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天齊鋰業11億投向奔馳smart,豪賭「造車」能否對衝周期風險?

2023-07-15 06:23

  通過兩起「蛇吞象」國際併購站到舞臺中央,一度成為2000億大牛股的天齊鋰業,業績與估值正隨着鋰價瘋狂下跌。周期高點的的豐厚利潤,會轉化為周期下行時的巨大壓力,公司向下遊佈局的需求愈加迫切。

贛鋒鋰業之后,天齊鋰業也開始「造車」。

  7月13日,A股鋰礦巨頭天齊鋰業披露公告,公司將以自有資金11億人民幣參股smart A輪融資。此前,該公司的主要股東為吉利控股集團及梅賽德斯-奔馳,目前尚未實現盈利。

  在此之前,贛鋒鋰業早已參與兩家車企融資,涉足電池回收,以及籌備鋰電池子公司分拆上市,在中下游產業鏈中似乎站的更穩更深。

  在2022年周期高點之時,天齊鋰業曾因241億淨利潤,大幅超越贛鋒鋰業的204億,成為「更賺錢的老二」。而今鋰價來到下行周期,已跌去千億市值的天齊鋰業,正加速「補課」向下佈局。

  11億投向smart

  據公告,smart 開啟A輪融資,計劃從資本市場募集2.5億~3億美元,此次融資后的估值約為400億元。

  天齊鋰業表示,全資子公司天齊鋰業香港與smart Mobility Pte. Ltd.簽署《股份認購協議》,將以1.5億美元的自有資金參與后者此輪股權融資,認購其發行的1760.56萬股A類普通股。

  具體而言,天齊鋰業香港有限公司將以認購新增註冊資本的方式與智馬達簽署股份認購協議。后者是一家在新加坡註冊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21年,為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馬達」)控股股東。

  智馬達成立於2020年,由奔馳和吉利共同出資成立,主營業務為新能源汽車的製造與銷售。就在上個月末,市場一度傳聞奔馳和吉利退出智馬達股東行列,但智馬達公司發文表示消息不實。

  融資完成后,奔馳和吉利仍將按同等股比繼續控股智馬達。若按照頂格3億美元估算,智馬達的股權架構將變為:梅賽德斯-奔馳持股43.397%,吉利控股集團子公司及關聯方持股43.397%,天齊鋰業香港持股2.830%,其他跟投方持股2.830%。

  smart品牌全球公司CEO佟湘北表示,引進天齊鋰業作為股東,將進一步拓寬智馬達的品牌視野,並增強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截至2023年6月,smart中國市場交付量為3829台,環比增長近46%;上半年在中國市場累計交付量為23540台。海外市場方面,智馬達旗下車型精靈#1已在德國、法國開始交付,並計劃在其他歐洲市場陸續上市和交付。

  不過,該品牌目前仍處虧損階段。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智馬達營業收入為18.56億元,淨利潤虧損14.60億元。2023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為52.11億元,淨利潤虧損6.61億元。

  天齊鋰業表示,未來行業競爭格局存在一定不確定性,智馬達汽車存在銷量不及預期及未來商務規劃不及預期風險。另外,SM的本輪股權融資額度為不低於2.50億美元,如本輪融資額度未達到上述金額,公司有權終止本次交易。

  從電池到「造車」

  5月曾有市場消息,天齊鋰業有意入股smart全球公司並持有少數股份,但雙方均未有正面迴應,如今似是印證傳言。

  此前,天齊鋰業已在積極佈局中下游,不過「最下」只到電池環節。

  天齊鋰業先后參與了中創新航港股認購,並通過成都天齊持有北京衞藍新能源5%的股權。另外,還參與投資了上海航天電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以及美國固態電池初創企業SES公司等。

  在上個月的公司年度股東大會上,天齊鋰業公司董事長蔣衞平明確表示,「要更多參與下游,共同發展,形成良好的上下游產業鏈,避免出現去年那樣遠遠超出正常價格的情況。」

  對於投資新能源汽車公司,天齊鋰業表示,本次投資將加深公司與下游產業鏈的合作,為公司展開業務拓展新的觸角和反饋,有利於公司在踐行垂直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同時探索產業鏈循環發展的機會。

  本次擬投資標的SM的現有主要股東為吉利控股集團及梅賽德斯-奔馳。通過吉利控股集團和梅賽德斯-奔馳的影響力,有利於SM觸及中國和歐洲兩大新能源汽車市場。

  向下佈局已成大勢所趨,除了天齊鋰業,另一位「鋰王」贛鋒鋰業涉足整車的時間更早。2022年,廣汽埃安和嵐圖汽車分別完成A輪融資,參投方名單中,均有贛鋒鋰業的身影。

  除此之外,贛鋒鋰業還深度參與鋰電池製造和鋰電池回收。截止到2022年上半年,公司鋰電池業務收入已經增長到18.8億,佔總營收的比重為13%,鋰電池子公司擬分拆上市;子公司循環科技退役鋰電池拆解及金屬綜合回收項目已形成7萬噸退役鋰電池,其中鋰綜合回收率在90%以上,鎳鈷金屬回收率95%以上。

  併購中崛起的鋰王

  前兩年風光一時的鋰業雙雄中,天齊鋰業或比贛鋒鋰業面臨更大壓力。

  2012年,剛上市兩年,尚且年輕的天齊鋰業,為攔截洛克伍德的收購計劃,藉助中投集團和工商銀行等外部力量併購了核心供應商泰利森,14年並表后,營收飆升至14億,一戰成名。

  2018年,天齊鋰業又因對SQM的槓桿併購,再度收穫全球市場關注。

  彼時,經歷多輪談判后,天齊鋰業舉債35億美金,以40.66億美元收購SQM23.77%的A類股份,加上原有的SQM 2.1%的B類股份,完成收購后天齊鋰業對SQM持股比例達25.87%,成為第二大股東。 

  但由於槓桿的沉重財務負擔,天齊鋰業此后一度徘徊在被ST的邊緣。2020年債務即將到期之際,天齊鋰業還不得不通過引入戰投融資求生。

  2020年四季度,碳酸鋰隨下游新能源車需求爆發而供不應求,價格終於反彈回升。坐擁全世界鋰濃度最高、儲量最大、開採條件最成熟的鹽湖的天齊鋰業,業績與股價也大幅上漲。

  2022年,天齊鋰業淨利潤預估可達到231億元-256億元,同比增長十倍以上。兩年間,股價也翻了近10倍,市值從200多億抬升至超過2000億。

  然而今年以來,鋰價回到下行周期。天齊鋰業的市盈率只剩下4.5倍左右,最新市值僅有1152億,已然「腰斬」。

  靠着兩起漂亮的「蛇吞象」併購,天齊鋰業收穫兩座極其珍貴的國際礦產,然而周期高點的的豐厚利潤,也會轉化為周期下行時的巨大壓力,公司向下遊佈局的需求更為迫切。

  對於市場擔憂,天齊鋰業公司董事長蔣衞平指出,儘管每噸50萬元—60萬元的鋰價離譜,但也永遠回不到以前每噸3萬元、4萬元的狀況。他對這個行業充滿信心,對天齊鋰業的發展也有明確目標。

  「天齊鋰業希望找到在產業鏈中和公司有共同價值、觀念,能夠共享價值的產業合作者,大家一起把產業做到更成熟、更穩定,更能夠持續抵抗風險。」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亦並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資意見。有關內容不構成任何專業意見、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的要約、招攬或建議。本頁面的內容可隨時進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須另作通知。本公司已盡力確保以上所載之數據及內容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本公司不會對任何因該等資料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以上內容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