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隱藏一致行動人,張學政至少血賺20億!聞泰科技:賬上現金都是借款,還有220億商譽雷和100億存貨雷

2023-07-20 18:28

  來源:市值風雲

  轉型是春藥,轉型治百病?不,轉型只是割韭菜的鐮刀!

  近日,A股前線小哥又在市值風雲社區大膽開麥,聞泰科技(維權)(600745.SH)實控人張學政被證監會立案,據說還一直潛逃海外?

  (來源:註冊制炒股利器市值風雲APP)

  難不成是賈躍亭二號?此等好戲怎能錯過,話不多説,跟上風雲君速速上車!

  順藤摸瓜,一條時間線引出的神祕人

  01 神祕的一致行動人,是誰?

  先來瞅瞅這次立案的事。

  7月11日,聞泰科技控股股東聞天下及實控人張學政收到中國證監會的《立案告知書》,背后原因直指:未披露一致行動關係,涉嫌信息披露違法。

  后經二者自查,本次調查涉及其可能在以前年度與某自然人股東是否存在一致行動關係的事項。

  (來源:聞泰科技公告20230711)

  風雲君簡單劃下重點:以前年度、自然人股東、一致行動關係。

  奇了怪了,這種陳芝麻爛谷子的事為何突然被追查?這位神祕的「自然人」又究竟是誰?一致行動人為何該披露未披露?背后難道有什麼不可告人的事?

  迷霧重重下,名偵探風雲君上線。

  2015年12月,上市公司進行了一次重大資產重組,自此張學政及其控制的聞天下登上股東名單,且憑藉24.16%的持股比例位居第一大股東。

  這是此次立案被查涉及的起始時間點,也將是風雲君破案的關鍵入手點。

  此后至今,出現在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名單中的自然人股東,共有:高建榮、馮飛飛、曹菊英、史愛昭、黃燕、莊慧萍、王孝安、茅惠英,共八位。

  其中,高建榮和馮飛飛是上市公司前實控人夫婦,應該不涉及與新主張學政達成一致行動關係,故不在考慮範圍內。

  剩余六位中,曹菊英、史愛昭、黃燕、莊慧萍、王孝安這五位自然人股東的持股時間較短,多數持股不到一年,最長的一位也不超過兩年,都還沒等到2020年的股價飆漲就早已減持退場,錯過了一夜暴富的機會,且持股都不足3%。

  (製表:市值風雲APP)

  顯然,這五位就是來資本市場炒個股,基本沒啥內幕信息,更別提與張老闆有一致行動關係啦!

  (來源:市值風雲APP)

  只有茅惠英,是上述八位自然人股東中最特殊的一位!

  此話怎講呢?

  雖然直到2017年一季報,茅惠英才首次出現在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之列,且大手筆持股4,300萬股票,佔總股本的6.75%,直接超過兩任老闆(高建榮、張學政)成為第三大股東。

  (來源:Wind金融終端)

  但早在2015年12月,茅惠英這一名字便已出現在上市公司的權益變動公告中,擬斥資7.45億,從上市公司前控股股東中茵集團手中,收購上市公司3,400萬股份。

  (來源:聞泰科技公告20151218)

  只不過,由於當時股票處於質押狀態,這場交易最終在2017年1月完成。

  換句話説,按照原計劃,茅惠英將與張學政同年同月買走原主持股,一同入駐上市公司。

  那,張學政最終成為上市公司新主,功勞簿上是不是應該記上茅惠英的一筆?

  如今再提起張學政存在着一個神祕的一致行動人,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吧!

  02 至少血賺20億

  沒有三分利,誰願起五更,這份「功勞」最終也收穫了豐厚的回報。

  自2019年下半年起,茅惠英便開始多次減持股份,到2020年一季度已經消失在前十大股東之列。

  好巧不巧,茅惠英減持的這段期間,正好是上市公司轉型半導體、股價從31.52元/股飆漲至171.88元/股、漲幅超440%的時間段。

  (來源:市值風雲APP)

  即使是以這段時間的股票均價81.67元/股測算,茅惠英也至少賺了20億!

  更何況還有張老闆「一致行動」坐鎮,內幕情報在手,高位減持會少?

  至於這些錢,有多少是張學政的份兒,風雲君沒有證據,不敢妄下判斷!

  但從明面上看,張學政及其控制的聞天下,面對着公司股價的猛烈暴漲,也未曾減持過公司股票,顯然給足了股(韭)民(菜)們信心!

  不知當初堅信張學政、堅守聞泰科技的韭菜們,面對着如今的46.6元/股(較最高點171.88元/股縮水超七成),是作何感想?

  反正一明一暗間,張老闆肯定沒少賺!

  至於所謂的張學政「潛逃海外」一説,暫無從考證是潛逃在外還是駐外辦公,起碼聞泰科技在e互動平臺上表示,張學政現場主持了2022年年度股東大會。

  董祕還特意強調了是「現場」主持~

  (來源:上證e互動)

  大股東們的百億股市致富路

  除了張老闆這一派以外,其余大股東也不是吃乾飯的,個頂個的會賺(割)錢(韭菜)!

