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英偉達5000萬美金「押注」AI製藥,這一賽道概況如何?

2023-07-16 13:55

7月12日, 美國AI(人工智能)製藥公司Recursion(NASDAQ:RXRX)宣佈,獲得英偉達(NVIDIA)的5000萬美元投資。計算機技術龍頭企業以如此規模直接投資AI製藥在行業內引起轟動,Recursion股價當日大漲115.29%,其他AI製藥股也普遍上漲。

來源:英為財情、高禾投資研究中心

今年6月,英偉達首次達到了萬億美元市值。由於其擁有設計驅動人工智能的芯片的核心技術,在人工智能熱潮中被視為一大贏家。英偉達直接「下場」投資AI製藥,被解讀為人工智能浪潮,尤其是GPT熱潮進一步席捲製藥行業的重要信號。此前,主要是跨國藥企願意為AI製藥技術平臺高額付費。

AI製藥的基本定義

AI 製藥是將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及大數據等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製藥領域各個環節,進而促進新葯研發降本增效。目前主要應用於藥物研發階段的藥物發現、臨牀前階段,隨着ChatGPT 的不斷應用,AI 向臨牀開發階段的滲透有望持續加快。

來源:頭豹研究院、中泰證券和高禾投資研究中心 來源:頭豹研究院、中泰證券和高禾投資研究中心

AI製藥的發展歷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概念在1954 年首次被提出,每一次推動行業高速變革的底層邏輯主要是快速迭代的算法、海量的實驗數據及持續提升的算力。回顧歷史,60 多年的迭代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①1943-1968 年(人工智能發展初期):人工智能概念提出,發展出了符號主義、聯結主義(神經網絡),相繼取得了早期矚目的研究成果,如機器定理證明、跳棋程序、人機對話等;

②1968-1995 年(AI 製藥發展初期):1968 年愛德華(Edward Feigenbaum)提出首個專家系統DENDRAL,該系統具有非常豐富的化學知識,可根據質譜數據幫助化學家推斷分子結構,為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中化合物轉化為計算機語言設立了雛形,此后,1980s 默沙東開始運用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CADD)進行藥物發現,開創了計算化學在藥物研發領域的應用,即早期的AI 製藥;

③1995-2010 年(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期):由於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帶來的大量數據推動AI 進一步走向實用化。2000 年初,由於專家系統的項目都需要編碼太多的顯式規則,這降低了效率並增加了成本,人工智能研究的重心從基於知識系統轉向了機器學習方向,2006 年傑弗里及他的學生正式提出深度學習的概念(Deeping Learning),開啟了深度學習在學術界和工業界的浪潮;

④2010-至今(AI+高速發展期):伴隨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及算力的持續突破,以深度神經網絡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展,踴躍出AlphaGo、GPT、AlphaFold 及ChatGPT 等創新產品。其中2021 年AlphaFold 2 在蛋白質結構預測大賽CASP14 中,對大部分蛋白質結構的預測與真實結構只差一個原子的寬度,達到了人類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等複雜儀器觀察預測的水平,開啟蛋白解析新紀元,為AI 製藥在藥物研發領域的應用帶來了巨大的推動。

來源:Parisa Rashidi、頭豹研究院、中泰證券和高禾投資研究中心 來源:Parisa Rashidi、頭豹研究院、中泰證券和高禾投資研究中心

AI製藥的三種商業模式

AI 製藥領域的商業模式可分為三種:

①AI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服務:主要為客户提供AI 輔助藥物開發平臺(一套標準化的產品/軟件),通過平臺為客户賦能,幫助客户加速研發流程,節省成本與時間;

②AI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服務:通過人工智能的輔助,為客户更好地交付先導化合物或者PCC,再由藥企進行后續的開發,或者合作推進藥物管線;

