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泰醫藥|月報】9月月報暨2023半年報總結:逐步走出疫情擾動,潛心靜氣迎接曙光

2023-09-02 18:06

轉自:鏘鏘藥市三人行

8月回顧:2023年8月醫藥生物板塊下跌4.76%,同期滬深300下跌6.21%,醫藥板塊跑贏滬深300約1.45%,位列31個子行業第11位。本月子板塊醫療服務、中藥、醫藥商業、化學制藥、醫療器械、生物製品分別下跌1.47%、3.20%、3.97%、5.18%、7.24%、7.92%。8月為半年度業績密集披露窗口期,醫藥整體業績較為平淡,多數符合預期;同時宏觀經濟、資金環境、行業政策等方面發生了密集而深遠的變化。曲折複雜的環境下醫藥板塊仍舊沒有明確主線,在行業基本面未有明顯變化下,資金面因素更為市場所關注,籌碼結構良好的底部中小個股,在個別事件、邏輯演繹催化下,短期股價表現亮眼,具體來看減肥降糖、醫藥流通、業績催化、安全避險等多個主題機會快速輪動。

展望9月:市場整體情緒低迷、存量博弈環境下,股票的價格以及籌碼結構等資本面因素權重上升,同時邊際催化仍然非常重要。因此短期來看,「底部」與「邊際催化」兩個要素是重要考量因素。當下醫藥板塊多數標的,從股價角度基本處於底部區間,我們預計9月可以期待的邊際變化主要有:1)Q3基本面改善:建議關注出口產業鏈的特色原料藥、低值耗材;以及有望迎來需求旺季的流感疫苗等。2)政策端變化:關注反腐進展及落地情況,看好創新葯、剛性藥品、影像設備等相關龍頭修復。集採有望落地的體外診斷等。3)熱點主題催化:GLP-1多肽減重產業鏈等。中長期角度,當前醫藥板塊TTM估值已經接近2018Q3水平,底部充分夯實,我們建議保持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從產業發展趨勢角度,把握主動積極佈局,致廣大而盡精微,避免折返消耗,在涼風蕭瑟之際靜待曙光。長期看好國內醫藥創新、消費、製造的升級,把握底部龍頭的價值機會。

  2023年中報總結:Q2業績環比改善,逐步走出疫情擾動。2023年上半年醫藥上市公司累計收入增長4.1%,利潤總額下降20.5%,扣非淨利潤下降24.2%。收入利潤增速相比去年同期均有所回落,收入增速下降6.6 pp,扣非淨利潤增速下降約37.9pp。收入增速放緩,以及利潤下滑的核心因素仍舊是新冠基數效應,其次是國內外宏觀經濟、投融資環境、出口受損等。具體來看,主要由於:1)2022H1同期疫苗、新冠抗原、核酸檢測等公共衞生應急業務高基數效應;2)2023H1新冠業務相關產品(原材料、產成品、生產設備等)以及應收款項進行減值處理;3)2023Q1尾部疫情導致診療秩序短期紊亂;4)海外需求及庫存擾動,影響出口業務訂單採購。5)國內外宏觀經濟影響,醫藥投融資降温,創新產業鏈需求短期受損。

分季度來看,Q2實現收入同比增長5.9%,利潤總額下降14.2%,扣非淨利潤下降11.8%。Q2收入、利潤增速環比改善明顯,分別提升3.5pp與20.4pp,我們預計主要由於:1)去年同期疫情管控造成低基數;2)醫藥行業逐步走出疫情影響,院內診療、消費需求持續復甦。Q2經營數據驗證醫藥板塊逐季向好邏輯。我們認為宏觀經濟、投融資數據、海外需求、庫存去化、診療及消費復甦以及醫藥政策等多重因素均有望向好,下半年有望迎來進一步改善。

