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特斯拉、英特爾等巨頭「火拼」AI芯片:GPU「防守」、存算一體「包抄」,國產芯片玩家亦欲分食英偉達蛋糕

2023-07-23 18:55

財聯社7月23日訊(編輯 若宇)英偉達憑藉着GPU「一家獨大」,越來越多的企業試圖緊隨其后搶佔AI芯片的「藍海」。馬斯克近日稱特斯拉正自研芯片,但不會叫做GPU或是100s、H100s等,Dojo2將向大模型方向發力。稍早前英特爾推出「中國特供版」Gaudi2芯片,性價比超H100,其浪潮信息聯手開發AI服務器,Gaudi2國內首批還將與百度智能雲、紫光新華三、超聚變等公司合作。

業內普遍認為,英偉達想要守住這塊蛋糕並非易事。長城證券侯賓7月13日研報指出,我國AI芯片市場與海外相比未來三年增速較高,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市場空間廣闊。據招商證券張夏7月18日研報預測,2025年我國AI芯片市場規模將達1780億元,較2022年增長近100%,2021-2025年我國AI芯片市場規模CARG為42.9%,快於同期全球市場規模增速(32.1%)。

按市場格局劃分,目前在AI芯片領域有三類玩家,其一是以英偉達、AMD為代表的老牌芯片巨頭,近年來都進行了巨資收購,以增強其人工智能產品線的實力;其二是以Google、百度、華為為代表的雲計算巨頭,紛紛佈局通用大模型,並自研AI芯片支持其發展;其三是AI芯片獨角獸,如寒武紀、壁仞科技、地平線等。據IDC數據,2022年中國AI加速卡出貨量約為109萬張,其中英偉達在中國AI加速卡市場份額為85%,華為市佔率為10%,百度市佔率為2%,寒武紀和燧原科技均為1%。

▌AI芯片市場百舸爭流:英偉達A800價格大漲下國內企業「火拼」GPU謀出路 寒武紀扛起國產AI芯片大旗卻仍走不出連年虧損困境

今年AIGC市場帶熱GPU,旺盛需求下,GPU始終供不應求,其緊俏程度讓不少終端企業感到焦頭爛額。優刻得7月3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訂購的GPU目前陸續到貨,對公司貢獻有限,剩余GPU的交付時間和數量存在不確定性;浪潮信息上周披露半年報預告,公司預計上半年歸母淨利潤2.86億元至3.82億元,同比下滑60%至70%,營收同比預降30%,主要受全球GPU及相關專用芯片供應緊張等因素的影響。

「一切都在等英偉達」,某AI公司高管告訴財聯社記者,其公司在4月下單了服務器產品,但是因為服務器公司的GPU尚未到貨,至今沒有準確交貨期,「現在再籤服務器合同都是沒有違約條款,不籤貨期的,只能選擇等或者直接取消訂單」。

禍不單行的是,近日GPU市場再度迎來風暴,一方面,英偉達A800一周漲價超30%,甚至有價無市,聯想集團在MWC上海展上稱,搭載A800芯片的高端服務器交期10個月;另一方面,據上月底美媒引述兩位知情人士爆料,美國商務部最早將於7月要求停止向中國客户提供英偉達和其他芯片公司生產的芯片產品。

業內透露,A800的緊缺除了需求旺盛、政策因素,還有英偉達自己的「私心」,「英偉達目前也在減少A800的出貨,推更賺錢的H800」。一顆H800的單卡GPU價格高達20余萬元,遠高於漲價后的A800,今年6月開始,H800正式大規模推廣

在此背景下,不少人關心國內GPU企業未來會否有機會分一杯羹。天數智芯董事長蓋魯江談到,事實上,不管英偉達的產品能不能賣給中國,我們的產品已經能夠用起來了。芯謀諮詢分析師商君曼表示,對國產GPU發展整體持比較積極的態度,但是目前國內外產業鏈在設計、代工、生態軟件平臺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

據財聯社不完全統計,在GPU領域有所佈局的A股上市公司包括景嘉微芯原股份航錦科技卓翼科技好利科技全志科技通富微電等,具體如下:

作為「科創板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紀此前在互動平臺回覆,公司設計、研發的智能芯片不屬於GPU,是面向人工智能領域專門設計的芯片。智能芯片的性能和能效優勢主要集中於智能應用,在人工智能領域可以替代GPU芯片,但不適用於人工智能之外的其他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5月25日,英偉達發佈2024財年第一季度財報,營收71.9億美元,同比下降13%,但依舊超出市場預期的65.2億美元,Q2營收指引107.8億-112.2億美元;淨利潤同比增長26.3%至20.43億美元。與英偉達業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寒武紀2023年一季度淨虧損2.55億元,去年同期虧損2.87億元。

事實上,自2019年以來,寒武紀淨利潤始終處於虧損狀態,或受此影響,股價上市至今累計最大跌幅高達84.35%。公司曾在2022年年報中表示,高質量的研發投入是芯片行業實現長遠發展的堅實基礎,2022年全年,寒武紀研發費用高達15.23億元,同比增長34.11%

▌國產AI大算力芯片換道狂飆?英特爾、華為等全球玩家加速佈局存算一體

就目前炒熱的AIGC大模型所需的大算力AI芯片來説,能否通過現有的技術途徑來開發性能上可以與英偉達GPGPU對標的AI芯片呢?一些「守正出奇」的技術包括:軟件定義芯片、chiplet、3D堆疊和先進封裝、存算一體等。業內分析,只有深度整合計算、存儲、網絡和軟件資源,加快數據共享和融合,才能更好地支撐計算,進而充分挖掘數據價值。

7月14日,華為發佈大模型時代AI存儲新品「OceanStor A310深度學習數據湖存儲」。該產品面向基礎/行業大模型數據湖場景,實現從數據歸集、預處理到模型訓練、推理應用的AI全流程海量數據管理。其可以實現多協議無損互通,簡化數據歸集流程;通過近存計算實現近數據預處理,減少數據搬移,預處理效率提升30%。

所謂近存計算(PNM),便屬於存算一體,后者也被稱為「AI算力的下一極」方正證券認為其有望成為繼CPU、GPU之后的算力架構「第三極」。除了華為之外,國內外眾多企業都已開展存算一體技術研發,包括英特爾、IBM、SK海力士、美光、三星、臺積電、阿里等大廠,幾乎都在佈局PNM;而知存科技、億鑄科技、智芯科等初創公司,押注PIM(存內處理)、CIM(存內計算)等「存」與「算」更親密的存算一體技術路線。

在ASIC芯片的弱通用性難以應對下游算法的快速演化、GPGPU受制於高功耗與低算力利用率的大背景下,存算一體芯片憑藉着低功耗但高能效比的特性,正成為芯片賽道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據財聯社不完全統計,涉及存算一體的A股公司包括東芯股份恆爍股份羅普特首都在線長電科技瀾起科技潤欣科技等,具體如下:

一級市場方面,存算一體也是近兩年芯片投資最熱門的賽道,據偲睿洞察統計,億鑄科技、知存科技等七家存算一體玩家,備受資本青睞。值得注意的是,存算一體賽道下的四家初創公司億鑄科技、知存科技、蘋芯科技、后摩智能,已連續兩年獲得融資

分析人士認為,GPU跟存算是合大於競的關係:GPU作為目前最成熟的方案,不能放棄,需要有一批公司扛着,來正面剛;而存算屬於包抄穿插進攻,打破國外技術壁壘,實現新技術的換道超車。

展望未來,業內指出,中國的算力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稀缺的資源,爲了滿足大模型對大算力的需求,算力集羣化將是未來趨勢。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華為宣佈昇騰AI集羣全面升級,集羣規模從最初的4000卡集羣擴展至16000卡,擁有更快的訓練速度和30天以上的穩定訓練周期。基於昇騰AI,原生孵化和適配了30多個大模型,到目前為止,中國有一半左右的大模型創新,都是由昇騰AI來支持的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