  原主中茵集團及實控人高建榮夫婦,通過股權轉讓、二級市場減持等方式,套現了44億!!

  美中不足的是,這一家子退場過早,運氣和財氣都差點意思,正好在2019年下半年股價暴漲之前就陸續消失在前十大股東之列。

  這就不得不提同爲前十大股東之一的雲南省城投,堪稱「A股掘金高手」。

  自2017年進場聞泰科技后,雲南省城投便一直潛心等待,未曾有過減持,終於在2020-2021年等到了股價嗖嗖狂飆,趁機大手筆減持,最終套現到手超過53億。

  (製表:市值風雲APP)

  隨后不久,上市公司的股價便開始稀里嘩啦跌跌不休,從140元/股跌至如今的46.77元/股。

  (來源:市值風雲APP)

  三駕馬車齊驅,兩駕名叫「拉后腿」

  為何短短一年多時間,上市公司的股價就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

  想回答這個問題,不如先來看看聞泰科技的基本面。

  聞泰科技,早在1996年便在上交所上市,經歷了數次的撒錢轉型后,形成了如今的三大業務格局:產品集成、光學模組和半導體芯片。

  看似三駕馬車並駕齊驅,未來很美好,是不是?

  實際上有兩駕馬車都是往后使勁的主,倒騎驢!

  01 產品集成:業績扛把子?利潤薄如刀!

  產品集成業務,可謂聞泰科技的老本行了,2022年實現營收395.69億元,佔總營收的68.12%。

  在該領域,聞泰科技與華勤技術、龍旗科技並稱為全球「三巨頭」,2022年合計佔據市場份額超70%。

  乍一看,還挺牛?

  前提是你不知道啥叫產品集成。

  產品集成,也就是ODM代工業務,更通俗來講就是「貼牌」、「外包」,這樣説老鐵們就懂得它的技術含量了吧。

  從產業鏈來講,ODM代工廠商位於消費電子中游。上游是芯片、存儲、屏幕等零部件廠商,所對應的多是業內龍頭企業;下游則是蘋果、華為、三星等品牌巨頭。

  身在夾縫中生存,又不具備高技術壁壘,還要面臨激烈的行業內卷,自然就缺失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主打一個「被拿捏」。

  因此,ODM廠商的毛利率通常僅有個位數,利潤全靠規模支撐。

  (製圖:市值風雲APP)

  然而,由於近兩年消費電子行業不景氣,聞泰科技的ODM業務在營收規模上沒有起色,逐漸支撐不住公司的利潤,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陷入連續虧損狀態,分別虧損15.69億、1.08億。

  (製圖:市值風雲APP)

  400億業績「扛把子」,實際上虧得一塌糊塗!

  02 光學模組:24億躋身果鏈?0營收,虧7億

  光學模組業務,實際上就是生產攝像頭模組,最主要的應用領域是智能手機,近兩年也在向車載光學、AR/VR光學、筆記本電腦等領域拓展。

  這塊業務,還是聞泰科技花了不少心思、砸下24.2億重金收購來的。

  2021年3月,歐菲光(002456.SZ)被蘋果踢出供應鏈,轉頭就把其蘋果業務線(廣州得爾塔影像技術有限公司)及相關設備資產,以24.2億元價格出售給聞泰科技。

  (來源:聞泰科技公告20210330)

  自此,聞泰科技開始涉足光學模組業務,以拓展客户資源,尋找業績增量。

  在客户資源這方面,聞泰科技好似做得不錯。

  根據2021年年報,其於當年11月恢復向特定客户(疑似蘋果)供貨;2022年年報進一步披露,正在推進特定客户(疑似蘋果)新型號的驗證工作,還帶着產品集成配套出貨。

  (來源:聞泰科技公告20220426、20230429)

  從字面信息看,靠着從歐菲光高價買來的資產,聞泰科技又重回蘋果爸爸的温暖懷抱。但是蘋果吃飽了撐了,還是歐菲光屬實草包?聞泰科技一個外行都能輕松搞定的事,它一個資深果鏈奴竟只能被掃地出門。

  果然,數據不騙人,雖然説着已恢復批量供貨,説着驗證驗證再驗證?但實際上兩年多時間,營收一直0蛋,還倒虧了7.18億。

  至於所謂的產品集成配套出貨,不如回看風雲君剛説過的,其實就是個不掙錢、倒賠錢的買賣。

  (製圖:市值風雲APP)

  砸24.2億買果鏈棄子,還想重拾爸爸的愛撫?

  誰尿黃,快過來把它滋醒!

  03 半導體:利潤唯一來源,但先進技術差點意思

  半導體業務,則源自2019年聞泰科技340億豪賭安世集團的那場收購,箇中詳情已有研報覆蓋,可戳市值風雲APP閲讀了解。

  四年過去,如今的半導體業務,已成為聞泰科技最重要且唯一的利潤來源。

  雖然僅貢獻不到三成的營業收入,卻支撐着聞泰科技的全部利潤,甚至還要為另外兩項虧損業務買單。

  (製圖:市值風雲APP)

  2022年,半導體業務實現淨利潤37.49億,遠超整體淨利潤13.6億。

  近些年,半導體業務的毛利率始終在40%左右徘徊,也遠高於產品集成業務的個位數毛利率。

  (製圖:市值風雲APP)

  這樣一看,聞泰科技的半導體業務還不錯?

