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合肥晶澳:智能技術加持 打造最大單體組件基地

2023-09-05 14:02

8月9日,《中國電子報》記者一行人來到合肥晶澳 太陽能 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肥晶澳」)的智慧工廠,參觀了太陽能光伏組件的智能化生產過程。

作為光伏行業的「老兵」,在 人工智能 技術的不斷加持下,合肥晶澳已經成為行業內單體最大的組件生產基地。

「老兵」落地合肥

走在合肥晶澳的光伏組件智慧工廠里,只見寥寥無幾的工人正在盯着屏幕進行檢測工作,圍繞在他們身邊的是各種 機械 臂以及自動化生產線。

合肥晶澳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信權指着這些生產線向《中國電子報》記者介紹,晶澳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晶澳科技 」)在2012年正式紮根合肥,並將組件業務落在這里。經過10年的不斷發展,合肥晶澳一躍成為行業內單體最大的組件生產基地。2022年,合肥基地實現組件銷售12.07GW,實現產值212億元。

「合肥晶澳的爆發式增長是合肥光伏及 新能源 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合肥晶澳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寧 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説道。

李寧介紹,近年來,合肥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通過「光伏下鄉」「漁光互補」等創新方法,推動光伏產業發展全面開花。自2012年以來的十年間,合肥地區光伏裝機規模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長。截至今年2月底,合肥地區光伏併網總容量達2637.3MW,穩居全國省會城市首位。

「在合肥市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帶動下,合肥晶澳已經從2012年的投產500MW組件,發展成投產量將達到2 5G W的光伏產業園,帶動就業4000人,成為安徽省光伏產業發展的領軍企業。」李寧説道。

機械自動化生產率達90%

在這座智能化的工廠里,只見一片片的電池片,經過一系列自動化加工工序,變成一塊塊的光伏組件,其間,記者看到,僅有一些相對複雜的工序以及檢測工作,由人工來完成,其余的步驟幾乎都是由「 機器人 」來完成,李寧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目前我們所在的智慧工廠,機械自動化生產率達90%。」

伴隨着機器的轟鳴聲,李寧向《中國電子報》記者介紹道:「我們目前的所在地,是今年合肥晶澳的智慧工廠。今年4月30日,僅用128天,智慧工廠的第一條生產線——首塊N型組件成功下線,創造了‘合肥智造’的新速度。」

隨后,記者看到,在智慧工廠的通道里,鋪滿了錯綜複雜的軌道。只見一輛RGV(有軌制導車輛)馱着沉重的物料,平穩且快速地在軌道中滑行。把各種物料輸送到相對應的機械臂附近后,「強壯有力」的機械臂便有條不紊地將物料從RGV中緩緩抬起,再將其放入相應的生產線上。整個過程一氣呵成,不需要任何人員的參與。

李寧表示,合肥晶澳是全行業最早採用RGV技術進行物料搬運和傳輸的企業。起初,工廠里的傳輸工作均是由工人來完成,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成本。如今,隨着傳輸工具變得更加智能,能夠與各種生產線進行更精準的配合。

「咱們所在的智慧工廠,生產線可以實現無人搬運、自動分類、自動包裝。目前整個生產線僅需要800個工作人員,就可以實現光伏組件的一體化生產,機械自動化生產率達90%,這在此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李寧説道。

隨后記者瞭解到,作為晶澳科技25GW光伏產業園項目的核心,晶澳太陽能合肥智慧工廠配備業內先進的全過程智能檢測技術和全自動智能物料配送系統。今年,隨着合肥智慧工廠及四廠的技改落地,合肥晶澳具備創新工廠、領跑工廠和智慧工廠三大製造平臺,年化光伏組件產能達20GW以上,成為行業內單體最大的組件生產基地。

與此同時,合肥晶澳還在打造智能化的組件和原料立庫項目。李寧表示,未來的合肥立庫項目主要用於倉儲光伏成品組件,共有四個核心區域:車間入庫區、入庫合拖打帶區、自動存取區、出貨發貨區。能夠實現光伏組件成品下線后的自動裝載母托盤、合託、打帶入庫,以及后續的存儲和發貨出庫。

然而,智慧工廠的不斷發展,並不意味着人力資源不重要,相反,在智能化的推動下,光伏行業迅速擴張,對人力的需求有增無減。李寧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目前,光伏行業發展迅速,這也導致人才需求逐漸緊張。爲了有效補充人才資源稀缺,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成立人才發展專項組織,優化人才培養措施。同時建議政府引導高校評估,增設光伏相關專業。」

新材料 工廠助力組件生產提速

在電池原材料存儲區,李寧對記者説:「這些電池原材料,是光伏組件的‘命脈’,也是未來提升組件生產速度的關鍵。」

由於組件環節涉及的原輔材料眾多,硅料和各種輔材時常發生供需錯配,從而對組件企業的生產及盈利造成較大影響。與此同時,作為光伏組件重要原材料之一的電池片,也處於P型轉N型的技術迭代窗口期,以提升轉換效率。

「電池的轉化效率,是決定光伏組件性能的關鍵指標。如今,主流P型電池的轉換效率幾乎接近理論極限,新的N型電池的TOPCon技術工藝可以和現有的PERC(發射極和背面鈍化電池)產線兼容,成為目前落地較快的新技術路線。從成本上看,TOPCon產品的成本有望與PERC產品打平,在實際發電方面將更具競爭力。因此,N型電池的TOPCon技術也成為合肥晶澳在未來電池材料方面主攻的要點之一。」李寧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説。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