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行業風向標丨算力規模已達1.8萬億,AI應用將加速算力擴張

2023-07-24 13:02

行情圖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編輯 肖芮冬    

  Inspire2023大會上,微軟針對Copilot 365,對E3、E5、Business Standard、Business Premium類型的用户定價30美元/月的額外費用,可以自願訂閲,而這些類用户原來的月度預算在12.5美元~57美元,ARPU量級增長較大,反應微軟在AI+應用上的領先地位,訂閲費用的創收是很好的變現手段;反哺算力需要的持續且高強度投入。

  在今年一季度財報中,微軟已經明確表示2023年資本開支有顯著的環比增長,主要驅動為Azure的AI基礎設施;AWS資本開支在300億~330億元,但將繼續建設AI能力;亞馬遜物流網絡的投入將減少,將持續投入到AWS生成式AI需求;谷歌也明確二季度以后的服務器和數據中心建設將持續提升。

  7月17日,在工信部發佈會上,工信部副部長張雲明介紹,隨着數字經濟時代全面開啟,算力已經像水、電一樣,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正以一種新的生產力形式,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算力不僅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點,也催生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2022年我國算力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算力每投入1元,將帶動3~4元的GDP經濟增長。

  據瞭解,《「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多項政策文件先后出臺,為推動算力基礎設施發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近期,工信部在行業內開展了深入廣泛的調研,並計劃結合算力行業最新發展情況,出臺推動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文件,圍繞算力發展需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計算架構、計算方式和算法創新,加強CPU、GPU和服務器等重點產品研發;圍繞算力相關軟硬件生態體系建設,加強硬件、基礎軟件、應用軟件等適配協同,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水平,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多方形成合力共建良好發展生態。加速推進網絡設施與算力設施配套部署,加強算力網絡監測。

  興業證券分析指出,AI催化持續,應用爆發后推理需求有望高增。下游海外雲廠商大客户加單,算力需求持續緊缺,海外供應鏈公司受益明顯,800G加速放量助收入增長,規模效應持續改善公司盈利能力,疊加高速率產品收入佔比提升,盈利能力持續提升,業績確定性強,長期趨勢持續向好。

  點評:GPT系列中,GPT3是由1750億參數組成的語言模型,而GPT4的參數更是達萬億級別。國內目前公佈的大模型參數規模也普遍在百億至千億級別。如此龐大的參數規模,對於芯片提供商、雲服務廠商以及服務器廠商都產生了新需求。

  這里,通過整合天風、安信、國信等10余家券商最新研報信息,為粉絲朋友帶來4家公司簡介,僅供參考。

  1、雲賽智聯

  公司定位於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提供商,卻有別於傳統智慧城市集成商,業務覆蓋數據要素產業鏈多個環節,兼具國資背景和市場化基因,並且在AIGC時代有望受益於與微軟的緊密合作。公司2022年項目實施進度和業績釋放受到疫情拖累,從合同負債、合同履約成本以及中標數據來看,2023年業績有望同比改善。

  ——西部證券

  2、浪潮信息

  浪潮信息獨創了服務器研發生產的JDM模式,與下游互聯網巨頭公司展開聯合開發,提高了生產製造效率以及大客户的信任度,目前客户囊括BAT及字節跳動等頭部廠商。公司超前佈局AI服務器及液冷服務器的研發製造,與主要芯片供應商建立緊密合作關係,整機性能出衆,從而在相關需求爆發時公司能率先受益,未來發展有望超預期。

  ——國泰君安

  3、超訊通信

  2022年,公司深度參與國家「東數西算」項目建設,與蘭州新區大數據產業園業主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雙方將圍繞蘭州新區大數據產業園(三期)項目開發、建設,產業園(一、二、三期)運維服務開展項目合作;同時成功與中國五治集團、上海電信、奧飛數據開展IDC業務合作。此外,公司投資建設「寧淮綠色數字經濟算力中心」項目,建成后預計實現3960個IDC機櫃,加快推進公司在數據中心業務領域的產業佈局。

  ——東北證券

  4、滬電股份

  滬電股份從事PCB製造,深耕通訊與汽車市場,擁有思科、華為、中興、諾基亞、大陸、博世等優質客户。公司持續在高多層、HDI投入研發,積累Know-how,領先優勢穩固。上半年受通用數據中心需求影響業績承壓,隨着通用產品庫存去化接近尾聲和算力需求拉動,業績拐點即將到來。

  ——興業證券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何松琳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