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8-20 11:29
2017年11月3日,國家通過了衞計委(今衞健委)關於「設立中國醫師節」的申請,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的8月19日設立為「中國醫師節」。
本期書單希望能和對「醫學人文」感興趣的朋友,一起閲讀交流。
01
《壞血病:一段跌宕起伏的醫學發現史》
大航海時代最大醫學謎團是如何被解開的?
[加]斯蒂芬·鮑恩 著
潘驛煒 譯;李遠達 審校
「醫學人文」系列第7本
以歷史學家的口吻敍述,內容豐富有趣,涉及醫學史、大航海時代的海軍史、拿破崙戰爭等,既有專業價值,又引人入勝、扣人心絃
【內容簡介】
關於「海上瘟神」壞血病的敍事,沒有比斯蒂芬·鮑恩的這本書更有信息量和可讀性的了。
對壞血病的治療是最偉大的軍事勝利之一,但它對歷史的影響卻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本書回顧了從16世紀壞血病最早出現以來,到18世紀這個疾病的病因和療法之謎被破解,再到19世紀早期預防藥物最終投入使用的歷史。故事情節百轉千回,講述三位傳奇人物如何克服18世紀思維的限制,解決了他們那個時代最大的醫學之謎,並對19世紀的國際政治帶來深遠影響。
【編輯推薦】
本書以歷史作家的口吻敍述,內容豐富有趣,涉及醫學史、大航海時代的海軍史、拿破崙戰爭等,既有專業價值,又引人入勝、扣人心絃。
從15世紀到19世紀中期,壞血病在海上造成的死亡人數比風暴、沉船、戰鬥和所有其他疾病的總和還要多。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中,鮑恩講述了預防和治癒的方法——包括新鮮水果和蔬菜的飲食——是如何最終被發現的,而這些食物很少被攜帶到帆船上。
多年來,人們用硫酸油、放血、海水、麥芽汁,偶爾也用檸檬汁來治療這種神祕的疾病。即使在1747年,英國皇家海軍的一位外科醫生詹姆斯·林德證明柑橘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之后,他的觀點也沒有受到重視,因為他無法解釋它為什麼有效。在1768—1781年的三次航行中,詹姆斯·庫克船長測試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作為預防,包括新鮮蔬菜和柑橘汁,但新鮮產品存在有效性的證據並不是決定性的,皇家海軍依然堅持依賴其他毫無價值的藥物。壞血病繼續吞噬着船上的船員,鮑恩推測,未能控制壞血病的蔓延,可能是英國在美國革命中失敗的原因之一。最終,在1795年,吉爾伯特·布萊恩,一位紳士醫生,説服了海軍部在所有皇家海軍艦艇上每日配給檸檬汁;儘管抗壞血酸的活性成分直到一個多世紀后才被分離出來,但這個簡單的過程使英國水手們保持了健康,並使他們在1805年的托爾法拉爾戰役中擊敗了拿破崙。
本書基於史料和學術研究,作者以流暢優美、引人入勝的筆觸,撥繭抽絲地講述了一段扣人心絃的故事。本書適合所有對科學史、軍事史、大航海時代的歷史敍事感興趣的讀者。
【作者簡介】
斯蒂芬·鮑恩(STEPHEN BOWN),出生於渥太華,在阿爾伯塔大學學習歷史。長期以來,他一直對探索歷史和航海時代感興趣。鮑恩是多媒體產品生產者和自由撰稿人,為多本雜誌撰稿,並出版《觀光者和學者:自然歷史黃金時代的科學旅行者》等書。
【譯者簡介】
潘驛煒,北京大學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醫學史、科學技術與社會,業余從事醫學科普翻譯,譯有《病牀邊的陌生人:法律與生命倫理學塑造醫學決策的歷史》(2020)、《病患悖論:為什麼「過度」醫療不利於你的健康?》(2020)、《重來也不會好過現在:成年人的哲學指南》(2019)等。
02
《改變自己的物種:繁榮如何重塑人類生命》
科技、繁榮重塑了人類生命,且將繼續改變着我們
我們將被帶去何方?
