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7-27 15:23
隔夜美國三大股指收盤漲跌不一,道指漲0.23%,錄得連續13個交易日上漲,追平最長連漲紀錄,標普500指數跌0.02%,納指跌0.12%,市場聚焦FOMC加息決議。美股創新葯方面,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NBI)收跌0.29%。成份股方面,Apellis Pharmaceuticals漲超5%,阿斯利康、再生元製藥、因美納(Illumina)微漲;Sage Therapeutics跌超13%,福康製藥、生物基因、莫德納(Moderna)跌超1%,安進(Amgen)、吉利德科學、地平線治療(Horizon Therapeutics)微跌。
主流ETF方面,7月27日,截至收盤,納指生物科技ETF(513290)漲0.19%,收盤溢價率達0.36%,買盤持續強勢,反映資金或繼續借道ETF佈局美股醫藥板塊!交投方面,近日納指生物科技ETF(513290)成交額連續3日大幅放量,截至7月27日,基金近5日累計成交額環比大增124%,市場熱度持續大增!
資金面上,納指生物科技ETF(513290)近來持續受投資者青睞。上交所權威數據顯示,截至7月26日最新數據,資金已連續10日增倉納指生物科技ETF(513290),近5日、10日、20日區間內,納指生物科技ETF(513290)均呈資金淨流入狀態,近10日累計淨流入近2000萬元,近20日累計淨流入額超3100萬元,資金持續借道ETF播種美股創新葯板塊!
資料顯示,納指生物科技ETF(513290)是全市場唯一複製跟蹤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的ETF,匯聚全球頂尖創新葯龍頭,美股醫藥與A股醫藥相關性不到15%,是A股醫藥投資的有效補充。
近期,市場開始關注AI在美股創新葯方面的提振,部分美股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已「先行一步」。以美股AI製藥公司——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為例,7月12日,AI芯片巨頭英偉達表示將投資該醫藥公司5000萬美元,加速其人工智能模型訓練,同時,該AI製藥公司還將其模型授權給其他製藥商,以推進藥物發現工作,這家「技術新貴」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使用人工智能模型識別新的實驗性候選藥物。
【FOMC公佈最新加息消息,下半年是否加息引發機構討論】
FOMC在結束了7月的貨幣政策會議之后宣佈,再次上調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25個基點到5.25%至5.5%之間。
爲了應對高CPI,FOMC自去年3月開始啟動本輪加息周期,累計加息幅度達到了525個基點,為200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自2022年3月開啟本輪加息周期以來,FOMC已11次加息,累計加息幅度達525個基點。FOMC表示,儘管自去年年中以來美國CPI有所放緩,但CPI率仍「遠高於」2%的目標,貨幣緊縮措施的影響,尤其是對CPI的影響,還需要時間才能顯現。
對於下半年FOMC是否會繼續加息,機構各抒己見:
華西證券認為,從FOMC決議以及相關人士的發言來看,7月可能是FOMC的最后一次加息,從現在到明年都處於維持利率狀態,降息可能要到明年年初。
不過,中金公司表示,一方面,根據FOMC的發言,9月會議的決策將取決於數據,考慮到目前已經能從前瞻指標中看到未來兩個月價格下降或將帶動核心CPI回落,FOMC於9月跳過加息的概率偏高。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當前勞動力市場和經濟超預期帶來的CPI風險。隨着基數效應減退,加上經濟總需求有韌性,四季度CPI仍有可能抬頭,屆時FOMC有可能再次加息,以確保CPI能夠繼續朝着2%的目標邁進。總而言之,FOMC加息可能並未結束,下一次加息或將發生在四季度。
中信證券認為,更漸進的加息步伐並不意味着每隔一次會議加息一次,可能是三次會議中加息兩次。當前美國經濟韌性較強,美國CPI黏性不容忽視,下半年不排除FOMC再次加息的可能性。
【創新葯板塊對利率敏感,利率下行或將促進納指生物科技反彈】
從產業發展邏輯上看,生物科技產業浪潮來自技術突破,技術研發對於融資需求較高,故美股創新葯板塊對利率敏感,若利率是處於下行,或加息預期放緩,成長風格中前期滯漲的納指生物科技指數也有望迎來一波反彈。
而日前發佈的美國6月CPI與PPI數據都強化了市場對FOMC接近結束加息周期、利率巔峰降至的預期。
東吳證券醫藥首席分析師朱國廣在2023年醫藥策略《風雨過后,天晴有彩「紅」》中認為,「美股創新葯/生物科技板塊近 20 年共出現 4 次周期性較強的回調,分別為 2001 年、2008 年、2015 年和 2021 年。」疊合各個周期的走勢規律,參照過往周期行情的變化,朱國廣認為,「當前時點」的美股生物科技板塊也正處於 2021 年以來的回調周期底部區間,隨着明年(2023年)FOMC加息放緩,在 2023 年有望在加息結尾處迎來上揚的行情。
【美股創新葯板塊估值回落,未來可期】
從估值上看,納指生物科技板塊截至7月25日,PE已回調至16.07倍。
而從指數走勢來看,美股創新葯板塊未來空間也依舊可觀,2023年以來至今,創新葯板塊代表納指生物科技指數跌2.89%;從年線上看,自1993年指數發佈以來,代表美股創新葯板塊的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穩步上揚,而2021、2022年創新葯板塊已經連續2年回調;隨着加息預期放緩,前期美股成長風格中滯漲的納指生物科技指數或有望迎來一輪波瀾壯闊的價值迴歸。
