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7-18 11:30
原標題:「雙面」唐雙寧|巨潮
來源:巨潮WAVE
文 | 謝澤鋒
和中信、平安並稱為中國三大金控集團的光大,正陷入多事之秋。
3年14名高管「落馬」,先后兩任董事長被帶走調查,這在整個中國金融反腐的歷程中,都是極其罕見的。
尤其是在唐雙寧任期間,光大躋身世界500強,企業的規模擴張、利潤增長,已經退休5年多的他儼然功臣,但同樣在近期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調查。這顯示出監管層對金融領域腐敗的零容忍,以及觸動相關利益集團的決心。
從臨危受命,空降光大,帶領集團走出債務泥潭,推動光大證券、光大銀行先后上市,到併購各類金融牌照,涉足環保、旅遊、健康、高科技等實業板塊,構建央企產融一體的大型集團,再到接受調查。
酷愛書法的唐雙寧能把光大兩個字寫得漂亮,卻沒能給自己寫出足夠好的結局。
接連落馬
唐雙寧事發早有「預兆」。
近三年來,光大集團人事動盪不息,此前包括光大實業前董事長朱慧民、光大銀行前副行長張華宇、光大證券前董事長薛峰、光大控股行政總裁陳爽等相繼落馬。
不論是原本的金融板塊,還是2018年在央企合併重組中併入光大的中青旅,均有高管東窗事發。
今年4月5日,光大集團原董事長李曉鵬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而李曉鵬正是唐雙寧的繼任者。
中青旅於2018年併入光大集團
僅僅3個月后,唐雙寧也被帶走。如此集體坍塌着實令人震驚,而連續兩任董事長接受調查,應該也是國有金融體系中的第一次。
其實早在去年2月,中央巡視組就指出了光大集團的諸多問題——包括重點領域和關鍵崗位廉潔風險較高,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比較突出,部分直管企業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屢禁不止;領導班子擔當作為有不足,攻堅克難意識不強,選人用人和干部人才隊伍建設還有差距。
作為一把手的李曉鵬顯然難辭其咎,他還在光大集團內部積極扶持親友及「河南幫」上位。據統計,最近3年光大落馬的14名管理層中,就有一半來自河南。以及李曉鵬的兒子和兒媳,兩個妹妹和妹夫,一些同學和下屬也同樣未能倖免。
光大銀行前副行長張華宇也是河南民權人,他還是李曉鵬的同學,兩人在光大內部構建了一張龐大的利益和權力網。雖然只是副行長,但張華宇因為與李曉鵬的交情,被稱作集團「地下組織部長」。
僅張華宇一人,就利用職權違規安排兒子、女婿、弟弟等親友數十人到光大系任職,為多人在職務晉升、工作調動等方面謀取利益。
李曉鵬先於唐雙寧被調查
張華宇甚至還與他人串供、簽訂攻守同盟對抗組織審查。在通報中,張華宇被認定是「提前築巢」、「逃逸式辭職」腐敗的典型,權力與資本相互勾連、瘋狂逐利的典型,亦是由風及腐、風腐一體、甘於被圍獵的典型。
這種任人唯親、拉幫結派的作為,與此前「金融鉅貪」賴小民在華融內部培養「江西幫」的模式非常接近。隨着李曉鵬被調查,這家央企金控集團正迎來一場大風暴。
但此前風評較好的「儒將」唐雙寧也被帶走調查,仍然相當出乎外界預料。一系列事件揭示出,光大內部的問題似乎要比外界預想的更加嚴重。
雙面掌舵者
學者,金融家,還是貪腐者。
唐雙寧此前被稱為光大的改革者和破冰人,甚至是「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的‘空降兵’」。
光大作為一家國有企業有很深的歷史沿革。其集團前身是成立於香港的「紫光實業有限公司」,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光大信託的經營不善,以及光大銀行對原中國投資銀行資產的併購,讓其墜入深淵。
到2007年,光大銀行資不抵債,連淨資產、資本充足率都為負數,不良貸款率高達7.58%。光大集團更是積重難返。嚴重資不抵債,淨資產-94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116%。
時任銀監會副主席的唐雙寧臨危受命,被委派到光大集團,開啟自己口中的「長征之路」。
唐雙寧從銀監會被委派到光大集團
從「監管者」到「被監管者」,唐雙寧如同坐到了火山口。光大的問題不僅僅是債務,光大北京總部與香港總部長期互不隸屬,光大集團對光大銀行、在港企業等不能並表,數百家子公司盤根錯節,控股、參股、託管、代管等關係難以理清。
面對這個燙手山芋,唐雙寧看望光大集團首任董事長王光英時寫下一副檻聯:「在機關昂首挺胸做公僕,否則沒有權威;到企業貓腰低頭當主人,不然沒有錢賺。」橫批:「大致如此」。
唐雙寧曾比喻:「工農中建是一槍打一頭大象,我們是十槍打十隻麻雀。人家是國家注資的‘子彈’上膛即可發射,我們是股份制,光有‘子彈’還不行,還需經過股東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同意。」足以見得光大改革的複雜性。
