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8-08 06:01
http://vod.cyol.com/vod/data/video/202308/07/932c6394-7cbb-47ed-a160-e75f36d1b939/transcode_c3f137f3-cba3-aa16-27ee-489bb5ef.mp4/av-g.m3u8
還在壺關研學途中,來自肯尼亞的北京外國語大學留學生夏雨柔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跟家人和朋友分享此次研學經歷了,「通過這次研學行,積累了很多新的知識」。
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地處太行聖境,從漢代置縣至今已有2000余年歷史,不僅有着「若非紫團山頂雪,錯把壺關當江南」的秀麗自然風光,還有着晉豫文化交融的深厚人文底藴。7月29日~30日,「五洲國際青年太行研學壺關行」活動在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舉辦。來自德國、意大利、阿爾巴尼亞等15個國家的留學生走進壺關,在太行陶瓷小鎮、辛寨世方醋業、壺林書院開展研學實踐活動,還欣賞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壺關秧歌,完成了一場「讀懂中國」的行走。
與「太行陶」文化親密接觸
陶瓷業是壺關第一大傳統行業。從壺關黃山鄉南陽護村一帶發現的古陶遺址推斷,這里至少在商周時代就有了陶瓷生產。據《壺關縣誌》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壺關陶業已達到較高水平,樓峰山一帶的沙窟、牛盆、上下好牢及大小牛王嶺與縣城周邊的騫堡、程村、清流、韓村及大小山南已形成壺關製陶業南北兩個中心。明代牛盆人韓敬德在景德鎮官窯做把種師傅,被當地人尊為「壺公」。不僅牛盆村的陶瓷製造業非常興旺,許多牛盆村的工匠還到外地「行窯作貨」,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清朝中期,壺關陶業得到進一步發展,陶土資源豐富的樓峰山一帶及縣城周邊,幾乎「村村有陶窯、户户有陶工」。新中國成立后,壺關所產的陶器製品遠銷法國、挪威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太行陶瓷展廳,山西太行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富紅向留學生們展示了用作酒缸、醋缸等大型儲具的陶缸。這種陶缸是利用太行山的陶土生產的,既有良好的氣密性,又不會發生液體滲漏,被稱為「會呼吸」的陶缸。這種陶缸氣孔率大,有利於有益菌羣的繁殖,同時,不上釉的特性還能促進酒液、醋液與缸體原料的親密接觸,加快酒液、醋液的陳化和醇化。
展廳中,由山西省琺華器非遺傳承人制作的琺華器雕塑讓留學生讚歎不已,文房用品、人物造像、花卉、器皿、吉祥獸等,採用了寶石藍、孔雀綠、金珀黃等各種原礦材料,色彩艷麗,做工精巧,令人目不暇給。
「這些色彩和圖案都代表了中國文化,令人歎爲觀止。」來自意大利的北京外國語大學留學生梁文姝感嘆。
「陶瓷世界的旅程向我們介紹了一種超越國界的古老藝術,而參觀珍貴的展品進一步豐富了我對當地文化的理解。」來自德國的首都醫科大學留學生張同在參觀太行陶瓷展廳后説。
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韓國留學生劉到京感到,「壺關的陶瓷與韓國的陶瓷有些相似,同時也有自己的特點。韓國的陶瓷是比較文靜的美,而中國的陶瓷非常華麗,使用的材料也多種多樣,令人印象深刻。」
「這是一個真正的知識和文化寶庫!」首都醫科大學的阿富汗留學生意曼感慨道,「展品經過精心策劃,展示了壺關的歷史和文化。我對壺關豐富的文化遺產有了新的理解,感覺很充實。」
「在這里,我看到陶瓷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功能和重要性。我對其中的藝術性感到敬畏。感受到了這一古老工藝的魅力。」張同説。
