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千億市值也枉然:燒光170億,這家明星造車公司命懸一線

2023-07-24 13:02

曾經的明星「滑板造車」玩家,開始進入最后死亡倒計時

*市值超過15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Arrival,剛剛被曝出第二次合併計劃流產,資金鍊已經斷裂。

5年燒掉170億,迟迟不能商業化,當年多能吸金,如今就有多困難。

按照官方的説法,賬上的錢最多支撐到今年年底,再融不到錢,恐怕只剩5個月活路。

Arrival的掙扎,殘酷的反映出滑板造車這條賽道的普遍難題和困境。

01、「救命錢」泡湯了

Arrival總部設在倫敦,但是把故事講到了華爾街和硅谷。

2021年,Arrival通過與特殊目的公司CIIG合併,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時期市值一度超過15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078億元)。

這次上市,給Arrival直接帶來了6.6億美元現金。

但僅僅一年,這些錢就燒光了。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多方求告Arrival才又艱難地融到3億美元。

然而3月,Arrival就拉響了第 一次「死亡警報」——

3億美元見底,Arrival又到的熟悉的「找錢續命」環節。

4月,事情好像有了轉機,官方公佈打算再合併一家上市的「殼公司」Kensington Capital Acquisition Corp,實現「二次上市」。

據說至少能帶來2.83億美元現金。

但最新消息:這筆交易,終止了

官方5月在提交給監管中的聲明中又曾明確表達:

眼看馬上就要到手的「救命錢」泡湯了,Arrival實際上是又一次拉響了「死亡警報」,開始和死神賽跑。

此次合併計劃流產的具體原因沒透露,但其實我們也不難推測,Arrival的業績和一直以來的經營表現,真的很難再説服資本市場繼續支持了。

02、Arrival在做什麼?為什麼陷入困境?

Arrival,是一家歐洲造車新勢力,成立於2015年。

總部設在英國倫敦,此外在美國、德國、荷蘭、以色列、俄羅斯和盧森堡都設有辦事處。

公司主營電動貨車、電動公交車等商用車的生產與製造,截至目前已經推出了一款電動公交車和一款電動貨車。

他們説自己的使命是「用一種更高效的新方法,來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有史以來*的電動車」。這里説的「新方法」,指的是「滑板底盤」和「微型工廠」。

所謂滑板底盤,其實就是一種非承載車身結構,優勢在於取消機械連接,車艙可以保留更多空間;此外,同一個底盤能夠靈活適應不同大小的車輛類型,從而提升整個汽車產品系列的可擴展性。

而「微型工廠」,根據介紹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佔地面積小,工廠使用的是自主移動機器人,而不是傳統的裝配線——「可以放置在世界任何地方,為所在地區提供服務」,而且還能以非常低的成本運營,快速實現複製和擴張。

公司創始人是Denis Sverdlov,他是俄羅斯電信業億萬富翁,曾經擔任過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的大眾通信部副部長、俄羅斯移動服務提供商Yota集團的總經理。

董事會成員背景也比較豐富,例如曾經在漫威、現代汽車、Lyft和Netflix工作過的都有。

剛一開始,Arrival被外界廣為看好,融資和訂單都源源不斷。

例如現代和起亞曾經就注資了1億歐元,讓Arrival成為英國*的獨角獸企業之一。另外還從美國基金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籌集了1.18億美元。此外和UPS、Uber、LG能源都建立了合作關係。

2021年3月,Arrival通過與特殊目的公司CIIG合併,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時期市值一度超過150億美元。據說還收穫了超過14萬輛的訂單。

但成立8年,車卻只造出了2輛,交付數量為0。

何時能量產交付?何時能實現營收?這些問題自成立第 一天就一直有人問Arrival。

官方屢屢給出承諾,又屢屢跳票不兑現。

2018年淨虧損為3019萬歐元,2019年淨虧損為4810萬歐元。2020年淨虧損9500萬美元,2021年淨虧損13.04億美元。而且他們還在財報里寫道:「預計未來支出會進一步增大,在真正開始量產交付前,會繼續處於虧損狀態。量產交付的時間預計不會早於2022年。」