[英]埃德温·蓋爾 著
潘隆斐 譯
北京大學人文學院周程院長作序推薦
在大歷史中理解人類演化
《泰晤士報》推薦,版權已售5國
兼具可讀性與綜合考古、生物、歷史、人類學等多學科的知識性
【內容簡介】
衆所周知,人類對這個星球的改變對動植物產生了顯著影響,但我們卻極少關注這件事對人類這一物種自身的影響。
從250年前開始,飢餓與疾病就已不再持續威脅人類生命,這讓我們脱離了自然選擇的許多禁錮。人類在三代人的時間里所產生的物種性改變,比之前的1萬年來的還要多。作者通過生物學、社會人類學等面向,分別從微觀個體和宏觀社會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這些前所未有的變化實際上具有多麼巨大的影響力,並揭示了它們之間深刻的關係。人類又將如何繼續進化?
【編輯推薦】
其他物種適應環境,我們則創造環境。幾代人以來,我們已經利用知識和技術改造了世界,享受着超出我們祖先夢想的繁榮。更重要的是,在改變世界的同時,我們也重塑了自己的身心,即基因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人類表型。
結果就是,我們與祖先們有着相差不遠的基因,然而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卻很不一樣。我們比以前長得更高更重,活得更久,但會死於曾經的罕見疾病。我們的生活經歷發生了變化,我們的社會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埃德温·蓋爾將生物學、社會人類學、流行病學和歷史編織在一起,審視了人類不斷變化的身體和心理,從衰老到疾病,從食品生產到生殖,從設計師表型到智商測試,並問:我們是一個自我馴化的物種嗎?
【作者簡介】
埃德温·蓋爾,曾在劍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后踏上了醫學事業之路。在劍橋大學、諾丁漢大學和哥本哈根大學陸續進行學習和研究后,他以教授的身份進入倫敦的聖巴塞洛繆醫院工作。作為一位糖尿病方面的專家,蓋爾在2004—2011年間編輯了歐洲的糖尿病學術雜誌《糖尿病學》(Diabetologia),並在此期間內撰寫過涉及多個領域的論文。蓋爾於1997年和自己的團隊一起到布里斯托爾大學工作,於2011年退休,從此致力於科普寫作。
【譯者簡介】
潘隆斐,北京大學藥學院理學學士,北京大學哲學系和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聯合培養博士,現任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講師,研究領域為科學技術與社會方向。
03
《疫苗的史詩:從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殤》
回顧人類抗病毒疫苗研發幕后,
一場關乎生命的永恆戰鬥。
[法]讓-弗朗索瓦·薩呂佐 著
宋碧珺 譯
入選法國大使館傅雷出版計劃
入選首都圖書館「2019年城市薦讀書目」
獲得第十九屆引進版優秀圖書獎
起底人類疫苗研發史,國內首部系統的疫苗發展史書
探討疫苗研發在科學與道德間的抉擇
國內多所高校人文醫學專業必讀書目
【 內容簡介 】
當艾滋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肆虐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后,當地居民的平均壽命下降了整整20年。直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研製出艾滋病的相關疫苗……在這個時代,疫苗常常成為公眾輿論撻伐的箭靶,上面的例子也許能提醒大家,在20世紀人類平均壽命的巨大增長中,疫苗起到了多麼重大的作用。
疫苗的研製與改進是一部人類的史詩,也是科學與工業的傳奇。人類一步步攻克了狂犬病、脊髓灰質炎、乙肝、黃熱病……作者娓娓道來的筆法不僅引人入勝,還回答了關於疫苗製造、疫苗成分與艾滋病疫苗研製等相關問題。當然,書里也沒有迴避疫苗引起的爭議,例如乙肝與麻疹疫苗被認為可能導致多發性硬化症與自閉症。然而事實當真如此嗎?