來到陶藝作坊,在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太行山的黏土親手製作陶器。「捏陶土的感覺很像在做意大利麪!」梁文姝説。她用黏土捏了一朵綻放的玫瑰。首都醫科大學國際學院阿爾巴尼亞的留學生何恩蒂製作了一隻碗,並在碗底加上了花紋,「我想要讓它看起來更有藝術氣息。」
「學習將黏土塑造成美麗陶器的技術,為我瞭解當地的藝術遺產提供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方法。」意曼説。
首都醫科大學外科學專業阿爾巴尼亞留學生艾琳説,「親手製作陶藝,體驗捏、拉、壓的過程,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陶藝的獨特魅力,對陶藝產生了深厚的興趣。」
張同用黏土製作了一個杯子,他對製作過程感到興奮,「有一種和文化遺產相連接的感覺」。
一千年的陳醋味道
辛寨陳醋始於隋唐,成於兩宋,盛於明清,傳承至今。
千百年間,辛寨人以醋為業,自成一派。辛寨陳醋因村人李詠供奉家釀老醋受封「提牌官」而得名。北宋年間,李詠科考及第,奉調京師汴梁,臨行不忘帶上幾壇家釀的陳年老醋。誰知風味獨特的辛寨醋在京師走紅,傳入宮中,深得皇帝喜愛,被欽定為御用貢品。李詠因進獻陳醋有功,受到皇帝敕封「提牌官」。辛寨醋「南可與鎮江媲美,北敢與清徐爭雄」。
辛寨陳醋釀造技藝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辛寨世方醋業的「二當家」、辛寨老陳醋第六代傳承人辛波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家祖祖輩輩都是做醋的。從宋朝開始,辛寨老陳醋就是給皇室的貢品,到現在已有1000多年了。辛寨世方醋業生產的醋也有各種「年齡」,跟酒一樣。「最年輕」的醋70天,一般飯店使用的都是這種「年輕」的醋;年紀最大的醋有30年的,市面上沒有銷售,只有到辛寨世方醋業才能買到,這種醋「配着吃餃子、吃麪都是極好的」。
辛寨老陳醋的原料和配料很有講究,不僅有高粱、玉米、谷子、麥皮,還有多種中草藥料配伍。釀造工藝獨特,分熟料和生料兩種釀製方法,整個工藝流程要求嚴格,從配料、發酵、翻缸、淋制、日曬到成醋勾兑,環環相扣,各有規程。辛氏后人發明的「二次發酵法」使物料充分糖化,釀出的陳醋「色澤深紫,體態透紅,入口酸,入喉香,回味不絕。辛寨醋釀成后,要根據時間長短,濃度、酸度高低進行科學勾兑,這種勾兑不是簡單的摻攪,要由資深專業醋師,按祖傳祕方進行勾兑。勾兑后的老陳醋要進行儲藏,儲藏方法十分講究,什麼醋放置於向陽處,什麼醋放置陰涼處,什麼醋露天密封儲存,什麼醋深埋地下,都有一套嚴格的規程和要求。
在辛寨世方醋業,留學生參觀了古老的陳醋作坊,觀摩了陳醋的製作工藝。在來到壺關之前,來自越南的北京外國語大學留學生潘張暎如只聽説過山西有清徐醋,沒想到辛寨老陳醋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進醋廠我就聞到醋的香味。」她説,「無論是陳醋製作過程,還是品嚐這里生產的口服醋,都讓我眼界大開、收穫了新的知識與體驗。」
「從原材料的選取到發酵、儲存,每一個步驟都顯露出工匠們的技藝與用心。」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巴基斯坦留學生張揚感慨。他被醋業的歷史與傳承所打動,他沒有想到這個古老的醋作坊已經存在了上千年,他感嘆着傳統技藝的傳承與保留,對辛寨老陳醋醇厚的口感與獨特的風味更是印象深刻,「參觀陳醋的製作工藝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對中國醋的多樣性與美味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樣的體驗讓我更加喜愛中國這個美麗的國家,也讓我對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充滿了期待與憧憬。」
隨傳統戲曲「穿越時空」
