到有」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和消費國,並且在2023年開始引領全球新能源車的發展潮流,開始進入到了「從有到強」的大變局時期。
變局,意味着調整,調整就意味着洗牌。洗牌對有些車企意味着機會,對有些車企則意味着危機。特別是在2023年上半年,「卷」成爲了市場最主要的旋律。在此背景下,哪些車企交出了優異的答卷呢?
比亞迪成為汽車行業最賺錢企業
從營收規模看,A股市場中在營收上突破千億元大關的整車企業是上汽集團和比亞迪。上汽集團上半年營業收入為3164.10億元,同比增長3.73%,在車企中排名第一,但其歸母淨利潤增速較小,且利潤規模不及比亞迪。比亞迪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601.24億元,同比增長72.72%,實現歸母淨利潤109.54億元,同比增長204.68%。
上汽集團和比亞迪兩家龍頭車企的表現,也正代表了處在向新能源轉型期的傳統車企和提前「all in」新能源的車企所處的境況。產銷快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累計銷量已達125.56萬輛,同比增長94.25%。在國內整體市場中的份額為10.6%,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則已高達33.5%。就毛利率來看,比亞迪汽車業務毛利率為20.67%,較去年同期提升4.36個百分點,同時也明顯超過中國汽車行業10%左右的平均水平。
汽車價格戰影響多數車企毛利率
事實上,汽車並非高毛利行業,車企毛利率基本維持在15%左右。當需求減弱,車企們不得不發起價格戰以刺激銷量,降價一向是銷售中最為有力的營銷手段,也是底牌,但並非所有人可以從價格戰中活下來。
年初特斯拉國產車型最高降價4.8萬元的做法直接吹響價格戰號角,引發國產新能源汽車降價潮;3月湖北高額政企補貼平地一聲雷掀起汽車行業新一輪大規模「價格戰」;進入8月以來,造車新勢力和傳統車企通過官降、讓利、調低新車上市價格等再次掀起新一輪降價潮。而多數車企披露的半年報中均不同程度地強調價格戰的影響。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比亞迪、江淮汽車、上汽集團外,多數乘用車企業銷售毛利率下滑。
在此背景下,車企將無可避免的進入淘汰賽。新能源汽車變革是一場技術革命,有核心技術企業才能活下來,如果只是簡單拼裝,活下來的概率很小。
上半年車企銷量完成率普遍偏低
對於新能源車或者是傳統燃油車而言,銷售量或者説規模是一切的基點,如果沒有銷售量,那麼一切免談。
背后的原因在於新能源車屬於製造業,而製造業無一例外都是重資產行業。這意味着企業必須要有規模優勢。只有規模做起來了,生產的越多,單車成本才能越低,對上下游的控價才能力越強,從而又能進一步降低成本。
與此同時,不論是新能源車還是傳統燃油車,造車本身不是一個高毛利的行業,如果沒有銷量兜底,那麼業績也就無從説起。
整體來看,理想汽車銷量完成率較高,上半年銷量13.91萬台,年度目標為30萬台,完成率46.37%。隨着L7/L8/L9的陸續上量交付,理想汽車目前的月銷量已經穩定在3萬台左右,根據理想汽車的預估,第四季度的月交付量將超過4萬台,如此看來完成年度目標幾無懸念。
廣汽集團上半年銷量116.3萬台,年度目標264萬台,完成率44.05%。其中廣汽新能源上半年斬獲頗豐,埃安品牌的8月銷量已經超過了5萬台,隨着昊鉑車型帶來的增量,新能源產品帶來的助力將有利於廣汽集團衝擊年度銷量目標。
不過,還是有不少車企離全年目標尚有不小差距,因此下半年各大車企在促銷上或將下大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