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8-23 20:16
Temu,卷王拼多多旗下的跨境電商品牌,於2022年9月在美國首發上線。
短短一年間,Temu已帶着中國的極致低價,席捲至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法國、意大利、德國、日本、韓國等36個海外站點(截止至2023年8月18日)。有媒體稱,Temu還將計劃佈局中東、拉美、東南亞等站點,擴張勢頭強勁。
不難發現,Temu的發展路線是:
首先進入「成熟發達市場」,然后向「新興發展國家及地區」擴展。
按照Temu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上線時間來看,首先進攻北美市場(美國、加拿大),然后進攻澳新市場(澳大利亞、新西蘭),緊接着是歐洲市場(法國、意大利等),隨后是亞洲市場(日本、韓國),現在準備進入中東市場。
以下為不完全統計數據:
2022年9月:美國
2023年2月:加拿大
2023年3月:澳大利亞、新西蘭
2023年4月:法國、意大利、德國、荷蘭、西班牙、英國
2023年7月:日本、韓國
2023年8月:中東(計劃中,具體時間未定)
在Temu官網上,切換國家和地區,我們能看到Temu目前一共入駐了36個海外市場(截止至2023年8月18日)。有自媒體稱,Temu也有進入非洲市場,但目前筆者尚未找到準確可靠的信息,官網上也沒有顯示非洲市場。
今天我們將探討:
為什麼Temu「複製」拼多多,卻沒有沿用拼多多 「農村包圍城市」 的市場擴張策略?
以下,enjoy~
01、拼多多之 「農村包圍城市」
拼多多在國內擴張的時候,採用的是 「農村包圍城市」 的策略:首先進攻國內的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市場,然后再反向打入一二線城市的市場。
這更像是一種避實擊虛、差異化競爭的策略。
拼多多在創立之初,就面臨着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巨頭的激烈競爭,如果直接與他們在一二線城市爭奪市場份額,可能會陷入價格戰等惡性循環。
於是,拼多多選擇了在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開闢新的市場空間,利用自己的供應鏈優勢和社交裂變效應,迅速積累了大量的用户和流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口碑。
這也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抓住機遇的策略。
當時,中國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的電商市場,仍然存在大片空白。這些地方的消費者對價格敏感,而當時的電商尚未能滿足這部分消費羣體的需求。
拼多多正好抓住了這一機遇,通過提供實惠的商品,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同時,拼多多利用微信的社交網絡,推出了團購模式,實現了用户的快速增長和下沉市場的開拓。
此間,拼多多創新了供應鏈的合作模式——深入上游,深度整合,逐步發展出「其它電商平臺難以追趕」的產業帶優勢。
當其它電商平臺還在為品牌 「二選一」 進行脣舌激戰時,拼多多找到了別的平臺還沒看得上眼的、擁有很強的生產及加工能力、卻尚未建立起品牌認知度的大量廠家,通過與上游製造商深度合作,實現了從「賣貨」到「造貨」的轉變。
與此同時,拼多多從單廠扶持升級擴展到整個產業帶,預計在2021年-2025年扶持100個產業帶,訂製10萬款新品牌產品,帶動1萬億銷售額。
比如幫助長三角大閘蟹產區培育100家電商龍頭企業、1000家電商商家;
又如在河北石家莊發佈「北方家紡產業帶」計劃,幫助河北孵化一批年銷10億元的新品牌。
難以匹敵的產業帶優勢,成為拼多多「極致低價」的重要底氣;
逐步積累的產業帶能量,讓Temu一出生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02、Temu之 「先成熟市場,后新興市場」
Temu在很大程度上跟拼多多是雷同的,比如它們都追逐「極致低價」。拼多多成爲了其它電商平臺對標的目標,Temu的價格也只有海外頭部電商亞馬遜的1/2到1/5,把亞馬遜捲上了天。
Temu沿用了拼多多團隊的原班人馬,因此在運營策略上也大致是一脈相承的。Temu的負責人是顧娉娉(阿布),黃崢的心腹,拼多多的老將,多多買菜的負責人。還有Temu美國市場招商負責人、Temu供應鏈負責人等,也是原來拼多多主站與多多買菜的重要成員。
然而,如前面所提到的,Temu沒有選擇 「農村包圍城市」 的市場擴張策略,而是選擇了「從成熟發達市場到新興發展國家」的路線,為什麼?