【編輯推薦】
疫苗的研製與改進是一部人類的史詩,也是科學與工業的傳奇。公益、權利、金錢、謠言、恐慌……世界衞生組織顧問、病毒學專家薩呂佐為你揭開疫苗紛紛擾擾的歷史序幕,帶你目睹曾經病毒肆虐的人間,直擊疫苗發明與製備現場,一出出令人屏息的悲喜往事將在此上演。
「世界之小,如一村落。無論何處,若是病毒性疾病研究失之毫釐,為這一疏忽買單的將會是全人類。」
——喬舒亞·萊德伯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 作者簡介】
讓-弗朗索瓦·薩呂佐(Jean-François Saluzzo),病毒學專家,曾供職於巴斯德研究所,后於賽諾菲巴斯德公司工作並主持該處抗病毒疫苗的生產。作者現任世衞組織顧問,負責向新興國家傳播疫苗研發技術。著有《征服病毒之路》等。
【譯者 簡介】
宋碧珺,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曾公派至巴黎高級翻譯學院,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二等獎獲得者,曾譯有《疫苗的史詩:從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殤》。
04
《病患悖論:為什麼「過度」醫療不利於你的健康?》
你真的「有病」嗎?
全科醫生現身説法,
揭示被過度包裝的醫療背后的真相
[英] 瑪格麗特·麥卡特尼 著
潘驛煒 譯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創系主任韓啟德作序推薦
「人文社科聯合書單」「深港書評」「出版商務周報」」探照燈好書」等多家媒體推薦
國內多所高校人文醫學專業必讀書目
【 內容簡介】
醫學在增益人類健康的同時,已在各種力量的作用下無孔不入。現在,「醫生傷到患者的概率幾乎和幫到患者的一樣大,甚至更大」。當醫學打着「良醫治未病」的旗幟進軍時,卻把越來越多的健康人變成了「病人」,「病」與「非病」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不清。當下,人們用「亞健康」「早期高血壓」和「早期糖尿病」這類字眼形容自己的身體狀態,積極學習相關知識,隨時準備為各類檢查買單。與此同時,一個悖論產生了:身體健康、境遇良好的人最不需要照護,卻得到了最多的照護;與之相反,身患疾病、境遇較差的人往往最需要政策傾斜或扶持,實際上又沒有得到。
瑪格麗特·麥卡特尼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全科醫生和獲獎作家,基於具體案例和強大的邏輯素養,揭示了被過度包裝的醫療背后的真相。她表示,病患的悖論加劇了健康不平等,侵蝕了醫師職業精神。這既傷害了那些需要治療的人,也傷害了不需要治療的人。
【 編輯推薦】
歡迎來到醫療過度包裝的世界!在這里,患者變成了顧客,診所和診室里擠滿了健康的人,他們受到誘惑,前來參加各類體檢項目,測量血壓、檢查膽固醇、做塗片試驗、進行腸道或乳腺篩查。
在這里,製藥公司對它們不喜歡的研究遮遮掩掩,慈善組織時常利用偏倚的科學和不可靠的公關呼籲公眾對它們關心的疾病「提高認知」,最后留下的遺產只有虛假消息。對篩查的痴迷吞噬了醫生們的寶貴時間以及健康人羣的血汗錢,他們爲了自己並不需要的檢查,向私營公司支付了成千上萬元。與此同時,真正身負病痛的人卻由於脱節的服務和令人困惑的選擇陷入掙扎。
【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麥卡特尼(Margaret McCartney),本書作者瑪格麗特·麥卡特尼是英國格拉斯哥的一名全科醫生,也是三個孩子的母親。當一份報紙聲稱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CT)是預防保健的最佳路徑時,她勃然大怒並開始了專欄寫作生涯。至今,她已經為英國的大部分報紙寫過文章,《英國醫學雜誌》以及諸如VOGUE和《展望》這樣的刊物也發表過她的作品。她還在《衞報》和《金融時報》周末版開設了專欄,同時定期向英國廣播公司第4電臺的《洞悉健康》節目建言獻策。由於以上貢獻,她贏得了英國醫學記者協會和歐洲腫瘤學院的多項表彰,還曾獲頒英國「健康衞士獎」。
【譯 者簡介】
潘驛煒,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關注醫學史上的法律和政策問題,譯有《病患悖論:為什麼「過度」醫療不利於你的健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合譯有《重來也不會好過現在:成年人的哲學指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05
《病牀邊的陌生人 :法律與生命倫理學塑造醫學決策的歷史》
診室里的醫學決策,究竟該由誰來做出?
