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社區團購波瀾再起?京東上線「京東拼拼」 仍僅限北京、廊坊可購買

2023-07-26 20:35

財聯社|新消費日報7月26日訊(研究員 梁又勻),距離關注下沉市場的京喜一級事業羣完成拆分僅一年,京東再次撿起了被邊緣化的社區團購。

7月25日晚,京喜拼拼微信小程序發佈品牌升級公告稱,自7月27日起,京喜拼拼將正式更名為「京東拼拼」,並將對小程序圖標、名稱、logo等逐步更新替換。名稱更換不會影響小程序使用體驗,在后續版本中,京東還將不斷優化升級使用體驗。

image

新消費日報發現,在小程序搜索頁面,「京喜拼拼」的名稱已提前更名為「京東拼拼」,其余簡介、logo仍然等待替換。

image

就在發佈品牌升級公告的同一天,京東悄悄開放了「京喜拼拼-創意設計師」崗位招聘,主要負責平臺品牌推廣、節日活動視覺設計、創意營銷視覺設計等線上線下物料設計。

近期,在合肥的一家地推外包公司也掛出了「京喜品牌社區團購開團推廣」崗位,主要負責邀請各大商家加入京喜拼拼社區團購當團長。

image

天眼查顯示,近日,北京京東叁佰陸拾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申請註冊2枚「京東拼拼」商標,國際分類涉及廣告銷售、運輸貯藏,當前商標狀態均為申請中。

一系列的信號顯示,剛剛成立的京東「創新零售部」正嘗試從社區團購突破線下零售。在超市、小店等零售業務中,率先重啟的社區團購似乎再次強調了京東對於下沉市場的重視。

截至目前,京東拼拼小程序顯示,其團購服務範圍僅限北京、河北廊坊的部分地區。近期,小程序還上線了官方直播帶貨、付費月卡免費領菜、簽到領錢和一分錢搶菜等引流活動,與同類生鮮電商平臺策略差別不大。

下沉,還是下沉

從發展路徑來看,京喜最早誕生於劉強東對於拼多多低價、下沉業務的警惕。

2020年末,京東京喜事業羣成立,整合了包括京喜通、京喜事業部、京喜拼拼、京喜快遞、京喜便利店等多業務部門,擁有完整的運營、技術和物流框架,集中服務下沉市場,其負責人直接向劉強東匯報。

相較於2019年成立的低價特賣APP「京喜」,京喜拼拼在京喜事業羣成立后業務才正式鋪開。

2021年元旦,劉強東曾親自帶隊的京喜拼拼,期待憑藉鉅額補貼強行擠進社區團購市場。但最終並未換來市場,京東鋪開團購業務一年后,很快收縮了團隊和規模。

隨之而來的是京喜事業羣的大調整。2022年6月,京喜事業羣宣告解散,旗下各個子業務分拆、合併至其他相近事業羣。其中,京喜APP、京喜拼拼併入京東零售。當時,京喜拼拼已從覆蓋全國十幾個省份,收縮至僅剩北京、廊坊、鄭州三個城市。

直至2023年6月京東成立「創新零售部」,抽調七鮮超市、京喜拼拼等業務整合為新的獨立業務單元,深入線下零售佈局,探索新模式。

社區團購還是好選擇嗎?

沉寂了一年的京喜業務再次走入大眾視線。相較於京東的其他低價電商策略,在線下零售領域,社區團購是京東最為「下沉」的業務。

作為京東「必贏之戰」的一部分,在新的經濟環境以及消費需求變動中,京東拼拼必須拿出更多驚喜。

2023年初京東零售CEO辛利軍提出的四大「必贏之戰」:下沉市場、供應鏈中臺建設、開放生態建設以及同城業務。面對首要任務的下沉市場,京東已推出百億補貼,並持續推行至今。

彼時,辛利軍透露,低價是今年京東零售最核心的戰略方向,「百億補貼僅僅是開始」。在百億補貼之外,京東秒殺、9.9包郵、低價APP京喜重新招商等動作,也被外界視為低價戰略的延續。

今年618大促期間,京東喊出「投入力度最大、補貼力度空前」的口號,突出百億補貼和低價特色。在總結戰報中,京東專門列出了參與百億補貼活動的商品增長10倍的數據,突出新成果。

實際上,社區團購賽道的前景並不樂觀。

自2022年的大面積倒閉潮后每日優鮮面臨退市,叮咚買菜戰略收縮,全國性社區團購/生鮮電商市場幾乎僅剩美團優選、多多買菜和淘寶買菜三大頭部品牌。另有大量地方社區團購品牌依託本地需求艱難生存,例如興盛優選、小許到家、美鄰淘等。

疫情影響減弱后,普通商超、大賣場、平價菜場等傳統線下生鮮場景迴歸,分走了不少購菜需求。同時還有部分活躍於快團團、羣接龍的個人團長,憑藉固定的產地貨源對接近幾年積累下來的消費者羣,實現「源頭發貨」,擠壓社區團購平臺。

此前京東集團公佈的財報數據顯示,在京喜拼拼全力擴張市場的2021年,新業務板塊(包含京喜拼拼)每個季度虧損分別達到了14.74億元、30.2億元、20.73億元和32.2億元。2021年財報中,京東新業務全年累計虧損達到106億元。

即便如此,京喜拼拼也沒能在當時的競爭中打敗美團、拼多多等頭部玩家。

如今,強調降本增效、已實現穩定盈利的京東集團迴歸社區團購。如何在追求「極致性價比」的社區團購再次實現擴張?還有待本次業務負責人京東「老將」閆小兵給出更多新答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