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7-27 04:38
汽車業的大事件真不少。
北京時間7月26日晚,小鵬汽車美股一度暴漲超40%,股價創一年以來新高。據悉,大眾汽車計劃向小鵬汽車投資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億元),共同在中國開發電動汽車。
而奧迪與中國車企的合作也傳出了新消息,大眾中國宣佈,奧迪與上汽集團簽署戰略備忘錄,將通過共同開發,快速、高效地拓展高端市場智能網聯電動車產品組合。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CEO貝瑞德在微博發文稱,在今天宣佈的大眾汽車與小鵬汽車,以及奧迪與上汽集團分別達成的戰略合作中,大眾汽車品牌和奧迪品牌將與各合作伙伴聯合開發新電動車型,滿足新細分市場的客户需求。大眾汽車品牌將面向中型車市場,開發兩款全新電動車型;奧迪品牌將面向高端細分市場。新車型將不會取代兩個品牌的現有車型。
同一天,恆大汽車也有新動態。7月26日晚,恆大汽車發佈公告,披露了2021年和2022年的業績,2021年恆大汽車年度虧損563.44億元,2022年虧損276.64億元,兩年累計虧損超過840億元。截至2022年底,恆大汽車總負債1838.72億元。面對資金鍊壓力,恆馳是否還能扛起恆大的未來?
小鵬將獲大眾投資,美股一度暴漲超40%
7月26日,大眾汽車宣佈計劃向小鵬汽車投資7億美元。大眾表示,通過增資,它最終將持有小鵬汽車4.99%的股份,並將以觀察員身份獲得一個董事會席位。據彭博社報道,大眾和小鵬計劃至少推出兩款新的電動車,第一款計劃於2026年上市。
據大眾汽車集團發佈的數據,2022年其在中國內地及香港市場的交付量達到318萬輛,同比下降約4%,市場份額為15.1%。從具體品牌來看,大眾、奧迪、斯柯達、保時捷、賓利等在華銷量都遭遇了同比下滑。2023年上半年,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市場交付145.19萬輛汽車,同比微跌1.2%。
和燃油車相比,大眾汽車集團的電動車在中國銷量表現比較突出。2022年,大眾純電動ID.系列車型在中國銷量實現了翻倍增長,ID.3、ID.4、ID.6的總銷量為14.31萬輛,同比增長102.9%。整體來看,2022年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市場純電動車型的整體交付量同比增長了68%。
大眾中國董事長兼CEO貝瑞德表示,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超過30%,預計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50%。大眾汽車集團要迅速抓住市場增長的巨大潛力,滿足中國用户對高品質產品的期待!
對於此次和小鵬的合作,貝瑞德表示:「我個人非常開心,能與小鵬汽車共同促成這項合作。在過去的幾個月里,我與何小鵬董事長以及小鵬汽車團隊進行了高度互信的交流。我們彼此確信,大眾汽車集團和小鵬汽車對未來移動出行有着共同的價值觀和願景。」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則在微博發文稱,期待大和小的攜手,將最好的技術、最好的產品、最好的品牌帶到全球。
受此消息影響,小鵬汽車美股股價開盤后暴漲,一度漲超40%,截至目前,股價漲幅收窄至30%,總市值超170億美元。
奧迪「牽手」上汽,共同開發新產品
此前曾有報道稱,爲了應對中國日益激烈的電動汽車競爭,奧迪正在考慮直接從本地的電動車企業購買一個電動平臺的授權,以縮短其車型的開發時間。
7月26日,奧迪和中國車企合作的消息傳來新進展。大眾中國宣佈,奧迪與上汽集團簽署戰略備忘錄,將通過共同開發,快速、高效地拓展高端市場智能網聯電動車產品組合。
據瞭解,作為規劃的第一步,奧迪將通過推出全新的電動車型,進入此前在中國尚未覆蓋的細分市場。它和上汽共同開發的電動車型將配備最先進的軟硬件,為中國客户提供直觀、互聯的數字化體驗。此外,雙方設想在未來聯合開發用於下一代智能網聯汽車(ICV)的全新本土化平臺。有關未來電動車平臺合作的細節,將由合作各方進一步協商。
據乘聯會數據,奧迪上半年在華銷量為29.6萬輛,同比下降6.6%。而且這種下滑是持續性的,2022年奧迪在華銷量64.3萬輛,同比下滑了8.4%。
銷量的下滑,讓大眾汽車集團CEO奧博穆(Oliver Blume))也發出過「奧迪落后」的感慨。奧博穆認為,奧迪品牌具有巨大潛力,但是它在近幾年沒能轉化為具體產品。而且奧迪的車型陣容面臨着極為尷尬的局面:不僅落后於競爭對手,更落后於自己的能力。他以奧迪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表現舉例稱:「奧迪目前高度依賴於中國市場,不過在電動車領域,奧迪在中國市場並沒有競爭力。」
而在大眾CEO發出感慨后的不久,奧迪就出現了「換帥風波」。6月30日,奧迪集團宣佈,奧迪集團CEO馬庫斯·杜斯曼(Markus Duesmann)將被罷免,繼任者為現大眾汽車產品戰略主管格諾特·多爾納(Gernot Dllner),任命將於9月1日生效。
整體來看,奧迪正在通過尋求與中國車企合作來維持其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整個大眾汽車集團都在進一步發力中國市場,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領域。
恆大汽車發公告,兩年虧損超840億
7月26日晚,恆大汽車也發佈了業績公告,2021年恆大汽車年度虧損563.44億元,2022年虧損276.64億元,兩年累計虧損超過840億元。公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恆大汽車總資產為1152.21億元,總負債為1838.72億元,已經陷入「資不抵債」的狀態。
在今年4月,恆大汽車爲了聚焦汽車業務,曾以2元的價格剝離了健康與養生業務,把47個養生空間項目賣給了中國恆大集團的附屬公司。而健康與養生業務曾是恆大汽車的營收「主力軍」,公告顯示,2022年恆大汽車鋰電池銷售收入為961.3萬元,技術服務收入為4091.6萬元,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銷售收入為6062.7萬元,加起來僅1億元出頭。而被剝離的養生空間業務2022年銷售收入為36.76億元,2021年收入為23.88億元,大幅超過恆大汽車的電池銷售及汽車業務。
造車是「燒錢」的業務,但恆大汽車目前依然沒有「自我造血」的能力,所以面臨着較大的資金壓力。4月24日晚間,恆大汽車曾發公告稱由於資金不足,恆大汽車天津工廠暫緩生產恆馳5。
恆大汽車曾透露,其資金缺口為290億元,集團如能在未來尋求超過人民幣290億元的融資,計劃推出多款旗艦車型,並望實現量產。在此計劃下,2023年至2026年的累計無槓桿現金流預計將達到人民幣-70億元至人民幣-50億元之間。
6月20日晚間,恆大汽車發公告稱,恆馳5已於5月恢復生產,截至5月底已交付超過1000輛。目前集團仍面臨資金短缺困難,公司管理層正持續推進節約成本舉措,積極開拓融資渠道,盡力維持集團持續經營。
目前,新能源汽車賽道競爭愈發激烈,連大眾等歐洲汽車巨頭都不得不尋求與中國車企合作來穩固在華市場。這樣的背景下,有較大資金壓力的恆大汽車能否撐過這場「汽車淘汰賽」?或許需要交給時間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