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安踏、李寧對耐克、阿迪的反攻,進行到哪兒了?

2023-09-06 14:18

中國運動服飾品牌在經歷多個周期之后,終於在2022年實現了對國際品牌的反超。

根據安踏和李寧的2022年財報,兩家公司分別在2022年實現了536.51億元、285.03億元的營收,分別位居中國運動鞋服市場營收*、第三的位置,其中安踏首次超越耐克中國,坐上中國運動鞋服市場的頭把交椅。

這場反攻戰並不好打,過去幾年來,以安踏、李寧為代表的國產運動鞋服品牌,通過三種策略與阿迪、耐克搶市場:

通過大量收購其他品牌,強化自身的多品牌戰略,多線出擊;

通過營銷和技術創新,推出兼顧本土和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不斷搶佔年輕消費者的心智;

通過DTC渠道改革、數字化轉型等多種方式提高供應鏈效率,緩解鞋服品牌普遍存在的庫存積壓難題。

要更好地理解安踏、李寧的彎道超車,就要將其放在服飾行業的整體大盤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社零數據,2022年中國商品零售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的零售總額同比下滑6.5%,是下滑幅度第二明顯的行業,僅次於家俱類商品。

從市場表現來看,海瀾之家、江南布衣、太平鳥森馬服飾等大型服飾集團也紛紛在2022年營收、淨利下滑。服飾行業整體處在庫存高企的周期當中,低價、打折促銷的競爭成為常態,更加大了服飾品牌的生存難度。

放在低迷的行業大背景來看,安踏、李寧的反超顯得更為不易。這背后也是運動户外賽道過去幾年來的持續火熱。

根據百度指數,2020年以來,國民的健康意識在變強,關於「運動」的百度搜索熱度持續攀升,今年以來,「運動」的搜索熱度更是大幅上漲。

「運動」關鍵詞的百度搜索熱度走勢,圖源百度指數截圖

「運動」關鍵詞的百度搜索熱度走勢,圖源百度指數截圖

此外,下行經濟周期下,消費者心理漸趨理性、謹慎,人們更願意把有限的預算花在更實用百搭的服飾品類上,「一衣多穿」「基礎款」逐漸成為消費趨勢。而能滿足健身、運動需求的運動服飾逐漸成為剛需,並被挖掘出多種穿搭用途,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穿着lululemon瑜伽褲逛街、踩着FILA老爹鞋和朋友聚會、穿着户外衝鋒衣上班通勤的情況越發普遍。可以説,安踏、李寧等運動品牌的崛起,某種程度上就是以搶佔時尚品牌的市場為基礎的。

因此,服飾賽道上演了冰火兩重天的態勢——太平鳥、海瀾之家、森馬等老牌時尚休閒品牌的業績普遍下滑,但安踏、李寧等運動品牌卻實現了逆勢增長。

儘管是行業動向使然,但並不是所有運動品牌都在這輪運動熱潮中獲得增長,國產運動品牌能反超國際巨頭,也有行業大環境之外的個體因素。

01 安踏、李寧,如何反超耐克、阿迪?

進入2023年,安踏、李寧延續着2022年的整體增長態勢,尤其是安踏,交出了一份從規模到增速、營收到盈利都十分亮眼的財報。

2023年上半年,安踏營收再創新高,同比上升14.2%至296.5億元,淨利潤同比大漲39.8%至52.6億元,毛利率也上升1.3個百分點至63.3%,達到歷年最高水平。

就不同品牌來看,安踏旗下多個品牌都實現了正增長,其中安踏主品牌和FILA依然扛起了營收大旗,上半年分別實現141.7億元及122.3億元收入,位居中國運動鞋服市場第二及第五大品牌。尤其是去年營收下滑、毛利率下降、線下閉店率高達30%的FILA品牌,今年上半年成功扭轉頹勢,營收增長率重回雙位數。

李寧則是喜憂參半,2023年上半年,總收入增長至140.19億元,較2022年同期上升13.0%,創歷年新高,其中鞋類、服裝、器材配件的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11.2%、14.9%和16.3%。但毛利率和淨利潤卻雙雙下滑,淨利潤為21.21億元,同比減少3.11%,毛利率也從上年同期的50%下降至48.8%。