分板塊:中藥、流通表現優異,疫情基數影響器械、生物製品、醫療服務增速。2023 年上半年收入增速排序為醫藥商業(+ 14.62%)、中藥(+ 14.07%)、化學制劑(+ 6.41%)、生物製品(+5.90%)、化學原料藥(+0.01%)、醫療服務(-1.77%)、醫療器械(-31.47%);2023 年上半年扣非淨利潤增速排序為中藥(+32.61%)、醫藥商業(+ 6.89%)、化學制劑(+ 6.47%)、生物製品(-10.08%)、醫療服務(-13.36%)、化學原料藥(-22.47%)、醫療器械(-61.67%)。尾部疫情疊加二季度新冠二陽自我診療藥物需求爆發,帶動零售藥房板塊業績持續向好;中藥板塊受益於政策紅利釋放、抗疫藥品及疫后滋補需求旺盛,行業景氣度持續提升。細分領域角度:院內診療、消費醫療相關的民營醫院、藥店、血製品等板塊穩健復甦,創新、出口產業鏈相關生命科學上游、特色原料藥等短期承壓。體外診斷、ICL 則受新冠基數擾動。

9 月重點推薦:藥明康德(維權)愛爾眼科同仁堂康龍化成華潤三九華蘭生物康泰生物普洛藥業、聯邦制藥、仙琚製藥九強生物奧鋭特陽光諾和諾泰生物海泰新光

■ 中泰醫藥重點推薦 8 月平均下跌 2.29%,跑贏醫藥行業 2.47 %,其中藥明康德(+13.72%)、聯邦制藥(+12.52%)、康龍化成(+5.30%)、陽光諾和(+4.02%)等表現亮眼。

■ 行業熱點聚焦:(1)諾和諾德、禮來等披露減肥降重銷售數據及臨牀進展;(2)中藥配方顆粒採購聯盟集中採購文件(徵求意見稿)發佈;(3)國常會審議通過《醫藥工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 年)》等內容。(4)國家藥監局發佈《藥品附條件批准上市申請審評審批工作程序》徵求意見稿。

■ 市場動態:對 2023 年初到目前的醫藥板塊進行分析,醫藥板塊收益率-10.9%,同期滬深 300 絕對收益率-2.7%,醫藥板塊跑輸滬深 300 約 8.1%。2023 年 8 月醫藥生物板塊下跌 4.76%,同期滬深 300 下跌 6.21%,醫藥板塊跑贏滬深 300 約 1.45%,位列 31 個子行業第 11 位。本月子板塊醫療服務、中藥、醫藥商業、化學制藥、醫療器械、生物製品分別下跌 1.47%、3.20%、3.97%、5.18%、7.24%、7.92%。以 2023 年盈利預測估值來計算,目前醫藥板塊估值 22.7 倍 PE,全部 A 股(扣除金融板塊)市盈率約為 16.8倍,醫藥板塊相對全部 A 股(扣除金融板塊)的溢價率為 35.3%。以 TTM 估值法計算,目前醫藥板塊估值 25.8 倍 PE,低於歷史平均水平(36.0 倍 PE),相對全部 A 股(扣除金融板塊)的溢價率為 34.2%。

風險提示:政策擾動風險、藥品質量問題、研究報告使用的公開資料可能存在信息滯后或更新不及時的風險。

01

9月行業投資觀點

1.1板塊逐季向好,佈局「底部」與「邊際催化」

8 月回顧: 2023 年 8 月醫藥生物板塊下跌 4.76%,同期滬深 300 下跌6.21%,醫藥板塊跑贏滬深 300 約 1.45%,位列 31 個子行業第 11 位。本月子板塊醫療服務、中藥、醫藥商業、化學制藥、醫療器械、生物製品分別下跌 1.47%、3.20%、3.97%、5.18%、7.24%、7.92%。8 月為半年度業績密集披露窗口期,醫藥整體業績較為平淡,多數符合預期;同時宏觀經濟、資金環境、行業政策等方面發生了密集而深遠的變化。曲折複雜的環境下醫藥板塊仍舊沒有明確主線,在行業基本面未有明顯變化下,資金面因素更為市場所關注,籌碼結構良好的底部中小個股,在個別事件、邏輯演繹催化下,短期股價表現亮眼,具體來看減肥降糖、醫藥流通、業績催化、安全避險等多個主題機會快速輪動。

