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海外「股債蹺蹺板」,映射的交易邏輯?

2023-07-26 07:12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趙偉宏觀探索,作者:趙偉團隊

摘要

今年4月以來,美債市場調整的同時、美股明顯反彈,美國股債「蹺蹺板」效應再現。背后的原因、映射的邏輯、后續的演繹?本文分析,可供參考

熱點思考:海外「股債蹺蹺板」,映射的交易邏輯?

一問:近期海外市場有何異動?「股債蹺蹺板」再現、交易邏輯或有切換

2022年3月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后,美股和美債收益率走勢鏡像關係明顯;而今年4月以來,「股債蹺蹺板」再現,美國股強債弱。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31日,美國股債同漲同跌,其中10Y美債收益率累計上行252bp,標普500指數累計下跌16.9%。但4月以來,10Y美債收益率震盪上行的同時、美股也大幅反彈,「股債蹺蹺板」效應重現。

正常經濟周期下,股債蹺蹺板效應是常態,流動性環境明顯變化時,容易出現股債市場的同漲同跌;加息周期的尾聲,交易邏輯常出現由緊縮預期向基本面強弱的切換。例如,隨着2004年-2006年和2015年-2018年的加息周期進入后半程后,市場開始博弈經濟「軟着陸」的可能,期間股債均由同步漲跌同步、轉向股漲債跌的「蹺蹺板效應」。

二問:本輪「股債蹺蹺板」的背后?前期受事件衝擊、近期由基本面主導

4月至5月的「股債蹺蹺板」效應,主要受到兩方面的事件衝擊。一方面,銀行業危機緩和后,市場風險偏好不斷修復、避險情緒走弱,美債走弱、美股走強。另一方面,ChatGPT驅動的「AI行情」,也使得美股擺脫分母端「束縛」。5月底前,標普500的大漲8.1%、幾乎均由前7大科技股拉動;剔除7家科技巨頭后,標普500下跌0.4%。

但步入6月后,市場交易邏輯逐步開始了切換美國經濟顯現了相當的韌性,6月以來,美國服務業等經濟數據均超市場預期,密歇根大學和諮商會統計的消費者信心均反彈。美股普漲,長端美債收益率也快速上行,其中標普500剔除前7大科技股后的漲幅高達7.0%、高於指數的6.6%。2Y和10Y美債則不斷走弱,利率一度分別上行59bp和42bp。

三問:交易邏輯演進下,美股去向何方?去通脹「兩難全」,美股上行動能或受阻

7月以來,部分美國經濟指標已現走弱跡象;向后看,美國經濟基本面冷熱不均,短期內仍面臨三重壓力:第一,去庫壓力仍在。本輪去庫存周期始於2022年中,或延續至2023年底。第二,金融周期仍在下行。歷史上經濟衰退無一例外地均出現在銀行信用收縮階段。第三,貨幣緊縮效應一般滯后9-12個月,當下累積效應尚未充分體現。

中期來看,美聯儲「去通脹」或以需求收縮為代價;隨着市場交易主線逐步向「經濟基本面」傾斜,美股上行動能或將受阻。當下,美國商品去通脹已基本完成、租金通脹下降趨勢已現,后續的超級核心服務去通脹主要取決於工資增速。疫情之后,供給缺乏彈性的勞動力市場均衡化或依賴需求的壓縮;而這無疑會加大美股「殺盈利」的壓力。

周度回顧:歐央行暗示緊縮或接近尾聲,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美元走強(2023/07/15-2023/07/21)

股票市場:全球主要股指漲跌分化,英股領漲。發達國家股指中,英國富時100、道瓊斯工業指數、法國CAC40、標普500和德國DAX領漲,分別上漲3.1%、2.1%、0.8%、0.7%和0.4%。

債券市場:發達國家10年期國債收益率普遍下行。美國10Y國債收益率上行1.0bp至3.84%,德國10Y國債收益率持平在2.42%;日本、英國、意大利和法國10Y國債收益率分別下行48.0bp、23.2bp、10.4bp和4.2bp。

外匯市場:美元指數走強,人民幣兑美元貶值。日元、英鎊、歐元、挪威克朗和加元兑美元分別貶值2.1%、1.8%、0.9%、0.3%和0.1%。在岸、離岸人民幣兑美元分別貶值0.6%、0.4%至7.1869、7.1895。

商品市場:原油上漲,貴金屬漲跌分化,有色均下跌,黑色和農產品多數上漲。受前期超漲、供需仍偏松的影響,焦煤價格在需求旺季的反彈有所回調;國家統計局發言稱房地產仍將低位運行、疊加消費淡季,銅價承壓

風險提示

俄烏衝突再起波瀾;大宗商品價格反彈;工資增速放緩不達預期


一、熱點思考:海外「股債蹺蹺板」,映射的交易邏輯?

