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8-23 15:00
文/CxEric
我曾在《巴芒組合里消失的第三人》一文提過,巴菲特解釋某個人的投資成敗時,用了「in a hurry to get rich」這個説法:
巴菲特沒有迴避這個問題,他告訴帕布萊和蓋伊,蓋林用保證金貸款(margin loans)來撬動他的投資,因為他 "急於致富"(「in a hurry to get rich」)。
據巴菲特説,在1973-74年的崩盤中遭受災難性的損失后,蓋林遭到了保證金追繳。
結果,他被迫出售后來價值巨大的股票(給巴菲特)。
CxEric,公眾號:CxEric的讀書與投資筆記巴芒組合里消失的第三人
有網友問:「in a hurry to get rich」未必是貶義吧?畢竟,誰不想快點變富有呢?
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是呀,想快點變富有什麼錯嗎?如果可以快點有錢,又何必慢慢等待富有?青春寶貴,「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慢慢變富,似乎沒什麼必要,而且太反人性。
我個人理解,巴菲特説「in a hurry to get rich」時,他批評的是「急於求成」的心態,重點是「急不急」的問題,而不是「快不快」的問題。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弄混這兩個簡單的概念,以至忘了【急】跟【快】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快,不一定要急;
急,不一定會快。
所以,現實中存在一句貌似廢話流的哲理:
Be Quick-But Don’t Hurry
粵語也有相對應的(廢話)哲語:
唔好急,最緊要快。
(不要急,但最重要是快。)
1
想法的混亂,往往源自邏輯的不嚴謹;邏輯的不嚴謹,經常源自對定義的混淆。
因而,當我們認真地辨析定義,檢查邏輯自洽性,總是能得到一些有益的見解。
不妨冒充一回「學究」,琢磨下這兩個字的含義:
「快」是什麼?快速,描述工作的速率,一種客觀描述;
「急」是什麼?着急,描述對工作速率的期待,一種主觀狀態。
這兩者在含義上截然不同,最常見的證據就是在工作中:
有人不急不躁,依然快速完成工作;
有人急不可耐,但工作卻越做越慢。
那些工作越做越慢的人,他是不夠急嗎?他是不想快嗎?
不,經常都是:非不為,實不能也。
工作,並非想快就能快;
工作,未必想慢就能慢。
說白了,一件工作能否快起來,需要很多條件的配合,由不得「主觀」來獨斷專裁。
2
如果我們可以隨意左右工作、事業的速率該多好,就像煲劇一樣——想3倍速就3倍速,想0.5倍速就0.5倍速。
但這世間的速度顯然不可能這樣操控,因為萬事萬物都有其規律,每件事情都有它自己的節奏。
你可以無視規律,乃至跟規律對抗,但你多半要被揍;
你可以無視曲譜,隨自己高興亂彈一通,但這首曲不一定會好聽。
人在理性的時候會明白,人只能儘量認識規律、遵循規律辦事,哪怕為此要按下自己焦急的心情。
試想:
孕育生命,你固然着急早點看到小寶寶,但你也會願意耐心等待十個月;
栽種水果,你固然期盼早日有累累碩果,但你也會願意耐心等到秋天到來。
這就是最常見的,由於尊重規律,我們都會選擇放下急切的心情,老老實實地等待那一天的到來。
不能更快了。
更快,就容易不快樂。
(好爛的一個諧音梗)
3
這個世界的運作模式是非線性、非勻速的,因而很顯然地,培育任何成果、開展任何事業,你都無法期待一種恆定不變的速率——它註定會時快時慢。
孩子的身高,有時候會猛長一段,有時候又會停滯很久;
園中的花朵,有時候幾天沒變化,有時候又會一夜花開。
這是因為,事情總是按照自己的規律在開展,從不理會你的「期待」——不論你是期待更快的速度,還是更慢的節奏。
在成長這件事情上,你必須也願意接受:
在該慢的時候慢,在該快的時候快。
經營一個企業也是如此。
就算是再有激情的管理者,也不可能每天都轟轟烈烈,不可能每月都是爆發爆發再爆發——如果有,他不是要累死自己,就是公司要出問題了。
大多數時候,企業經營都是在平淡里見真章,日常「按部就班」地扎馬步、練套路。
成長,經常都是靜悄悄。
成長,有時候又疾風暴雨。
老子説,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4
在投資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
財富的增長必須慢嗎?