即便如此,對比耐克、阿迪達斯的情況來看,國產品牌的表現仍稱得上亮眼。

2022年12月至2023年5月,耐克大中華區的營收為38.0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僅增長2.2%,增速不僅遠低於安踏、李寧,也是耐克增速*的市場。連續八個財季業績下滑的阿迪達斯大中華區雖然開始由跌轉漲,但今年上半年整體營收為16.50億歐元,同比僅微幅增長1%。

受益於此,安踏、李寧對比耐克、阿迪達斯的*態勢在今年上半年也得到了保持。

不止於安踏、李寧,特步、361度等頭部國產運動品牌也在快速增長。2023上半年,特步國際營收為65.22億元,同比上漲14.8%,歸母淨利潤為6.65億元,同比增長12.7%;361度的營收為43.12億元,同比增幅高達18%,淨利潤為7.04億元,同比增長27.72%。

隨着眾多國產品牌的業績逐年向好,近年來中國市場上,國產運動品牌的市佔率不斷攀升,甚至超過國際品牌。

根據信達證券研報,2020年開始中國運動鞋服市場上份額*的兩個國際品牌,即耐克、阿迪達斯的市佔率(國際CR2)開始高位回落,與此同時,市場份額最高的四個國內品牌,即安踏、李寧、特步、361度的市佔率(國內CR4)則大幅反彈,直至2022年,后者超越前者,佔據更大市場份額。

2017-2022年中國運動鞋服行業國內、國際品牌市佔率對比,圖源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2017-2022年中國運動鞋服行業國內、國際品牌市佔率對比,圖源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不止於此,增長迅猛的國產運動品牌開始把眼光瞄準海外,朝國際品牌的主陣地發起反攻。2021年,安踏將未來十年的戰略目標定為「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全球化」替代了之前的「全渠道」成為安踏的重要新戰略。今年1月,安踏發佈公告稱將成立東南亞國際業務部,任命集團零售總裁王華友為負責人,由此正式邁出出海步伐。

爲了更好地出海,安踏今年7月還斥重金簽約了NBA巨星凱里·歐文,后者在NBA以粉絲號召力及簽名系列的熱賣和受歡迎著稱。據KIXSTATS統計,上賽季全聯盟穿着歐文簽名鞋的球員佔比達到6.3%,僅次於Kobe系列。

爲了拿下歐文,安踏甚至還讓出了耐克不願意讓步的簽名系列球鞋的設計主導權,尚未透露的簽約金額或許也十分可觀。在外界看來,具備全球知名度和號召力的歐文,是安踏進攻全球市場的重要敲門磚。

在擁抱海外市場方面,李寧的動作更早也更加頻繁。早在2000年,李寧就在希臘、法國和西班牙等歐洲國家擁有特許經銷商,但耐克、阿迪和新生品牌在中國的快速崛起,讓李寧不得不暫停海外擴張。2008年后,乘着奧運會的運動熱潮,李寧再度出海,目標西班牙,但隨着授權經營的公司勞爾在2012年破產,李寧的國際化嘗試再度失敗。

2018年之后,李寧選擇再出發,積極參加國際時裝周,贊助海外的體育俱樂部,以及簽約NBA球星,強化自身的全球化屬性。

對於國產品牌而言,無論是要在國內搶更多蛋糕,還是要在海外突圍,都需要用硬實力説話。

02 強營銷、重技術、衝高端,國產鞋服品牌發起全面反攻

儘管從營收角度來看,安踏、李寧等國產品牌在中國正式反超耐克、阿迪是在2022年,但實際上早在2020年前后,國際品牌佔據優勢的競爭格局就已經開始松動。

從上文所述的市佔率變化也可以看出,國產品牌、國際品牌的市佔率走勢開始逆轉,就是在2020年。

2020年前后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選擇了三個代表事件,它們背后映射出的一些趨勢,在這場國產品牌的反擊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件事,是中國消費者心態的轉變。2020年是一個關鍵的節點,這一年,國人開始期待強有力的國產品牌,也更願意為其買單。根據知萌諮詢於2020年發佈的《2020中國品牌消費行為與態度研究報告》,2020年78.5%的消費者更偏好選擇國貨品牌,遠遠超過選擇國外品牌的6.3%。這為國產品牌的反超提供了廣泛的羣眾基礎。

第二件事是自2018年李寧首次亮相紐約時裝周,打響國潮設計風格之后,安踏、特步、361度等國產品牌也紛紛登上紐約、巴黎時裝周等國際舞臺。

這一趨勢在2020年前后達到高潮,彼時李寧正值30周年,公司一邊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了一場規格、聲量都遠超過往的時裝秀,一邊在敦煌落地了首場國內時裝大秀,並同步推出了國潮風格的敦煌系列產品。

