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7-21 07:30
轉自:謙啟管理學堂
2022年,伊利股份(60087.SH)以1237.1億元的營收穩坐在中國乳企的頭把交椅,蒙牛乳業(02319.HK)則以925.93億元的營收位居第二,兩者都是中國乳企的龍頭企業,兩者間的競爭可謂是精彩之極。
伊利想靠奶粉業務與蒙牛進一步拉開差距,穩固自己乳企第一的地位,而蒙牛則通過新賽道發力與伊利縮小差距。通過2018-2022年這五年的成績來看,伊利略勝蒙牛一籌。在這五年間,伊利主要是通過奶粉業務來與蒙牛拉開距離的。而蒙牛也選擇另闢蹊徑,在奶酪和低温奶業務上發力,並開始部署自己的發展規劃。
隨着中國消費者新需求的改變,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兩大乳企巨頭的競爭仍將繼續。
一、伊利、蒙牛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2022年,伊利實現營業收入1226.98億元,同比增長11.40%,淨利潤93.18億元,同比增長6.29%。蒙牛實現營業收入925.93億元,同比增長4.81%,淨利潤51.85億元,同比增加4.45%。
(數據來源:各年度上市公司年報)
無論是規模還是增速,伊利2018年-2022年的數據均優於蒙牛。我們通過以下幾個點來進行分析。
01
營業收入
伊利與蒙牛之間營收差距逐年增大,2018年伊利營收比蒙牛高100億元左右,2020年二者營收已相差200億元左右,2022年相差超300億元。
但兩者也面臨着同樣的困境——在液體乳業務都面臨增速放緩的情況。
(數據來源:2022年上市公司年報)
注:由於兩者上市的交易市場不同(伊利於A股上市,蒙牛於港股上市),產品類別區分方式也有所不同,伊利將奶粉和奶製品合併統計,而蒙牛是分開統計,下文同理。
伊利液體乳產品2022年營收為849.26 億元,較上期增加0.15 億元,同比上升0.02%,營收佔比70.10%。2023年一季度伊利液體乳收入出現了下降,同比下滑2.59%。
2022年蒙牛液體乳業務實現營收782.69億元,同比增長2.3%,營收佔比84.5%,液體乳業務上,蒙牛的增速要好過伊利。
液體乳業務方面,伊利僅比蒙牛高66.57億元,並非伊利蒙牛差距的主要原因。
02
淨利潤與銷售淨利率
雖然伊利與蒙牛的營業收入差值逐年增大,但兩者的淨利潤的差值卻沒那麼大。2018年,伊利實現淨利潤54.52億元,蒙牛為32.34億元,相差22.18億元;2020年,相差35.97億元;即使是2022年,二者的營收差距已達300億元,但落在淨利潤指標上,伊利也只比蒙牛多出41.33億元。2018-2022這五年來,伊利在淨利潤方面也並沒有領先特別多。
從銷售淨利率看,伊利近五年基本上保持在7.5%左右,而蒙牛則保持在5%左右。我們可以看到,2019年到2020年,伊利與蒙牛的淨利潤和淨利率都受到了影響(2019、2020年處於國內疫情時期,各大企業都受到了影響),但其中蒙牛的淨利潤和淨利率下滑較嚴重,至於具體原因,我們后面章節會有所説明。
從兩張圖表的數據對比來看,雖然蒙牛和伊利的淨利潤差距越來越大,但淨利率上來看,蒙牛則是一直努力地與伊利縮小差距,這説明蒙牛從2020年之后進行了積極地調整。
二、奶粉業務上,伊利靠自有品牌,蒙牛靠收購成熟企業
在第二增長曲線上,伊利蒙牛都在奶粉業務及奶製品業務上尋求新增長。但兩者的經營策略卻是不同的。
伊利旗下有自己的品牌:包括了伊利金領冠、佳貝艾特等一系列自有品牌。蒙牛則是習慣收購其他成熟企業。
(數據來源:2018-2022年度上市公司年報)
從最近的業績上可以看出,2022年伊利的奶粉及奶製品業務實現營收262.60億元,同比增長62.01%,同期蒙牛的奶粉業務營收則為38.62億元,同比下降21.97%,伊利的奶粉業務實現穩步增長,而蒙牛的奶粉業務卻在逐年萎縮。
其實早在2018年,伊利和蒙牛在奶粉業務方面營收的差別其實並不大。伊利奶粉及奶製品業務實現營收80.45億元,蒙牛則為68.65億元(奶粉業務60.17億元,奶酪業務8.48億元)。奶粉業務的差距僅有20.28億元。
但從2020年開始,二者的差距逐漸變大。伊利在2019年奶粉及奶製品業務實現營收100.55億元,蒙牛的奶粉業務營收為78.7億元,奶酪業務為7.21億元,差距僅有31.85億元,但到了2020年,兩者奶粉業務的差距已經達到百億元。
01
2019年,蒙牛出售君樂寶收購貝拉米
故事發生在2019年,下半年,蒙牛以45.79億元出售了子公司君樂寶所有的股權。君樂寶曾是蒙牛奶粉業務的重要支柱,在還沒有出售君樂寶的2018年,君樂寶在蒙牛奶粉業務上貢獻了50億元,佔蒙牛奶粉業務整體營收的80%左右。