財富的增長必須快嗎?
都不是。
每個人身處的階段不同,每個人面臨的條件與約束也不同。
有時候,在「雷打下來」時,你的財富一天會勝過以前一年;
有時候,在「烏雲密佈」時,你的財富會一年持續原地踏步(退步)。
這些都是規律使然:快是規律,慢也是規律。
承認規律、尊重規律、遵循規律,就是理性。
5
人類固然會渴望,每天都是豐收的喜悦,一天也不要栽種的辛勞;
就像有人會渴望,「早知道就只吃第五個餅」。
投資者固然會希望,能抄近道就近道,能放大收益就放大收益;
要是可以的話,最好大跌都躲過,大漲都有我份。
這些質朴直接的願望可以理解,但我好奇的是:這樣的好事,符合世間發展的規律?這樣的速度,難道不需要支付一些代價嗎?
需要嗎?
不需要嗎?
我不知道呀。
從某個角度説,這些心態都是一種「急」:
急,就是對進展速度有過高的期待,乃至想要突破事情本身的節奏。
急,就是在該慢的樂段,試圖彈快;
急,就是在該快的樂段,試圖彈得更快。
節奏打亂了,樂曲就不見得美妙。
節奏打亂了,你可能連曲子也彈不完。
6
這有點像開車,在條件適合的時候,你固然能飆到120;
在條件不合適的時候,你只能老老實實地降到40。
該快的時候接受快,該慢的時候就接受慢。
這就是理性(好司機)的表現。
任何路況都要快,一路超車、加塞、走應急車道,不願意慢慢等待——這就是急。
固然有人可以這麼干,還沒出事,但這顯然不是好的開車習慣。
你要是這麼做,你會被人罵的。
7
當看到網友問「in a hurry to get rich」的問題時,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傳奇籃球教練約翰·伍登John Wooden的一句名言:
Be quick!But don't hurry!
就這個角度來説,巴菲特和伍登教練都對「急」(hurry)發出了警告。
坦白地説,我曾以為這是一句廢話,因為粵語里也有類似的東西:唔好急,最緊要快!
——這不是毫無信息量的東西麼?
事實上這句話藴含智慧,但很容易被輕忽略過。
這句話的難理解之處,在於它要求你同時追求兩個看似矛盾的目標——你要追求快,但你不能急。
這彷彿是要人同時以東、西為目標,卻依然能夠正常前行;
這彷彿是要人同時持有兩個衝突觀點,但他依然能夠進行邏輯推理。
儘管這很難,但其實是有可能做到的,而且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人認可這種狀態。
這是一種關於平衡的藝術。
某個意義上,這種狀態可稱為「中庸」。
Be Quick,是要保持快速的比賽節奏;
Don't Hurry,是要維持一種內在的「平衡」。
我的理解是,這是要求在行動節奏上保持敏鋭、快速,但同時要維持自身體系的平衡:冷靜、耐力、敏鋭、思考,都要維持在線。
伍登與學生合寫了一本書,書名就是《Be Quick But Don’t Hurry》,其中記載伍登教練的原話:
「如果你着急,你就更容易犯錯誤;但如果你不夠快,你就做不了事情。」
「就像一個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外科醫生,如果他不能快速地做出反應,他可能會失去一個病人。如果一個律師不是一個思維敏捷的人,他可能會輸掉一個案子。」
——這就是一種平衡。
作者誇讚稱, 「伍登教練的天才之處在於,幫助他的球員找到並保持在快速和急躁之間的微妙平衡。」
另一個有趣的典故是,在伍登教練出名后,很多大學都效仿防守緊逼戰術,但作者説,他們都搞錯了戰術重點,伍登教練執行這種戰術根本不是爲了搶斷籃球,而是:
「爲了讓對方隊伍以更快的節奏打球。」
換言之,伍登教練採用這種戰術的真正目的,是要讓對手打得快、更快、太快,逐步陷入着急(hurry)的狀態,乃至失去他們自己應有的節奏。
8
當一個人陷入hurry(着急)狀態時,他實際上是失去了某種平衡。
我不懂籃球,但我看過漫畫《龍珠》,姑且大膽舉一個二次元的例子。
在對戰完全體沙魯時,特蘭特斯急於獲勝,於是他選擇單純爆力量(變身肌肉猛男),為此犧牲掉速度、耐久力。這種形態看似強大卻老是打不中對手,「打不中的力量毫無意義」,於是他反被沙魯猛揍一頓。
相較之下,孫悟空、貝吉塔和沙魯都明白,要實現最高戰鬥水準,就必須維持力量、速度、防禦、耐力等全方面的「平衡」——要在平衡中實現戰略和戰術的側重。
當然,平衡不是平均。
平衡,是金雞獨立而不傾倒;
平均,是沒有重點,樣樣都來一點。
所以,什麼是hurry?