今年4月以來,美債市場調整的同時、美股明顯反彈,美國股債「蹺蹺板」效應再現。背后的原因、映射的邏輯、后續的演繹?本文分析,可供參考

一問:近期海外市場有何異動?「股債蹺蹺板」再現、交易邏輯或有切換

2022年3月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后,美股和美債收益率的走勢鏡像關係明顯;而今年4月以來,「股債蹺蹺板」再現,美國股強債弱。2022年3月,美聯儲開啟「趕作業式」加息進程,截至今年3月31日,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累計上行251.5bp,標普500指數一度累計下跌16.9%。但4月以來,10年期美債收益率震盪上行的同時、美股也大幅反彈,「股債蹺蹺板」效應重現:截至7月19日,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上行59.4bp至7月7日的峰值4.1%;期間,標普500指數也大漲8.4%

通常而言,當市場主線在交易經濟基本面時,「股債蹺蹺板」效應顯著;而當宏觀流動性成為市場核心矛盾時,股債往往同向變動。理論上,經濟向好,利好股市、利空債市,反之亦然。歷史回溯來看,過去30年間,標普500與10年期美債收益率相關性為0.26、「股債蹺蹺板」效應確實存在。但在典型的加息與降息周期中,流動性則為股債的交易主線邏輯;1999年-2000年、2004年-2006年和2015年-2018年的加息周期,2001年、2008年和2020年的降息周期中,美股和美債收益率之間的動態相關性均跌至負值。這些時期,美元流動性迅速收緊或大量釋放,股債聯動受限於流動性變化,往往同步漲跌

加息步入尾聲時,市場邏輯多發生切換——通常由交易緊縮預期轉向交易經濟基本面的強弱。回溯歷史,當美聯儲加息臨近尾聲,股債聯動關係常常發生切換、從前期的同漲同跌轉向末期的反向變動,背后的支撐是交易邏輯的切換——市場主線由交易緊縮預期轉向交易經濟基本面的韌性或衰退的預期。例如,隨着2004年-2006年和2015年-2018年的加息周期進入后半程后,市場開始博弈經濟「軟着陸」的可能,期間股債均由同步漲跌同步轉向股漲債跌的「蹺蹺板效應」

二問:本輪「股債蹺蹺板」的背后?前期受事件衝擊、近期由基本面主導

4月至5月的「股債蹺蹺板」效應,主要受到兩方面的事件衝擊;一方面,銀行業危機緩和后,市場風險情緒重新提振,股市上漲、債市回落。危機之初,恐慌情緒迅速升溫,債市成為資金「避險地」,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下行75.1bp的同時,標普500下跌4.8%至年初以來的底部3855.8。隨后,美聯儲緊急啟用短期結構性金融工具如BTFP、貼現窗口等,流動性漸趨充裕,市場風險偏好不斷修復,資金流出美債市場,10年期美債利率上行29.5bp,而美股從底部向上大幅反彈8.1%

另一方面,ChatGPT驅動的「AI行情」,也使得美股擺脫分母端「束縛」、大舉上攻。5月底前,標普500的上漲幾乎均由前7大科技股拉動。估值驅動下,美股的成長板塊領漲,大盤股漲勢明顯優於小盤股,7家科技巨頭更是本輪美股持續上漲的主要支撐。年初至5月25日,標普500盈利下修0.5%的同時,通訊、信息技術行業的估值驅動最為顯著,分別抬升42%和33%。如剔除7家科技巨頭,期間標普500指數則下跌0.4%。從標普500成分股平均漲跌幅減去加權漲跌幅衡量的市場寬度來看,美股市場寬度一度觸及歷史最低

但步入6月后,市場交易邏輯逐步開始了切換。美國經濟顯現了相當的韌性;剔除前7大科技股,美股普漲,長端美債收益率也快速上行。6月,美國服務業、就業、信心指數等經濟數據均超市場預期,非製造業PMI明顯超預期,勞動力時薪增長率高企,密歇根大學和諮商會統計的消費者信心均反彈。截至7月23日,美股由前期的7大科技股獨漲向普漲行情演繹;標普500剔除前7大科技股后的漲幅高達7.0%、高於標普500的6.6%。2年期和10年期美債則不斷走弱,利率分別一度上行59bp和42bp至4.1%和5.0%

