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大眾用7億美元為小鵬的技術信仰充值

2023-08-01 16:28

7月26日,大眾汽車集團宣佈和小鵬汽車簽署長期合作技術框架協議。與此同時,小鵬汽車將以每 ADS(*) 15 美元的價格,向大眾汽車集團發行約佔交易完成后 4.99% 的 A 類普通股,總值約 7 億美元。交易完成后,大眾汽車集團將獲得一個小鵬汽車董事會觀察員席位。

消息一出,這次合作就被投資者們稱為「中國汽車工業里程碑」事件。

和前陣子拿到阿布扎比投資的蔚來不同,這次大眾是為小鵬的技術信仰買單。

一位投資人向新智駕表示:「小鵬所代表的,是中國車企做到了技術反向輸出,逆轉了二十多年來中國車企需要靠和歐美車企成立合資公司,用市場換技術,低人一等的地位。」

小鵬和大眾的合作,真的如他解讀的那樣驚人嗎?

01 小鵬要收一種全新的費用

據悉,小鵬和大眾的合作,首先雙方會基於小鵬G9的E/E架構平臺來開發新車型。小鵬將提供平臺和智駕軟、硬件方面的能力,大眾負責車型的設計、生產製造等環節,雙方共同開發兩款B級電動車,最終以大眾汽車品牌在面向中國市場銷售。

選擇利用現有的平臺進行開發,是因為雙方都想讓智駕能力盡快上車。

這種合作模式可以稱為業內首創,因為此前大多是主機廠向自動駕駛軟件公司直接採購技術方案,或者雙方聯合開發。

無論是採購還是聯合開發,對於自動駕駛軟件公司來説,都不是單純的技術輸出,甚至需要從0開始做軟、硬件適配。在定製化服務的模式下,軟件公司需要調派大量人手貼身服務主機廠。

比如Momenta和上汽智己的合作,看似是雙方聯合開發,由Momenta提供高階的高速和城市領航輔助駕駛功能,智己負責低階輔助駕駛功能與集成業務。

實際上,Momenta要拿出一個全棧解決方案,項目中所有責任都是軟件方承擔。Momenta擅長算法,但硬件方面和工程落地能力上有所欠缺,雙方在合作中屢屢碰壁。

相比之下,小鵬和大眾的合作模式更「輕」。基於已經量產的平臺和軟件來進行研發,其優勢顯而易見。后續,小鵬智駕的能力也能通過OTA直接給到大眾。

雙方合作引發了無數猜想,其中一個最受關注的猜想是,小鵬通過和大眾合作能夠獲取大量的實車行駛數據。

一位接近小鵬的業內人士表示,出於對數據合規等因素方面的考慮,小鵬和大眾可能只會共享部分自動駕駛數據例如cornercase。或者一起收集數據形成數據集用於自動駕駛訓練。

此外,投資者們還關心這次合作是否會改變小鵬現在的商業模式。目前,整車收入是小鵬的營收支柱。智駕技術輸出后,小鵬是否會在大眾之外拓展新的客户還未可知。可一旦小鵬的合作範圍擴大,何小鵬曾經靠「自動駕駛賣車」的雄心壯志,又有了一套新説法。

因為,小鵬向大眾收取的是技術服務費。

在汽車軟件行業,自動駕駛軟件公司to B廠商最典型的盈利方式是NRE(一次性工程費用)、license(根據實際使用服務的多少付費)。但小鵬採取的都不是這兩種模式。

據悉,大約2024年開始,小鵬會有部分技術服務費的收入。2026年,雙方合作的量產車型上市后,可能會採取新的收費模式,或許會按量產車實際的銷量來收費。

也就是説,小鵬掙的並不是「死錢」,利潤空間很大。與此同時,通過OTA的方式交付軟件能力,能夠降低一定人力成本。

新智駕還了解到,今年特斯拉也在和主機廠積極地談FSD技術外供,但目前還沒有敲定合作方的消息傳出。小鵬、特斯拉的舉動,釋放出一個新信號:車企外供自動駕駛技術正在成為一種趨勢。

02 大眾為什麼選中小鵬?

