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酒店漲價熱潮持續,專家提醒:品牌提升比忙着漲價更重要

2023-08-08 19:21

每經記者 黃博文    每經編輯 楊夏    

當下正值暑期旅遊旺季,酒店市場復甦勢頭同樣「剛猛」,資本市場也對此反應敏鋭——A股酒店及餐飲板塊7月的漲幅高達14.50%。與此同時,多地酒店房價「漲勢洶洶」,也引發市場熱議。在多個社交平臺上,不難看到「月薪2萬住不起漢庭如家」「北京酒店最近為何漲價兇猛」等話題頻頻出現,並登上熱搜。

酒店房價上漲有哪些原因?這對於連鎖酒店品牌又會有哪些影響?對此,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採訪了兩位品牌領域的知名專家——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東進和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繫系主任陳明。

在李東進看來,雖然供需關係導致價格上漲,但酒店更應考慮品牌長期戰略和利益。「從長期來看,品牌提供給消費者的應該是獨特的價值和便利,而不是讓消費者僅僅關注價格。」同時他也提醒:「當前過高的價格可能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接受度和品牌形象,這不利於酒店品牌的長期建設。」

陳明也認為:「經濟型酒店依然是剛需,其規模性盈利空間依然存在。如果酒店沒有明顯提升設施環境質量,反而生硬地提升價格,則會傷害到經濟型酒店固有的品牌價值,最后會因為市場熱度的回落而導致‘懸空效應’,即高不成低不就。」

原因:供求之外還有品牌升級

事實上,酒店房價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季節時間、地理位置、市場定位、品牌影響力等。

供需兩端不平衡是近期酒店房價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美團、大眾點評數據顯示,暑期以來,國內旅遊消費訂單較2019年同期翻倍增長;漢庭酒店母公司華住集團在近日採訪中也稱,疫情過后,旅遊市場正在快速復甦,而酒店行業的供給恢復速度還沒有完全同步,供需的不匹配也導致部分熱門地區價格波動明顯。

而從酒店自身角度來看,彌補過去三年的虧損也是漲價的原因之一。過去三年,酒店業普遍利潤不高,甚至很多都處在虧損狀態。數據顯示,華住集團-S(HK 01179,股價35.5港元,市值1131.4億港元)2020年至2022年歸母淨利潤均為負,三年總虧損近45億元;首旅酒店(SH 600258,股價20.48元,市值229.1億元)三年共虧損超10億元;錦江酒店(SH 600754,股價48.55元,市值519.5億元)雖然淨利潤為正,但較2019年也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將時間線拉長則可以發現,酒店品牌在過去幾年間的迭代升級,也給了酒店漲價的底氣。

事實上,國內酒店「三巨頭」也是這樣做的。早在2010年,靠漢庭起家的華住集團-S就推出中端品牌全季,隨后又推出高端品牌禧玥、度假品牌漫心等;首旅酒店從2015年創立中端品牌「如家精選」,之后相繼推出和頤至尊、建國璞隱等中高端品牌;錦江酒店也推出了錦江國際、郁錦香、維也納等中高端品牌。與此同時,巨頭們還在不斷迭代升級自身經濟型酒店的配套,例如漢庭就相繼推出了2.5、2.7、3.0、3.5等版本,錦江也推出了7天酒店的3.0版本。

其實,不僅「三巨頭」,整個酒店市場也在將品牌升級作為發展方向。根據邁點研究院的不完全統計,2023年6月新開業的所有酒店里,中高端酒店最多,其次是中端和經濟型酒店。

李東進解釋:「對於同質化競爭嚴重的酒店行業而言,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品牌佔領用户心智、形成品牌區隔,是酒店爭奪市場份額、提升經營業績的一大法寶。因此,增強品牌維度的競爭力,也是各大酒店集團的發展方向。」

漢庭酒店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資料圖 漢庭酒店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資料圖

只不過,配套升級也帶來了成本上漲。首旅酒店就在2022年年報中表示,公司酒店升級改造資本性支出合計3.78億元。成本上升、質量提升,隨之而來的自然也有上漲的價格。

陳明則指出:「因為供需關係變化而引起的戰術性價格調整是一種正常的市場行為,整體經濟形勢的好轉、消費能力的普遍提升、經營成本的硬性上漲,都可能導致價格調整。但如果是品牌定位的調整或是戰略性的整體價格上漲,就值得商榷了。」

影響:盲目漲價易導致品牌「懸空效應」

在當下的漲價浪潮中,連鎖酒店,特別是經濟型、中檔連鎖酒店漲價最明顯。在不少人看來,經濟型連鎖酒店的價格不會再回到「200元時代」。值得思考的是,這樣的價格上漲又會給連鎖酒店品牌帶來什麼?