展望 9 月:市場整體情緒低迷、存量博弈環境下,股票的價格以及籌碼結構等資本面因素權重上升,同時邊際催化仍然非常重要。因此短期來看,「底部」與「邊際催化」兩個要素是重要考量因素。當下醫藥板塊多數標的,從股價角度基本處於底部區間,我們預計 9 月可以期待的邊際變化主要有:1)Q3 基本面改善:建議關注出口產業鏈的特色原料藥、低值耗材;以及有望迎來需求旺季的流感疫苗等。2)政策端變化:關注反腐進展及落地情況,看好創新葯、剛性藥品、影像設備等相關龍頭修復。集採有望落地的體外診斷等。3)熱點主題催化:GLP-1 多肽減重產業鏈等。中長期角度,當前醫藥板塊 TTM 估值已經接近 2018Q3 水平,底部充分夯實,我們建議保持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從產業發展趨勢角度,把握主動積極佈局,致廣大而盡精微,避免折返消耗,在涼風蕭瑟之際靜待曙光。長期看好國內醫藥創新、消費、製造的升級,把握底部龍頭的價值機會。

■ 2023 年中報總結:Q2 業績環比改善,逐步走出疫情擾動。

2023 年上半年醫藥上市公司累計收入增長 4.1%,利潤總額下降20.5%,扣非淨利潤下降 24.2%。收入利潤增速相比去年同期均有所回落,收入增速下降 6.6 pp,扣非淨利潤增速下降約 37.9pp。收入增速放緩,以及利潤下滑的核心因素仍舊是新冠基數效應,其次是國內外宏觀經濟、投融資環境、出口受損等。具體來看,主要由於:1)2022H1 同期疫苗、新冠抗原、核酸檢測等公共衞生應急業務高基數效應;2)2023H1 新冠業務相關產品(原材料、產成品、生產設備等)以及應收款項進行減值處理;3)2023Q1 尾部疫情導致診療秩序短期紊亂;4)海外需求及庫存擾動,影響出口業務訂單採購。5)國內外宏觀經濟影響,醫藥投融資降温,創新產業鏈需求短期受損。

■ 分季度來看,Q2 實現收入同比增長 5.9%,利潤總額下降 14.2%,扣非淨利潤下降 11.8%。Q2 收入、利潤增速環比改善明顯,分別提升 3.5pp 與 20.4pp,我們預計主要由於:1)去年同期疫情管控

造成低基數;2)醫藥行業逐步走出疫情影響,院內診療、消費需求持續復甦。Q2 經營數據驗證醫藥板塊逐季向好邏輯。我們認為宏觀經濟、投融資數據、海外需求、庫存去化、診療及消費復甦以及醫藥政策等多重因素均有望向好,下半年有望迎來進一步改善。

■  細分領域:中藥、流通表現優異,疫情基數影響器械、生物製品、醫療服務增速。2023 年上半年收入增速排序為醫藥商業(+ 14.62%)、中藥(+ 14.07%)、化學制劑(+ 6.41%)、生物製品(+5.90%)、化學原料藥(+0.01%)、醫療服務(-1.77%)、醫療器械(-31.47%);2023 年上半年扣非淨利潤增速排序為中藥(+32.61%)、醫藥商業(+ 6.89%)、化學制劑(+ 6.47%)、生物製品(-10.08%)、醫療服務(-13.36%)、化學原料藥(-22.47%)、醫療器械(-61.67%)。尾部疫情疊加二季度新冠二陽自我診療藥物需求爆發,帶動零售藥房板塊業績持續向好;中藥板塊受益於政策紅利釋放、抗疫藥品及疫后滋補需求旺盛,行業景氣度持續提升。細分領域角度:院內診療、消費醫療相關的民營醫院、藥店、血製品等板塊穩健復甦,創新、出口產業鏈相關生命科學上游、特色原料藥等短期承壓。體外診斷、ICL 則受新冠基數擾動。

02

中泰醫藥重點推薦組合

■ 9 月重點推薦:藥明康德、愛爾眼科、同仁堂、康龍化成、華潤三九、華蘭生物、康泰生物、普洛藥業、聯邦制藥、仙琚製藥、九強生物、奧鋭特、陽光諾和、諾泰生物、海泰新光

中泰醫藥重點推薦 8 月平均下跌 2.29%,跑贏醫藥行業 2.47 %,其中藥明康德(+13.72%)、聯邦制藥(+12.52%)、康龍化成(+5.30%)、陽光諾和(+4.02%)等表現亮眼。

