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深化改革 打造山區特色教育「新樣板」

2023-07-21 05:54

轉自:石家莊日報

  平山縣第二中學傳統文化「柏坡腰鼓」表演。

  平山中學的學生正在上課。

  南賈壁第二小學的「未來E站」編程機器人組裝活動。

  平山縣職業教育學校開展工業機器人教學。

  勝佛小學的特色課后服務。

  河渠希望小學的學生在組裝機器人。

  平山縣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指導學生發音訓練。   平山縣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指導學生發音訓練。

  □焦 洛 李巨濤

  石家莊市平山縣歷史悠久,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底藴深厚。該縣也是山區大縣,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全縣有中小學110所、教學點113個,校多點多,佈局分散。近年來,該縣在上級教育部門指導下,以辦好羣眾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制定了《教育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質量中心」的思想,持續深化教育領域改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雙減」工作深入推進、特色教育蓬勃發展,打造了山區特色教育的「新樣板」。

  多措並舉助「雙減」

  義務教育發展「均衡化」

  「快看!生菜的葉子上趴着一隻蝸牛!」「哇,小黃瓜有好多刺啊!」「哪個是青椒?哪個是尖椒呢?」……雖然進入暑假,但平山縣蘇家莊小學的孩子們還惦記着自己在學校的「一畝三分地」實驗田,定期約上老師,一起開展管護、學習,不放過每一次有意義的勞動體驗。通過老師介紹實驗田內蔬菜的種類、講解蔬菜播種、澆水、施肥、收穫的成長過程,使孩子們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和收穫的喜悦。

  近年來,該縣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動搖,不斷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協調、快速、優質發展,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優化師資力量配置、新建及改擴建教學樓等方式改善辦學條件,不斷擴容提能、優化教育網點佈局,有序破解「入學難」,基本消除「大班額」「大校額」等問題,義務教育發展正在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邁進,讓更多孩子享受更加公平的教育。

  在平山縣南賈壁第二小學,剛剛建成投用了石家莊市首個「未來E站」校園科技實驗室,為學生們搭建特色課后服務的平臺,培養科學精神。在仿真機器狗、機器人、無人機、風力發電教學沙盤、DIY小型教具等科技產品面前,學生們學到了新奇的科技知識,體驗了新奇的科技成果。

  據瞭解,平山縣多舉措貫徹「雙減」政策,大力開展「特色課后服務」活動,豐富校園生活,不斷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在課后服務中,該縣充分考慮學生年齡差異,設置了不同的學習內容:低年級「趣味活動+養成教育」,開展趣味數學活動和語文興趣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中、高年級教師合理佈置書面作業,做到「書包不離校園」,安排科學探究、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社會與勞動實踐等類型作業,探索跨學科作業、綜合性作業。

  該縣還充分挖掘縣內文化資源,將中醫藥、優秀戲曲、特色民俗表演等融入校園生活;根據學校老師的專業和特長開發了「創意美術」「快樂閲讀」「硬筆書法」「中國畫」「播音主持」「少兒武術」「開心農場」「校園足球」等個性化課程。各具特色的課程內容極大地促進了「雙減」,豐富了課后服務的質量,滿足了學生和家長的需求。截至目前,該縣打造了2所省級課后服務示範校。

  暑假前,在平山縣西柏坡中學、外國語中學、平山縣第二中學等多所校園內,學生們身挎腰鼓,手拿鼓槌,在鼓點的伴奏下,紅絲帶上下翻飛,舞動輕盈的身姿操練着「柏坡腰鼓」。

  在落實「雙減」政策,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過程中,該縣掀起了特色校本課程熱潮。培育了三汲中學的古中山國泥塑和篆刻、北冶小學的霸王鞭、東回舍小學漁家樂、大吾小學的踩高蹺等一批「一校一品」的特色傳統文化教育品牌。

  多元培育提「檔次」 高中教育發展「多樣化」

  「請同學們為自己畫像,並和其他同學分享和交流……」前不久,在平山縣平山中學舉辦了以「‘社’彩繽紛,‘團’聚夢想」為主題的大型社團展示表演。一場場別具新意的藝術表演、藝術作品、體育競技,給予同學們一次展示自我風采和勇氣的舞臺,引領學生展開互動交流,促進學生形成了自我悦納、自我認同的生活態度。

  據悉,這是該校爲了達成讓全體學生得到最適合發展目標,開展「分類教育」社團活動課中的精彩一角。該校共有20多個社團,均與藝術體育有關。學校把社團活動當成第二課堂,每周安排專業教師進行授課,有效提升學生審美、創新和動手等能力,為特長生搭建成長平臺。

  近年來,平山中學深化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改革,堅持「高一養成教育、高二勵志教育、高三成功教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卓雅」文化。自學生入學起就要求學生做到「自我管理要嚴、自主學習要專、自覺提升要恆」的「三自」管理,要求學生「每日做好十件事」。在教學管理上,該校打造「333」教學管理模式,深入推進課前「三精心」、課堂「三嚴格」、課后「三落實」,將課前、課堂、課后有機結合,傾力打造卓雅課堂。現已成為平山縣「低進高出、高進優出」的典範學校。

  走進平山縣回舍中學,隨處可見黑板報、教育園地、師德文化牆、宣傳窗、閲報欄等,設計新穎的構思、匠心獨運的佈置,無不洋溢着濃濃的文化氛圍。該校精心打造特色校園文化,為學生打開了一扇扇身邊的文化之窗。