一面深挖國內,一面走向國際,是近年國產運服品牌的普遍趨勢。而不管是深挖國內,還是進攻海外,營銷和設計都是本土品牌的重要利器。

就營銷來看,幾家本土運動龍頭的方式有諸多共性之處。除了熱衷參加國際時裝周、大型時裝秀,本土品牌還冠名國內外體育賽事,簽約NBA球星、國內流量明星等各類方式,拓展更廣年齡、圈層和地域的受眾。

例如安踏、李寧等不僅頻頻出現在奧運會、世錦賽等大型體育賽事上,還自主推出了體育賽事,如李寧的「李永波杯3V3羽毛球賽」等,以強化自身的專業品牌形象。

明星營銷方面,李寧一邊簽約國內知名明星,一邊合作韋德、巴特勒等著名NBA球星。安踏除了簽約王一博、谷愛凌等流量明星,還重金簽約了歐文、湯普森等NBA當紅球星。

伴隨大力度的營銷投放和佈局,安踏的營銷費用率也逐年攀升。2015-2022年,安踏的營銷費用率幾近上漲了17個百分點,僅2021一年就上漲了5.67個百分點。對比狠砸錢做營銷投放的安踏來説,耐克的營銷費用率卻高位回落,在2021年跌了5.85個百分點。

就設計來看,本土品牌一方面充分挖掘國潮文化。2018年憑藉具有中國特色的「番茄炒蛋色」設計出圈后,李寧就慣於挖掘中國文化的各類元素——從飛檐斗拱的古建築風格、扎染編織的傳統工藝,再到皮影戲等傳統戲劇。疊加服裝上被放大的「中國李寧」品牌名,李寧不斷強化自身的國潮元素和民族品牌屬性,也因此搶佔了大量國內消費者的心智。

另一方面,追求全球設計、全球審美,也是反超國際品牌的重要方式。近年來國內運動品牌持續升級設計團隊,甚至不惜挖角競爭對手。2016年安踏就聘請了前阿迪達斯高級設計總監Robbie Fuller,后者加入后主導設計了KT 系列戰靴、蟲洞跑鞋、Clunky Sneaker 老爹鞋等經典產品。2020年,安踏又和前YEEZY設計師Salehe Bembury合作了一雙鞋款。

可以説,通過發力廣告營銷、產品設計,國產品牌與國際品牌的差距正變得越來越小,甚至因為抓住了國潮的風口,而獲得了更多機會。

第三件事則是2020年以來,國產品牌紛紛學起了手機、汽車廠商,開始通過發佈會來官宣新技術、發佈使用新技術的新產品。

先是匹克在北京舉辦了*中國運動品牌科技大會「匹克125·未來運動科技大會」,后是安踏舉辦了首屆創新科技大會,圍繞新一代中底技術「氮科技」,發佈了一系列新球鞋,如C202 GT馬拉松競速跑鞋、KT7籃球鞋等。就連發佈會的PPT風格也如出一轍,能量回歸率、耐久性、密度等技術數據直接拋在大屏上,向外界展現技術*性。

技術一直是運動品牌,尤其是鞋類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產品款式也多以技術類型區分,比如暢銷全球的耐克Air系列和阿迪達斯Boost系列,就是依託其Air氣墊技術、Boost科技。在耐克、阿迪依託核心技術產品佔領中國市場的2018年以前,國產品牌一直被詬病為核心技術弱,也因此常年拘泥在中低端市場互相競爭,無法推出技術溢價更高的高客單產品。

但2020年前后,情況出現了變化。一方面,國產品牌在技術領域不斷突破。安踏在2021 年發佈了全新中底科技「氮科技」,提升了跑鞋的回彈性、輕質和耐久性。

李寧也在2019年發佈了兼具高效回彈與輕量化特性的「李寧䨻」技術,后續李寧依託該技術推出了飛電系列、超輕系列等熱銷款式,多款跑鞋售價直接對標國際大牌,例如「天馬」售價1299元,精英運動員版「飛電」則高達2099元。

另一方面,就在國產品牌不斷發力的同時,耐克、阿迪達斯的技術突破卻有所放緩。2013年阿迪推出顛覆中底技術的Boost科技后,很長時間沒有新技術推出,直到近年推出4D新科技,但后者的關注度和銷量卻始終低迷,難以幫助阿迪回到Boost時期的輝煌。