[美] 戴維·J.羅思曼 著
潘驛煒 譯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創系主任韓啟德作序推薦
國內多所高校人文醫學專業必讀書目
對於任何一名關心法律、醫學及倫理問題的學者來説,這本書都吸引力十足。
——桑德拉·H.約翰遜,美國聖路易斯大學法學院健康法研究中心創始主任
【內容簡介】
在曾經屬於醫生的私人領域中,患者開始聽從陌生人的建議。而由陌生人組成的這束耀眼的聚光燈不但形塑了醫學實踐的外部條件,還觸及了它的實質——醫生在病榻之側所做的決策。曾經在自己的王國里説一不二的醫生,怎麼就被迫站出來直面委員會、各式表格、大道理以及主動出擊的患者了呢?本書將讀者帶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醫學實驗室、診療室、法庭和書齋,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情緒此起彼伏的大潮中,還原一場深刻影響了醫患關係的變革。
戴維·J.羅思曼教授不僅是一位社會與醫學研究者,更是一位歷史學家,這也意味着他擁有「陌生人」的身份;正因此,他才能用富有同理心的筆觸,圍繞健康照護、法律與生命倫理學的發展歷程講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編輯推薦】
「醫生僅與自己的患者和上帝同在」,20世紀60年代后,醫生心中這樣美好的願景卻被擁擠的診室所取代。在那里,患者被「陌生人」——律師、法官、立法者和學者——團團圍住,甚至醫生自己都難有一席之地。是什麼給醫學遊戲帶來了新規則和新玩家?是什麼導致醫生日漸失去自由裁量權?又是從什麼時候起,解決複雜棘手的醫學問題,不僅需要醫學從業者還需要「陌生人」?
【作者簡介】
戴維·J.羅思曼(David J. Rothman),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內科與外科醫師學院伯納德·舍恩伯格社會醫學講席教授、社會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著有《發現庇護所》(The Discovery of The Asylum)和《良心與便利》(Conscience and Convenience)等作品。
【譯者簡介】
潘驛煒,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關注醫學史上的法律和政策問題,譯有《病患悖論:為什麼「過度」醫療不利於你的健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合譯有《重來也不會好過現在:成年人的哲學指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06
《生命的七種跡象:來自重症監護室的故事》
在生死邊緣,人們共通的七種情感,閃爍着生命的力量。
讓人且笑且淚的真實故事,帶你推開ICU厚重的那扇門。
[英]奧菲·艾比 著
步凱 譯
亞馬遜 4.5星
在真實故事中探尋醫生的感情世界,無閲讀門檻,不僅適合普通醫學生、醫療工作者,更適合任何對人文故事感興趣的廣泛讀者
國內多所高校人文醫學專業必讀書目
【 內容簡介】
恐懼,悲傷,快樂,分心,憤怒,厭惡,希望。
人們期待能在一生中體驗所有的情感。然而,如果每天都是這樣呢?如果你管理它們的能力,就意味着生與死的區別呢?