③AI Biotech:則是以推進自研管線為主,較少進行外部合作的公司。

目前國內及海外多數AI 製藥公司都會在SaaS 服務商、AI CRO 和AI biotech 的商業模式中兼容兩種或者三種。據藥智局及蛋殼研究院統計,2022 年國內製藥公司中,31%的公司兼容其中兩種商業模式,佔比最高。其次為AI Biotech,約25%。第三為AI CRO 約23%。僅選擇軟件SaaS 服務商佔比最低,約8%。源於AI 製藥在算法、算力及數據方面需要較大的投入,且單一路徑發展或有一定侷限,我們預計未來多種商業模式協同發展有望逐步成為趨勢。

而根據高禾投資調研的一些AI 製藥企業反饋,內在驅動力還是更希望發展成為AI Biotech,這要比AI CRO的動力更足,核心原因還是前一種商業模式的天花板更高,某些管線一旦成功,商業盈利前景更加可期,但與此同時,研發投入也更大、風險也更高,投資人則對創業企業在兩種不同商業模式選擇上更傾向於CRO 模式,核心原因則是風險相對較小、可預期性更強。

而實際上,目前市場中大部分的AI製藥初創企業的商業模式介於AI Biotech和AI CRO間,即擁有自研管線且提供CRO服務的「複合型」商業模式,也有像英矽智能和晶泰科技這樣的業內領先企業,憑藉自身優勢進行進一步的橫向多元化商業模式擴張;晶泰科技除自身的AI CRO業務外,其投資孵化的初創企業劑泰醫藥擁有基於晶泰科技的高通量AI製劑平臺搭建的製劑新葯管線。

來源:頭豹研究院和高禾投資研究中心 來源:頭豹研究院和高禾投資研究中心

AI製藥的比較優勢

有哪些

藥物發現+臨牀前研究是AI 主要優化環節。AI 的蓬勃發展並未改變新葯整體的研發流程。我們認為原因在於無論是倫理監管還是實際應用層面,AI 的預測試驗數據短期內均無法代替實際臨牀的實驗結果。因此,AI 的主要優化環節在藥物發現(5000+化合物)和臨牀前(約250 種化合物)環節:通過AI 的虛擬篩選可以替代大規模篩選的濕實驗的方式。

AI 在藥物研發中的作用:提效和創新。藥物發現環節的增效:利用NLP、知識圖譜等核心技術提升靶點搜索發現效率;利用深度學習模型預測化合物性質進行篩選,從而減少進入濕實驗中的化合物數量,從而減少投入成本和壓縮開發周期。臨牀前環節更偏藥理實驗,AI 提升效果不如發現環節顯著,主要通過預測藥物性質、製劑和晶型的設計進行修正優化,據量子位數據,提升效率在10%左右。創新:AI 在數據的維度和廣度上能夠突破人為的偏見,實現在以下應用場景的創新賦能:藥物靶點發現、藥物重定向(巴瑞替尼新冠的EUA)和新型化學結構分子。

來源:美國藥品研究和製造商協會、藥康生物、量子位、華福證券和高禾投資研究中心
來源:美國藥品研究和製造商協會、藥康生物、量子位、華福證券和高禾投資研究中心 來源:美國藥品研究和製造商協會、藥康生物、量子位、華福證券和高禾投資研究中心

根據英偉達公開資料,使用AI技術可使藥物早期發現(涵蓋靶點發現與驗證到先導化合物優化)所需時間縮短至1/3倍,成本節省至1/200倍。

來源:英偉達、太平洋證券和高禾投資研究中心 來源:英偉達、太平洋證券和高禾投資研究中心

AI製藥的中國玩家

有哪些?

