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梁錦松:香港是推動大灣區發展的重要角色

2023-08-30 17:39

來源: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

梁錦松|南豐集團董事長、新風天域集團董事長兼聯合創始人、原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

梁錦松|南豐集團董事長、新風天域集團董事長兼聯合創始人、原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

8月25日,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九屆夏季高峰會在深圳正式拉開序幕,本屆高峰會以「聚焦大灣區 創新促發展——同心共建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南豐集團董事長、新風天域集團董事長兼聯合創始人、原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生作開幕演講。

以下為演講全文:

大家好,今天(8月25日)很榮幸可以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上,就香港在大灣區創新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分享一些經驗和看法。

粵港澳大灣區在經濟體量、人口和功能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明顯的優勢,我們把世界上其他三大灣區:「舊金山灣區(科技)、紐約灣區(金融)、東京灣區(製造)」加起來,其實就是我們一個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優勢。中央港澳事務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已經清晰地將大灣區的優勢發展和規劃都寫出來了,我就不贅述了。

二十年前,我還在香港特區政府任職時,就非常希望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科技流」這「五個流」的發展。二十多年來,兩地人口流動不斷上升,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十年前,每逢周末或假期時,很多內地居民都會到香港消費,現在由於交通變得更加順暢,香港人反而經常跑到內地「反向消費」。於是很多人也產生了疑問:香港以后的競爭力在哪里?未來,香港對大灣區還有什麼可以貢獻的地方?

香港在大灣區發展中還是非常重要的一員,香港實行的是「一國兩制」下的「普通法」,金融監管完善,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也很受認可,而其中在高等教育方面,香港就可以為大灣區作出有價值的貢獻。

早在1990年,國經兄(馮國經)就把我「坑」到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去工作。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功能有點類似於內地的高等教育委員會,區別在於香港的教資會里面沒有政府人員,高等教育的資源都交給教資會分配。

香港當時只有三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剛剛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學,三所大學都沒有一所大學在國際排名中比較領先。當時我們就採用「蘿卜加大棒」的方式,增加高校資源,同時用機制增加高校之間的競爭,資源的分配與各高校的科研成果、教學效果相掛鉤。

30年以后,香港已經有五所高等院校躋身全球高校100名之內,這種教育的進步與變化,在全球的任何一個城市都非常少見。

除了資源優勢,香港還堅決給予院校高度的自主與學術自由,包括「收生自主、招聘自主、教學內容、研發領域、經費自主」,這五個方面全是由學校自己決定的,政府不會干預。

政府如果要委託大學做研究,就會專項撥款,但經費在校內如何分配,院校有絕對的自由。有了上述五項自主之后,學校也就有了學術自由,所以香港的高等院校在基礎研發方面的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除了基礎研發的成果,香港在落地創新方面的成果也不少。比如,深圳其中一個明星企業:大疆科技,創始人汪滔就是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的;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盧煜明教授,他是分子生物學的臨牀專家,創新的無創產前檢測技術,突破了醫學界認知;香港科技大學的校長葉玉如教授,在神經學科方面的研究也是世界超前的,此外,其他大學如香港城市大學也有其他生物科技方面的領先研究技術。

因此,憑藉從人才到科研方面的優勢,香港的高等教育可以為大灣區乃至全國做出應有的貢獻,特別是現在中美競爭的背景下,很多美國華裔的科學家可能也願意回國工作,香港是一個很好的「落腳點」,畢竟香港薪酬比較高,環境比較國際化,如果能夠好好利用香港的大專院校的功能和優勢,就能吸引很多華裔科學家回國服務,進一步提高師資力量和研究水平。

還有,香港在生命科技和醫療服務領域,可以與內地、大灣區一起發展。

在生命科技方面,香港大專院校人才濟濟。香港現時在生命科技發展的支持政策比較完備,科研基礎設施和配套比較健全,生物科技產業的融資環境比較友好,香港同時又是全球金融中心,很多PE、VC風投都在這里,我們的税比較低,比較簡單。不過,香港雖然有很好的科研能力和支撐政策,但香港缺少病人,很多病的研發要做臨牀,沒有一定數量的病人就沒辦法做臨牀,而且香港總人口也只有700多萬人,市場很小,內地這在方面正好可以互補,生物科技研發也可以與香港合作。