(數據來源:2018-2022年度上市公司年報)
出售君樂寶之后,蒙牛在同年迅速收購了一家澳洲嬰幼兒配方的奶粉品牌——貝拉米,並打算讓其作為奶粉業務的新的發力點。但效果不佳,貝拉米被收購后業績持續縮水,在2020-2022年,貝拉米的營收分別為10.32億元、5.15億元、1.24億元。這也讓蒙牛的奶粉業務一直沒有恢復到君樂寶的時期。這也使得在2019年之后,蒙牛和伊利奶粉業務的差距越來越大,2020年兩者相差83.12億元,2021年相差112.6億元,2022年已經相差223.98億元。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貝拉米的嬰幼兒奶粉迟迟拿不到中國市場監管總局頒發的配方註冊證書。由於由於無法通過配方註冊,導致貝拉米2019上半財年中文標籤奶粉產品收入為零,此外,中國持續走低的嬰兒出生率以及競爭者的掠奪,也成為貝拉米業績下降的重要市場因素。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 的情況下,錯失的市場份額就很難拿回來了。
雖然蒙牛的奶粉業務並能沒有因為收購貝拉米而增長,但蒙牛也在積極尋找新的賽道。
02
2020年,蒙牛成為妙可藍多第一大股東
相信大家應該聽説過妙可藍多奶酪棒吧?在2020年,蒙牛以30億元拿下了中國奶酪龍頭企業妙可藍多1.01億股,持有其23.80%的股權,一舉取得了妙可藍多這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
至此之后,蒙牛也多次向妙可藍多增資,直到2022年,蒙牛持股比例已達35.04%。蒙牛作為第一大股東,也成功將妙可藍多並表。
雖然妙可藍多奶酪業務的營收並不能讓蒙牛的營收與伊利縮小差距,但其可觀的營收增長率也讓蒙牛在奶酪業務上有了新的發力點。從2020年的10.77億元,再到2021年的24.38億元,最后到2022年的48.10億元,每年都是超過100%的營收增長率。
回顧過去五年,蒙牛在奶粉業務上的落后根本原因或許是蒙牛始終沒有打造出如伊利金領冠那樣的自有奶粉品牌。蒙牛則習慣於通過收購成熟品牌的方式進行業務擴展。
三、伊利目標全球化,蒙牛發力新賽道
2022年,伊利加大奶粉業務投資,收購澳優乳業(01717.HK),目前擁有其59.45%的股份,自2018年以來,澳優乳業的配方羊奶粉銷售額已經連續3年佔國內嬰幼兒羊奶粉總進口量的60%,為全球羊奶粉銷量第一。
而蒙牛則擬私有化雅士利、重整奶粉板塊,並在財報中將成人奶粉列為加強發展的重要業務。
01
伊利收購國外乳企,開拓海外市場
伊利的焦點放在了全球市場。其在去年收購的澳優乳業在全球共有十個工廠,並在荷蘭、澳大利亞有完善的乳業資源和供應鏈佈局。這對於伊利來説,可以藉此來充實自己在海外渠道的搭建,發展自己的海外業務,從而和國內業務進行聯動配合。
在收購澳優乳業之前,伊利還先后收購了新西蘭大洋洲乳業、West land。其中,大洋乳業主要經營嬰幼兒奶粉、功能性牛乳加工和奶粉包裝三個項目。West land是新西蘭的第二大乳企,其主要經營奶粉、乳蛋白及奶製品的零售業務(如黃油、奶油、牛初乳等)。
02
蒙牛開闢新賽道,力爭絕對第一
蒙牛則把目光放到了其他賽道——奶酪業務和低温鮮奶業務。
奶酪方面,蒙牛作為國內奶酪龍頭企業妙可藍多的第一大股東。蒙牛對奶酪業務的重視程度很高,在財報中也明確表示,要積極把奶酪業務做大做強,與妙可藍多共同攜手,成為國內奶酪市場的絕對第一。
在低温鮮奶方面,據財報,蒙牛推出的「每日鮮語」是目前市場份額為高端鮮奶第一,並其增幅遠大於國內鮮奶行業的平均增長率。2021年國內鮮奶行業增長17.8%,蒙牛的鮮奶業務增速達85%。這也是蒙牛在液體乳業務上增速高於伊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結語
伊利和蒙牛的營收差距越來越大,主要還是奶粉業務的差距。由於國內液態奶市場的增量空間有限,兩家企業選擇了完全不一樣的發展道路。結合上述文章我們可以得到一些結論:
1、當主營業務市場趨向穩定的情況下,發展新業務是企業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的重要方式,但發展方式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歷史因素)來做出選擇。
2、敢於發展自有品牌的企業往往更容易獲得市場的認可。
3、收購其他成熟企業來發展自身業務有可能會面臨業績不佳、難以支撐業務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