2020年以來,耐克的創新步伐也明顯放緩了許多。對比安踏、李寧、特步的高頻技術迭代,併成功將新技術轉化為商業銷售額,耐克和阿迪更多還是在吃過去的技術老本。

這與近年來雙方在研發上的投入密切相關。近年來,國產運動品牌的研發投入大幅增加。2022年,安踏、李寧的研發費用支出分別同比增長14.6%、29%至12.69億元、5.34億元,研發費用佔比分別為2.3%、2.1%。

與此同時,國際品牌的研發投入卻有所下滑。以阿迪達斯為例,2018年以來,阿迪的研發費用支出、研發費用佔比以及研發人員數量卻持續下滑,到2021財年,其研發費用為1.3億歐元,僅佔營收的0.6%左右。儘管2022財年阿迪達斯重新增加了對研發的投入,但對比安踏、李寧,阿迪達斯的研發費用率仍然偏低。

不管是砸重金請頭部球星、明星代言,還是積極擁抱國際舞臺、開設境外大店,抑或是加碼技術研發提高產品競爭力,最核心的底層目的有一個:提高品牌調性,增加品牌溢價。

1000元以上,從前是耐克和阿迪的主戰場,國產品牌則常年在500元以下的價格帶競爭,但在健康意識漸濃的當下,高端化幾乎是一條必走之路。除了通過技術增加產品溢價外,近年來,安踏、李寧等國產品牌或收購高端品牌、或推出自主高端品牌,不斷加碼高端化。

秉持「多品牌戰略」的安踏通過資本併購,已納入多箇中高端品牌,這其中尤以FILA、始祖鳥*代表性。

2009年,安踏以3.3億收購了FILA中國業務,此后便成為安踏的「第二增長引擎」。為將FILA打造為高端運動品牌,安踏開始將FILA與高爾夫、馬術等價格更貴的運動綁定起來——一方面推出大量高爾夫、網球運動款式,一方面簽約馬術運動員華天作為運動推廣大使。

2019年,安踏再度斥巨資收購了亞瑪芬體育,將其旗下户外運動品牌始祖鳥、Salomon等13個品牌收入囊中。將始祖鳥納入麾下后,安踏進行了一系列高端化運作,包括但不限於將門店開到愛馬仕對面,售后服務對標奢侈品,打造「運奢」概念;組織「山地課堂」強化品牌專業形象;與高端酒店松贊聯名合作,強化品牌調性等。

但就像FILA在中國消費者心中的形象逐漸從高端變成大眾,產品也在長期清庫存的「價格戰」中不斷下探,始祖鳥正面臨着相似的尷尬境況。

安踏將始祖鳥定位為運動奢侈品,卻又難抵對銷售規模的期待,從渠道、營銷多種方式不斷擴充始祖鳥的受眾和市場,從最初渠道主打户外專營店、受眾主打户外運動愛好者,到現在線下線下多渠道發售、白領人羣均在覆蓋範圍內,始祖鳥的專業形象必然會在這個擴張過程中被弱化,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對安踏來説是一場考驗。

李寧則更多選擇孵化定位高端的子品牌來切入高端市場。2021年,李寧推出了高級運動時尚品牌「LI-NING1990」(李寧1990),部分產品由愛馬仕設計師親自操刀,產品平均吊牌均價約1000元。但根據2022年財報,LI-NING1990門店數量增速緩慢,2021年為3家,2022年也僅16家,目前來看難以支撐李寧的高端化想象。

綜上來看,在營銷、技術和衝高端方面,國產品牌都還在繼續探索的路上,同時,它們也對整體供應鏈體系進行調整。

03 幕后的角力:去庫存的供應鏈改革

庫存問題,始終是鞋服品牌的生命線。

傳統來看,鞋服品牌多采取大批發模式,經由一二三級供應商不斷分銷至零售網點。但這個模式的弊端在於,中間環節太多,一方面品牌利潤損耗多,另一方面品牌也難以及時捕獲消費者需求的變化,無法及時調整供應鏈,進而導致庫存積壓。

2010年的庫存危機中,安踏CEO丁世忠就曾公開指出「大批發模式」存在問題,並要求安踏必須在3-5年內完成零售轉型。他説的零售轉型,就是將多級分銷取消,直接設立銷售營運部,全國各地的加盟商、店主可以直接向總部這個部門下訂單。

