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7-22 18:11
華夏時報記者胡夢然 張智 深圳攝影報道
「這麼大的商場,説關就關了?」與一行姐妹逛街的黃阿姨站在大門緊閉的深圳羅湖國貿天虹門前悵然若失。
7月20日,《華夏時報》記者走訪發現,佔據國貿大廈一半大樓位置的天虹商場已經關閉,內部顯得空空蕩蕩,不復昔日光鮮。
國貿天虹是不少深圳人童年的回憶,這間2008年盛大開業的商場,至今經營時間長達15年。「以前來東門都要到這里來逛逛,很熱鬧的,現在突然關了挺遺憾的。」黃阿姨對記者説道。
在國貿天虹門口張貼的結業通知上顯示:因商場與業主租約到期,國貿天虹B區將於6月30日22:30結束營業,國貿天虹A區將於7月14日22:30結束營業(含超市)。
近年,接連不斷有商場閉店消息。廣州首家與地鐵直接連通的大型商場、曾經年輕人最愛的潮流打卡地「流行前線」也於近日正式撤場。
「租約到期,不再續約」成為大部分商場撤店給出的解釋,但細究到期不續約的背后,不禁讓人發出疑問,百貨商超未來何去何從?
撤店離場背后
對於國貿天虹撤場,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上詢問原因以及是否會繼續關店的問題。天虹股份迴應稱,國貿天虹因合同租約到期將停止經營,該事項不會對公司的經營產生重大影響。
此外,天虹股份也在平臺上透露,短期內公司仍會保持比較謹慎的開店策略,未來會視經濟的恢復情況,動態調整開店計劃,今年公司計劃開設3—4家大店,主要集中在公司優勢區域華南和華中區,具體以項目進展情況爲準。
天虹撤店背后或許也跟母企連年表現不佳的業績有關。翻看往年業績報告,2019年至2022年,公司實現的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持續下滑。2022年,天虹股份實現銷售額超 335 億元,同比下降 3.57%;營業收入 121.25 億元,同比下降 1.1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1.2 億元,同比下降 48.26%。今年一季度,天虹股份淨利潤為2.08億元,同比下降25.39%。
此外,天虹股份高層也出現頻繁的人事變動,從董事長、總經理,到董事會祕書和副總經理,已經進行過一輪換血。7月4日晚間,天虹股份發佈人事變動公告,公司董事會近日收到董事長高書林、總經理肖章林提交的書面辭職報告,二人同時辭去相應職務。此前公司副總經理、總法律顧問萬穎及董祕商亮也相繼辭職。
針對董事長高書林辭職一事,天虹股份也在平臺迴應稱,高書林先生目前在公司的股東單位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任職副總經理,該項人事變動是正常工作調動及調整,不會影響公司的經營管理工作。
除了人事變動及業績欠佳,原始股東的減持也為天虹股份覆上一層陰霾。7月11日,天虹股份發佈公告披露,持股5%以上的股東五龍貿易有限公司(下稱「五龍貿易」)減持股份24440100股,佔公司總股本的2.09%,本次變動后持股14.33%。2014年至今,天虹股份披露至少七次來自五龍貿易的減持計劃。五龍貿易持股比例從38.75%降至14.33%,累計套現金額約24.31億元。
《華夏時報》記者就相關問題致函天虹股份,但截至發稿前未獲回覆。
零售商超窘境
天虹股份的發展困境也並非個例,國美零售、蘇寧易購以及上海三大老牌百貨公司九百、徐家匯、新世界近年業績表現均欠佳。2017至2022年,國美零售分別虧損4.50億元、48.87億元、25.90億元、69.94億元、44.02億元及29.66億元,累計虧損超過220億元。
前文提到的「流行前線」商場的前承租方海印股份自2017年起,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持續下滑。今年首季,海印股份總營收、利潤分別下滑41.93%、186.26%,公司賬面資金為1.5億元,但同期流動負債卻高達21.68億元。此外存貨居高不下,2022年,公司存貨額升至23億元,佔總流動資產的77%。