03

醫藥板塊 2023 年半年報數據詳細拆分

3.1Q2 業績環比改善,看好下半年逐季向好

■ 我們統計了 A 股所有醫藥上市公司的 2023 年半年報數據,剔除部分次新股、轉型股、ST、*ST 等個別數據異常及缺失個股后,總計 480 家上市公司。

Q2 業績環比改善,逐步走出疫情擾動

■ 2023 年上半年醫藥上市公司累計收入增長4.1%,利潤總額下降20.5%,扣非淨利潤下降 24.2%。2023 年上半年醫藥板塊整體收入利潤增速相比去年同期均有所回落,收入增速下降 6.6 pp,扣非淨利潤增速下降約 37.9pp。收入增速放緩,以及利潤下滑的核心因素仍舊是新冠基數效應,其次是國內外宏觀經濟、投融資環境、出口受損等。具體來看,主要由於:1)2022H1 同期疫苗、新冠抗原、核酸檢測等公共衞生應急業務高基數效應;2)2023H1 新冠業務相關產品(原材料、產成品、生產設備等)以及應收款項進行減值處理;3)2023Q1 尾部疫情導致診療秩序短期紊亂;4)海外需求及庫存擾動,影響出口業務訂單採購。5)國內外宏觀經濟影響,醫藥投融資降温,創新產業鏈需求短期受損。

■ 分季度來看,Q2 實現收入同比增長 5.9%,利潤總額下降 14.2%,扣非淨利潤下降 11.8%。Q2 收入、利潤增速環比改善明顯,分別提升 3.5pp 與 20.4pp,我們預計主要由於:1)去年同期疫情管控造成低基數;2)醫藥行業逐步走出疫情影響,院內診療、消費需求持續復甦。Q2 經營數據驗證醫藥板塊逐季向好邏輯。我們認為宏觀經濟、投融資數據、海外需求、庫存去化、診療及消費復甦以及醫藥政策等多重因素均有望向好,下半年有望迎來進一步改善。

3.2 盈利能力略有波動,營運能力相對穩定

毛利率略有下降,經營性現金流整體好轉。2023 年上半年醫藥上市公司毛利率 33.65%(同比-2.47pp,下同),整體略有下降。其中醫療器械51.54%(-6.06pp)、生物製品 58.05%(-2.19pp)等子板塊毛利率降幅較大,我們預計主要是由於新冠產品及服務降價、原材料價格波動等綜合因素所致導致。其余子板塊毛利率基本穩定。板塊整體經營現金流759.66 億(-25.35%),有所降低。其中醫療服務(+ 72.67%)、化學制劑(+49.61%)現金流表現優異,預計主要得益於相關常規業務的快速恢復,化學原料藥(-35.56%)、醫療器械(-76.55%)現金流顯著下降,我們預計主要與行業競爭加劇、新冠產品需求大幅下降、下游客户回款周期變長有關。

■ 期間費用:規模效應減弱造成小幅提升,匯率波動帶動財務費用率優化。2023 年上半年醫藥板塊銷售費用率 13.56%(+0.37pp),管理費用率4.93%(+0.10pp),研發費用率 4.31%(+0.25pp),整體保持相對穩定。其中醫療器械板塊三項費用均有所上升,預計由於新冠業務收入減少,費用攤薄效應減弱造成。同時外匯波動、人民幣貶值帶動財務費用率迎來優化,2023H1 醫藥板塊財務費用率 0.15%(-0.07pp)。

■ 資產負債率穩中有降,新冠回款速度影響短期周轉能力。2023 年上半年醫藥板塊資產負債率 39.29%(-0.31pp),疫情后趨勢整體向好,企業負債結構進一步優化;醫藥板塊應收賬款周轉率 1.88(-0.08 次),存貨周轉率 1.93(-0.03 次),預計主要因新冠相關業務陸續確認,應收款回款周期較長。

3.3分板塊:中藥、流通表現優異,疫情基數影響器械、生物製品、醫療服務增速

■ 申萬一級子行業中,2023年上半年收入增速排序為醫藥商業(+ 14.62%)、中藥(+ 14.07%)、化學制劑(+ 6.41%)、生物製品(+5.90%)、化學原料藥(+0.01%)、醫療服務(-1.77%)、醫療器械(-31.47%);扣非淨利潤增速排序為中藥(+32.61%)、醫藥商業(+ 6.89%)、化學制劑(+ 6.47%)、生物製品(-10.08%)、醫療服務(-13.36%)、化學原料藥(-22.47%)、醫療器械(-61.67%)。

