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互聯網巨頭花數百億囤貨GPU?

2023-08-11 13:40

當地時間8月9日,有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報道稱,中國互聯網巨頭正競相採購英偉達的高性能GPU芯片,訂單價值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1億元),這些芯片對生成式AI至關重要。

所謂的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百度、字節跳動、騰訊和阿里巴巴已經下了10億美元的訂單,從英偉達那里採購約10萬顆A800 GPU,這些GPU將在今年交付。還有兩位接近英偉達的人士稱,這些互聯網巨頭還購買了價值40億美元的圖形處理單元,將於2024年交付。

觀察者網就該報道聯繫百度、字節跳動、騰訊和阿里巴巴,他們均未予置評。

8月9日,英偉達股價收跌近5%。

A800是英偉達A100的「閹割版」,可用於人工智能加速計算。

去年由於美國政府收緊對華出口管制,英偉達迅速推出數據傳輸速度相對較慢的A800,用來代替A100向中國出口,與此類似的還有更高端的英偉達H100和H800。

儘管是「閹割版」,但在大模型和自動駕駛等技術浪潮下,中國互聯網巨頭仍然願意購買具有性能和生態優勢的英偉達GPU,這其中可能還有部分原因是擔心美國擴大出口管制。

比如今年4月,騰訊雲發佈新一代HCC(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Cluster)高性能計算集羣。該集羣採用騰訊雲星星海服務器,搭載H800 GPU,計劃為大模型訓練、自動駕駛、科學計算等提供集羣算力。

字節跳動也一直在AI領域投入。

此次外媒援引的知情人士透露,字節跳動有許多小團隊在開發各種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包括代號為Grace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該機器人目前正在進行內部測試。

根據報道,今年早些時候,字節跳動還為其社交媒體應用TikTok測試了一項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名為TikTok Tako,並獲得了OpenAI的ChatGPT功能授權。

兩名直接瞭解此事的員工透露,字節跳動已經儲備了至少1萬顆英偉達GPU。他們補充稱,該公司還訂購了近7萬顆A800芯片,將於明年交付,價值約7億美元。

實際上今年6月就有國內媒體報道,今年春節后,擁有云計算業務的中國各互聯網大公司都向英偉達下了大單,其中字節今年向英偉達訂購了超過10億美元的GPU,僅字節一家公司今年的訂單可能已接近英偉達去年在中國銷售的商用GPU總和。

此外,百度和阿里也正在發力生成式人工智能,並相繼推出了大模型產品。比如,阿里推出了大模型「通義千問」,並計劃將其所有業務用大模型重塑,包括電商平臺淘寶和地圖工具高德;百度也在打造自己的類 ChatGPT項目「文心一言」。

AI的發展離不開算力的支撐。

國內外企業推動的人工智能浪潮,讓GPU巨頭英偉達獲益匪淺,不僅市值突破萬億美元,芯片的價格也水漲船高。

「經銷商手中的A800價格已經上漲了50%以上。」外媒此次援引的英偉達經銷商表示。

日前業內還有消息稱,目前GPU價格仍在上漲,作為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硬通貨」,海外已經有創業企業開始利用GPU進行抵押融資。

7月底,微軟在財報中首次將GPU的可獲得性確定為投資風險因素,「我們將繼續尋求擴大數據中心服務器算力的機會,這取決於土地、能源、網絡供應以及GPU和其他組件的可及性。」

這種全球爭搶GPU的現象,對英偉達的業績有多大貢獻?

觀察者網查詢財報發現,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口徑下,截至今年4月30日的3個月里(2024財年第一財季),英偉達實現營收71.9億美元,雖然同比下降13%,但好於市場預期的65.2億美元;淨利潤27.13億美元,同比下滑21%,但環比增長25%。

從具體業務來看,受惠於雲計算平臺和大型科技公司對GPU的需求,英偉達數據中心業務實現創紀錄的42.8億美元營收,同比增長14%,環比增長18%。

作為對比,英偉達遊戲業務實現營收22.40億美元,同比下降38%,專業可視化業務營收為2.95億美元,同比下降53%,汽車業務營收為2.96億美元,同比增長114%。

英偉達2024財年第一財季財報截圖

令市場震驚的是,英偉達對第二財季給出了一份遠超預期的指引。

其中,英偉達營收預期將達到110億美元,市場此前預期僅為71.8億美元。這家GPU巨頭稱,隨着市場對人工智能的興趣激增,該公司正在「顯著」增加與數據中心業務相關的產品供應。

而在今年7月,有AI企業人士透露,目前A800更接近「有價無市」,因為英偉達現在更傾向於推廣售價、良率更高的H系列GPU,為此削減了A系列產品的產能。

實際上,在洶涌的人工智能浪潮下,國內也涌現諸多GPU芯片初創企業,比如天數智芯、摩爾線程、登臨科技、沐曦集成電路、壁仞科技等,他們在短時間內進行鉅額融資,試圖在人工智能計算市場分一杯羹。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天數智芯董事長兼CEO蓋魯江在接受觀察者網專訪時透露,截止到2022年底,該公司累計訂單接近6億人民幣,2022年全年確認收入在2.5億左右。

但想超越英偉達,國內GPU企業仍然任重道遠。蓋魯江表示,國內用於AI訓練的GPU市場,基本上被英偉達壟斷,而且這個比例非常高,在95%以上,甚至可以講(這個比例是)99%。

「這離不開它(英偉達)的硬件架構和軟件生態,因為在整個CUDA生態里,全球有300萬開發者,我們這麼多年一直在沿用這個生態架構。國內這些GPU企業現在面臨比較大的挑戰,就是生態遷移的問題。我們很多企業的代碼,其實都是基於CUDA編程來寫的,如果要換一個新的生態,就要做大量代碼性的遷移及改變,這個成本及時間是非常高的。」蓋魯江告訴觀察者網。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儘管美國政府不斷用出口管制等手段圍堵中國科技產業,但不止英偉達,英特爾和AMD等美國芯片巨頭仍然在想方設法向中國市場出貨。

AMD近期在披露財報時透露,該公司正考慮 效仿英偉達的做法 ,調整其相關AI芯片的參數規格,以在「合規」的情況下向中國市場出貨。上個月,英特爾針對中國市場推出了第二代Gaudi深度學習加速器,據稱該產品目標是在性價比上超越英偉達的高端GPU,成為中國客户規模部署AI的「更優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亦並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資意見。有關內容不構成任何專業意見、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的要約、招攬或建議。本頁面的內容可隨時進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須另作通知。本公司已盡力確保以上所載之數據及內容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本公司不會對任何因該等資料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以上內容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