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暴熱天氣救了家電業?

2023-07-20 14:44

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極端高温天氣出現頻率越來越高,持續時間越來越長,甚至有專家稱,「正常」的夏天未來將會十分罕見。

上周開始,歐洲大部分地區迎來了破歷史紀錄的高温天氣,室外温度較平均水平高出5到10攝氏度,意大利撒丁島和西西里島的氣温將攀升至49攝氏度,西班牙拉帕爾馬島甚至因為高温天氣引發森林大火。

國內河北、北京、山東、河南及江南、華南等地也出現了歷史罕見的、廣泛的高温天氣,部分地區最高氣温可達38~40℃,體感類似進烤箱或者蒸桑拿。

在這種「命都是空調給的」高温天氣下,空調等單品銷售火爆。根據奧維雲網數據,今年上半年空調產量達9281萬台,同比增長14.0%,銷售達9090萬台,同比增長11.9%,實現雙增長。

空調等核心品類銷售量的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白電板塊行情,近一月上漲約6.6%。

與此同時,隨着家電企業陸續公佈半年度業績預告,我們也得以從各類家電產品的銷售情況中,窺探到一些居民消費變化的趨勢脈絡。

01 剛需堅挺

剛需品類的家電需求恢復最快。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19日,有21家家電上市公司公佈2023年上半年業績預告,超8成淨利潤增長,消費復甦態勢明顯。

從品類來看,空調和冰箱可謂是家電行業的中流砥柱,規模較大的家電企業幾乎都是空調、冰箱業務較為強勢的。事實上,2006年空調大戰的結束才奠定了如今家電行業的競爭格局,並造就了格力、海爾、美的等家電行業里的白馬股。

作為高温天氣中的剛需品,空調也成為家電行業內率先產銷回暖的單品類別。面對激增的空調安裝需求,蘇寧易購甚至在6月份啟動了跨區域增援機制,組建超8萬人的空調安裝團隊來確保完成上門安裝工作。

行業格局方面,2023年上半年中國空調電器行業前五大品牌的市場份額達到了84%,同比提高1.6個百分點。格力、美的、海爾智家海信家電和奧克斯分別佔據了33.5%、26%、10.8%、7.4%和6.3%的市場份額,行業集中度持續提高。

價格方面,今年空調龍頭企業之間也並未展開價格戰(奧維數據顯示,2023Q2空調行業線上、線下均價YoY 4%/ 5%)。格力電器空調業務的毛利率超過30%,其他幾家空調業務的毛利率也在22%-29%的區間內。

這反映了當前空調行業競爭格局穩定,價格穩中有升,龍頭企業盈利能力有望改善。

空調一哥格力電器在「618」期間銷售額超 90 億元。其中天貓平臺空調銷售額同比增長 49%,京東平臺空調銷售額同比增長 30%,抖音電商空調類目則位列銷售額排行榜*,有助於提振公司Q2的業績。

空調市佔率緊隨其后的美的集團,業務收入更為多元,其他各種消費電器也有超千億的年收入。

海信家電近日發佈業績預告,預計2023年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3.03億元-14.91億元,同比增長110%-140%,公司經營質量和盈利能力出現明顯提升。

海信家電股價表現(自2018年8月至今)

海信家電股價表現(自2018年8月至今)

海信家電在冰箱業務上也有所發力,旗下容聲冰箱搶佔嵌入式新賽道,「雙淨Pro·平嵌冰箱506」在上市首月即進入行業TOP2,26周即登頂冰箱行業。

幾家空調、冰箱龍頭企業中,海信家電在股市上的表現*,目前股價正處於歷史高位,年內漲幅高達87%。

不過,空調、冰箱等產品銷售一般具有明顯的淡旺季特徵,目前的銷售火爆也有受到去年行情低迷、今年商店加緊補庫存的影響,並不能保證這種迅猛的漲勢持續到下半年。

剛需耐用品的消費復甦雖快,但業績增長的天花板似乎總是籠罩在空調、冰箱企業頭上,或許這就是格力等公司股價長期在低位徘徊的原因。

02 小眾易變

小家電企業越來越沒有「中間選擇」。

小家電曾經是行業內后起之秀們重點發力的領域,小家電的崛起也與年輕人們追求新鮮感、儀式感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小紅書上關於小家電的推送,總要打上「高顏值」、「懶人做飯」、「送禮物」等標籤。

小家電的種類也非常豐富,從烤麪包機、酸奶機到電熨斗、掛燙機再到足底按摩器、筋膜槍,只有消費者想不到,沒有廠商做不出的。

僅2019年初至2020年末,線上廚房小家電品牌數量由700增至1100個左右,既吸引了美的、九陽、蘇泊爾等老牌家電企業入局,也讓小熊電器飛科電器嶄露頭角。

不過,以「年輕化」為*競爭優勢的小家電行業,似乎也開始面臨「中年危機」。

今年1-4月,廚房小家電整體零售額183.2億元,同比下降7.8%。即使是上半年最最重要的大促節點618,從奧維雲網數據來看,618期間小家電市場零售額25.2億元,同比下降19.3%。

