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7-14 21:00
轉自:北京日報客户端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拓展人類認知邊界、開闢新領域新賽道、解決「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都需要夯實基礎研究的這個創新根基。一起走進前沿科技現場,探祕大科學裝置,展現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中國科學院在前沿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取得的重大創新成果。
破解宇宙奧祕 FAST科研成果頻出
雖隱世於萬山之中,卻遙望着宇宙的深處。中國天眼FAST,全稱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是當今世界上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它能夠捕捉宇宙中更微弱的信號,探測到更闇弱的天體,幫助人們破解宇宙奧祕。
從2016年建成那一天起,中國天眼就在貴州的大山里,向宇宙深處發出最遙遠的目光,投入使用以來,FAST科研成果頻出,從脈衝星到引力波,引領着科研人員去探索已知世界的邊緣。
近日,中國天眼FAST又傳來好消息,截至目前,FAST發現的脈衝星數量已超過800顆,這一數量是自其投入運行以來,同期國外同類型觀測設備脈衝星發現總數的三倍以上。
脈衝星,科學界普遍認為就是旋轉的中子星,在旋轉的過程中兩極發出的電磁波信號間斷性地掃過地球,類似間歇性的脈衝信號而得名。對其進行研究,有希望得到許多重大前沿物理學問題的答案。此外,脈衝星自轉周期極其穩定的特性使其具有重大的應用價值,包括可以建立自主可控的時間基準體系,服務於航天器導航等重大科學及技術應用等。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FAST總工程師 姜鵬:這個充分説明,我們(FAST)在靈敏度方面的優勢。FAST投入運行,快速地把中國的射電天文研究力量提升至國際第一梯隊了。
脈衝雙星系統+引力波 FAST一個月兩大發現
近年來「中國天眼」FAST憑藉其超高靈敏度,接連產出一系列重量級科研成果,為探索更多宇宙奧祕持續作出中國貢獻。就在今年6月,FAST先后完成兩項影響國際天文學界的重要成果。
6月21日,FAST科研團隊公佈,他們發現了一個名為M71E的脈衝雙星系統,這是迄今科學界發現的最短軌道周期的脈衝雙星系統。這一成果對脈衝星星族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6月29日,FAST再次傳出重磅消息,科研人員利用FAST探測到宇宙中神祕的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性證據,這標誌着我國納赫茲引力波探測和研究同步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對於理解超大質量黑洞、星系併合歷史和宇宙大尺度結構形成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 常進:我們將進一步圍繞納赫茲引力波,開闢納赫茲引力波天文學這一個新的科學方向,繼續保持我國在低頻射電天文學方面的國際領先地位。
探訪FAST新裝備研製現場
作為國際一流的天文觀測設備,FAST想要保持在該領域的領先優勢,就需要在一些關鍵設備上不斷創新。目前,新一代相控陣接收機已經開始研製,未來有望進一步提升FAST的巡天效能。
在FAST望遠鏡現場的工程實驗室,記者見到了正在研製中的相控陣接收機。科研人員將圍繞這臺新設備進行性能上的不斷改進,直到各項指標符合預期,纔會將其安裝到FAST的饋源艙底部。這台設備有望提升FAST頻率和視場的覆蓋範圍,從而大幅增強FAST的巡天觀測效率。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FAST總工程師 姜鵬:我們計劃是三到五年,能實現一套國際上先進性能的、一流水平的相控陣接收機技術。頻率覆蓋的話能提高三倍到五倍,視場覆蓋的話至少提升四倍到五倍。可以數量級地提升FAST的巡天效能。
專家稱,頻率提高意味着觀測的科學目標會更多,視場覆蓋範圍提升意味着觀測同一塊天區,所用的時間更短。這對FAST在未來一段時間保持國際領先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FAST總工程師 姜鵬:這個是顯然是(建立在)國家在基礎科研的重視程度上。FAST之所以能立項、能建設、能運行,其實就是國力的體現。
FAST為我國射電天文學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一眼望穿百億光年,洞見宇宙盡頭,中國天眼用一次又一次的世界級發現,為我們帶來宇宙級的浪漫,也為我國射電天文學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作為我國「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動並進入試運行階段,2020年1月11日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目前,FAST每年可以實現6300小時左右的觀測時長。幾年來,FAST已經在中性氫譜線測量星際磁場、快速射電暴、脈衝星、納赫茲引力波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為中國的射電天文學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 常進:以「中國天眼」為例,在過去的十年,我們實現了國際上最靈敏的低頻射電望遠鏡,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原創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的基礎研究工作將會圍繞國家重大需求,組織成建制的隊伍,圍繞一些重大的科學問題進行攻關。
編輯 高晨晨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