當時光大的問題是過去很長時間里逐漸積累起來的,絕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
唐雙寧曾在採訪時闡述了自己的「搶救」思路,共分為「戰略退卻、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大階段,先用「空間換時間」,讓出光大銀行、光大實業、光大香港的控股權,換取資本注資,恢復業務發展;在后兩個階段,通過A股上市、成立實業集團、資管公司、拿回保險控股權、收購信託等,最終實現逆襲。
2014年底,歷時11年的改革重組落下帷幕,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正式成立,並由其控股龐大的金融企業,過往30年的歷史遺留問題全部解決。后一年,光大集團正式躋身世界500強,邁入了「強身健體」階段。
改革完成后,唐雙寧戲言,自己可以將這個過程寫成一本暢銷小説。當時,唐雙寧滿懷期望,他表示爭取5年整體上市,成為像兄弟公司中信那樣的大型金融上市集團。
但直到他的繼任者李曉鵬退休,光大整體上市的夢想依舊沒有實現,這一計劃恐怕也只能繼續往后推迟了。
除了金融執掌者的身份,唐雙寧自詡為文化學者:「我擅長詩歌、書法,略通金融。」他摯愛草書,北京「金融街」和光大集團「中國光大中心」的題字都是出自唐雙寧之手。
但就是這樣一位氣質儒雅、書卷氣濃厚的企業高管,卻接連陷入貪腐調查。據稱,早在2013年,唐雙寧的兒子唐曉寧就供職於摩根大通,而摩根大通當時是光大銀行IPO的財務顧問之一,因此被外界質疑涉嫌利益輸送。
后期該事件逐步發酵,摩根大通最終也退出了光大銀行IPO項目。
踩雷往事
光大的未來再次變成一個迷局。
雖然唐雙寧上任之初,光大就成為首家名正言順的「金融控股公司「。
但由於歷史羈絆,加上一些經營失誤,無論是名氣、實力還是經營業績均遠遠落后於中信和平安。
「光大集團居於行業領先地位的產業不多。」正如李曉鵬所説,光大雖然涉足財富、投資、投行、環保、旅遊、健康六大領域,擁有至少13家上市公司,近7萬億總資產,集齊光了幾乎所有金融牌照,但無論是光大銀行、光大證券還是實業領域的中青旅、嘉事堂,單拎出來,都只能算是二流或者三流選手。
早在唐雙寧時期,他就提出了內部「聯動」的思路,基本可以概括為內部盤活和組團出擊,比如銀、證、保之間實現存款、代銷聯動;實業和金融業務相互融合;對外集體出動,為客户提供一籃子解決方案。
李曉鵬在任期間,更加重視「一個光大」的構想,他將六大板塊其升級為E-SBU戰略單元,引入數字化、互聯網化新思路,並將具有協同效應的板塊歸為一個單元,而並非機械的以金融和實業劃分。
比如,中青旅遨遊網和光大銀行、光大永明保險在存款證明、理財、出國保險等方面可以合作,環保、旅遊、健康等實業可以和保險聯動。
光大集團在世界500強中的排名整體呈現上升態勢,從2015年的400名開外提升到2022年(基於2021年數據)的210位,淨利潤達到578億元。
但由於外部宏觀環境影響,以及內部的人事動盪,在過去的2022年,除了旗艦光大銀行保持了利潤增長外,其他主要板塊均呈現大幅下滑或虧損。
光大證券因為「烏龍指」、 暴風MPS項目爆雷以及腐敗問題,連換三套領導班子,再加上資本市場低迷,營收利潤雙降。
光大永明保險合併淨利潤虧損13.57億元,同比下降超1000%,退保金額大幅上升193%。該公司過去10年就換了5位董事長。
光大信託踩雷佳兆業、福晟、恆大等深圳舊改項目,在2022年營收下跌超三成,利潤連續兩年下滑,資產規模跌破萬億。從事基金投資的光大控股直接虧掉了74.43億港元。
實業板塊的利潤蓄水池固廢龍頭光大環境,2022年歸母淨利46.02億港元,同比下降32.37%;中青旅由於封控影響,年度虧損3個億;嘉事堂增收不增利,淨利率僅有1.4%。
作為中國金控破局者,光大的目標是創造世界一流金控集團,光大曾提出「三個中國一流」——一流的財富管理銀行、一流的投資銀行、一流的信託公司。
但無論是引發A股整體震盪的光大「烏龍指」事件,還是與暴風集團一起踩雷英國體育版權公司MPS帶來50億的損失,光大的嚴謹度、投資能力、風控水平等等都經常令外界感到不安。
而如今,兩任董事長相繼落馬,光大的未來再次變成一個迷局。
寫在最后
「我曾鄭重承諾一定將光大這艘船開成五月花號,而決不能開成泰坦尼克號。」
唐雙寧在來到光大后,曾許下如此諾言。
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乘着中國經濟的東風,作為央企金融機構,光大改革成效整體向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正是因為各種貪腐事件,光大也承受了太多波折。
唐雙寧曾用「陽關三疊」比喻自己的一生,分別映照金融職業生涯前、金融職業生涯中、退休后的三段經歷,他期望退休后的第三個30年,「能夠在文化藝術方面實現一個‘新我’。」
而如今,這個「新我」的實現纔剛剛開始,就已經殘破不堪、支離破碎。等待他本人的,可能將是更加殘酷的人生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