實際上,拼多多和Temu面對的市場環境和競爭格局有很大差異。
拼多多面對的是國內市場,大部分地區物流基礎設施已較為完善,與國內競爭對手同樣享受着「中國製造」的先天優勢;
根據中國政府在2016年首次發佈的《中國交通運輸發展》白皮書統計,截至2015年底(拼多多誕生的元年),鐵路營業總里程達12.1萬公里、居世界第二,高速鐵路里程達1.9萬公里、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里程達12.4萬公里、居世界第一,農村公路里程將近400萬公里,通達99.9%的鄉鎮和99.8%的建制村;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12.7萬公里、居世界第一,沿海港口整體處於世界較先進水平;全國民航運輸機場達210個,民用機場體系基本成型;郵政總體實現「鄉鄉設所、村村通郵」,快遞年業務量居世界第一。
Temu面對的是海外市場,國家與地區之間的物流基礎設施條件差異較大,比海外競爭對手享受着更充分的來自「中國製造」的低成本優勢。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2年(Temu誕生的元年)全球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了28.8萬公里,其中發達地區佔了約60%,欠發達地區佔了約40%。如果我們用高速公路總里程除以國土面積,我們可以得到每平方公里的高速公路密度,結果是:
全球平均的高速公路密度為0.22公里/平方公里;發達地區平均的高速公路密度為0.36公里/平方公里;欠發達地區平均的高速公路密度為0.12公里/平方公里。也就是説,發達地區的高速公路密度是欠發達地區的三倍。
年少時的拼多多,
避開鋒芒,錯位競爭,
瞄準電商滲透率低的低線城市及農村市場,
從競爭飽和度低的地方,逐步擴展至競爭飽和度高的地方;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Temu,
傲視羣雄,直擊敵腹,
闖進電商滲透率高的成熟發達國家市場,
從確定性強的地方,逐步擴展至確定性相對不強的地方。
Temu先進入成熟的發達市場,比進入新興市場面臨更少的進入壁壘和更可觀的購買力。
a)從電商出海的常規條件來看,成熟發達市場有着良好的物流基礎設施、更高的電商滲透率;用户購買力強,低價市場仍有着廣闊的空間。
b)從Temu進入美國市場的時間節點來看,美國2022-2023年高通脹的環境,擴大了低價商品的市場優勢;同時,美國 「最低限度條款」 等進口政策,也讓Temu獲得了暫時性的低價優勢。
① 良好的物流基礎設施
Temu採用的是「國內頭程-跨境運輸-海外尾程」的三段式運輸模式,國內頭程主要是商家統一把貨物寄送到Temu廣東倉,跨境運輸主要由極兔速遞等第三方物流承運,海外尾程則由當地物流公司進行末端運輸。
成熟發達市場有着更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更可靠的第三方物流供應商、更安全便捷的支付體系。比如Temu美國站就與USPS、UPS、DHL或美國郵政進行合作,無需擔憂海外尾程的配送。
② 電商購物滲透率高
成熟發達國家的互聯網普及率高,社交媒體活躍,用户習慣在線購物。Temu想要借鑑拼多多在國內的成功經驗,通過社交、裂變、補貼等方式,實現用户的快速增長和留存。
比如在美國,Temu通過Facebook、Tiktok等內容型平臺,以及大型賽事廣告贊助(Temu投了美國超級碗橄欖球賽的廣告,用户覆蓋規模類似於國內的春晚廣告)等方式進行廣泛的獲客。
③ 低價市場尚有空間
成熟發達國家對於低價格商品的需求仍然很大,比如千禧一代、移民和低收入家庭等(這部分人羣可能有重疊)。這部分人羣也佔據美國總人口的相當比例,比如千禧一代約佔美國總人口的21.8%;移民人口約佔美國總人口的13.8%等。
Temu藉助國內強大的產業帶優勢,可以提供比亞馬遜、SHEIN等國內外競爭對手更低的價格,從而吸引那些願意在交貨時間上妥協的、但對價格較為敏感的消費者。
④ 高通脹環境
美國2022-2023年的高通脹環境,也激發了消費者積極尋找省錢方法的動力。Temu有大量的補貼,各種優惠券和推薦獎金層出不窮。
比如新用户註冊獎勵,在註冊前到Kubonus網站可獲得高達200美元獎金+50%購物折扣;比如拉新福利,有消費者表示,通過推薦好友註冊,獲得Switch、服裝、玩具等各種免費商品,至今沒在Temu上花過一分錢。
⑤ 最低限度條款
Temu還利用了美國的最低限度條款,該規定免除了價值低於800美元的貨物的關税和海關檢查,從而獲得更大的價格優勢。
Temu的商品平均每件約11美元,大部分低於這一門檻。據統計,2022年,美國有6.85億件貨物以 「最低限度」 的方式進入,僅僅Temu和SHEIN的貨物就佔了30%以上。
但美國國會已經提案,有可能取消這一規定。如果提案通過,Temu將不得不為每個包裹繳納關税,這將增加商品的物流成本。
來自成熟發達國家的、多重疊加的優勢因素,為Temu的騰飛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環境。
在進入美國市場即將一周年之際,Temu也呈上了一份非常亮眼的成績單:
1)下載量遙遙領先:從2022年11月開始,Temu一直活躍於美國iOS總榜最前列。移動應用數據平臺Apptopia的統計顯示,Temu上線后6個月內的下載總量,超過了同時間段iOS端其它任何一款電商App。
2)GMV超預期增長:Temu此前曾定下目標,在今年9月(即平臺進入美國市場1周年)之前,至少有一天,日GMV要超過SHEIN。顯然,Temu已經提前4個月完成這一目標。來自彭博通信社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Temu在美國市場的GMV已經比快時尚電商平臺SHEIN高出20%。該數據是彭博社對Temu消費者信用卡和借記卡轉賬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后得出的結果。
中國電商出海風起雲涌,拼多多旗下的Temu也正式加入鏖戰。至此,國內電商三巨頭——阿里、京東、拼多多,均已開啟出海的征程。
Temu複製着當年拼多多的模式,以「極致低價」一戰成名,接下來如何在盈利上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如何在口碑上力挽狂瀾,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亦並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資意見。有關內容不構成任何專業意見、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的要約、招攬或建議。本頁面的內容可隨時進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須另作通知。本公司已盡力確保以上所載之數據及內容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本公司不會對任何因該等資料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以上內容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