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9-04 08:05
轉自:北京日報客户端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教授曾系統論述並普及了人的兩個思維繫統:系統一特點是「情緒化」,是快速的、並行的、自動的、非理性的、受情緒影響的,啓發式的應用是一個不自覺的過程。系統二特點是「理性」,是緩慢的、連續的、受控制的、需要努力的、中性的。追本溯源,系統一和系統二應該源於雙過程理論的研究。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雙過程理論解釋了思想如何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或兩種不同的過程產生。通常,這兩個過程包括一個隱性(自動化)、無意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系統一)和一個顯性(受控制)、有意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系統二)。可以通過説服或教育來改變顯性過程、態度和行動;改變隱性過程或態度通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形成新習慣。
簡言之,系統一和系統二這兩個系統在人的思考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特點。正常情況下,兩個系統都處於活躍狀態。系統一是自主運行,而系統二則通常處於不費力的放松狀態,運行時只有部分能力參與。當遇到很多問題時,系統一會首先起作用。真正需要深入思考或者系統一解決不了問題時,人們纔會調動系統二參與。
兩個系統的分工是高效的:效果最好,成本最低。因為系統一很善於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它在熟悉情境中採取的模式精確,且所做的短期預測也是準確的,遇到困難時所做出的第一反應也是快速且基本恰當的。然而,系統一存在成見,很多特定情況下,系統一容易犯系統性錯誤。
簡單理解,系統一是非理性的,而系統二是理性的。人們在處理問題時,常常會先受到系統一的影響,對原本較難的問題做無意識的簡單化處理,缺乏邏輯和統計學的認知。最重要的是,人們無法關閉這個系統一,因而常常受這個系統不自覺的影響。工作中,要達到正確決策的目的,一定要研究系統一這種認知方面的無意識影響。
在決策過程中,常常存在所謂的啓發式偏差。決策本質上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而解決問題不僅取決於問題的性質和內容,還受人的經驗、能力和認知的影響。當面臨不確定的條件時,人的心理狀況會扭曲推理過程,導致一些不自覺的偏誤,進而影響決策,這就是所謂的決策的啓發式偏差。啓發法是人們試圖在頭腦中「尋找捷徑」,根據直覺或以往的經驗去決策,也稱之為「經驗法則」。這是思考的捷徑,這些經驗推斷在實踐中常常十分有用,它們大大簡化了估計概率和預期值的複雜任務。但是,這種捷徑往往會導致一些系統偏差,導致判斷偏離理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面對複雜、不確定的、缺乏現成算法的問題時,經常會不自覺地採取啓發式決策過程方法進行決策,尋求解決問題的捷徑。這種方法會引起人們形成一些經驗規則,這些經驗規則往往使得人們在處理問題和決策判斷時有了一些相對迅速、簡單的方法和標準。有三種主要的啓發式偏差,包括代表性偏差、易得性偏差、錨定偏差。
人們在何時會利用啓發式而非理性思考?阿倫森和普拉卡尼斯指出,由於人類是認知吝嗇鬼,所以在下述條件下會採用啓發式:第一,當人們沒有時間認真思考某些問題時;第二,人們負載的信息過多,沒有能力認真地正確地處理這些信息時;第三,當人們所要處理的問題不是特別重要時;第四,在處理這些信息的過程中,人們的能力和經驗受到了約束時,常常會不自覺地利用啓發式而犯一些啓發式偏差的錯誤。
莊錦英認為,啓發式偏差和決策陷阱,使人類決策充滿非理性。「決策陷阱」是決策偏差的繼續,但二者也有不同。啓發式偏差在性質上與其他陷阱有所不同。正確使用啓發式可以幫助人們做出正確的決策,提高決策效率,但錯誤使用則可能變成啓發式偏差。
而其他決策陷阱,更常導致人們做出錯誤的決策。人類大腦思考方式中與生俱來的這種心理陷阱會妨礙人們做出正確的選擇。人們在做出複雜決策時,常常會不自覺地憑經驗、憑感覺並採用例行程序。決策陷阱的危害在於,它深深地隱藏在人們的思維過程中,使得人們無法自動識別,甚至已經深陷其中還不自知。
人們在進行重大決策時,不應當用啓發式,要避免決策陷阱。應當儘量運用理性、科學和嚴謹的邏輯推論來處理問題,避免採取「捷徑」,誤入「啓發式」的誤區。
(作者分別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二級教授、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