和小鵬合作之前,大眾集團早在三年前就盯上自動駕駛,押注過Argo AI。

Argo AI成立於2016年,是一家美國的L4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其核心的技術成員來自於谷歌的自動駕駛團隊。成立一年后,Argo AI就被福特收購,成為硅谷自動駕駛獨角獸之一。

2020年,Argo AI獲得了大眾集團26億美金的投資,和大眾合作研發自動駕駛系統。但好景不長,雙方合作的車型原本預期2025年會上市,但去年10月大眾突然決定終止對Argo AI的投資。

不僅如此,Argo AI的金主爸爸福特也放棄了它,成為棄子的ArgoAI原地解散。

這次小鵬和大眾的合作,也被解讀為大眾有了前車之鑑,意識到了不應該捨近求遠,能拿來即用的技術纔是王道。

讓投資者們對此次合作最為歡欣鼓舞的是,小鵬和大眾的合作充滿想象空間,小鵬有極大可能在拿下中國市場的合作后,再拿下大眾集團在海外的合作。

現階段,大眾集團自動駕駛方面的合作伙伴還有Mobileye,不過雙方的合作更聚焦於美國市場。大眾和Mobileye已披露在接下來的三年,會在包括奧斯汀在內的至少4個城市部署自動駕駛測試車隊。並且會於2026年推出商用自動駕駛汽車。

小鵬和Mobileye,在海內、海外兩個市場上暫時未有衝突。

回到大眾和小鵬的合作上,為什麼大眾偏偏選中了小鵬?

其一,爲了實現「本土化」,找一家本土合作伙伴屬於情理之中。

其二,合作方需要有在技術上有極強的垂直整合能力,從自動駕駛的算法能力,到激光雷達、自動駕駛域控制器等硬件的配合,都需要長期的技術積澱,全棧自研無疑是*優勢。

其三,技術能夠儘快上車。以大眾集團、寶馬、奔馳等為首的全球車企,近幾年在中國的日子並不好過,銷量增速放緩,還被迫陷入國產電動車品牌追求電動化、智能化的內卷中。

所以,綜合來看留給大眾選擇的余地不算大。

小鵬一直被業內人士歸類為國內自動駕駛的*梯隊,兩家公司據說在去年下半年已有接觸,並且雙方的合作是先從自動駕駛技術開始談的,之后才深入聊了投資入股一事。((關於小鵬自研自動駕駛的故事,可以閲讀雷峰網的文章《何小鵬*的野心,藏在自動駕駛里》)

事實上,一切都有跡可循。在2022年Q3的分析師財報電話會上,已經有分析師問過何小鵬,在智駕方面是否有考慮外部合作的機會?

何小鵬當時已經有所預告:正在評估潛在機會。

在某一線風投機構的投資人羅彬看來,第三個因素即「技術能夠儘快上車」最為關鍵。大眾集團在智能化、電動化方面的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大眾集團的電動化轉型一直處於正在做,但進展不快的狀態:

2015年,大眾集團一口氣砸了70多億美元開始打造純電平臺MEB。

2019年,大眾正式推出基於純電動平臺MEB推出了*款電動車——ID.3。

2020年,大眾集團和上汽的合資公司——上汽大眾在長沙、安亭的工廠啟動,逐步投產MEB平臺新能源車型,累計投資達250億元。

但雷聲大雨點小,起碼在中國市場,基於MEB平臺推出的ID.3和ID.4銷量並不可觀。從去年下半年開始,ID.3單月銷量從未突破過5000輛。ID.4這款車型今年年5月的銷售量為3937台,6月為3792台。

上汽大眾試圖通過降價來自救。從7月初到現在,ID.3這款車陸續降了大約3.7萬元,試圖改變銷量一直萎靡不振的狀況。

不管后續的合作如何,中國車企終於通過「技術扶貧」的方式,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與此同時,小鵬也得到了一定幫助,大眾的優勢之一在於全球化的供應鏈管理能力,而這正好是小鵬的短板。眼下,對小鵬來説*的利好是,美股股價已經大漲超過40%,G9的銷量也可能會因此提升。

對小鵬和大眾來説,目前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雷峰網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