  但可別忘了,這可是豪撒340億換來的成果哦。不知這兩年63.8億、年均31.9億的淨利潤,距離收回投資成本還需要多長時間~

  再來説説公司半導體業務的具體產品,主要包括晶體管(包括保護類器件ESD/TVS等)、Mosfet功率管、模擬與邏輯IC,營收佔比分別為46.3%、31%、18.2%。

  主要應用領域包括汽車、移動及穿戴設備、工業與電力、計算機設備、消費領域。其中汽車領域特別是電動汽車,毫無疑問是營收主力軍,佔比接近一半。

  (製圖:市值風雲APP)

  説着説着,就發現了一些不對勁的地方。

  熟悉汽車或者熟悉半導體的老鐵想必都瞭解,對於新能源汽車而言,極其重要的半導體是功率半導體,極其核心的功率半導體是IGBT,甚至被譽為新能源汽車的「CPU」。

  但IGBT,卻從未出現在聞泰科技的營收結構中。

在2022年年報中,聞泰科技表示IGBT產品仍處於研發階段;

 

在2022年5月的投資者互動中,聞泰科技表示IGBT產品正在驗證測試與客户業務對接中;

  直到2022年7月,聞泰科技纔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IGBT產品已發佈。

  (來源:上證e互動)

  顯然,聞泰科技在汽車半導體的核心技術方向上還是剛起步階段,相對於英飛凌、三菱、比亞迪半導體、中車時代等頭部廠商而言,無異於「趕了場晚集」。

  同時,由於汽車行業的特殊性和IGBT的重要性,其往往認定一家IGBT廠商后很難輕易更換,這嚴重加大了聞泰科技的上位難度。

  至於何時能盈利變現,更是要畫上個大大的問號。

  所以説,這場價值340億的豪賭,換來的頂多算是個中規中矩的成熟產物,在先進性、成長性、想象力上都差點意思。

  那麼,聞泰科技能賭贏嗎?

  220億商譽懸頂,100億舉債輸血

  01 頭頂220億半導體商譽

  最終,這三駕看似並駕齊驅、實則兩駕在拉后腿的馬車,交上的答卷是:營收沒啥起色,盈利大起大落。

  2022年,聞泰科技實現營收580.79億,同比增長10.15%;歸母淨利潤13.6億,同比下降44.1%。

  (製圖:市值風雲APP)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利潤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ODM業務相關的商譽暴雷了6.06億。

  (來源:聞泰科技公告20230429)

  除此之外,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聞泰科技還有221.88億商譽懸頂,佔到淨資產的六成以上,甚至遠遠超出公司上市至今賺下的全部利潤。

  其中,340億跨界半導體收購安世控股,形成的商譽高達213.97億。

  (來源:聞泰科技公告20230429)

  可以説,聞泰科技的命,就綁在這安世控股這條唯一的支撐腿上了。

  02 百億存貨,出貨壓力山大

  同期,聞泰科技的應收賬款和存貨也都數額不小,分別高達83.98億、83.07億。

  (製圖:市值風雲APP)

  其中,鉅額的應收賬款早在談及其商業模式時就已經註定了——在上下游大佬的夾縫中生存,總要犧牲一定代價取悦大佬換取訂單。

  真正壓力山大的科目在於存貨。

  2022年末,在營收僅小幅增長10.15%的背景下,存貨竟然增長了60.86%,增至101.32億。

  特別是庫存商品,從8.72億增至47.66億,同比暴增447%。

  (製圖:市值風雲APP)

  是嗅到了景氣度上行的信號,加大了備貨力度?

  實際上,2023年一季度營收144.27億,同比還下滑了2.54%。

  那答案恐怕只剩下一個:產品積壓,不好賣。

  03 現金流入不敷出,靠舉債百億維持

  種種壓迫下,現金流表現也不樂觀。經營活動帶來的現金淨流入大幅減少,自由現金流更是2021-2022年連續兩年流出86億。

  (製圖:市值風雲APP)

  當然自由現金流鉅額流出應該跟公司2021年發行了86億的可轉債專門用於ODM和半導體產線建設有關,但這並不能緩解聞泰科技的償債壓力。

  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長期借款和短期借款合計高達96.77億,賬面現金也不過84.68億。

  簡言之,賬上的錢,全是借來的。

  (製圖:市值風雲APP)

  或許説到現在,我們就能明白聞泰科技為何股價跌到這個程度了。

  處在不景氣的行業周期,做着利潤微薄的ODM,吆喝着賠本的光學模組,夢想着先進技術晚人一步的半導體,還要揹負着220億懸頂的商譽隱患和100億的存貨壓力……

  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在實控人張老闆的操刀下,其隱祕一致行動人早已躺在銅臭堆里紙醉金迷,張老闆也長期旅居海外,自在遨遊天地間。

  資本套路層出不窮,韭菜們的命也是命,怪不得吾股評級全市場排倒數!

責任編輯:楊紅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