此外,國外連續多年都將香港醫療制度的有效性排在全球前列,在醫療服務方面,香港也可以為大灣區服務。香港在藥品、設備、診斷的工具等都是與世界接軌的,很多內地人也很認可香港的服務水平,所以香港可以作為比較理想的平臺,幫助內地患者採用國際先進的臨牀技術,防病治病。香港的臨牀數據也都獲得了美國FDA、歐盟EMA和我國藥品監督管理局等認可和註冊。香港還經常發生傳染病,對傳染病的防治也有很好的經驗,以供大灣區和中國其他城市借鑑。

以前我們看到很多人來香港就醫,現在由於種種原因,香港醫生也不夠。如果我們不把私人醫生計算在內,絕大多數市民到醫管局的醫院就醫,以公立醫療體系來算,1000個病人,香港對應的只有1個醫生,比內地的比例還低很多。在香港公立醫院想要預約一個MRI、CT影像,非急診的要等56個星期,超過一年的等待時間,有些慢性病甚至要等90多個星期,相當於要等兩年。

因此,內地特別是大灣區現在的私人民營醫療機構也逐漸變多,如果與香港政府、香港醫管局達成合作,就能互利互惠。我聯合創辦的新風醫療集團,旗下和睦家醫療,已在福田區運營一所大型綜合民營醫院: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就在地鐵沙尾站出口。現在從香港坐高鐵只需要14分鍾,就可以到深圳福田。在實現醫療和交通互通之后,病人就可以到像和睦家這樣的醫院就醫,大大縮短了在香港輪候的時間。有些從境外採購的藥,內陸採購的價格就比香港低,比如,治癌的藥K藥,在香港大約要花5萬元/月,在內地大約花費是3萬元/月。很多內地市民還可以到香港尋求創新葯和醫療器械來治療疾病;還有,香港在輔助生殖方面的政策也比內地寬松,這也有助於我國政府推行多生多育政策,增加我國人口。

我們還鼓勵人才流動,香港醫生現在可以到內地執業,無論是生物科技或醫療,對大灣區的融合與發展都益處多多。

我作為南豐集團董事長,除了做房地產與財務投資外,六年前,我們就着力加大生命科技的投放,董事會撥了大約20億美元(140億人民幣),主要投資新葯研發,團隊主要在舊金山、上海和香港,我們現在投資了68家企業,33只基金。南豐在生命科技的房地產也投得比較多,特別是在波士頓、紐約、倫敦投資最多,在上海也剛開始嘗試做。

我們現在在做共享的市區辦公室,在波士頓的金融街市中心,把寫字樓改成實驗室,讓科學家做實驗,還給大型生物科技企業量身定製租用室。因為波士頓有非常強勁的生命科技的研發能力,所以我們就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隔壁,建立了共享辦公室。

我創辦的新風醫療集團在過去六年,從0到1覆蓋了包括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康復醫院、腫瘤中心、門診、互聯網醫院和醫療保險等全產業鏈,和睦家醫療現在也是中國比較領先的私立醫療服務供應商,致力於貫穿康復、居家醫療、保險、房地產等全方位醫療,從預防、保健到有病就診斷、治療,再到之后的康復,全年齡段的醫療康復都做起來,致力於從輔助生育做到臨終關懷的全生命周期覆蓋。

我們希望通過南豐集團和新風天域的努力,能在醫療領域和生命科技領域推動大灣區發展,特別是充分推動香港在建設大灣區發展中的優勢。

最后,希望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繼續擴大投資,服務更多患者,實現集團使命:用愛心,做「好事」, 「做好」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繫的,請於上述內容發佈后的30天內進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