一行行數據皆警示着零售商超所面臨的發展窘境。
京東新通路事業部戰略負責人、零售行業專家孟奇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線下零售特別是百貨、商場近年經營壓力大有目共睹,過去三年的影響首當其衝,大規模的商户閉店,消費者消費能力也較為疲軟,進一步加速了商户的關店潮,雖然今年封閉結束后,整體客流水平有所恢復,但是消費整體上漲有限。傳統零售商自身的升級轉型緩慢,對於體驗類業態的接納程度、營銷方式的軟硬件升級,以及地理位置的取捨等方面,都乏善可陳。再加上電商競爭的白熱化,線下壓力更是與日俱增。」
對此,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工程副主任袁帥也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表示,近年來百貨、商場經營不力,多家門店關門停業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隨着互聯網的興起,消費者購物習慣發生了變化,線上購物的方便性和價格優勢對傳統實體店鋪形成衝擊;其次,百貨、商場過於集中的經營模式未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缺乏差異化競爭優勢;再者,租金上漲、人工成本增加等經營成本壓力加大,對百貨、商場的經營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在他看來,「放眼整個百貨行業,百貨商場遭遇寒流並非在一夜之間。隨着購物中心、奧特萊斯、電商等零售渠道的發展,百貨公司單一渠道與經營方式的不確定性風險開始凸顯,‘去百貨化’成為趨勢。」
袁帥指出,從上世紀90年代開端,我國的百貨公司採用的就是由品牌商控制進、銷、存進程的「品牌聯營」形式,這種形式曾經成為我國百貨業態的主流盈利形式,然而,隨着花費進級和品牌商競爭的白熱化,和互聯網、開設專賣店、商業綜合體等販賣渠道愈來愈多,品牌對傳統百貨的依賴性愈來愈低。對自營形式的新世界百貨來講,最重要的便是能夠提高運營淨利潤,而其自身歷史發展造成了對供應商的過度強化依賴,從而致使資金佔用多、庫存風險大,而同時擴大自營比例將觸動代理商的利益,人才又匱乏、培養成本高且採購進程成本控制難,形成了不上不下的局面,並且難以改變。
「百貨行業無論向哪個業態轉型,首先要改變的是傳統的經營理念,要回歸到產品上來,變革經營模式,單純地靠關店這是斷臂求生,不可長久,轉型是向死而生,蜕變成碟的過程,這要求要有相應的經營理念的人才來主導,並且要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做精準營銷,而不是走傳統的商業租賃與聯營模式。」袁帥表示。
天虹股份也意識到了轉型的重要性,近年正極力推動數字化轉型。2019年,天虹股份新設子公司靈智數科進行數字化技術研發,2022 年,靈智數科在聚焦打造智能化客户資產管理系統、 智能化用工平臺(「小活兒」)兩大核心產品的基礎上,開發上線了靈智·小任務。對等的研發費用也連年上漲,2022年天虹股份的研發費用上漲31.46%,達到9049萬元。
今年4月,天虹股份旗下超市品牌sp@ce與美團閃購達成合作,全國超百家門店上線美團,提供「線上下單、門店發貨、最快半小時到家」的即時零售服務。
對此,孟奇表示,傳統百貨、商場的數字化轉型,近些年有一些嘗試,但也遇到了挑戰。大型百貨比如銀泰在進入阿里體系后都在數字化轉型上難有建樹,其「親橙里」也僅剩淘寶園區店。其余的玩家短期內也還未看到突破。所幸這樣的嘗試在不斷繼續,比如商場嘗試直播、頭部的MCN和傳統零售合作、鄰匯吧等一些新的服務商也讓傳統零售的營運更加多元化。此外,美團等也在不斷地和線下零售商進行深度的合作,如果傳統零售商們能夠保持好開放心態,從營銷、經營管理等方面,選擇好合作夥伴深入合作,便有可能在經濟相對壓力重重的大背景下,逆流而上,破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