■ 申萬一級子行業中,2023 年 Q2 收入增速排序為醫藥商業(+ 13.78%)、中藥(+13.66%)、化學制劑(+6.82%)、生物製品(+5.95%)、化學原料藥(-4.50%)、醫療服務(-4.83%)、醫療器械(-17.06%);扣非淨利潤增速排序為中藥(+ 37.01%)、生物製品(+10.26%)、醫藥商業(-3.46%)、化學制劑(-3.78%)、醫療服務(-14.97%)、化學原料藥(-20.31%)、醫療器械(-37.32%)。

■ 中藥:2023H1 收入增長 14.07%(+12.31pp),扣非淨利潤增速32.61%(+36.59pp)。2023Q2 收入增長 13.66%(+11.00pp),扣非淨利潤增長 37.01%(+47.51pp)。受益於政策紅利釋放、抗疫藥品及疫后滋補需求旺盛,同時疊加 2022Q2 同期低基數,中藥板塊景氣度持續提升,板塊利潤增速顯著高於收入增速,進一步彰顯相關企業提質增效改革成果。

醫藥商業:2023H1 收入增長 14.62%(+8.62pp,同比增速變化,下同 ),扣非淨利潤增長 6.89%(+1.76pp)。2023Q2 收入增長13.78%(+8.94pp),扣非淨利潤下降 3.46%(-7.98pp)。2023Q1尾部疫情疊加 Q2 新冠二陽自我診療需求,帶動零售藥房板塊業績持續向好;商業流通隨院內診療進一步復甦。

化學制劑:2023H1 收入增長 6.41%(+3.45pp),扣非淨利潤增長6.47%(+5.34pp),2023Q2 收入增長 6.82%(+4.38pp),扣非淨利潤下降 3.78%(-0.82pp),集採政策影響邊際趨緩,談判藥品續約規則持續優化,帶動板塊業績觸底回升。

生物製品:2023H1 收入增長 5.90%(-14.47pp),扣非淨利潤減少 10.08%(+38.77pp),2023Q2 收入增長 5.95%(-11.08pp),扣非淨利潤增長 10.26%(+86.33pp)。2023 年以來常規疫苗接種持續恢復疊加多款特色新品放量,板塊業績在 2022H1 同期新冠疫苗接種高基數下保持穩定發展。

化學原料藥:2023H1 收入增長 0.01%(-8.72pp),扣非淨利潤同比下降 22.47%(-28.61pp),2023Q2 收入下降 4.50%(-13.74pp),扣非淨利潤下降 20.31%(-25.60pp)。板塊中 CMO/CDMO、API等業務持續保持良好增長,同時國際形勢變動、匯率調整、原材料漲價等多方面因素造成訂單需求及產品價格短期承壓,影響整體表現。

■ 醫療服務:2023H1 收入減少 1.77%(-42.93pp),扣非淨利潤減少 13.36%(-96.59pp),2023Q2 收入下降 4.83%(-50.71pp),扣非淨利潤下降 14.97%(-125.84pp),板塊業績有所波動,主要因其中 ICL、CRO&CDMO 企業的疫情相關業務快速下降,其他常規業務如民營醫療等在客流復甦、就診恢復趨勢下仍有不錯表現。

醫療器械:2023H1 收入下降 31.47%(-60.47pp),扣非淨利潤下降 61.67%(-97.75pp),2023Q2 收入下降 16.43%(-35.84pp),扣非淨利潤下降 37.32%(-34.98pp)。受到 2022H1 同期新冠核酸、抗原相關檢測產品、原料耗材等帶來業績高基數,子板塊短期承壓。

細分領域:院內診療、消費醫療穩健復甦,創新、出口產業鏈短期承壓

■ 民營醫療:健康消費提質升級,門店客流持續回暖,全年恢復性增長可期。2023H1 收入增長 33.09%,扣非淨利潤增長 202.60%;2023Q2 收入+34.55%,扣非淨利潤+176.30%。疫后客流快速恢復,居民健康管理意識顯著提升,子行業表現亮眼,其中普瑞眼科(2023H1 扣非+ 204.63%,下同)、美年健康(+ 100.49%)等表現優異。