安踏的改革立竿見影。2013年6月,丁世忠就向外界表示,安踏已基本消化完多余庫存。

2020年,新一輪庫存周期到來后,安踏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DTC改革。8月,安踏推出DTC戰略,將安踏主品牌經銷商門店改為直營或聯營,並出資回購相關店鋪存貨。

通俗來説,DTC即通過線上化、直營化,砍掉中間的經銷商環節,由品牌直接面向消費者。安踏的DTC轉型也主要圍繞這兩個方向進行。

根據計劃,到2025年,安踏直營模式佔比將達到70%,線上業務佔比將超過40%。從實際進展看,安踏的轉型速度比預期快。截至2023年6月底,已有7600家安踏門店完成DTC轉型,直營佔比超過70%,提前兩年就完成此前定下的目標,電商業務佔比也超過了30%。

受益於DTC轉型帶來的效率提升,2021年安踏營收達493.2億元,同比增長38.9%;毛利潤同比增長47.2%至304億元;毛利率也上漲了3.4個百分點至61.6%。財務回報之外,通過直營門店、電商渠道獲取的數據,也成為安踏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基礎。

但回購的店鋪庫存也導致了安踏庫存高企,2020年開始,安踏的存貨周轉天數陡增,存貨周轉率大跌,庫存水平、存貨周轉天數在2022年達到歷史峰值,存貨周轉率則跌到低谷。

同時期,李寧、耐克、阿迪等運動品牌的存貨水平也明顯偏高。2022年,李寧存貨為24.28億元,同比上漲37%,阿迪存貨為59.73億歐元,同比增加49%。耐克的存貨規模從2022財年三季度開始增長,由77億美元增至2022年8月末的96.62億美元。

庫存高壓懸在頭頂,降價促銷去庫存成為品牌的普遍解法。2022年9月,安踏主動把折扣降到7折,幾乎倒退至2年前的水平。李寧也把新品3個月折扣率由2021年的80%-90%低段降至2022年的70%-80%高段。耐克、阿迪也紛紛在雙11乃至平時推出更大力度的促銷手段。

但低價促銷必然帶來利潤率下滑。2022年,安踏的毛利率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至60.2%,李寧的毛利率也同比下降了4.6個百分點至48.4%。

好消息是,進入2023年上半年后,部分品牌的庫存水平已經在高位回落。根據財報,2023上半年,安踏庫存周轉天數同比下降21天,降幅接近15%。這或許與安踏較早佈局DTC,且在線上化、直營化上力度和決心更大的緣故,儘管DTC轉型初期大量回購的庫存會帶來壓力,但當模式生效后,將會產生持續的效果。

另外,阿迪達斯也在財報中表示,得益於大幅減少採購量等管理措施,今年上半年阿迪達斯的庫存水平下降了4億多歐元。

相比之下,李寧的庫存增長還在持續,今年上半年其存貨水平同比增長7.3%到21.2億元,存貨周轉天數也提高了2天至57天。

除此之外,近兩年頭部運動品牌都在大力投入數字化,以提高門店運營、庫存管理,乃至產品研發的效率和準確性。

例如2023財年,耐克上線了全面升級的Nike App、Nike.com、SNKRS App等數字平臺,以幫助耐克全方位獲取消費者數據。李寧也在加快建設基於門店和電商渠道的數字化體系,打通全域數據並進行可視化分析,實現從產品設計到門店經營的高效協同。

李寧爆款鞋「超輕20」的迭代就是基於該數字化系統。「超輕系列,我們每年迭代一次。下一代產品應該調整哪些元素、引入哪些新元素,此前的版本在功能、質量、成本等方面有哪些好與不好……都需要我們充分了解消費者。」李寧信息技術系統總經理李飛曾如此表示。

實際上,不僅是消費者數據,門店庫存、物流信息等數據的貫通,都將極大提高品牌效率。

從北京奧運會后的國產品牌開店熱潮,到此后綿延數年的撤店和去庫存,再到擁有國際水平的營銷、設計、研發和供應鏈能力,國產運動品牌終於在耐克、阿迪達斯雙巨頭的封鎖下撕開了一條口子,並實現了反超。

這條路走得不容易,耐克、阿迪達斯還在爭奪龐大的大中華區市場,未來運動行業的激烈競爭還將繼續,國產品牌唯有持續發力,才能保持*。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連線Insight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