年輕消費者的理性似乎在加速回歸,網絡營銷出的爆款必須經歷過功能是否雞肋、質量是否可靠的拷問,才能真正長久暢銷。

典型的例子就是空氣炸鍋,因功能新穎、健康少油而出圈,與傳統烤箱比,還具備體積小、耗時短、使用方便等優點。作為一款性價比較高的小家電,空氣炸鍋持續熱銷,國外需求也很旺盛。

2022年空氣炸鍋全渠道零售額82.3億元,逆勢提升70.7%。為眾多大牌代工空氣炸鍋的比依股份,也藉着這股東風在去年成功上市。

2023年上半年,比依股份預計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15億元-1.35億元,同比增加51.50%-77.85%。而比依股份年內股價漲幅更高,為73.11%。

立足於技術實力和產品研發的小熊電器,今年的業績表現也不錯,繼一季度實現營收淨利潤均雙位數逆增長后,上半年小熊電器淨利潤又同比預增50%-65%。

小熊電器一方面對熱門單品持續迭代升級,其養生壺的市場份額常年*,破壁機在京東天貓等平臺的銷售量也一直名列前茅;另一方面創新產品已延伸至更多生活應用場景,已覆蓋户外、個護、母嬰等多個細分領域。

小熊電器股價表現(自2023年1月至今)

小熊電器股價表現(自2023年1月至今)

不過雖然業績不錯,小熊電器近一個月的股價卻下跌較大,從97.7元/股跌到了66.08元/股,這可能與小熊電器的低利潤率問題有關。

在年輕一代主流消費者開始貫徹「買好不買多」的精神之后,無論是單品還是企業,小家電行業內部都出現了明顯的分化趨勢。

小家電企業要不然像小熊電器這樣,追求*的性價比,薄利多銷,要不然走高端路線,提高單品利潤率。而那種兩頭都不靠的小家電企業,則會慢慢失去可以生存的中間地帶。

説到底,小家電行業已經不同於一般的耐用品,它是高度消費化的,像奶茶咖啡那樣。小家電產品迭代速度快,對企業的市場洞察力、產業鏈整合力、生產銷售能力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

03 智電困境

高端路線下智能家電的市場空間有限。

隨着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傳統家電逐漸向智能家電轉型,智能家電滲透率正不斷提高。7月19日,工信部也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將深入開展消費品、原材料「三品」行動,組織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綠色建材下鄉。

營銷上不缺AI等噱頭,政策上也不缺利好,所以智能家電領域曾經被視作發展前景廣闊、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一片藍海——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以掃地機器人為例,這是一款非常講究智能化的產品,需要配備激光定位、視覺導航、算法規劃等先進技術,才能實現「掃拖洗烘」等一站式自清潔的產品體驗。

可目前中國的掃地機器人行業卻面臨着比較尷尬的境地,一方面是行業增速逐漸下滑,另一方面則是產品開始以量換價(被迫抬高產品單價),導致整體市場規模增長陷入低迷。

科沃斯的財報顯示,2022年全球掃地機器人出貨量也出現萎縮,市場規模為65億美元,同比增長持平。換言之,掃地機器人在全球範圍內的市場天花板可能都較低,整條賽道的想象空間也許已所剩無幾。

今年*季度,洗地機全渠道銷售額22.6億元,同比增長43.4%,銷量82.9萬台,同比增長62.3%。相較於洗地機的增長態勢,掃地機器人走勢較弱,同期全渠道銷售額19.8億元,同比下降11.4%,銷量67.8萬台,同比下降14.7%。

掃地機器人的行業的風口消退、內卷加劇、天花板隱現,都讓從業者倍感壓力。即便科沃斯作為掃地機器人領域市場份額*的龍頭企業,目前也在經歷業績與估值的雙重考驗。

2022年,科沃斯實現營收153.25億元,同比增長17.11%;淨利約16.98億元,同比減少15.51%。2023年一季度,科沃斯實現營收32.36億元,同比增長1.09%;淨利3.26億元,同比再降23.01%。

股價的下跌則更令科沃斯憂慮,年內跌幅已經達到一半,而如今75元/股的價格同2021年的歷史高位(250.71元/股)相比,更是距離遙遠。

科沃斯股價表現(自上市至今)

科沃斯股價表現(自上市至今)

智能家電里的另一大代表智能彩電,目前的行情也不算好。

2023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銷售量為1467萬台,同比下降12.2%,銷售額為487億元,同比下降8.5%。長虹、海爾、康佳三大品牌上半年出貨總量為 233.1 萬台,同比大幅下滑 26.5%。

除了人口和房地產因素的影響,智能家電本身的侷限性也不可忽視。吹捧概念、抬高價格就會拉高消費者的期待值,然而產品真正使用起來卻又不夠自動化、智能化,部分作為賣點的功能也是可有可無,又如何讓消費者為高溢價買單。

對於中國這樣主力消費人羣並非中產階級的市場來説,也許人們更多看重的是物美價廉、剛需屬性、質量過硬能用多年,即便他們不夠智能,甚至是有點貴。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巨潮WAVE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