壺關縣享有「戲曲之鄉」的美譽,2008年被公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壺關秧歌是當地人的驕傲。壺關秧歌是我國地方小劇種之一,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形成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210多年的歷史。壺關秧歌是民間社火的一種表演形式,經常在街頭、飯場、打谷場和坑頭演唱。它沒有絃樂,只有銅器伴奏,所以又稱「地圪圈」秧歌和干板秧歌。
在壺關紫團會堂,留學生們觀賞了壺關秧歌表演《干石山上的奇蹟》。這部劇講述的是為改變壺關縣十年九旱、寸草難生、災害頻發的干石山區地貌,壺關人民經過40年一代代的接續努力,把干石山區變成生態綠洲的故事。看過表演后,艾琳感慨説:「觀看這部秧歌劇讓我彷彿穿越時空,親歷了壺關那段歷史。不僅增進了我對歷史的瞭解,還讓我對中國傳統戲曲產生了更深的興趣。」
首都醫科大學的尼泊爾留學生白小梅一邊欣賞表演,一邊認真地看着舞臺兩邊的字幕顯示屏,她説:「每一句臺詞都充分展示了劇本創作在情節設計和細節呈現上的智慧,讓我們每個人都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驚歎於英雄的勇氣和毅力。我一直對了解中國的文化、歷史和縣城的地方戲感到好奇和興奮。壺關秧歌是壺關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符號,我真的很高興有這樣一個學習的機會,幫助我收集相關知識,更近距離地瞭解縣域文化。」
傳承石雕與書院文化
壺關石雕歷史悠久,從壺關沙窟遺址出土的石鏟、石斧,以及壺關紹良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石斧、石錘等古石器可以推測,神農時期,先民便在這里採石農耕。宋、元、明、清的人民都在這里創造了燦爛的石雕文化,留下了豐富的石礎、石窗臺、石碑、石門樓等石雕文化遺蹟。
從長治到壺關太行山大峽谷風景區的旅遊線上,有一座石頭雕刻而成的院落「壺林書院」。它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壺關石雕」傳承人劉雄偉,帶領徒弟經過10年打造,沿襲400年人文歷史呈現出來的文化景觀。
劉雄偉告訴記者,壺林書院是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由縣令方應明捐資始修的書院,原名尚友書院。清乾隆二十一年,知縣馬茶再次與地方紳士杜樞、王錫典、郭恆等捐修,更名為壺林書院。2000年,劉雄偉重新興建「壺林書院」,將其移建於龍泉鎮西川底村,就是爲了弘揚壺關的石雕文化和書院文化。
新修的壺林書院以石建築為主體,每一處細節都展示出傳統的手工雕刻技藝。「石頭建築是壺關工匠的偉大創造,也是對先輩精湛石雕文化的應用與改良,更是工匠精神、傳統人文精神的繼承與弘揚。」劉雄偉説。
現在,壺林書院還承載了研學功能,研發了「金石文化」活化課程,拓展了古文字、古石刻、古印、古碑拓等優秀文化遺產的踐習。
留學生們在劉雄偉的帶領下,參觀了書院收藏的漢三老墓碑、唐墓誌以及乾隆十九年壺關三絕碑大安橋的碑拓等精美石刻,一起誦讀了《愛蓮説》,還練習用毛筆寫下自己的名字,並雕刻在取自太行山的「太行小青」石上。
「古色古香的建築和精美的雕刻讓我感受到中國傳統建築的獨特魅力。在壺林書院的氛圍里,我感受到了知識的力量和智慧的積澱。」張揚感慨道,「書院內保存着許多古老的文物和文獻,讓我彷彿穿越回了過去,我不禁對歷史上的學子的求學之路充滿了敬意和好奇。」
夏雨柔説:「在我的家鄉肯尼亞也有石雕藝術,我們用皂石雕刻動物和人物形象,這與中國的石雕有所不同,但它們的文化魅力是相通的。中非文化就如同石雕藝術一樣,有着和平友好的底色,但又綻放出多元獨特的風采。」
「我學會了如何運用錘子和鑿子雕刻出精美的石雕作品。雖然還有些生澀,但在專業藝術家的指導下,我逐漸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也更欣賞石雕藝術的獨特魅力。」艾琳説,「美麗的風光和獨特的文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定會再次踏上壺關的土地,探索更多的美景和文化體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8月08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