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恆大系公司開始揭底

2023-07-31 13:43

         立志於「超越特斯拉」的恆大汽車於2022年4月1日停牌,在2023年7月28日終於復牌,成為恆大系3家港股上市公司中最先復牌的公司。與中國恆大、恆大物業一樣,恆大汽車稍早前披露了2021、2022年度報告。這是其停牌的主因,也是當下復牌的條件,更是這家公司避免在9月被聯交所摘牌的必要之舉。

         在這兩份報表中,投資者與市場終於可以相對全面而真實的瞭解這一市值一度超過8000億港幣的造車帝國究竟家底幾何。

  對於當下的恆大集團來,恆大汽車的復牌價值更像是一次對二級市場試水的不得已之舉。畢竟在3家港股公司中,其余兩家待解問題依然重重。相比之下,2022年,恆大汽車的營收規模最小,只有25億元,而中國恆大的營收為2301億,恆大物業的營收為118億元。

  三家公司質地有一個共同點:均已資不抵債。這也是其審計報告中出現非標意見的核心內容。如恆大汽車2022年報顯示,其總資產1436億元,總負債1829億元,缺口高達393億元。

  7月28日當天,恆大汽車覆盤即崩盤,從停牌前股價3.2港元、市值347億港元,到復牌第一天股價直接下探到1港元,市值一度暴跌近70%,最終收跌61.25%。

  此番試水結果意味着,與沉重負債相比,如何避免股票被摘牌將是恆大系3家港股公司迫在眉睫的近憂。

  行文至此,我們想提及在此前一些文章中多次提到的一種現象,就是房企為成功發出年報聘用新審計機構的貓膩。比如,許家印麾下這3家港股公司,均是在2023年1月16日辭退了合作多年的全球四大審計機構之一的普華永道,轉而聘用了一家名為上會柏誠的會計師事務所作為審計機構。

  這家機構也是旭輝地產、龍光地產、禹洲地產等房企棄用全球四大審計機構后所聘用的新審計機構。在年報難產后,數量眾多的在港上市的內地房企,步調一致的辭退了國際知名審計機構,轉而選聘本土小型審計機構接棒審計業務。比如,除上述上市房企外,還有上坤地產、祥生地產辭退安永,力高地產、大唐地產辭退普華永道。

         這類舉動被廣泛質疑存在重大的購買審計意見的嫌疑。畢竟,根據中注協2023年5月初披露的審計機構2022年度審計A股上市公司數量表顯示,這家名為上會柏誠的會計師事務所沒審計任何一家內地A股公司,數量為0。

  但是,就是這樣一家審計機構已經包攬了眾多內地在港上市房企的審計重擔,幫助眾多房企達成復牌前的必要條件。此類情況在A股也已蔓延,比如2022年度A股審計機構中就出現了多達22家新面孔,這些機構審計的過往A股數量大多隻有一兩家,但突然被地產公司或現金流陷入枯竭的上市公司所聘用。

  恆大汽車在2023年年初辭退普華永道時,給出的理由是普華永道就恆大汽車持續經營編制基礎及相關披露影響的評估,資產的減值評估要求額外的審計工作及程序,雙方對工作範圍及時間表未能達成一致。

  作為恆大3家上市公司多年的御用審計機構,普華永道被辭退當日轉而「報復性」地羅列了8大事項,提醒投資者與債權人關注恆大汽車風險。這8大事項也成為恆大汽車的8宗罪。分別為:

  (1)表外理財、表外負債和未披露存款質押安排;

  (2)管理層應提供借款條款,包括交叉違約條款情況;

  (3)持續經營編制基礎及相關披露的影響,現金流預測、計劃及依據;

  (4)應提供物業及固定資產可回收價值的支持性資料;

  (5)土地使用權存在被收回的風險;

  (6)汽車板塊涉及的研發資本化及長期資產的減值;

  (7)未提供合併報表各會計科目明細資料及報表附註資料;

  (8)房地產收入確認的資料,應收款項信用減值,關聯方清單及關聯交易。

  我們將這8大事項逐一列出,第一個原因是讓投資者窺一豹而知全貌。對於投資者來説,通過普華永道臨別之際的陳言,代表着外部審計機構對恆大系的態度與看法,而這些態度與看法本應是在審計報告中得以確認與披露的非常具體的會計問題。

  投資者后續對於中國恆大、恆大物業兩家上市公司的瞭解,會有更深刻的認識。這3家上市公司交叉出現完全類似的問題,應該説,普華永道在過往多年對恆大的審計業務中是否盡職履行審計,在此臨別之際的警告實際向投資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會計視角,這些問題,不僅是恆大汽車如此,也深刻炙烤着中國恆大與恆大物業兩家上市公司。

  第二個原因,普華永道在8大事項中多次提及地產物業,這就涉及到究竟什麼是恆大汽車主業的本質問題。如果從股票名稱上看,這必然是一家新能源汽車公司。而實際上,根據2022年報,其汽車業務營收只有1.34億元;養生、醫療美容、租金營收高達38.23億元。

實際上,這佐證了一個過去多年困擾輿論的重要質疑,那就是恆大汽車以汽車業務的開展為理由,實際在全國各地行拿地之實,但是,這在如今反倒成爲了這家上市公司出現鉅額虧損的直接原因。

  在過去的2022年度,恆馳5車型總計交付320輛車,汽車銷售營收僅僅為6034萬元,平均每輛車售價在18.86萬元。或許是為復牌造勢,恆馳5在2023年5月又恢復生產,在今年5月底交付超過1000輛。

  在2020年度,恆大新能源汽車貢獻了1.88億的營收。股價在當年度從7.17港元每股,漲至30.2港元每股,漲幅321%;到了2021年度更瘋狂,新能源汽車雖只貢獻0.72億的營收,股價卻達到歷史最高點72.45港元,漲幅140%。從2020年躋身新能源概念股,前后兩年時間,股價以最高點計算,實際暴漲910%,市值一度逼近8000億港元。

  這是什麼概念呢?百年福特汽車當時的最高點市值已經被恆大汽車超越。這其中最大緣由就是內地資金參與炒作,甚至喊出了「跨過香江去,奪取定價權」這類盲目自信的口號。而如今潮水褪去,恆大汽車的股價瀕臨1元附近,市值縮水超過98%。

  此情此景,已經不能用雪崩來形容,簡直就是雪埋。

  與股價的慘淡相比,恆大汽車的利潤情況更加讓人心驚肉跳。從2020至2022年,年度虧損分別是76.65億元、563.44億元、276.64億元,3年累計虧損金額高達916.73億。

  另據2022年年報顯示,恆大汽車在當年期末的總負債為1838億元,其中借款259.85億元。未決訴訟案件數量共計36件,涉及金額79.16億元;未能清償到期的債務為116.26億,另有商票逾期185.12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只有2.2億元。恆大汽車的總資產為1152億元,已資不抵債。

  導致恆大汽車虧損的主因,是長期資產的減值與居高不下的臃腫行政支出。實際上,這種資不抵債的境況已經從2018年就已經出現,而彼時2018—2020年度,普華永道連續三年卻均出具了標準的審計意見,審計報告行文中對這一重大事項預警不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亦並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資意見。有關內容不構成任何專業意見、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的要約、招攬或建議。本頁面的內容可隨時進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須另作通知。本公司已盡力確保以上所載之數據及內容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本公司不會對任何因該等資料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以上內容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