【納指生物科技指數1993年發佈以來年線走勢】
【財報季多家生物醫藥巨頭披露中報,醫療類板塊股獲得投資者青睞】
消息面上,生物基因(BIOGEN)最新中報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半年度盈利9.79億美元,同比減少28.07%;總營收49.19億美元,同比減少3.94%。生物基因公司是一家生物醫藥公司,主要從事癌症、自動免疫和激動疾病等治療的研究、開發和商業化,公司的部分先進產品被應用於某些B細胞的淋巴瘤治療。該公司也開發了一些治療不同自動免疫疾病(如牛皮癬、類風濕病的關節炎和狼瘡)的產品。
MEDPACE最新中報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半年度盈利1.34億美元,同比增長21.05%;總營收8.95億美元,同比增長31.19%。Medpace是一家全球性的臨牀研究組織(CRO),專注於為生物技術、製藥和醫療設備行業提供科學驅動的臨牀開發外包服務。
隨着美股財報季披露,此前一些表現落后的板塊,如醫療保健類板塊股逐漸獲得投資者青睞。美國銀行全球表示,全球基金經理在6月將其對醫療保健和銀行股的配置比重提高約5個百分點。貝萊德和富國銀行等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在其最近發佈對今年剩余時間的展望時,強調其看重醫療保健板塊。
【多家創新葯巨頭股價評級上調,機構看好海外創新葯】
「小摩」CEO傑米•戴蒙認為,核心CPI居高不下增加了利率走高並在更長時間內保持高位的可能,科技股或面臨潛在回調,而價值股和科技股的差距有望縮小。
免疫藥物領軍企業——再生元製藥公司、福泰製藥等美股創新葯巨頭近期均受到分析師高度關注。Janney Capital Management LLC 最近宣佈,在今年第一季度增持了該公司 3.4% 的股份。巴克萊銀行也對福泰製藥的股票進行了分析,表明對該公司未來的投資潛力前景充滿信心。
福泰製藥(Vertex)專門從事治療囊性纖維化(CF)療法的開發和商業化,囊性纖維化是一種影響人體多個器官的遺傳性疾病。目前該公司的業務增長勢頭強勁。
【併購重組不斷,大佬發聲:新一輪創新葯周期呼之欲出!】
去年下半年以來,美股生物科技板塊出現多起併購重組行為,且多為大型製藥企業收購中小型生物創新技術,代表全球醫藥投融資情緒明顯好轉,而投融資情緒是美股醫藥股行情的主要驅動因素,美股醫藥未來行情值得關注。經過前期泡沫擠壓,目前全球創新葯板塊尚處於歷史低位,市場近期對創新葯的關注度也呈現上升趨勢。
RA 資本管理企業創始人Peter Kolchinsky博士近期發表了《RA Capital's 1H23 Core Biotech Report》,他認為美股核心生物技術公司的生存狀況正在好轉,彈藥充足的BigPharma們開始行動。他認為,如今,生物科技板塊的估值也顯然已經低到符合Bigpharma心里預期。按照當下的情況來看,今年Big Pharma們只需要2.7年的自由現金流,就可以以100%的溢價收購美股所有的核心企業。從這個趨勢推測,2023年有望成為有記錄以來,併購交易總價值、溢價最高的一年。今年上半年所有企業被收購溢價總市值達到110億美元,相比於年初的3250億美元總市值上漲了3.4%。
事實上,2023年以來,不少美股的生物技術投資者從併購中獲得了可觀的收益,並已將部分資金重新部署到規模較小、估值略高、有前途的Biotech中,開啟新一輪的創新葯投資。(來源:《生物科技行業現狀》)
公開資料顯示,納指生物科技ETF(513290)跟蹤複製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NBI),是佈局全球前沿創新葯的高效工具,截至2022年底,納指生物科技ETF(513290)標的指數近20年累計收益748%,較標普500指數有明顯超額收益。
習慣場外申贖或沒有證券賬户的投資者,可關注納指生物科技ETF聯接基金(A:017894;C:017895),同樣跟蹤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可在互聯網代銷平臺7*24申贖,最低10元即可買入,便捷高效。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投資人應當閲讀《基金合同》《招募説明書》《產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瞭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特別是特有風險,並根據自身投資目的、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是否和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謹慎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損失。以上產品屬於中等風險等級(R3)產品,適合經客户風險等級測評后結果為平衡型(C3)及以上的投資者。標的指數並不能完全代表整個股票市場。標的指數成份股的平均回報率與整個股票市場的平均回報率可能存在偏離。請投資者關注指數化投資的風險以及集中投資於單一指數成分股的持有風險,請關注部分指數成分股權重較大、集中度較高的風險,請關注指數化投資的風險、ETF運作風險、投資特定品種的特有風險、參與轉融通證券出借業務的風險等;以上產品投資於境外證券市場,基金淨值會因為所投資證券市場波動等因素產生波動。境外投資產品風險包括市場風險、匯率風險和政治風險等。文中提及個股僅為指數成份股客觀展示列舉,本文出現信息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閲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