■ 藥店:門店擴張加速、次新店陸續收穫,板塊有望長期穩健發展。2023H1 收入增長 21.43%,扣非淨利潤增長 23.62%;2023Q2 收入+16.64%,扣非淨利潤+19.24%。個股方面健之佳(+65.40%)、大參林(+ 27.48%)、一心堂(+ 26.94%)等表現優異。2023 年以來零售藥店門診統籌等政策持續擴面,有望加速處方外流,同店增速有望維持高位,板塊有望持續保持快速增長。

血製品:漿站建設穩步推進,漿量變化顯著,業績持續向好。2023H1收入增長 7.18 %,扣非淨利潤增長 10.13 %;2023Q2 收入-7.86%,扣非淨利潤-5.99%。其中衞光生物(+ 131.81%)、天壇生物(+49.44%)等均實現高速增長。隨着新漿站規劃、產能建設等的加速落地,以及多種高壁壘特色品的註冊上市,板塊有望在持續保持良好增速。

疫苗:新冠基數逐漸消化,大品種常規疫苗有望進入快速放量。2023H1 收入增速 8.42%,扣非淨利潤下降 16.44%;2023Q2 收入+4.27%,扣非淨利潤-27.99%。其中金迪克(+ 204.75%)、百克生物(+ 49.05%)等受益於常規產品放量,取得優異成績,隨着更多常規品種加速上市和升級迭代,疫苗板塊有望迎來恢復。

■ CRO/CDMO:高基數下實現穩健增長,在手訂單飽滿充足,創新業務持續發力,有望夯實未來業績高增確定性。2023H1 收入增速4.49%,扣非淨利潤下降 1.72%;2023Q2 收入-0.63%,扣非淨利潤-7.33%,在 2022H1 同期新冠訂單高基數下仍然表現穩健。其中諾泰生物(+276.12%)、普蕊斯(+184.84%)、博濟醫藥(+ 153.93%)等業績均實現高速增長,全球創新葯研發轉化需求經久不竭,疫情后行業景氣度逐漸回升,多肽業務等重磅新品快速放量,未來有望驅動板塊迎來業績加速。

特色原料藥:困境反轉有望迎來曙光,製劑、CDMO 等新業務有望驅動業績加速。2023H1 特色原料藥子板塊收入增速 8.74%,扣非淨利潤增速 2.40%,2023Q2 收入+2.43%,扣非淨利潤-0.01%;其中普洛藥業(+42.23%)、奧翔藥業(+ 30.68%)、同和藥業(+

21.00%)等業績靚麗。2023H1 多款製劑產品藉助集採加速放量,CDMO 訂單快速增長,API 及中間體產能快速更迭,驅動板塊整體在原材料漲價、疫情基數、匯率波動等影響下仍實現表現優異,未來隨着新品種、新客户、新市場的逐漸開拓,以及新產能逐步釋放,創新業務騰飛可期,板塊有望迎來業績加速拐點。

■ 生命科學服務:新冠高基數影響表觀增速,看好下游需求穩健復甦。2023H1 收入減少 25.04%,扣非淨利潤減少 84.40%;2023Q2 收入-16.43%,扣非淨利潤-72.05%。其中諾禾致源(+ 24.43%)、泰坦科技(+ 21.54%)等實現快速增長。板塊表觀增速下滑主要因新冠相關原料、試劑、耗材等業務快速減少,疫情后我們預計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客户需求有望加速恢復,藥企等企業端需求或將穩健復甦,驅動板塊增長中樞上移。

體外診斷:新冠基數逐漸消化,常規業務恢復良好。2023H1 體外診斷子板塊收入下降 39.77%,扣非淨利潤下降 60.56%;2023Q2收入-34.37%,扣非淨利潤-50.27%。儘管 2022H1 新冠核酸、抗原檢測試劑盒等造成較高業績基數,生化、病理、血凝等常規業務均有良好表現,其中博暉創新(+ 124.57%)、九強生物(+ 53.42%)、艾德生物(+ 42.64%)等業績亮眼。2023 年隨着院內診療逐步復甦,檢驗需求快速提升,常規業務有望重回疫情前的快速增長。