對於重症監護醫生來説,這就是工作的一部分。這本書探討了醫生工作生活中具有情感的一面。當身患絕症的病人懇求你不要讓他們死去時,恐懼湧動在他們眼中;當你犯了一個可能致命的錯誤,悲傷會向你襲來;當你照顧一個已被定罪的強姦犯時,必須忍住厭惡。但也有快樂的時刻,像是癡呆症患者罕見的清醒時刻,或者病房里突然響起了歌聲。
奧菲·艾比醫生向我們展示了她通過醫院的旋轉門看到的人性,並帶領我們超越純粹的醫學視角。《生命的七種跡象》通過七種情感講述了活着意味着什麼,以及關心生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另,本書所記述的事件,是根據作者多年來的親身經歷,從十余個不同的單位和醫療機構收集而成。儘管所有描述都是對真實事件的記憶,但患者、親屬、同事等姓名都已更改。任何年齡、性別、職業、國籍、外貌、家庭關係、病史和診斷的雷同均為巧合。
【 編輯推薦】
有些時候,或許對某個人説句晚安,就能夠成為你快樂的源泉。對重症監護室的醫生來説,也是如此:每天晚上對病人説的那句晚安,都意味着快樂和希望;哪怕再微弱,也像是跳動的火苗,讓人忍不住全心地照護,期待它有一日能點亮一片燦爛的天空。然而,不是每一份心願都能實現。在現實世界,我們要面對的更多:悲傷、恐懼、憤怒……在忙碌的重症監護室中,感情的負荷對醫生、病人和家屬來説,究竟意味着什麼?在《生命的七種跡象》中,艾比醫生也在試着尋找她的答案。
【 作者簡介】
艾比醫生在愛爾蘭的都柏林長大,於愛丁堡大學獲得生物科學學士學位,2011年從華威大學醫學院畢業。她是英國皇家內科醫師學院的成員,重症監護醫學學院的研究員和英國重症監護協會的理事會成員。艾比醫生目前受僱於英國國家重症監護醫生培訓項目,從2016年9月開始代表英國醫學會撰寫博客「祕密醫生」。
【 譯者簡介】
步凱:1988年出生,助理研究員,中國性學會理事。2010年本科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傳播學系,2013年碩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學科技新聞與科學傳播系。翻譯本書期間就讀於北京大學醫學部。曾供職於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從事健康傳播及艾滋病預防控制工作。有多篇文章輯入《槍與玫瑰的使用方法》,參編有《青年學生艾滋病病毒感染案例匯編》,合譯有《科學與公眾:傳播、文化與可信性》《科學技術傳播百科全書》等。
07
《血液循環:東西方之間的一段發現史》
有關血液循環與心臟病學發現的認知過程,
亦是一段自古希臘起,經由阿拉伯,再到中世紀歐洲的東西方交流史。
[ 法] 弗朗索瓦·布斯塔尼 著
吳文藝 譯 唐淑文 校
法蘭西學術院2017最佳法語作者獎得主傾力之作
榮獲法語作家協會法國黎巴嫩文學獎、法國國家醫藥學會Jean-Charles Sournia獎、法國海外省科學院Louis Marin文化獎
本書作者弗朗索瓦·布斯塔尼,榮獲法蘭西學術院2017最佳法語作者獎。該獎項每年在世界範圍內僅有一位法語創作的作者或譯者獲得,包括法國、加拿大、摩納哥等法語國家和地區
以心臟病學的醫學人文發展史為切入點,令讀者以全新的視角認識全球史
國內多所高校人文醫學專業必讀書目
【內容簡介】
本書從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自然哲學家克羅頓的阿爾克邁翁區分了靜動脈,談到20世紀最前沿的成果;從古羅馬哲學家蓋倫,談到17世紀證實血液循環現象的英國人威廉·哈維,回顧了這一段醫學發展史,同時也是科學發展史,更是文明與思想的發展史。字里行間激發了讀者們去思考促進科學進步的條件,及科學與宗教的關係。書的最后談到了心臟病學,這也是人類壽命大大增加的主要原因。
全書通過對心臟病學史的講述,旨在探究影響醫學或科學前進的因素。最終,作者認為政治、自由以及理性是影響科學發展的三個重要因素。作者引用加斯東·巴什拉的話,認為「科學史就是非理性主義的失敗史」。
【編輯推薦】