  近年來,回舍中學堅持將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續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潤物細無聲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師生在傳統優秀文化標語、歷史人物事件中受到教育,使校園的每一塊牆面都會「説話」,使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成為教育的載體,讓學生目光所及皆是文化知識,打造了文化氛圍濃厚的「知識樂園」。

  除此之外,平山縣古月中學採取「德育+藝術+文化」的辦學模式,走出了一條音美藝術特色辦學的路子;實驗中學「誠信」文化成果頗豐,形成了全校3000余名師生人人講誠信、守誠信,並以「誠信」爲準則的良好氛圍。該縣其他高中學校還利用校內資源將舞蹈、科普、勞動類課程相結合,開設了剪紙、摺紙、國畫、手工製作、書法、象棋、經典誦讀等特色藝術課程,滿足了學生多樣化需求,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多樣化」高中階段教育。

  優先發展促「普惠」 特殊教育發展「標準化」

  「火力全都開,祝您笑口常常開……」助殘日活動中聽障殘疾人表演的舞蹈《好運全都來》獲得了觀眾的喝彩。在今年全國助殘日期間,平山縣特教學校舉辦以「完善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 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為主題的助殘日活動。來自特教學校的殘疾學生用一個個生動歡快的精彩節目展現了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風貌。

  長期以來,平山縣始終把特殊教育作為保障教育民生的重要抓手,始終堅持優先發展、特教特辦,通過改善辦學條件、完善服務體系、提升師資素質、不斷改革創新等,推動特殊教育普惠發展。

  大力投入,不斷優化特教學校辦學條件。2022年以來平山縣共投入資金103萬余元,用於特殊教育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加強特殊教育保障。對全縣6至15周歲特殊少年兒童免費入學教育,並實行小學、初中九年義務教育寄宿制管理。通過建設模擬教室、感統教室、資源教室等康復教室,增強特殊兒童少年康復訓練實效。積極聯繫縣殘聯、社會愛心人士捐資助學。今年以來,共資助貧困特殊學生上千人次,資助總金額超過5萬元。

  精準施策,全面構建特殊教育服務體系。按照「全覆蓋、零拒絕」工作要求,對縣域內持證殘疾兒童少年的感知、認知、語言、運動、生活自理、社會適應等六大能力進行精準評估,科學制定教育教學方式。針對重度特殊學生,差異化制定了包括教育、康復、保健在內的送教計劃,選派專業特教教師,通過一對一、多對一等方式每月2次開展送教上門,進行康復訓練、矯正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讓重度特殊學生在家里也能與正常孩子一樣接受免費義務教育。

  強化師資,穩步提升特教教師專業素養。今年來,平山縣成立特殊教育專家委員會和特殊教育指導(資源)中心,開展巡迴指導,實地進校入户,針對不同殘疾學生的身心特點、殘疾類別和認知能力,與家長溝通,提供專業康復訓練方法,與責任教師交流,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個別化教育方案。同時,該縣教育局嚴格按照《平山縣特殊教育提升計劃》要求,嚴把特教學校教師入口關,非特殊教育畢業的教師,一律不得調入特教學校。

  改革創新,積極推進特殊教育融合發展。該縣根據不同障礙學生的特點,積極推進特殊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探索康復治療、文化教育、適應能力的融合教育康復方法。每周開展一次成果展演,通過學生在舞臺上表演舞蹈、情景劇、武術等節目,獲得自信。組織學生學習十字繡製作、開設烹飪和烘焙課,走進敬老院、接近大自然、走進電影院、外出採摘水果,義務撿拾垃圾等融合教育的實踐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產教融合注「動能」 職業教育發展「專業化」

  在今年職業教育活動周期間,平山縣職教中心電子專業部和計算機專業部師生成立了家電義務維修志願服務隊,為社區羣眾進行了家用小電器維修及計算機除塵保養等活動,向居民們講解了用電安全、家電的使用和保養方法。在維修過程中,學生們將理論知識用到了實際問題上,提升了專業技能水平。

  近年來,平山縣利用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的優勢,高標準建設職教學校,培養高水平技能人才。在多年的實踐教育教學過程中致力於推動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逐漸改變社會上「重普教、輕職教」與「重學歷、輕技能」的觀念,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氛圍。

  面向社會需求,構建相匹配的專業設置體系。平山縣注重構建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學生需求,搭建了技能型、技術型、管理型、專業型等不同類別的職業教育。縣職教中心立足實際,調整和增設12個專業,形成「現代農業」「新興工業」「服務業」三大專業羣,涵蓋園藝技術、畜禽生產、3D打印、電子技術應用、航空服務、汽車運用與維修、幼兒保育等領域,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泛的職業選擇和發展空間。

  圍繞鄉村振興,構建技能技術人才培養體系。該縣建立現代學徒制度安排學生到企業實訓、到農業產業園區學技術、到景區學習旅遊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實訓基地,真正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教學,將教學融入旅遊景區。目前,該縣藉助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分校區在當地落地啟用,雙方將在師資培養提升、骨干專業升級、學生升學深造等方面開啟戰略協作,努力打造職業教育升級版。

  瞄準穩定就業,構建就業創業跟蹤服務體系。為讓職教學生更好建設家鄉、服務家鄉,該縣搭建招生就業平臺,在政策、項目、資金、資源等方面鼓勵職教學生在平山就業創業。根據學生職業定位、目標設定、興趣愛好、特長優勢,引導學生選擇最適合的就業方向。並且學生就業后,定期開展跟蹤服務,對技能提升、薪金保障、發展潛力、幸福指數等方面進行回訪統計,並對就業創業當中遇到難題進行思想疏導和技術服務。目前,該縣已培養1120人,造就了一批農村致富帶頭人。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