ICL:常規業務快速恢復,看好政策驅動下行業加速擴容2023H1 ICL 板塊收入下降 43.25%,扣非淨利潤下降 84.85%;2023Q2 收入-45.38%,扣非淨利潤-85.95%。我們預計常規診療服務在高端特檢驅動下仍有不錯增長,如金域醫學(2023H1 常規檢驗服務收入增速,+21.60%)、迪安診斷(2023H1 常規檢驗服務收入增速,+23.73%)等。隨着診斷試劑集採、DRG/DIP 等政策的持續推進,醫藥檢驗外包率有望不斷提升,板塊常規業務有望迎來加速。

04

行業熱點聚焦

(1)諾和諾德、禮來等披露減肥降重銷售數據及臨牀進展

事件: 8 月 8 日,禮來(LLY.N)公佈第二季度財報數據;8 月 10 日,諾和諾德(NVO.N)披露 2023 年半年度業績。

中泰觀點:

降糖、減重市場再迎催化,持續看好多肽產業鏈長期機會。①諾和諾德披露半年度業績,糖尿病和肥胖症護理業務同比實現 36%快速增長,其中司美格魯肽注射液 Ozempic、司美格魯肽片 Rybelsus、以及司美格魯肽注射液 Wegovy(減肥)合計銷售 92.2 億美元,同比增長 87%,全年有望突破 200 億美元;②諾和諾德 「SELECT」3 期臨牀結果顯示司美格魯肽可使無糖尿病史的超重或肥胖成人發生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降低 20%,達成主要終點,未來有望拓展適應症;③禮來二季度財報中 GLP-1R/GIPR 雙靶點激動劑替爾泊肽年 2023 上半年收入15.48 億美元,其中 Q2 銷售額 9.8 億美元環比高增 72%,引發市場關注(數據來源:wind,醫藥魔方,禮來及諾和諾德公司官網)。據沙利文數據,預計 2030 年國內 GLP-1R 激動劑市場規模約 515 億元,2022E-2030E 約 26.0%,降糖減重市場潛力大,具有較強的技術壁壘,產業鏈上下游當前兼具較為可觀的勝率及賠率,未來有望走出具有較強持續性的獨立行情,我們持續推薦:①上游多肽合成試劑龍頭昊帆生物、多肽固相載體龍頭藍曉科技以及配套耗材供應商美好醫療華蘭股份等,②中游多肽原料藥頭部公司諾泰生物、聖諾生物翰宇藥業等、多肽CDMO 頭部公司藥明康德、凱萊英等,③下游 GLP-1R 激動劑進展較快的信達生物、恆瑞醫藥華東醫藥通化東寶等。

資料來源

https://investor.lilly.com/node/49361/html

https://www.novonordisk.com/investors/financial-results.html

(2)中藥配方顆粒採購聯盟集中採購文件(徵求意見稿)發佈

事件8 月 17 日,山東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發佈中藥配方顆粒採購聯盟集中採購文件(徵求意見稿),擬定由山東省牽頭成立 15 個省級行政單位組成省際聯盟,針對金銀花、黃芪、當歸等 200 個具有中藥配方顆粒國家藥品標準的品種展開集中帶量採購。

中泰觀點

中藥配方顆粒集採文件出爐,降幅温和長期有望受益。本次集採在採購量方面,按照首年約定採購量計算基數的 70%確定約採購量,採購周期2 年。中選規則方面,①最高有效申報價基礎上價格降幅達到 40%全部獲得擬中選。②報價降幅小於 40%的企業須報價≤ 同品種所有有效申報企業最低價 1.5 倍,具體中選數量根據視報價降幅達到 40% 及以上企業的數量,按照報價由低到高順序確定。③如同品種所有擬中選企業產能不滿足聯盟約定採購量,則根據報價由低到高的順序與未獲得擬中選資格的企業進行議價談判,接受不超過擬中選價格算術平均值的,獲得擬中選資格。我們認為本次集採價格降幅温和、規則設定簡約,並設置補位供應條款進一步擴大中選範圍,有望充分保護相關企業的合理利潤空間,提高終端醫療機構的配方顆粒使用意願,促進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建議關注華潤三九、中國中藥、紅日藥業等相關頭部企業。

資料來源:

https://yp.eliancloud.cn/Channel/Info/22917571-4fc6-46d1-a1ff-5d61313a785b

(3)國常會審議通過《醫藥工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 年)》等內容

事件8 月 25 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醫藥工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 年)》、《醫療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 年)》等內容。