除了本次投資事件的主角英偉達外,目前全球前十的大型藥企都已在AI製藥領域有所佈局,未來或有更多傳統藥企和CRO企業進入該領域大型藥企進入市場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內部自建AI研發團隊,如諾華和葛蘭素史克是業內較早設立自己的AI部門的藥企;二是對外部AI製藥初創企業進行投資併購,如復星醫藥今年宣佈在合作的同時將向英矽智能提供股權投資;三是與互聯網巨頭或AI初創公司合作,如正大天晴通過與阿里雲合作獲得一種全新的化合物篩選方法、藥明康德和Schrdinger合資成立了FaxianTherapeutics以加速新葯發現等。

來源:頭豹研究院和高禾投資研究中心 來源:頭豹研究院和高禾投資研究中心

隨着國內外大型藥企逐漸意識到AI技術應用在製藥領域的價值,爲了進一步提高新葯研發效率,越來越多的傳統藥企和CRO企業湧入AI製藥領域,全球範圍內AI製藥項目數量逐年遞增。根據Deep Pharma Intelligence的數據,2021年-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開展AI製藥項目數量領先的企業以大型外資跨國藥企為主,其中阿斯利康、默克和輝瑞分別以25、19和16項位列前三。

相較於國際市場和外資公司,中國AI製藥行業起步較晚,本土藥企在AI製藥領域的涉足則更為謹慎,但近年來市場的熱度整體仍呈大幅上升趨勢;如2022年1月,復星醫藥與AI製藥初創公司英矽智能達成戰略合作,包括針對四個指定靶點以AI技術開展藥物研發和英矽智能的QPCTL項目合作,項目首付款為1,300萬美元,創造了目前中國AI製藥合作交易首付款的最高記錄。

今年資本市場標誌性的事件則是,則是英矽智能衝刺港股IPO,該公司是一家全球領先的 AI 生物科技公司,在管線開發進程中提供端到端的高效解決方案。報告期內,英矽智能收入主要來自藥物發現服務及軟件解決方案服務。英矽智能已有效地建立由 31 個項目組成的多元化完全內部生成管線,涵蓋 29 個藥物靶點。據招股書,2018 年 -2022 年,英矽智能共經歷 7 輪融資,投后估值從 5440 萬美元升至 8.95 億美元,估值四年增了近 16 倍。

AI製藥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主要包括AI技術服務的能力和自研管線的豐富程度;當前中國本土AI製藥初創企業的業務佈局主要集中在藥物研發環節;晶泰科技及其孵化的劑泰醫藥為目前國內本土市場中的頭部企業。另外,還有望石智慧、深度智耀、宇道生物、燧坤智能、元氣知藥、百奧知、冰洲石生物和億藥科技等。

來源:頭豹研究院和高禾投資研究中心 來源:頭豹研究院和高禾投資研究中心

與此同時,現階段國內多家知名CRO公司屢屢攜手AI科技公司,加快創新轉型保持競爭優勢。近年來維亞生物、成都先導、合全藥業、皓元醫藥美迪西泓博醫藥泰格醫藥等國內知名CRO屢屢同AI科技公司達成合作,範圍廣至靶點研究到臨牀試驗。藥物研發外包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近年來國內CRO與AI技術相關的科技公司間的高頻合作,反映了國內CRO巨頭們對AI技術在藥物研發過程中降本增效的作用的認可,此類合作可為國內CRO在愈發激烈的行業競爭中保持成本和響應速度的優勢,對於以算法、算力為核心優勢的科技公司而言,亦是技術驗證與價值轉化的絕佳機遇。

未來更需要關注行業競爭要素:算法為短期壁壘,數據是稀缺資源。

我們按照AI 行業邏輯的框架進行分析,生成三要素分別位算法、算力和數據。① 算法是初期競爭的優勢之一,利用更優的算法獲得更多客户、積累用戶數據並進行自我迭代,從而領先競爭對手,利用馬太效應完成自身壁壘的構建。② 算力:由於互聯網行業的蓬勃發展,行業公司有望通過商業化租用來解決,短期內不存在明顯壁壘。③ 數據:分為公開數據和私有數據。公開數據全球共享,如何更好地利用數據我們認為屬於算法優勢的範疇;而私有數據指的是擁有數字化的大規模的實驗數據,這些實驗數據直接來自於臨牀,往往是不會參與共享的稀缺資源。

責任編輯 |  陳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