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在攜程平臺上搜索了近期上海外灘附近的連鎖酒店價格。結果顯示,漢庭、如家等經濟型酒店的大牀房、雙牀房等房價大多在600元至800元之間,全季、亞朵等中端酒店同房型價格多在800元至1000元之間,而附近部分五星級酒店,如皇冠假日酒店,同類型的房價則主要在1000元至1200元之間。

8月8日至8月9日上海外灘附近的部分連鎖酒店房價 圖片來源:攜程APP 8月8日至8月9日上海外灘附近的部分連鎖酒店房價 圖片來源:攜程APP

這不僅是一個數學問題,更是一個品牌問題——如果是同樣上漲500元,那麼中檔和經濟型酒店房價的上漲幅度必然大於高檔酒店。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帶給消費者一種感受,即同樣是漲價,中檔和經濟型酒店的價格相較高檔而言存在「虛高」。

李東進認為,價格上漲雖然與供需關係有關,但連鎖酒店更應考慮品牌長期的戰略和利益。「從長期來看,品牌提供給消費者的應該是獨特的價值和便利,而不是讓消費者僅僅關注價格。」他指出,「如果酒店讓房價過度上漲,則可能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接受度和品牌形象,這不利於酒店品牌的長期建設。」

陳明表示,以如家、七天為代表的經濟型商務酒店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就是因為它們滿足了一羣低收入階層以及外出公干的業務人員的隱性需求,而這個需求並沒有因為「報復性出差」和「報復性旅遊」而消失。因此,他認為:「經濟型酒店依然是剛需,其規模性盈利空間依然存在。如果酒店沒有明顯提升設施環境質量,反而生硬地提升價格,則會傷害到經濟型酒店固有的品牌價值,最后會因為市場熱度的回落而導致‘懸空效應’,即高不成低不就。」

建議:連鎖經營更要降本增效,品牌矩陣要做好「品牌主線」

中國飯店協會今年4月發佈的《中國酒店集團及品牌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月1日,中國酒店的連鎖化率為38.79%,同比增長3.79%,但對比發達國家60%的連鎖化率,中國酒店業的品牌化發展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值得思考的是,在此次漲價潮退去之后,中國連鎖酒店品牌又該如何發展呢?

在陳明看來,連鎖酒店還需要堅持自身的品牌定位。「只要需求還在,就要堅定不移。連鎖化經營不是價格提升的理由,反而是改善服務、提升質量管理水平、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這樣才能保證為顧客提供物超所值的品牌感知,從而加強顧客粘性。」他指出。

陳明還提醒:「經濟型酒店不再‘經濟’,這本身就是一種短視行為,會給市場留下來一個巨大的縫隙和機會,必定會有企業看中這一機會而大舉進入。」

另外,和許多行業一樣,爲了滿足不同層次需求,很多大型酒店集團都會建立品牌矩陣。無論是國內的華住、錦江、首旅,還是國外的洲際酒店、雅高集團,都有從低端到高端的品牌佈局。

然而,在部分熱門地區,酒店集團品牌矩陣中不同檔次的品牌,尤其是經濟型品牌與中檔品牌,兩者同地段的房價會在同一價格段重疊。例如,在多座城市的熱門區域,作為經濟型酒店的漢庭與作為中檔酒店的全季,同房型的價格往往相差無幾。

在李東進看來,價格重疊有多方面原因,但連鎖酒店構建品牌矩陣的關鍵還是設計好「品牌主線」,從而避免品牌混亂。「‘品牌主線’能夠帶動各個子品牌提供一致的價值和理念給消費者。」他表示,「當‘品牌主線’設計好后,即使在不同的酒店和設備條件下,連鎖酒店向消費者展示的品牌形象也能保持一致性,從而避免消費者離開自身品牌選擇其他品牌。」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韻 攝)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