中泰觀點

政策釋放積極信號,樂觀地看待醫藥板塊機會。本次會議強調着力提高醫藥工業和醫療裝備產業韌性和現代化水平,增強高端藥品、關鍵技術和原輔料等供給能力,加快補齊我國高端醫療裝備短板,鼓勵和引導龍頭醫藥企業發展壯大,給予全鏈條支持,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並且要充分發揮我國中醫藥獨特優勢,維護中醫藥發展安全。相關政策文件的陸續出臺有望促進醫藥工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創新葯、高端醫療設備、中醫藥等板塊創新成果轉換,有望相關龍頭企業提供更加優渥的環境和助力,同時也有助於提振醫藥板塊投資信心。長期而言,我們堅定看好政策扶持下的產業創新升級,如創新葯、創新器械、中藥等。

資料來源:

https://yp.eliancloud.cn/Channel/Info/22917571-4fc6-46d1-a1ff-5d61313a785b

(4)國家藥監局發佈《藥品附條件批准上市申請審評審批工作程序》徵求意見稿

事件8 月 25 日,為進一步完善藥品附條件批准上市申請審評審批制度,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起草了《藥品附條件批准上市申請審評審批工作程序(試行)(修訂稿徵求意見稿)》及有關政策解讀,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中泰觀點

附條件審批條件趨嚴,有望加速差異化創新成果轉化。與 2020 年版本相比,本次徵求意見稿就藥品附條件批准上市申請審評的適用條件、申報流程、申報要求等進一步細化調整,並明確指出,某藥品獲附條件批准上市后,原則上不再同意其他同機制、同靶點、同適應症的同類藥品開展相似的以附條件上市為目標的臨牀試驗申請。徵求意見稿相關規定顯著提高了藥品附條件批准的准入門檻,有望打破新葯扎堆同質化研發的行業癥結,有效節約臨牀資源,真正具有創新性、能夠解決未滿足臨牀需求的創新葯企有望受益。

資料來源:

https://www.nmpa.gov.cn/xxgk/zhqyj/zhqyjyp/20230825104212129.html

05

8月板塊回顧與分析

5.1 板塊收益

■ 對 2023 年初到目前的醫藥板塊進行分析,醫藥板塊收益率-10.9%,同期滬深 300 絕對收益率-2.7%,醫藥板塊跑輸滬深 300 約 8.1%。

2023年8月醫藥生物板塊下跌4.76%,同期滬深300下跌6.21%,醫藥板塊跑贏滬深300約1.45%,位列31個子行業第11位。本月子板塊醫療服務、中藥、醫藥商業、化學制藥、醫療器械、生物製品分別下跌1.47%、3.20%、3.97%、5.18%、7.24%、7.92%。

5.2 板塊估值

以 2023 年盈利預測估值來計算,目前醫藥板塊估值 22.7 倍 PE,全部A 股(扣除金融板塊)市盈率約為 16.8 倍,醫藥板塊相對全部 A 股(扣除金融板塊)的溢價率為 35.3%。以 TTM 估值法計算,目前醫藥板塊估值 25.8 倍 PE,低於歷史平均水平(36.0 倍 PE),相對全部 A 股(扣除金融板塊)的溢價率為 34.2%。

5.3 個股表現

■ 本月漲幅榜:科源製藥開開實業通化金馬五洲醫療藥易購

■ 本月跌幅榜:萬泰生物歐普康視漢商集團聯影醫療樂普醫療

06

附錄

6.1 中藥材價格追蹤

■ 成都中藥材價格指數漲幅明顯。自 2021年四季度以來,近八成中藥材價格出現上漲,比如常見的黃連、金銀花、黃芩等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原本價格不菲的貴細藥材漲價更為明顯,如藏紅花、鹿茸、燕窩、西洋參、蟲草等多個品種的價格全部出現上漲,漲價幅度在 10%到 50%。國內幾大知名藥企的中成藥價格上調,上漲幅度為 10%到 20%,成都中藥材價格指數 8 月上漲 0.3%,年初至今上漲 5.1%。

07

行業風險因素分析

7.1 行業政策擾動風險

行業處改革期,優先審評、動態醫保談判目錄、一致評價、帶量採購等政策執行落地存在進度不及預期的問題。

7.2 藥品質量風險

 藥品的安全質量問題是我們在選擇和跟蹤上市公司的過程中,持續保持警惕的一項內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