三問:交易邏輯演進下,美股去向何方?去通脹「兩難全」,美股上行動能或受阻

7月以來,部分美國經濟指標已現走弱跡象。7月2日發佈的ISM製造業PMI數據錄得46%,低於預期值47%,連續第八個月萎縮;ISM製造業 PMI 的五個子項均低於榮枯線,生產、就業和自有庫存回落,製造業總體走弱的特徵依然較明顯。生產方面,美國工業總產值同比增-0.5%、環比-1%,同比、環比增速均下降。消費方面,美國零售及食品銷售同比1.5%,增速明顯回落。地產方面,美國6月新屋開工143萬戶,前值156萬戶;成屋銷售回落至416萬套,前值430萬套,銷售、開工均現走弱

向后看,美國經濟基本面冷熱不均,短期內仍面臨三重壓力:第一,去庫壓力。本輪去庫存周期始於2022年中,兩個原因或使得本輪去庫周期被拉長至2023年底:1)全球供應鏈的擾動下「被動補庫」周期被顯著拉長至14個月,接近歷史平均時長的兩倍;2)名義與實際庫存的變化明顯背離。第二,金融周期仍在下行。經驗上,衰退區間與銀行信用周期收縮區間是重疊的,1990-1991年、2001年、2008-09年和2020年衰退無一例外地均出現在銀行信用收縮階段,而銀行業風險事件則加速了近期的信貸緊縮。第三,貨幣緊縮效應一般滯后9-12個月,當下累積效應尚未充分體現

中期來看,美國「去通脹」即將進入第三階段[1],美聯儲「去通脹」或以需求收縮為代價;隨着市場交易主線逐步向「經濟基本面」傾斜,美股上行動能或將受阻。根據通脹的結構和驅動力,可將美國去通脹劃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商品去通脹;第二階段住房服務去通脹;第三階段為超級核心服務去通脹。當下,商品去通脹已基本完成、租金通脹下降的趨勢已較為確定,美國去通脹正邁向第三階段。超級核心服務去通脹主要取決於工資增速,疫情之后,由於「提前退休」等羣體退出勞動力市場,供給缺乏彈性的勞動力市場均衡化或只能依靠壓制需求來實現[2]而這無疑會加大美股「殺盈利」壓力。

[1]參考報告:《美國「去通脹」的三個階段》。

[2]參考報告:《美國勞動力市場「轉弱」的條件與信號》。

經過研究,我們發現:

1)2022年3月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后,美股和美債收益率走勢鏡像關係明顯;而今年4月以來,「股債蹺蹺板」再現,美國股強債弱。正常經濟周期下,股債蹺蹺板效應是常態,流動性環境明顯變化時,容易出現股債市場的同漲同跌;加息周期的尾聲,交易邏輯常出現由緊縮預期向基本面強弱的切換。

2)4月至5月的「股債蹺蹺板」效應,主要受到兩方面的事件衝擊。一方面,銀行業危機緩和后,市場風險偏好不斷修復、避險情緒走弱,美債走弱、美股走強。另一方面,ChatGPT驅動的「AI行情」,也使得美股擺脫分母端「束縛」。但步入6月后,市場交易邏輯逐步開始了切換。市場開始交易美國經濟的韌性,美股普漲,美債收益率快速上行。

3)7月以來,部分美國經濟指標已現走弱跡象;向后看,美國經濟基本面冷熱不均,短期內仍面臨三重壓力:第一,去庫壓力仍在。本輪去庫存周期始於2022年中,或延續至2023年底。第二,金融周期仍在下行。歷史上經濟衰退無一例外地均出現在銀行信用收縮階段。第三,貨幣緊縮效應一般滯后9-12個月,當下累積效應尚未充分體現。

4)中期來看,美聯儲「去通脹」或以需求收縮為代價;隨着市場交易主線逐步向「經濟基本面」傾斜,美股上行動能或將受阻。當下,美國商品去通脹已基本完成、租金通脹下降趨勢已現,后續的超級核心服務去通脹主要取決於工資增速。疫情之后,供給缺乏彈性的勞動力市場均衡化或依賴需求的壓縮;而這無疑會加大美股「殺盈利」的壓力。

風險提示

1. 俄烏衝突再起波瀾:2023年1月,美德繼續向烏克蘭提供軍事裝備,俄羅斯稱,視此舉為直接捲入戰爭。

2. 大宗商品價格反彈:近半年來,海外總需求的韌性持續超市場預期。中國重啟或繼續推升全球大宗商品總需求。

3. 工資增速放緩不達預期:與2%通脹目標相適應的工資增速為勞動生產率增速+2%,在全球性勞動短缺的情況下,美歐2023年仍面臨超額工資通脹壓力。

注:本文來自國金證券2023年07月24日發佈的證券研究報告:《海外「股債蹺蹺板」,映射的交易邏輯?》

趙   偉(執業S1130521120002)

陳達飛(執業S1130522120002)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