從公元前6世紀克羅頓的阿爾克邁翁,到17世紀的威廉·哈維,人類為理解和描述血液循環在人體內的具體運行情況走過了22個世紀。這一漫長之旅由三條知識鏈構成:古希臘—羅馬之鏈、阿拉伯—伊斯蘭之鏈和西方基督教之鏈。為何榮光,為何衰落?這本有關醫學與哲學的歷史對話,值得人們耐心品讀。
【作者簡介】
弗朗索瓦·布斯塔尼(François Boustani),法國心血管領域專家,法國—黎巴嫩心臟病協會副祕書長。曾在蒙彼利埃學習醫學,后於巴黎主攻心臟病學。其人酷愛歷史,發表過多篇關於醫學史和東西方交流史的文章,著有《心臟病學要義》等。曾榮獲法蘭西學術院2017最佳法語作者獎(Grand Prix de la Francophonie de l’Academie francaise)。
醫學人文系列即將出版
08
《瘋狂病毒史》
內容簡介
説起病毒,總是令人聞之色變。其實病毒有許多側面,本書將為我們一一道來。
如果沒有病毒,人類便不會有胎盤;而有些病毒會幫助我們對抗另外一些病毒——這是人類進化歷程中的兩大優勢。
那麼,病毒究竟是敵人還是朋友?有一點可以肯定,病毒比人類要古老得多。它們奇怪,神祕,千變萬化……病毒總是能引起科學家們的無限好奇。它們有些很微小,有些卻很「龐大」;有些寄生同類,有些卻能跳過物種隔離。另外,該如何將病毒歸類:它們也是一種生物嗎?在未來,病毒又會如何改寫人類的命運?
本書將帶領讀者遨遊在病毒學的歷史長河中,書中既巧妙地融入了關於病毒的基本知識,也講述了在漫長的發現和研究過程中的種種軼事,讓公眾瞭解病毒的前世今生,對於減弱病毒帶來的普遍恐慌心理,具有積極的社會效益。
作者簡介
塔尼亞·路易斯(Tania Louis),病毒學博士,專注於知識的傳播。埃蒂安·克萊因(étienne Klein),法國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科普作家。他目前擔任法國原子能與替代能委員會(CEA)研究主任以及法國材料科學研究實驗室(LARSIM)負責人。科研之外,他還在法國公共電臺「法國文化」上開設每周科普專欄,已出版《物質的祕密》《宇宙起源演講錄》和《量子世界之旅》等多種科普作品。
譯者簡介
宋碧珺,中 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曾公派至巴黎高級翻譯學院,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二等獎獲得者,曾譯有《疫苗的史詩:從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殤》。
09
《生死兩相安:中國安寧療護醫生手記》
內容簡介
安寧療護是一種醫療服務,指為疾病終末期或老年患者在臨終前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關懷等服務,控制痛苦和不適症狀,提高生命質量,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地離世。
當下,我國能夠系統性、規範性實施安寧療護的醫院尚不多,與日漸進入老齡化之后的社會需求形成巨大缺口。同時,向大眾普及安寧療護的理念,形成全生命周期照顧的醫療保障體系,是「健康中國2030」的重要宗旨。作為國內最早的安寧療護先行者之一,秦苑醫生結合多年從業經驗,在本書中講述多個來自病房的震撼人心的真實故事,並從生命哲學和醫學人文的角度進行深入探討,給讀者帶來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課。本書堪稱中國版《最好的告別》。
作者簡介
秦苑,北醫三院海淀院區腫瘤血液科主任醫師,海淀醫院安寧療護病房主任。從事血液及腫瘤科臨牀30余年。2017年3月海淀醫院新建安寧療護病房,她擔任首任負責人,領導多學科團隊為末期患者和家庭提供涵蓋身體、心理、社會和心靈的整體照護。目前擔任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緩和醫療分會常務委員、北京抗癌協會康復及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乳腺病防治學會姑息與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