就是你的注意力只盯住單一指標,求勝心切,乃至失去了對內在體系的平衡。
這種做法表面看起來直接、有效、強大,但一定會在其他指標上付出代價。
在投資中,急於發財的人,往往忽略掉自己承擔了多少風險;
在生活中,急於建功立業的人,經常忘記自己錯過了多少寶貴的東西。
説到底,人生這場遊戲是一場多目標遊戲,你無法説自己鉚足全力只要一個指標。
有人嘗過只追求單一指標,全力只爆力量的日子嗎?
當然有,很多人都體驗過——高考。
那可能是值得懷念的歲月,但不太像是健康、可持續的生活日常。
9
在討論了一大圈字義、樂曲、開車、籃球和龍珠后,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個房間里最大的大象:慢慢變富。
「慢慢變富」一説,源自巴菲特給貝索斯的一個建議,據我檢索,這個故事最初可能是出自Airbnb創始人Brian Chesky之口,發生在2013年的一次採訪。
Brian Chesky説,在一場他們三人蔘與的午餐會上,他問貝索斯:巴菲特給過你的最好建議是什麼?
貝索斯説,他曾打電話問巴菲特,你的體系是如此簡單、你又是世界上第二富有的人,為什麼大家不直接複製你的做法?
巴菲特此處說出了名言: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這個故事廣為流傳,不過它還有另一個小花絮。
在2017年接受採訪時,Brian Chesky再次回顧了這個故事,認可了巴菲特的建議:「我們能夠慢下來、喘口氣,更加深思熟慮是很有幫助的」。
有意思的是,他還分享了他對這個建議的學習心得:
「慢慢變富,實際上並不會更慢變富。這只是時間視角的問題。比如,在第一年你可能會更慢,但在第七年你可能會變得更快。」
"And so getting rich slow isn't actually slower. It's just the horizon. Like, it's slower in year one, but it might be faster in year seven."
另一個對這個故事的迴應,是巴菲特自己的話:
巴菲特説,他和芒格從不着急,因為他們總是知道,如果他們在幾十年內不斷複利,不犯太多災難性的錯誤,他們就會變得非常富有。
巴菲特説:"如果你是一個稍微高於平均水平的投資者,花錢比掙錢少,在一生中,你不可能不變得非常富有。"
CxEric,公眾號:CxEric的讀書與投資筆記巴芒組合里消失的第三人
結尾
在大多數人看來,籃球是一種高度對抗性的遊戲,進攻與對抗是這個遊戲的一大魅力,但在伍登教練的話里,籃球更像是一個平衡遊戲,甚至他和學生在書中説:「平衡就是一切。」
「Balance is everything.」
伍登教練説:「我必須有進攻平衡、防守平衡、陣容平衡、情緒平衡、心理平衡,平衡、平衡、平衡。」
「如果你沒有身體平衡,你就無法快速。想要擁有身體平衡,你必須先有心理平衡和情緒平衡。
如果你沒有這些平衡,你就會陷入急躁,結果就是你有活動而無成就(have activity without achievement)。」
哇哦,「有活動而無成就」,這真是一句犀利、敏鋭的描述。
顯然,這描述的不僅僅是籃球。
最后,關於Be Quick-But Don’t Hurry這句話,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翻譯,quick可以是快、迅捷和敏鋭,而hurry可以是着急、倉促、急於求成和手忙腳亂,該怎麼表達纔對呢?
讓我稍感寬慰的是,連伍登教練本人都很難完美表達其含義。曾有學生要求他解釋quickness和hurrying 到底有什麼不同,他也只能説:「有些人可能看不出區別,但我看得出來——我只是無法解釋它。」
因而,如果一定要勉強翻譯的話,我個人喜歡這個版本,它不直接但很美:
Be Quick-But Don’t Hurry!
明快,而不流於倉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