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7-31 10:05
「我們要去上海開店,你去當店長,要不要得?」2019年初春,30歲出頭的鄒鈴正在珮姐老火鍋重慶門店清點賬目,創始人顏冬生突然問了她一個「跳躍」的問題。
重慶到上海,一個長江尾、一個長江頭。從未出過遠門的鄒鈴決定闖一闖,「好、要得。」四年后的今天,這位辣妹子已是上海區域經理,正張羅着上海第五家直營店的開業,也見證着「珮姐」從11張桌子的重慶小店成長為全國性連鎖品牌。
今年,珮姐老火鍋即將迎來創業十周年,而且仍在高速擴張中。在餐飲行業競爭白熱化的今天,這個成績來之不易。如果要探祕高質量發展的韌性密碼,有兩個不可不提的關鍵詞,一個是「上海」,另一個是「數字化」。藉助美團、大眾點評等數字化平臺的賦能,珮姐老火鍋衝破地域限制,以「上海首店」作為「全國樣本」,最終在全國迸發出更大的活力。
這一口熱騰騰、接地氣的紅油鍋,更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生動樣本。
從重慶到上海,是創品牌到立品牌的「跳躍」
上海的美食地圖中,重慶火鍋是個厲害的角色。美團提供給本報的數據顯示,上半年火鍋品類中,重慶火鍋營業中的門店數以及訂單量均是全國第一,其中,上海重慶火鍋新增門店數增速超過一線其他城市。
這其中,有珮姐的擴張力量。「前幾天,長寧天山店剛剛試營業,這是品牌在上海的第五家直營店。」顏冬生笑言他現在住在上海的時間要比重慶更多,「浦東世博園店也馬上要進場裝修了,到年底,上海將有6家門店。」
上海,是珮姐老火鍋10年發展路上的關鍵詞,也是這個品牌走出重慶「地域限定」的第一站。「上海消費者是很挑剔的,能在上海灘立足,就能在全國立足。」在顏冬生的心中,重慶是品牌創始地,上海則要為品牌立高度。從重慶到上海的「跳躍」,也將是品牌的「跳躍」。
靜安區茂名北路185號,這是珮姐在上海的「首店」。2019年6月,門店剛交到鄒鈴手里時,她和團隊都十分忐忑:「重慶的辣度,上海人能接受嗎?」外部不少品牌也沒少向珮姐建議「減辣、減油」,但都被回絕了,「改良了就不是重慶火鍋了」,在顏冬生心里,上海是「最講調性的城市,有海納百川的肚量」。
令人意外的是,開業第一天,鄒鈴從早上九點到店忙到凌晨兩點半,期間門口一直有客人排隊,之后幾個月,每天累計排隊上千桌。這家門店至今都是「排隊王」,而且平時比周末還要好。
從重慶到上海,為何「這一跳」如此成功?顏冬生后來也做了覆盤。他給了記者幾個答案。一方面,是堅持自營和堅持品質,不以低價換「流量」,另一方面,數字化也幫了很大的忙,根據ROS方法論,「上海首店」開業前兩周上線了代金券以及預售套餐進行提前種草,引導消費者到店消費上大眾點評收藏打卡。此外,重慶市場以及大眾點評上積累的口碑給了上海首店很強的背書效應。
從11張桌到「上海模板」,「我在上海闖出韌性」
立品牌,立的是一個「上海樣本」。
回到原點的2013年,珮姐老火鍋第一家店在重慶較場口店誕生,顏冬生還記得那時候的小店,只有11張桌子,最初的顧客都是街坊鄰居。后來,顏冬生抓住了移動互聯網早期的流量紅利,在大眾點評優化線上門店展示,在美團嘗試美團餐飲商户線上經營成長體系,漸漸闖出了一條路。2018年,珮姐較場口店登上了重慶美食熱門榜第一,出現了現象級排隊,門店營業額提升20%。
而到了上海,離開了舒適區后,顏冬生更關注的是「樣本效應」。起初,珮姐想把重慶文化帶出重慶,但在實踐過程中,發現有很多不適。「重慶人性格火爆,與他們溝通會比較直。在上海,我們需要溝通得更耐心、服務得更細緻。」鄒鈴坦言她在上海學會了「轉彎」。還比如,在「本地化」上,珮姐發現上海人特別愛吃牛蛙,華東區域便單獨增加了牛蛙菜品,這讓珮姐學會了「變通」。
「在上海首店運營一段時間后,珮姐試出了自己的樣本模型。」顏冬生給了記者一個精準的數據:400平方米左右的運營空間,40到42張桌子,1到2個包間,是珮姐的最佳配置。后來,珮姐從上海出發到深圳、北京、杭州,使用的都是這個「上海樣本」。
立品牌,試煉的還有品牌韌性。
嚴格來説,珮姐到上海開首店的時機並不算好。「上海首店」開業后沒多久,新冠肺炎疫情就來了,去年上海門店暫時關停之際,杭州首店的80多個員工都在上海培訓,顏冬生只能從全國各地緊急調人去杭州開店,「上海當時有4家店,員工超過400人,去年4月單月,珮姐就虧了近600萬元。」
但品牌立起來了,V型反彈來得也快。顏冬生后來算了一下,去年下半年,珮姐在上海的運營額上浮了20%。「在美團到店餐飲團隊的建議下,上海門店優化線上運營策略,不僅體現‘省’也要強調‘好’,並通過線上榜單增強顧客信任度。」顏冬生説,經過這一役,珮姐確定了在上海繼續開店的方向。
從上海到全國,一鍋紅油折射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成效
除了繼續開店,顏冬生去年還做了另一個重要的決定:在上海設立總部。至此,珮姐將在重慶和上海形成雙總部,並以此輻射全國。
「2022年之前,我們在上海設立了運營中心,現在,總部絕大多數的員工都在上海工作,以支持華東、華南大市場的擴張。」顏冬生説,目前,包括財務中心、品牌中心、運營中心、人力資源、行政部門、電商等職能部門都已遷到上海,未來這里還將不斷擴大員工數量,「放眼全國,上海是最品牌的最佳地點,沒有之一。」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門店營收相比2019年增長20%左右,工作日晚上六點便開始排隊等位。今年五一期間,珮姐的華東直營店來客數超10萬人,排隊「神話」在杭州、廣州更多城市續寫。截至目前,珮姐已完成億元A輪融資,腳步遍及深圳、上海、昆明、武漢、貴陽、合肥、寧波、蘇州、西安、西寧、無錫、揚州等多個城市,珮姐的目標是,在未來5年將開設500家門店。
與珮姐「物理擴張」同步的,是在線的無形力量。顏冬生説,目前珮姐已經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線上運營體系,通過美團、大眾點評等渠道,在各個城市進行關鍵詞廣告的投放,持續增強曝光,實現了線上線下的閉環,在各個榜單上都名列前茅。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一直以來,重慶與上海的交流和融合有着天然的紐帶,來上海開新店、設總部的重慶品牌越來越多。以火鍋為例,今年以來,美團上,上海新增重慶火鍋門店數同比增長4.1倍,重慶火鍋也是上海地區消費競爭力最強的火鍋品類。從重慶到上海,從小店到大餐,長江經濟帶宛如一條「巨龍」蜿蜒而上,帶着區域特色美食不斷「騰飛」。
作者: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