2022年倒是給出了交付400-600輛的計劃,但結果你也猜到了,達成率為0%。

沒有量產交付,自然也就沒有任何營收,純靠融資續命。

期間,Arrival還經歷了數輪戰略方向、公司組織的大調整。比如從給主機廠提供底盤,到自己生產成品車。

而且奇怪的是,Arrival突然放棄了英國的比斯特工廠,計劃2023年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夏洛特,開設第二家工廠。

幾年折騰下來,公開可查總虧損已經超過170.91億元人民幣(5年)。

而員工也裁掉了75%,現在只剩下了750人左右。

而最新的公告中,Arrival稱又要開始新的公司發展方向調整:「打算將其重點轉向尋找其他機會」。並且聘請了專業財務顧問公司來「幫助尋求其他途徑,為公司提供額外的流動資金」。

怎麼理解?

聘請專業財務顧問,無非兩條路——破產清算或者賣身估價。

其實Arrival相當於已經公開宣稱「滑板造車失敗」了。

03、滑板造車,真的管用嗎?

滑板造車,Arrival是第 一個公開爆雷的。

而這個賽道其他玩家,Rivian、Canoo等等,也都在困境泥潭中掙扎。

商業模式從未跑通,甚至也沒人能夠説清「滑板式」底盤,到底要賣給誰。

按照這個新物種誕生之初的構想,滑板式底盤因其簡單的結構,較低的成本,和對智能化功能的全面支持形成對主機廠的吸引力。

在新能源、智能汽車革命的浪潮下,滑板式底盤公司可以將產品賣給尋求轉型的主機廠,幫助他們迅速拿出產品。

底層架構是我的,產品形態你們自己去定義。主打一個「智能車爭奇鬥艷,我在背后收底盤税」的商業藍圖。

但這樣的想法未免太過天真,太不瞭解百年汽車工業了。

沒有主機廠會把底盤設計這樣核心的能力放棄,變成一個「貼牌廠」。就算是面對轉型,新能源線控底盤技術對於有實力的主機廠來説,不是什麼難事,完全可以自己弄。

這樣一來,底盤造車玩家就不得不轉向另外一條道路——自己造車賣給用户。

這就牽扯到重資產投入、對團隊工程化理解、管理要求很高的工業製造。實際上,生產交付問題是拖垮滑板造車玩家的直接原因

而就算是生產製造解決,商業模式上,滑板造車依然面臨着困局。

Canoo、Arrival走的是商用車路線,製造配送車、輕型貨車賣給商超、物流商。

但這樣的商業模式,面臨着如此的困局:首先是這樣的客户訂單總量不大,難以規模化降低成本。其次滑板造車玩家並不提供自動駕駛技術,交付的車還是需要人類駕駛的車,而且成本還遠高於傳統貨車。

第二條路線,就是Rivian走的乘用車路線。Rivian爲了在北美市場活下來,*產品幾乎集全部資源押注了皮卡車型。但競爭的殘酷程度可想而知。且不説福特通用這些資深皮卡製造商,單單一個特斯拉的賽博皮卡,如何競爭?

實際上走到這一步的滑板玩家,跟造車新勢力已經沒有本質區別了,因為底盤滑不滑板對於家庭乘用車來説根本無所謂。特斯拉的一體化壓鑄路線反而降本效果更好。

對企業的考驗,是生產製造、組織架構、技術研發、流程管理、營銷包裝等等綜合能力。

所以目前,滑板造車賽道展現出的是「三頭堵」:主機廠不願買底盤、生產製造能力跟不上、商業模式難走通。

破局之法,沒人知道。

所以即使這次Arrival能再融一筆錢涉險過關,恐怕也只能是多續幾個月的命罷了。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智能車參考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