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暴跌56%!又一家房企花樣年復牌

2023-08-11 10:20

距離除牌大限僅剩一個多月時間,8月11日,花樣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花樣年」,1777.HK)正式復牌。

昨日下午,花樣年已相繼發佈截至2021年12月31日年度業績、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期業績及截至2022年12月31日年度業績。

上述業績刊發后,根據上市規則,花樣年沒有須刊發而未刊發的財務業績,而這是其復牌需達成的首要條件。

按照港交所規定,如果停牌時間超過18個月就可能被摘牌。而花樣年自2022年4月1日停牌至今已經16個月。好消息是,在刊發三份業績報告之后,花樣年表示,股票於8月11日於聯交所正式復牌、恢復買賣。

據花樣年內部人士表示,過去一年多時間,行業環境持續發生變化,公司雖然積極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確保現金流穩定,還是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

實際上,從2021年花樣年宣佈公開債務違約以來,其採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包括爭取債務展期、委任華利安(中國)有限公司為財務顧問,委任盛德律師事務所為法律顧問,引入潛在戰略投資者粵民投另類私募基金管理(珠海橫琴)有限公司,出售成都、寧波、重慶、北京等多個重點城市項目公司股權以回籠現金流。

但從花樣年披露的三份財務報告中也可看出,公司經營壓力依然較大,2021年和2022年,花樣年均是虧損狀態,其中2021年企業應占虧損為104.66億元,2022年為60.71億元。但一個好的跡象是,2022年花樣年虧損在收窄,相比2021年虧損減少了約42%。

「在多重不確定因素下,公司2022年相比2021年虧損減少,主要與我們調整了資產配置、加快資產盤活及嚴控非必要開支等措施的執行密不可分。」上述人士認為,這次復牌是花樣年重回資本市場的標誌性事件,為企業推進恢復有序經營、創造健康穩定的運營環境,邁出了關鍵一步。接下來,花樣年還將持續借助資本市場平臺為發展助力,踐行社會責任、維護投資者利益,不斷提升企業價值。

根據花樣年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末,公司在建項目共計26個,合計建築面積約418.48萬平方米;待建項目共計15個,合計建築面積約615.58萬平方米;在建及待建項目土地儲備建築面積合計總數約1034.06萬平方米。

雖然出險房企在投資方面都處於暫停狀態,但花樣年認為,公司目前的項目儲備能夠為未來持續經營奠定發展基礎。

上述花樣年內部人士表示,花樣年已經針對資產出售及項目銷售制定了「一城一策、一盤一策」,這為最大化資產價值、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2023年以來,花樣年境外及境內債重組均已獲得實質性進展。

境外債方面,今年1月13日晚間,花樣年發佈建議境外債務重組公告稱,公司已與發行本金總額為40.18億美元的若干主要債券持有人就境外債務的重組條款達成一項協議,截至2023年1月13日,現有票據未償還本金總額約24.5%的債券持有人簽署了重組支持協議,將於2023年3月9日生效。截⾄2023年5⽉20⽇境外重組⽀持協議已獲得佔花樣年現有債務77%的債權⼈同意並加⼊。

境內部分,今年5⽉4⽇及7月5日,經花樣年境內當期未償還債券⾯值總額且有表決權三分之⼆以上的債券持有⼈同意,分別通過了「18花樣年」「19花樣年」「19花樣年02」三隻債券的本息償付安排等相關議案,最晚還款時間延⻓到 2028年6⽉30⽇,持續化解境內債風險。

針對復牌后的工作方向及未來發展,上述內部人士進一步表示,隨着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意見政策的出臺,為適應當下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新形勢,花樣年團隊已着手參與推進城中村改造、老舊小區改造等新業務拓展,希望能抓住時代機遇、繼續化債的同時也謀求發展。

在宣佈復牌當日,花樣年創始人曾寶寶也在集團官微中向社會各方表達了感謝,感激其耐心、理解、信任和支持。曾寶寶稱「復牌只是開始,花樣年行而不輟。必未來可期」。

此前7月,花樣年旗下子公司彩生活率先實現復牌,如今,花樣年實現復牌。不過,根據過往出險房企經歷停牌后復牌的表現來看,花樣年還要面對更大的挑戰。8月11日,花樣年股票復牌后即下跌,截至發稿,其股價已經跌去40%至0.104港元/股。

花樣年團隊表示,相信所有的困難都能克服、都會過去,經過這次「休眠期」,在痛定思痛中堅定發展。

截至發稿,花樣年控股跌56%,股價報0.088港元,最新總市值5.08億港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亦並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資意見。有關內容不構成任何專業意見、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的要約、招攬或建議。本頁面的內容可隨時進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須另作通知。本公司已盡力確保以上所載之數據及內容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本公司不會對任何因該等資料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以上內容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